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来访者一起探寻“情绪语言”:咨询中情绪的觉察和处理




为母则刚,如果自己孩子受到欺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孩子,让孩子知道当他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妈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保护他,本来无可厚非。但这位妈妈情绪失控以后,疯狂已完全取代了理智,这个时候的她,已然不象一个成人,而是退行成了一个撒泼的孩子,肆意发泄着内心的愤怒,早已背离了保护孩子的初衷。


不知道这位妈妈冷静下来以后,看到自己“疯狂”的视频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继续用这样的态度生活,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等待她的将是更深的痛苦。也许,在这个时候,她需要做的,是赶紧去看看心理医生......



情绪的表现和处理是咨询师最常见的议题之一。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的基本特质是要允许来访者自由自在地表达感情,鼓励其充分表现,咨询师不仅对于来访者谈论的内容响应,还要不断注意其所表现的情绪感受,包括其所否定或矛盾对立的情绪,促使来访者因深感被了解而得到满足,进而更有效直接把来访者的适应问题导至情绪的基础上。


不论治疗者的理论取向为何,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情绪对改变而言提供了动机性的动力,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忽略了情绪潜在性动机层面,会剥夺了促使个案改变的重要媒介。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来访者情绪上有问题的部分集中在几个主要的类型:


1、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或者情绪被隐藏起来

“我的眼泪滚滚落下,但我没有认出我的感觉是悲伤”

“在真正悲哀的事件当中,我居然没有悲伤,我并不知道我在害怕。'

”好象我的情绪被阻挡在什么东西背后“

”我没有感觉,是麻木的“


2、觉察到一种痛苦的感觉,可是难以形容或者情绪是混乱的

”我所有的情绪乱成一团“

”我的情绪全对不对劲了“

”我的感觉就象一大罐乱钻乱动的虫“

“我感觉胃里面很难受,象有一大团东西”........


3、被情绪冲击着,觉得脆弱

”我觉得被自己的情绪淹没了“

”我感觉自己站在一个大黑洞的边缘“

”我觉得自己太容易受伤,我不喜欢体验这种太容易受伤的感觉,象是块玻璃'


4、情绪的问题模糊了其他情绪

”我放进去的是害怕,出来的却是愤怒“

”我不知道我的恐惧助长了我的愤怒“


这些类型和叙述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在咨询中处理情绪时所经历的困难和痛苦的形态。这是作为咨询师必须去处理的问题。


和来访者一起去寻找他自己的“情绪语言”


人的情绪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四大类:躯体表达方式、行为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抽象表达方式。


1.躯体表达方式


精神分析认为婴幼儿心理结构尚未充分发展,不能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主要通过躯体化的方式做出反应。如果其焦虑、紧张以及需要长期没有被满足,躯体和情绪的不适感就会积存下来进入潜意识层面。人后,当遇到类似的挫折和压力时,潜意识被激发,躯体再次承担起表达情绪的功能,弗洛伊德把这个过程叫做“再躯体化”,这是一种退化,即退回到人生的早期阶段。

2. 行为表达方式

行为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诉诸行动,这是最容易破坏关系的情绪表达方式。行动,也就是不同程度的“或战或逃”。然而,战则两败俱伤关系破裂、逃则疏远直至失去关系。儿童早期,孩子们开始建立同伴关系,进行物质和情感交流,然而他们的语言尚未完善,情绪的感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容易采用行为的方式表达自我情绪,比如哭喊、打闹、突然离开同伴关系等等。成长过程中,若没有得到合理得指导,这些表达方式会固着下来,或者成为习惯,在某些类似的场合再现。而有些人的行为化表达是从家庭中习得的,需要强调的是,啰嗦也是行为化的表现。

3.    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语言沟通,是人类特有的,能熟练运用该方式的人需要做到三点:了解自我、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我、关心他人。“了解自我”和“用语言准确表达”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需要“关心他人”呢?在沟通中“关心他人”意味着,首先你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你也明白你所说的话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并且你了解他人给你的反馈会紧接着影响到你。在沟通中,若一方不关心另一方,或者不理解对对方可能造成什么影响,那么沟通是无法顺利进行的。生活中很多鸡对鸭讲的现象,就是沟通不畅的例子。

4.    抽象表达方式


抽象的表达方式即艺术的形式。我们可以听同一支歌消弭纷争、可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欣赏同一幅画,这就是抽象艺术的魔力。这种魔力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


当人陷在情绪里面的时候,常常缺少“语言”来描述情绪,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找到一种“语言”来表达情绪。咨询师很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帮助来访者表达情绪,来访者可能同意咨询师的表达,但是,来访者内心不见得是真的同意咨询师的表达。所以,咨询师尽量不要告诉来访者他们的情绪是什么,而是和来访者一起去寻找他自己的一种“情绪语言”。


我们举一个案例来说明“情绪语言”。


一个焦虑的青年男性来访者,在前面几次的治疗中,他对任何事情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他在咨询室里常常打哈欠和沉默,按理说这种情况不应该在咨询室里发生。对咨询师来说,可能要去帮助他来探索和面对他的情绪,帮助他发现他自己的“情绪语言”。

 

根据咨询师的观察,他打哈欠可能是夜晚没有睡够觉,也可能是在说“其实我不想见心理咨询师”。后来很快落实了这个问题,是两者皆有。咨询师给他自由选择,等到他愿意见咨询师之后,再做心理治疗。之后他愿意来见咨询师了,虽然他不再打哈欠,但是还是常常说“不知道”或者是沉默。

 

关于他的沉默,咨询师观察它不是心理治疗中的技术性“沉默”,而是一种“情绪语言”,就此,咨询师和来访者做了一个探索。

 

在开始沉默的时候咨询师就让他停下来闭上眼睛,让他通过身体的感受来描述他正在经历的情绪。咨询师让他通过身体的感知感受情绪在他身体的哪一个地方?他回答:“在腿上。”

 

很少听到来访者说他的情绪在腿上,大部分的人在心脏、胃部、喉咙、肩颈······咨询师对此感到好奇。咨询师问:“当你感受到这个情绪,你有什么愿望想表达出来?”来访者说:“我有种想要移动的感觉”。

 

然后,咨询师就跟他说:“通过你的身体的感受,你想说什么?”开始的时候他感到很难描述,他不了解自己的愿望和冲动。后来他慢慢慢慢开始确定,他想走来走去。

 

他想走来走去,显然是一种焦虑的情绪,然而,他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有的时候他又说:“我想站起来离开”。

 

咨询师:“你有这样的冲动,想站起来离开,这意味着什么?”后来,他意识到当他想站起来离开的时候,是因为谈到的某些东西是他现在不愿意面对的,也不愿意去处理的。

 

有时候,他会感到他的颈部、背部非常僵硬,他的应对方式就是肩膀紧压。咨询师这时候问他:“这个又让你联想到什么?”他说:“联想到我读中学时的班主任老师,他常常会很严苛地对待我。”在那种情况下,他的肩和背就会变得很僵硬。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无法向他的老师表达愤怒。

 

探索情绪的过程要注意并不是要过度地去进行探索,一边探索一边要让他跟他的情绪相处,也不能让这种探索持续时间太久。最重要的是,在让他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往深处探索。

 

然后继续向前走,这就探索到他的原生家庭里面,他和爸爸的关系,爸爸也是对他相当严厉和苛刻的。当爸爸对他很严厉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情绪,结果他只能肩和颈非常僵硬。他的肩和颈紧张地向前移动的时候,他会感到愤怒。当他不能够表达出愤怒来,他就变得沉默。

 

这个时候又开始探索他的胸部紧压这意味着什么?当这种紧压感移动到胸部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愤怒,并且是一种狂暴的愤怒。他虽然不会用我们的心理学语言来表达情绪,但是,他会用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

 

这样,咨询师和来访者就一起探索出一套他自己的“情绪语言”,咨询师能够了解他、理解他的时候,咨询师也学习用他的“情绪语言”与他对话,当咨询师使用的语言是能够让他产生共鸣的时候,他也慢慢学会用咨询师的语言表达情绪。当共同的语言可以互相呼应的时候,有一种变化在悄然发生,他变得对他的情绪具备了一些感受力,他就变得不像过去那么混乱和沮丧。他正在经历一种情绪的时候,他就能够向咨询师或者周围的人清晰的表达出来。

 

后来,在心里咨询室,他开始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有的时候他也沉默,但是,这个沉默却不同以往,是带着心理治疗意义的沉默。

 

当然,心理治疗工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当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他自己的“情绪语言”的时候,就为心理治疗工作奠定了一个基础。



引导来访者评估情绪的程度,试着给情绪强度打分


“情绪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细分领域一直以来都以现象研究为主,很难将人们的情绪进行量化。然而,情绪在程度上确实可能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我们可以体会到轻度难过、有些难过、非常难过、特别难过以及极其难过。


由于许多难过、焦虑或愤怒的来访者常常难以识别自己的思维或体察自身的情感,因此教他们如何去区别自身情绪的不同程度是很有用的。此外,由于咨询中的变化常常是渐进的,因此来访者能够觉察其情绪或情感的变化程度也将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情绪由极其难过变为有些难过的患者就可以总结出自己所取得的良好进步。


给情绪强度打分。有三种方式,最好用的就是百分制,0到100打分。第二种是五点量表描述程度(一点儿也不、有点儿、中等、非常、极度)。第三种是画图,这个也很形象,画一个箭头分成几段,从左到右强度增大,把你的情绪强度在图中标记。


确定承受范围:例如,悲伤的情绪,我觉得60分以下,我都OK。今天我给自己的悲伤情绪打了50分。那么我可以接受,不用去处理这个情绪。如果我今天打了70分,那么我去审视这个70分,都是如何来的,是我过度的预期的糟糕的未来,还是过度评估了丧失的过去。抑或,当下的处境的确糟糕,那么我需要考虑如何去改变和应对。如果强度到达非常强烈,请不要继续任何事情,有可能需要多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共同作用。


提问/干预


“你在多在程度上感到烦恼?

对你的情绪从0%---100%进行评分,0%指完全没有那种情绪,100%指那种情绪最强烈的程度。

你在某些时候比其他时候感觉好些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当你感到情绪较低或较高的时候,你是否在做不同的事情呢?


家庭作业


心理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追踪在下一周内他们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可以让来访者记录在出现情绪之前有什么先发事件,并对与每一事件相联系的情绪程度进行评定。这个作业可以了解到什么会引起来访者体验到情绪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患者可能的“烦恼时期”----即他们更容易感觉到抑郁或焦虑的时候,这一认识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将咨询集中到这一时期周围。

可能遇到的问题


1、缺乏对一周内多次发生相同的信念和相同的情绪进行记录的动机。
2、有些来访者在使用这种测量时感到非常困难,这种评估情绪和相信程度的方式与他们的思维完全不符。此时需要心理咨询师给他们提供一些形象化的帮助。



帮助来访者透过强烈的次级情绪,觉察隐蔽的原始情绪


并非所有我们的情绪反应都是生物基本的适应反应,在咨询情境中,关于来访者情绪的表现可分为至少三种类型:原始情绪,次级情绪及工具性情绪。对这三类情绪加以区别,是区别不同情感反应型式的初步工作。


1
原始情绪是个人对情境此时此刻立即性的自接反应。原始情绪有助于个人适应环境。当事人接受治疗之初,原始情绪通常在当事人的觉察之外。这些情绪通常被称为深层情绪,被当事人否认或隔离,在当事人的觉察之外。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协助当事人觉察这些情绪。


2、“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是一种对初始情绪的反应性或防卫性情绪经验,所谓“感受的感受”(feeling of feeling)。例如人通常体验与表现“愤怒”情绪时,其实背后是初始情绪是“受伤或难堪”的情感,即所谓“恼羞成怒”。初始情绪如果无法被立即辨识或觉察,通常很快地转换成其它次级情绪,例如“难过”、“受伤”、“羞辱感”、“害怕”……等通常会转换成“愤怒”。又如“害怕”转换成“冷漠”、“嫉妒”转换成“生气”,或“生气”转换成“害怕”等。


次级情绪不是针对情境,而是因为原始情绪不能被个人接受,而衍生出来的情绪反应。例如,有些家庭不允许孩子出现愤怒的情绪,于是孩子只好以悲伤的情绪来取代,悲伤即为次级情绪。有些家庭嘲笑男孩子的害怕反应为懦弱,于是家中男孩有害怕感觉出现时,便不敢直接表达,而是以家中可以接纳的愤怒情绪来取代。原始情绪因为不被允许,个人不敢表达,久而久之便在个人的觉察之外,而个人所能觉察到的情绪只有次级情绪。次级情绪对适应没有帮助,甚至造成当事人的适应问题。


3、
“工具性情绪”(instrumental emotion)用来影响或操控他人,以达到个己的目的。儿童两岁时便会使用此种工具性情绪,例如用哭来引发同情以达到买玩具的目的。极端地是有些人用自杀威胁以控制情人,或有些人用愤怒来先发制人,或用“我爱你”在亲密关系中来行使种种的控制与不合理要求。经常使用工具性情绪者,不论是有意识或习惯性,通常会在关系让对方有“钳制感”,而最后造成关系疏离。所以认识自己身上的“工具性情绪”,学习其它更有效用方法解决人际亲密关系问题,也是咨询师要帮助受助者觉察与学习的。


原始情绪是个人对情境此时此刻立即性的自接反应。次级情绪是对原始情绪与思考的次级反应,它们常常模糊原始情绪产生的过程。原初情绪的特点是隐蔽,而次级情绪的特点是强烈。正是因为原始情绪太过隐蔽,而次级情绪太过强烈,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直接被次级情绪蒙蔽了感官,而根本觉察不到自己的原始情绪的存在。

  

次级情绪是被染色过的,是随着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所逐渐添加了颜色的,带有评判性的,是随着初级情绪反应之后继发的情绪表现,其特性是我们惯以习得的,经常以防御和回避为导向的。例如,一个繁忙的周一早晨,你半睡半醒地在路上开车赶路,一个不留神突然和侧面插进来的车子撞上了。当时你心脏“咚” 地一声往下沉,觉得全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你惊魂未定、怒气冲冲地开门下车, 看见对方也惊魂未定、怒气冲冲地站出车外。这个愤怒就是一种防御性的反应,以回避我们内心受到的恐惧和惊吓的原始情绪。


再比如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其实内心是脆弱的,我们表面上是去理解别人,其实是在忽略自己,我们没说两句就吵起来,其实是因为情感的脆弱。我们表面上是追求自立自尊和纯粹,其实内心总是逃避孤独,甚至看不起自己的一切!


次级情绪之所以被称为「次级」,是因为这些情绪不全然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些情绪经过我们脑中种种思考方式过滤而成,我们思考的方式包括自动化想法、评断、假定和种种不理性的信念。复杂的次级情绪是经由学习而来的,而学习的楷模通常是我们的家人。

 

人们常透过冲动行为来处理次级情绪。他们也许会对惹他们生气的人大喊大叫,或是透过大吃大喝、酗酒、依赖药物,甚至是自我伤害来抚慰自己的情绪。次级情绪最大的问题是不管在你的生理上或是在社交上,都无法帮助你适应你所处的情境。相反的,通常我们会以一个既定的场合,判断自己「应该」怎么感觉来建构与增强我们的次级情绪,而不是我们「真正」的感觉。


在咨询环境中,重点是帮助来访者突破强烈的次级情绪,觉察隐蔽的原始情绪。


我们通过一个个案来认识强烈的次级情绪背后隐藏的原始情绪。


来访者小明从小就遭受到家人的抛弃,被抛弃的经历造成了小明内心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从小到大小明都非常自强,长大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相比于同龄人来说非常辉煌的成就。同时,他恋爱了,遇到了一位非常理想的女孩。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已经结束,幸福的人生从此开始。


但是这个憧憬却在某一天破灭了,起因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天小明一早起来,发了一条信息给女友。之前女友都是秒回,但这次不知为什么,等了很久,女友没有任何反应。小明开始坐立不安,她为什么还不回我?是不是我说错话了?她是不是要抛弃我了?这些念头不断出现,不断折磨着他。半个小时后他忍不住打电话给女友,却发现无法接通,他忍不住了,开车飞奔女友公司,非常愤怒的质问她,为什么不回复自己的信息。


女友一而再再而三跟他解释:自己公司的网络坏了,收不到信息。但他却不依不挠,两个人为了这件事闹了两天,事情还是无法得到解决。两个人都痛苦无比,最后小明来到咨询室求助。


在咨询室中,小明非常痛苦和自责,他感觉自己的愤怒来得莫名其妙,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咨询师静静的听完他的诉说,然后告诉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情绪的本质。在这里,你的愤怒只是次级情绪,而原始情绪是什么?是你埋藏在心底那股对于自童年被抛弃的创伤的恐惧。而你需要的并不是女友的解释或道歉,因为你知道她没有错,这股恐惧感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和被安抚。 


之后咨询师让他闭上眼睛,仔细感受自己内心的那股恐惧,然后想象女友抱着他对他说:原来你那么难受,我终于明白了。


这句话一说出来,他马上嚎啕大哭,好像要把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委屈和恐惧全部哭出来,咨询师静静的等他哭完。小明对咨询师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一直就是在等她的这句话。你知道吗?这两天里我不断的跟她说我很难受,很难受,但她却只是不断的在解释她自己不是这样的,完全没有理解和关心过我。”


咨询师对他说:“她怎么可能不关心你?你也能感觉到,她是很爱你的。这两天她一直在很努力的安抚你的次级情绪:愤怒。却无法理解你的原初情绪:恐惧,更不知道这股恐惧需要什么。你们一直在愤怒层面上沟通,因此她的努力没有任何效果。”


小明点点头,咨询师继续说:“你的恐惧压抑得太深了,一旦被激发,普通人不可能兜得住。你希望在对方身上得到想要的理解和关怀,这是非常困难的,这个过程她一定感觉很无力,委屈,痛苦。在这里你需要的是自我成长,而不是不停的向对方索取,对方并不是心理咨询师,不可能做到这些。” 


小明看着咨询师:“我明白了,老师,那我应该怎么做呢?”咨询师说:“别担心,我可以帮助你如何理解和安抚自己的原始情绪,而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觉察。”


在其后的治疗中,咨询师帮助小明觉察他的原初情绪,并且对其进行安抚,修复过去的创伤。经过心理治疗,小明慢慢的熟悉了这些情绪。他慢慢对自己内在的情绪的觉察变得越来越敏锐,并掌握了一套应对的方法,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越来越得心应手。


当一种情绪我们自己根本觉察不了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对它有任何了解,更别提安抚。成长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自己情绪的充分理解和觉察。当一个人跟自己的原始情绪越接近,越容易跟它进行沟通的时候,就越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这时,人的情商就会越高,越不会被自己的次级情绪所困扰。



认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人很容易评判,对于那些不愉快的、不喜欢的情绪,就称为负面情绪。而实际上,当我们带着觉知,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发现情绪和感受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所谓的“负面情绪”。如果感受到焦虑、愤怒与委屈等情绪,允许与接纳它,看到情绪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感受立刻会好许多。


压抑是好的,压抑让你安全。


忍一忍,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之时,压抑保护了你。


所以,请感谢压抑,感谢每一个压抑,至少他让我们平安的存活下来。至于我现在要不要压抑,那其实还是取决于我有没有准备好应对一个可能的冲突。


老实说,小时候,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日渐遥远的童年里,压抑是难免的,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压抑是几乎不可能的,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


压抑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也委屈甚至扭曲了我们自己,甚至形成了习惯性的压抑,这没什么奇怪,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自然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


如果我们有了压抑的习惯,我们很容易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然后特别的委屈和愤怒。好的方法是,努力的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我不得不压抑,现在(成年)的情境我还需不需要这样,如果我们可以且愿意承受,我们是否鼓起勇气表达自己,所以说鼓起勇气,是因为害怕、压抑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


愤怒是好的。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


当你压抑压抑再压抑,你很难不愤怒。


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力量是好的,很多你平时无力干、懒得干、不敢干的事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类很多的作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来的。但也有很多悲剧和灾祸也是因为愤怒而生的。所以,很多人的愤怒被压抑,人不敢愤怒。


愤怒中资源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对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力量去争气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选择的事,而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多少人缺乏力量呀,多少时候缺乏力量呀,而现在你拥有着力量,这不值得恭喜么?


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他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常常是“这太过分了!”“这太不公平了!”“这太不应该了!”,所以,我们去追求公平和合理。


尽管每个具体的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愤怒的人通常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嫉妒是好的,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有多么想要!


若你能够稳住神,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而是能够对自己看得深一点,你会发现内心很多的“饥饿”,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


倘若你有能力去处理或者有机会找到人帮你处理,你的人生会因此开阔和自由许多,尤其是当你发现你已不是那么无助,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实现很多;尤其是当你发现你虽然有那种“饥饿”,但你也有另外一种食物,而那个食物的营养也很宝贵。


虽然这常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信号灯。


悲伤是好的,悲伤包含着疗愈。


不要去劝一个悲伤的人,让他尽情的悲伤,悲伤的尽头是接纳。


一个人通过悲伤来获取同情、爱是一种扭曲的选择,他们会力保自己的可怜,这是一种他们错学的技巧,而这种技巧是隐蔽而强大的。这里说的悲伤不是指这种技巧,而是指自然地悲伤,自然地悲伤是好的,有机会接触到被我们冰冻的悲伤是好的,是一个和自己连接的机会。


如果目前有一个事件让你正处于悲伤,这个悲伤是好的,悲伤包含着疗愈。所以,通常来讲,不要制止和劝慰一个人悲伤的人,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哭吧哭吧,这真的是让人难过。


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相信他在充分的悲伤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并开始新的生活。


无聊是好的,无聊代表你在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无聊甚至是珍贵的,如果你不急着把它赶走的话。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无聊的,此前,太小不能够,此后麻木习惯,所以青春期时的无聊感是一个被包裹的灯笼,如果他不急着跑出屋外,他会发现包裹中的光,而那是他接触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机。


然后人就长大了,高考大学毕业挣钱结婚养家,人变得匆忙赶紧没有空闲的机会,也习惯了用各种声色来消遣无聊,知道男人三十五岁以后,生存已不成问题,所有社会要求的他大概都过得去了,他又开始问,我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生命的意义何在?


感觉没劲是好的,只要你不怕这种感觉,只要不因为这种不舒服而急于摆脱他,你就有机会和内在真正的你见面,无聊或者感觉没劲,告诉你现在做的不是你要的,不是和你适合的,那么什么才是?你就可以开始寻找了。否则你怎么开始呢?


焦虑是好的,焦虑可以调整你头脑里的刻度。


焦虑是不好受的、恼人的甚至是可怕的,但它本身包含着极有价值的东西。


可以承受的焦虑,让你认真、小心,难以承受的焦虑,可以给你更意义深远的东西,它会告诉你哪里想错了,你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最常见的是你不顾现实而过高的期望自己,你有完美主义倾向,你有强迫性观念。比如你不顾事情的节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


倘若你能深看你的焦虑,你会看到你头脑里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而这是多么重要,可以避免你此后多少的挫败、无望、自责、慌乱和失眠。


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身体不是轻易说话的,而它一旦说话,那个话会重得多——身体说话的方式生病,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


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发现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一般坏情绪常常是由不合理的信念导致的。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我们对各种事务的认知和评价综合起来,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我们的各种信念,包括处理困境的信念,往往是自动地或者说是在潜意识之中来进行判断和工作的。

不合理信念具有如下的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一)绝对化的要求:

我认为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完全照我的话办,不然就会特别生气;
我认为你该吃完饭就把碗筷洗了,不然这样很不好;
我认为你该把论文写完了再去玩游戏,不然你对不起你父母;
我认为你该和他重归于好,不然以后你找不到更爱自己的怎么办;
我认为你该对我好一点,当我说话的时候你要停止看电影;
我认为你该向我道歉,是你先对我视而不见我才发脾气的
……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观念的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会困扰自己,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如果固执于强调自我,乃至形成一种强烈的控制欲,那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盖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它的好坏一样。这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去评价别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其实,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个人都应该接受别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这个事实。因此,应该用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即所谓的对事不对人,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

(三)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其实,虽然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可能发生,我们也有很多原因不希望它发生,但我们却没有理由说它不该发生。因此,面对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态,而在不能改变时去学会如何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

那么,如何改变不合理信念呢?勇敢面对自己的坏情绪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和不合理观念辩论。这其实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要求你发现问题,不掩饰问题,不逃避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过程,你必须得经历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但是成长必定要经过蜕变,破茧化蝶才能新生。


针对自己持有的“绝对化要求”的一类不合理观念,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有什么证据表明我必须获得成功或别人的赏识?”“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友好地对待我?”“事情为什么必须按照我的意志来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又会怎样 ?”

对自己持有的以“以偏盖全”的不合理观念,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我怎样才能证明我(或别人)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毫无价值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如果我在这一件事情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那么我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表明我是个什么人?”“我能否保证每个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错?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表明他们就不可救药了?”。

针对自己持有的“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观念,可以提以下问题:
“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么程度?能否拿出个客观数据来说明?”“如果这件可怕的事发生了。世界会因此灭亡吗?我会因此死去吗?”“如果这件事是糟糕至极的话,那世上还会有比这糟糕十倍的事,我若遇到这些事情,又会怎样?”“我怎么证明我真的受不了啦。”



在“此时此地”中处理来访者的情绪


在咨询中,来访者的情绪分三种:1、心理问题引起的情绪反应,彼时彼地;2、心理问题引起的情绪反应被带到咨询室里来,移情;3、对心理咨询的情绪反应,此时此地。咨询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来访者学习觉察、识别情绪,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和理念,以及是什么触发了情绪。来访者也可以在咨询师引导下练习新的技巧,来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来访者通常都是带着恐惧情绪来咨询的,尤其是第一次来咨询,对心理咨询还不了解,内心会有恐惧和担心:别人(包括咨询师)会不会认为我脑子有毛病?咨询师会不会鄙视我、嘲笑我、羞辱我?我会不会被催眠(精神控制)?因此,对很多人来说,寻求心理咨询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等他鼓起勇气走进咨询室时,还是“惊魂未定”。咨询师如果态度稍微生硬一点,就会把他吓跑。所以,咨询师必须非常温柔、友好,向来访者做必要的解释,以便消除他的恐惧、担心和疑惑,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去探讨来访者的恐惧情绪。


咨询师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向来访者传递“你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的信息,帮助来访者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去压抑或“转化”自己的情绪,允许情绪自然表现出来。在咨询师面前,任何情绪都可以表现。


来访者跟咨询师熟悉之后,就会放肆起来,不那么惧怕和尊重咨询师了,会批评咨询师,提一些意见,搞一些小破坏。这个时候,咨询师千万不能被来访者带着走,表现出受伤或反击的情绪。来访者只是在释放自己的愤怒,并不是想伤害咨询师,如果咨询师表现出受伤了,来访者会感到内疚,并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如果咨询师受不了来访者的愤怒情绪而予以反抗,则直接把来访者的情绪打压回去。所以,咨询师必须很淡定,很包容,很理解,很坚定(指坚持原则,保持界线)。


有的来访者会在心理咨询的某个阶段向咨询师表达对某个重要人物的愤怒、怨恨和失望,咨询师要认真倾听,用心感受来访者的情绪,不能站在那个重要人物的立场上对来访者进行批评和说教。


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其实是心理治疗的原则),就是来访者必须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控诉别人、改造别人。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来访者有很多愤怒情绪,应该尽量让他释放。等愤怒情绪释放得差不多了,再反省自己也不迟。如果愤怒情绪还没充分释放,就让他反省自己,会引发抵触情绪,把愤怒转向咨询师。


有的来访者紧接恐惧出现的是悲伤。等他感到安全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不幸,并在诉说的过程中陷入抑郁状态。这个时候,咨询师要认真倾听。悲伤情绪也是一种能量,释放完了就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痛哭一场之后感觉非常轻松,甚至心旷神怡。


有的来访者会出现内疚、后悔、羞愧等情绪,并且自责。有的咨询师会安慰来访者,对来访者说“这不是你的错”,这样有可能会抑制来访者的情绪表达和自我反省,因为自责是自我反省的开始,咨询师应该利用来访者的自责引导他进行自我反省。当然,如果来访者过分自责,表现出自杀倾向,咨询师可以予以安慰。但是,从危机干预的角度看,评估自杀的危险性和采取干预措施比安慰更重要。


当来访者开始自我反省时,焦虑就出来了。他很想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他很心急,尝试各种方法,“病急乱投医”,迷信大师。这个时候,来访者的动力非常强,对咨询师言听计从,所以效果非常好。与此同时,他还会讨好咨询师,很在乎咨询师对他的印象,担心咨询师对他不用心。咨询师要鼓励来访者把焦虑表达出来,并分析焦虑的原因。


焦虑总是跟欲望连在一起的,通过分析焦虑的原因,来访者最后知道了自己最想要什么,这就是自我实现(罗杰斯)、自性化(荣格)、健康的自恋(科胡特)。


聚焦于情绪和接纳情绪,目的都是为了释放情绪。情绪释放了,心情平静了,即使心理问题还在,因为不痛苦了,能够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社会功能能够很大程度上得到修复。同时,消极情绪消失了,积极情绪就会上来,来访者可以从中获得“正性体验”。


以上,由TEN综合网络相关素材,整理成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咨询师如何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难过的时候,也是不知所措的
我总想杀死我的愤怒| 人间愤怒指南
人际关系疗法笔记(下)
情绪垃圾是不是也该分个类
我们为什么会无情地伤害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