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缺失的真实感 | 以哈萨克人的视角评《女猎鹰人》

   英国纪录片《女猎鹰人》讲述了生活在蒙古国西部阿尔泰山东麓的一位哈萨克族小女孩儿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首个女猎鹰人的故事。作为一个哈萨克人,我觉得该片对哈萨克文化的诠释十分扭曲;作为一个影视人类学的学习者,我认为该片并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更没有资格被称为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其对影视人类学的价值仅仅在于呈现蒙古国西部存在着一支保存了鹰猎文化的游牧部落而已。在展开激烈的批判之前,我想先阐述一下该片的大致内容。



一、《女猎鹰人》的主要内容

    1.第一部分:女主人公所处的文化和她的梦想

    开篇宏大的航拍镜头,展现蒙古国西部阿尔泰山北麓的壮美风光,交代了这个有着鹰猎传统的游牧部落的生活环境。

    第二个场景是一个鹰猎人(成年男性)在一座山顶放生自己的猎鹰,这个过程颇具仪式感和神圣性,鹰猎人对作为牺牲的羔羊说“你是无辜的,但黑鹰需要奖励。”于是念了一句穆斯林宰牲前的祷语并宰杀了牺牲。之后,他远眺时,突然插入了一连串急促的蒙太奇镜头,第一次展现了鹰猎过程的刺激性,也表达出鹰猎人对自己猎鹰的回忆和不舍。接着,鹰猎人解开金雕的脚绊,边在金雕的脚上绑作为标记的白布条边对它说:“好了,我的生灵,也该是你自由的时候了。这么多年,你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也舍不得你,但我必须释放你,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界限。”然后他取下鹰盔,对金雕说:“看看蓝天。”鹰猎人将金雕放在宰杀好的绵羊旁边,对它说:“这够你吃几天了。”他抚摸几下金雕的头、翅膀和腿部说:“好了,祝你平安。”然后骑马离去。这里有几个有趣的镜头,在猎人离去时,金雕一直注视着他,仿佛是在做最后的目送。

   


    下一个场景,作为本纪录片“主角”的乔丽盼开始叙述自己的生活。这个场景的很多镜头密集地展现了这个游牧部族的生活面貌:一个牧民游牧点的全貌;捆绑着脚部的金雕;毡房里用纸、骆驼刺、干牛粪和煤点燃的铁炉;小孩子们的摔跤打闹;墙上的传统腰带和毛皮帽;挤牛奶前抓小牛犊;父亲宰羊;父亲手中的套锁;正在砸碎煤块儿的母亲;父亲用望远镜远眺,女儿帮忙拿着猎枪,父亲用猎枪射击猎物;天下起雨,备受宠爱的猎鹰被带进毡房里,叙事开始回到金雕和鹰猎文化的主题上。    

    接下来是父亲的叙述,世代为鹰猎人,镜头展示奖牌、照片等,展现鹰猎人为金雕的独到宠爱,在毡房里喂金雕。又回到乔丽盼叙事,说自己因为耳濡目染从小就想当一个鹰猎人。母亲说乔丽盼在会走路时就会去围观父亲喂金雕,并表示了支持。乔丽盼自己也坦言想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鹰猎人。


    2.第二部分:冲突出现

    在上一部分的末尾乔丽盼交代完梦想后,接下来的场景是几个长者拒绝接受女鹰猎人的、让人摈住呼吸的急促而严肃的蒙太奇镜头。经过一个帮父亲解剖羊肉的场景和几个展现自然环境的空镜头,影片继续聚焦在乔丽盼训练鹰猎的场景上,通过乔丽盼之口说出本片想表达的立场:“只要愿意,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能做到。”这个场景也展现了几个鹰猎训练的方式。配以父亲夸赞乔丽盼说:“这不是随便哪个男孩能做到的,好样的!”紧扣之前长者们的否定,仿佛是一个回击。接着是乔丽盼对金雕嘘寒问暖的镜头,展现了鹰猎人与金雕之间不同寻常的感情。

    接下来的场景介绍了乔丽盼在城里的校园生活。再次回到牧区的家中,母亲做饭、羸弱的小山羊羔被放在毡房里以及全家人在简短的祷语之后吃饭,这些镜头进一步展现了哈萨克人的生活样貌。接着乔丽盼对母亲说:“今天在学校摔跤,我把所有男生都摔赢了。”



    3.第三部分:乔丽盼“借到”自己的金雕

    这部分的叙述重点在于家人对乔丽盼的支持。于是,一个乔丽盼在毡房门口向外眺望的镜头和几个空镜头之后,片子开始叙述乔丽盼想要获得自己的金雕,并展开了父女二人去寻找雏雕的过程。

    空镜头不断地提醒观众这里的壮美和凄凉,仿佛在映衬女孩儿的坚强。父女二人骑马前进的过程中,旁白交代了鹰猎文化得以进行的自然生态基础——即金雕的繁殖周期以及父女二人需要一只三个月大的雏雕。二人来到悬崖下,父亲用望远镜锁定了鹰巢的位置,并准备去“借用”一只。在短暂地向女儿介绍捕获手法之后,父女二人登上了悬崖顶,父亲在女儿腰部绑上绳索,并让其索降至鹰巢。这个场景使用了较为频繁的蒙太奇,还是穿插了很多乔丽盼第一视角的镜头,这种组合的目的在于展现捕捉雏鹰的艰难和乔丽盼的勇敢。乔丽盼的一个小小地失误也令观众突感十分揪心。

    在乔丽盼艰难抵达鹰巢后,父亲用另一根绳索放下了一块薄毯,乔丽盼拿到薄毯后用绳索套住一只雏鹰的脚,并用薄毯包裹住了它。这个过程中也十分惊险,悬崖作业本身比较危险,且雏鹰在努力挣扎逃跑,而雏鹰们的母亲即将回巢,它很可能会攻击乔丽盼。

    在乔丽盼包裹好雏鹰之后,父亲先将雏鹰拉上悬崖顶,再将乔丽盼拉上。父女二人在悬崖顶上欣喜地审视着新借来的雌性雏鹰,父亲夸赞着女儿:“你带来了真正的好雏雕!”在短暂地谢神和期盼驯鹰的展望之后,父女二人在悠长的钢琴伴女声的背景乐中走下悬崖回到了家中。这整个过程展现了哈萨克人是如何从鹰巢借出雏鹰的,我个人觉得这段比较有民族志材料的价值。在快到家时,镜头切换至毡房内,母亲正在烧制奶茶。在听到父女二人到家时,母亲从毡房中走出,手中是盛着奶疙瘩和糖果的盘子。父女二人靠近时,母亲用手抓起盘中的喜物,抛向父女二人。

    全家走进毡房中,父亲拿出鹰凳,将雏鹰摆在鹰凳之上。全家人扇坐在雏鹰身边,母亲询问借鹰的过程,女孩说自己不累也不怕,父亲夸她说:“你去到了一般的人到不了的地方,你像金雕一样强悍,你要成为一个强大的鹰猎人!”这是本片第一次将雏雕和乔丽盼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的场景是乔丽盼在用木棍给自己的雏雕喂食,背景是父亲的评价,这里用了一个象征连接,父亲说:“阿勒泰山的金雕是最凶悍的猛禽,这只雏雕和乔丽盼非常配,她是个像男孩一样勇猛的女孩儿。”



    4.第四部分:第二次表达矛盾

    收音机里传来了关于金雕节的新闻,金雕节快要来临了。这时乔丽盼对父亲说她也想参加今年的金雕节,父亲说:“这个难度太大了呀孩子。”乔丽盼进一步哀求父亲,母亲没有做声而是抬头看了两眼父亲,父亲也没有做声,只是关掉了收音机。

    场景转向乡镇学校的宿舍,伴着一个小姑娘弹奏冬不拉的声音,乔丽盼和姑娘们聊天谈论金雕的场景十分自然,且在童真的笑谈中也呈现出了几个关于金雕的知识点。这些姑娘们的最后一句话似乎带出了下下个场景中长着担心的问题,有一个姑娘说:“我们也想当鹰猎人。”

    再一次壮美的空镜头把观众带回草原,父亲叫来了一位穿着狼皮袄、全身散发着卡里斯玛的哈萨克长者,准备为乔丽盼进行一个巴塔仪式(巴塔仪式是长者对后辈或家族、部落进行祈福的传统仪式)。父亲和长者坐在毡房外,这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老猎鹰人指着乔丽盼的雏雕说:“这种雕叫冰裤脚,是很难捕捉的雕啊!”父亲说雏雕和乔丽盼都还是孩子,自己很想把他们两个一起培养长大。长者叫来乔丽盼开始巴塔仪式,向她赐福。

    接下来又回到对几位鹰猎人长者的采访中,他们依旧反对乔丽盼从事鹰猎活动,言辞变得更加激烈。转向冰山荒草溪流的空镜头、乔丽盼一个人走在旷野中的远景镜头和忧伤的背景音乐试图映衬女孩儿不被理解而产生的孤寂感。

    在忧伤的背景音乐中,乔丽盼一家在拆毡房、准备车辆和马匹,他们将要做季节性的迁徙。父亲表达了对这片夏牧场的热爱,全家人脸上时常洋溢着笑容并忙碌着。



    5.第五部分 驯鹰比赛

    乔丽盼在家门口喂雕,她边跟金雕誓师明天的比赛边喂食。接下来又是一个刻意的小场景,乔丽盼喂完雕便坐在它旁边涂指甲油,她的妹妹走过来,乔丽盼给妹妹涂指甲油时妹妹问道:“除了你之外还有女孩儿参加吗?”乔丽盼说:“不,只有我一个女孩儿,其他都是年长的男人们。”

    第二天清晨,全家准备着参加金雕节的行头和马匹,母亲再一次强调说男孩能做到的女孩儿也能做到。妇女二人经过一天的跋涉,来到了乌勒盖市,准备参加金雕节。第一个比赛环节是展现鹰猎人的英姿,丽盼第一轮成绩很好;第二轮以猎物呼唤金雕的比赛中她更是得了满分。

    比赛第一个上午结束,午餐时间,选手们在毡房内进餐,乔丽盼坐在众多男性鹰猎人之中。乔丽盼的父亲问道:“乔丽盼的金雕飞的不错吧?”几个鹰猎人勉强点头之后说,一个说:“鹰飞的不错,这只雕非常特别。但是把雕绑在家里并不是真的鹰猎人,这姑娘还得让金雕上手才行。”父亲继续说:“这只是个开始呀,只是个开始。”

    在最后且最重要的比赛中,乔丽盼跨马在赛场上等待,父亲带着她的金雕爬上山顶准备放飞。同样是充满悬念和扰乱心智的背景音乐,以及山上山下场景间的蒙太奇。在放鹰前,父亲背后有人问这是谁的鹰,父亲说:“乔丽盼,一个女孩儿。”这时背后传来议论的声音说哈萨克人男女分工明确之类的,还略带轻视女性的意思,这时父亲回头尴尬的笑容和乔丽盼不屑的转头目视前方的慢镜头被剪辑在一起,就像故事片中下一个场景就会出现奇迹的场景一样。最后的比赛结果是乔丽盼不负观众所望的过得了总冠军。

    一直以来充满质疑的长者们又开始质疑了。先是短暂地沉默之后,这些长老们开始继续挑刺,说比赛里获胜并不能证明她是鹰猎人,她根本无法承受在寒冷的山中狩猎,无法长期在马背上翻山越岭去追逐猎物。



    6.第六部分:猎获狐狸,成为真正的鹰猎人

    这一部分中,父女二人来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这位朋友具有丰富的鹰猎经验。在一段时间的讨教之后,父女二人跃马走向雪山深处的猎场。父女二人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了猎场,在一系列很壮美刺激的蒙太奇镜头中,乔丽盼的金雕经过数次失败之后终于艰难地猎获了狐狸。这也象征着乔丽盼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女鹰猎人。

    最终,父女二人在收获的喜悦中骑马远去。

    虽然这部影片似乎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如果从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该片具有三个方面的硬伤,陈述如下文。



二、严重缺失的真实时空关系

    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弗拉哈迪虽然也采用了很多还原摆拍的手法,但它用很多长镜头建构出了一个时空关系非常真实的因纽特人的生活。不同于弗拉哈迪冥冥中创造的这套纪录片经典手法,《女猎鹰人》中频繁而急促的蒙太奇镜头和为了剧情而安排的各类镜头(空镜头、航拍、慢镜头等)很显然混淆了观众的视听,让时空关系变得不再真实;这种重组时空关系的手法对于不了解哈萨克文化的观众而言也许可以蒙混过关,但是哈萨克人观看后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蒙太奇是电影的魔法,它可以使毫不相干的内容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这种建构虚假时空关系的能力,使得蒙太奇也具有了扭曲文化信息的功能。

    例如,片中出现三次的鹰猎人老前辈们对女性成为鹰猎人之看法的场景,四五位老前辈显然是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接受的访谈,我甚至怀疑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否是一样的。但这都不重要,因为蒙太奇可以把这横向互不相关的四五个老前辈的话语拆分重组为三段纵向观点相承相辅的明确表态,他们本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下说了一段不同的话语,但在此却被剪辑成了完整表达一种观点的话语,他们像相互串通好了一样彼此接话。我认为这种手法是十分不可取的。

    再如,女主角乔丽盼在金雕节比赛入场和检录时,影片便将其他鹰猎人看镜头、远眺或表情疑惑的镜头与乔丽盼的近景镜头进行转轮式剪辑,这个恶意的蒙太奇引导观众认为乔丽盼正在被一群大男子主义的鹰猎人歧视。乔丽盼上场比赛时,出现了几个急促的蒙太奇,观众转头看向某个方向的两个镜头也被剪辑进来,似乎大家都很惊奇一般。

    这些镜头眼中扭曲了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因此,纪录片尤其是人类学纪录片不应该为了追求可看性或更卑鄙地为了篡改内容而频繁地使用蒙太奇,这会使一个人类学纪录片失去民族志材料价值,从而失去意义。



三、吞噬文化信息的剧情

    《北方的纳努克》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因纽特文化的各项内容,我认为这一点除了有赖于弗拉哈迪因长时间的田野而熟知因纽特文化之外,还因为该片剧情主线的抽象性或者说多线性。简单地说,《北方的纳努克》整体剧情是一个抽象的主线,即与大自然抗争并生活下去。这样的抽象主线引出了很多具象的内容,如狩猎捕鲸、毛皮贸易、泛舟捕鱼、迁徙、建造雪屋、教育孩子、狗拉雪橇等等。这些具象的文化信息成为了主线剧情的推动力,而没有被主线剧情所局部强化或吞噬,这一点很可敬。

    反观《女猎鹰人》,该片锁定了一个主题——有猎鹰理想的女孩努力突破陈规陋俗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清晰具象的叙事主题支配下,该片存在着令人气愤和惋惜的失误:首先,为了强调女孩的猎鹰梦想,该片对女孩所在文化的其他方面往往都采用草草掠过的方式呈现。例如第一部分出现的那些预告片式的、杂乱的蒙太奇镜头,我原本以为这是对其游牧生活方式的预告,没想到通篇看完后发现这就几乎是全部展示了,之后除了零星地和重复出现地生活内容之外,别无任何拓展地呈现了。可以说,使一部纪录片可以被称之为人类学影片的影像民族志材料,在本片中完全被剧情所吞噬了。本片中甚至没有出现“哈萨克”这个词,不知蒙古国对鹰猎文化这一旅游资源的占有是否是“哈萨克”这一民族符号消失的唯一原因,也许对剧情的过分追求也导致了影片对其他文化元素甚至对该文化总体名称符号的忽视。



    其次,该片动用了大量壮丽的空镜头和航拍镜头,这些镜头除了剧情的切割和跟进以及渲染感情之外毫无意义。如果是人类学影片,想要表现这个游牧部落的生存环境,若干不同地点和角度的远景空镜头足矣;而有拍摄航拍镜头的条件时,应该多拍摄诸如游牧村落布局、迁徙路线、狩猎技术过程等有民族志材料价值的内容。因此,基本可以确定本片中的空镜头和航拍镜头纯粹是为了剧情的需要以及某种旅游宣传目的。

    最后,被剧情所吞噬的文化信息甚至包括鹰猎文化本身的某些内容,例如金雕的种类、鹰具的名目和功能、熬鹰活动、雏鹰的训练、狩猎的具体技巧等等。为了紧跟剧情,并抓住最具张力的(虽然是陈词滥调却依旧有吸引力的)、虚构的冲突——女性受歧视,连这些鹰猎文化的具体内容都被疯狂地蒙太奇草草掠过了。

    一部将近九十分钟的大型纪录片,由于过度沉迷于构建剧情,竟没有展示任何有价值的、成系统的文化信息,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四、虚假而傲慢的东方主义关怀

    本片所表达的关怀,事实上也有些虚假,甚至有些东方主义式的傲慢。该片中令我这个哈萨克族人厌烦的关怀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的关怀,即一种女性主义的关怀,它顺带扭曲丑化了哈萨克文化中的两性关系;其二是对动物的虚假关怀,即忽略驯服猎鹰的残忍过程,将猎鹰强行与西方价值中被自身文化束缚的小女孩儿的梦想捆绑在了一起。

    首先,在对人的关怀方面。《女猎鹰人》貌似在以人道主义情怀去关注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女孩的梦想,这个梦想与传统陈规陋俗之间的冲突为本片提供了最吸引人的点。然而,我认为本片纯粹是在为了关怀而关怀,没有人道主义缺陷也要创造一个缺陷,然后去大做文章。故事的情节架构在一个现实存在的矛盾之上,即鹰猎人前辈们不太看好、不太提倡女性去从事鹰猎工作,他们原本的想法是鹰猎对于女性而言过于危险和繁重,且女性生育方面的特殊性又可能使其猎鹰工作中断,可能会破坏金雕与人类合作之后回归自然的周期,也许确实也存在部分人认为半途而废会玷污鹰猎文化;而本片完全不去考虑这些鹰猎老前辈们基于经验和文化观念的真实想法,而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他们的只言片语混合成了三段完整的话,安排在本片的三个位置,作为其构建一个男权社会的材料。

    这种基于东方主义而建构的人道主义关怀却扼杀了人类学纪录片本该具备的特质,即对文化进行真实呈现和记录的学科伦理和人文关怀。



    在对动物的畸形关怀方面。由于“人道主义”定位和梦想剧情设定,本片对哈萨克文化的整体把握缺失也许可以理解,但本片为了梦想剧情的“纯洁性”和对动物的“人道主义关怀”而对鹰猎文化的某些“非人道”的成分进行的遮掩和避讳实在令人惋惜。这些遮掩、避讳和忽略大多是鹰猎文化的技术细节,它们的缺失将导致外界对哈萨克鹰猎文化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影片失去民族志材料价值。

    其中最重要的缺失在于对熬鹰过程的删除。一只雏雕被带出鹰巢后,需要进行数天的熬鹰过程。熬鹰过程中,雏雕会被戴上遮挡视线的鹰盔,失去了光明的雏雕会因恐惧或非夜行性的本能而安静下来;接着雏雕会被放置在一个很容易摇晃的绳索上,一旦雏雕犯困,熬鹰人便会摇晃绳索将其摇醒;与此同时要断绝鹰的伙食;熬鹰过程日夜不停息,由两人或数人轮值进行;如此数天后,即使再有野性的金雕都会因为饥饿、疲惫和困倦而屈服。也就是说,鹰猎人与金雕的关系首先是主奴关系,其次才是伙伴关系。而本片的“人道主义”设定无法容忍这样的内容,于是删除了这个重要的技术环节。这个环节的缺失使得金雕变得像一个从窝里带出来就能和人合作的智慧生物,而且也使得小女孩的梦想显得很纯洁,使观众们被带入“两个雏雕一起成长”的美好童话中。这种对动物的极端环保主义关怀,令本片本该呈现的残酷而遍布杀戮的、迫于生存压力而诞生的鹰猎文化变得“高尚”、理想主义、天人合一。

    这样的虚构也许是出于东方主义的传统,或者只是出于作为旅游宣传记录片的考虑(背后的利益关系不得而知)。总之,这部“纪录片”没有太大的民族志材料价值,绝不能被称之为视觉人类学纪录片。



总结

    最终我认为本片其实是一部故事片,而且是耗资巨大的故事片,华丽的蒙太奇、壮美的航拍镜头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使它更像是一部纯粹的剧情片。其目的可能正是为了推动该地区猎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它所获得的那么多纪录片奖项,我表示不理解,难道任何表现“异文化”尤其是“土著人”的纪录片不论良莠都可以轻易地获奖吗?我认为本片有很多缺陷,使其难以被称之为优秀的纪录片,更不能被称之为人类学纪录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最后的70位训鹰师
寻找哈萨克族的末代驯鹰人
蒙古国哈萨克族“猎鹰节”
“金雕”阿尔泰天空之王
地球上幸存的最后一个猎鹰部落
最后的鹰猎人:哈萨克人偷取小雕 训练5个月后狩猎狐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