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即理


 

一、关于“心”

心的主要功能为映照,身是心感知事物的手段,意则是心通过身对外物的感应,感应到灵明之处便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事物。“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这是自然道理,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意思是心是人身的主宰,主宰人的认知,控制人的能动性,而人心的思虑,人心之所至处便有了意。意之本体是知,是人心对外物的认识,意之所在是物,意必有所倚靠,意不能离事离物而独存,不然就是无意义,是玄想。而王阳明所指的物,与我们所说的“事”更加贴近一些。他说:“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试听言动,即试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物”离开然的主观意愿,离开人心,便在此心上死寂,不复不曾存在。

心即理,人皆有心,为何还会有人不善呢?王阳明认为人之所以还会有不善是“恶人之心,失其本体。”不是说他没有了这一心,是他因私欲隔断了心之本体。“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要达到这个理就要去人的私心,私欲。以没有被私欲遮蔽、污染的纯天理之本心去处事,待人,则可以达到忠、孝、信、仁四种儒家所追求的圣人的人格境界。而这个私欲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那个私欲。把心看成是体,把理看做用,理就是心本体的流行发用。他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所以说无心即无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其实也是说世间万物、万事都有它发生,存在的理,也就是它的“原因”,它的规律,这个“理”与“气”,共同构建了一事一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理是内在的,是虚化的,气则是外在的,气化而成物。

比如说一张桌子,它为什么是张桌子?说它是一块木头,一块形状比较奇怪的木头,可以吗?它之所以成了一张桌子是它有一张桌子的理。它作为一张桌子的理在我心。所以它可以用来看书,可以用来吃饭,它是桌子。那如果离开本心,执着探寻桌子这个念去向外界去寻求桌子,什么是桌子?木头的是桌子?大理石的是不是桌子?小孩子坐在一个小凳子上,趴在高的方凳上写字,高方凳是不是桌子?所以到底哪个才是真桌子?“桌子”不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桌子中,桌子在人心中。要看人心所指,人心里面桌子的理发于方凳,方凳就是桌子,发于木桩,木桩就是桌子。桌子在它之所以是桌子的理上。如果离开这个理去求什么是桌子,则杂而无主,没有规范,没有答案。所以说无心外之事物。

二、关于“理”

程颐程颢确立了理在道学之中的地位。而他们所提说到的多为“物之理”。如:“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这是道学中的物和理认识。《传习录》里面有说到:“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

至于心与理的关系,《传习录》中王阳明又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即有孝亲之心,即有孝心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理岂外于吾心耶?

按照朱熹的理论体系,只能说性即理而不能说心即理,只能说有孝之理,故有孝亲之心,不能说有孝亲之心,故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依朱熹的系统,理可以离开心而独存。虽无此实是,却有此可能。而按照王阳明的理论系统。则在实是上和逻辑上,无心即无理。关于王阳明提到的心,他又说到了本心和习心。本心即他所追求的和他心学理论的主体,天下之大本即立于人之“心”,即立于人心之“诚”。除去人心之诚,一切道理都会失掉其本原。他曾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始终,天理即是良知。

由此可见王阳明实际认为人心之本体即“本心”就是良知。与之相对的王阳明所说的“习心”,关于“习心”的理解。在他提及习心的地方是在和其门人钱德洪,王畿论学中它有说到:“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便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外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习是练习,是实践活动。如习武,此处所讲的习心应当是人在实际物质生活中因外物呈现给人的表象而使人发生出的喜恶好惧之心。私欲便由此而起。对外在物质的追求越是强烈,习心对人心的影响就越大,继而私欲越盛,渣滓越多,遮盖本心,不见天理。这个习心和功利主义的功利一词有几分相似。他说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病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他这里说的“悬空想个本体,不着实,虚空”就是相对人之心而言,他讲的良知之学,就是要讲人之心,只是要人本着己心。

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与他所树立的良知学说都是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求知修身的教化人的最终目的,使之完善和具体化。他曾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自此他已将“心”、“天理”、“良知”三者圆融起来了。所以达“天理”就要“致良知”,也就是致“本心”,致心之本体,去除私欲对本心的遮蔽,而所行是否掺杂私欲,自己心里明白,这就是良知之体仍然存在,只是你没有依了自己的良知,故我们要倡导心即理,倡导致良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为“心即理”“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
万化根源在乎一心 有情欲横流的危险
什么是“良知”?
《知行合一》微课总结(1)
铉杰:知行合一之我见
《传习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