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微验案001 | 胃痛兼证不同两则


又到酉时,中医梦想汇“启微”系列准时与大家相聚!


在周一“启微实案”、周二“启微识方”之后,我们在周三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启微验案”栏目。


“启微验案”荟萃国医大师公开发表的临证医案及解析,每周围绕一个病症进行采编,作为大家拓展与积累的文本。文末注有每个医案的出处,方便大家参阅。


想要获取原文或有经典医案愿与大家分享,都可以直接在留言区留言。


广泛涉猎、开卷有益,让我们一同进入本周的“启微验案”。


魏某,男,66岁。2006年2月13日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痞胀3年伴口苦。

初诊:胃脘隐痛痞胀,口苦甚,欲饮水,无泛酸,稍有嗳气,纳谷不香,大便日行1次,形寒,背热,在外院治疗年余未瘥。2005年4月19日江宁中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B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4天前又至江宁中医院复查胃镜仍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舌质红、苔干腻、中白边黄,脉弦。

既往史宿有高血压之疾。

辨证:胃阴不足,湿热中阻


治法养阴清化。

    方药

二诊:服药7剂,苔腻已化其半,胃脘隐痛痞胀 减轻,口苦稍减,偶有恶心,大便成形,日行1次。唯 背热,体温不高,汗出不多,舌质红、苔薄净,脉小弦。


辨证:胃阴不足,湿热已化,胆热未清,少阳失和。


治法养胃阴,清胆热,和少阳。

    方药

服药14剂,脘痛痞胀、口苦恶心、背热形寒等均消失,饮食如常,再以前方加减治疗1月余,诸症未发。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宿有高血压,素体阴虚,脾阴亦虚,运化不力,湿邪内生,蕴久化热。湿热中阻,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发胃脘疼痛、痞胀;湿热内蕴于胆,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少阳不和,则形寒背热。 干腻苔,为湿热内留,气不布津,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初诊时徐老予养阴清化并进,用石斛、麦冬、白芍、炙甘草等甘凉濡润,以养胃阴,用黄芩、蒲公英以苦寒 清热,陈皮、法半夏燥湿,苡仁、冬瓜子、茯苓、茅根淡渗利湿,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共奏养阴清热化湿之功。叶天士《温热论》中指出:“化湿不在温,在于通阳利小便。”石菖蒲、茅根更寓通阳利小便而化湿、祛 湿之意。胆为中清之府,湿热得化,则胆府清净,二诊时兼以清胆热,和少阳,故口苦、形寒、背热得消。


隋某, 女, 40岁, 工人。就诊于1978年7月30日。


初诊:胃院痛时作三年, 常因受冷、生气而诱发, 并伴有腰疼、呃逆、咽中似有物阻, 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月经量少, 紫黑。望其面色青黄, 唇龈青紫, 舌黯有瘀斑, 舌尖有瘀点。切其六脉沉弦。

辨证:病系胃院痛兼梅核气, 证属肝胃不和, 瘀血内阻。


治法疏肝和胃,活血化瘀。

    方药:

上方加减服药15剂后, 患者胃痛已止, 咽喉已利, 面色转正常, 舌质红润, 瘀斑瘀点消失, 六脉和缓, 服药期间, 曾来月经, 量及色均较前为好, 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按语:本例肝气抑郁不舒, 横犯于胃, 则胃痛时作, 气结血瘀, 经脉不利, 气机不畅, 则腰痛、呃逆, 咽中不适如有阻感。故治以柴胡、香附、枳壳等疏肝解郁; 灵脂、元胡、三棱、赤芍等活血化瘀, 佐桂枝通阳、白术、山楂健脾和胃, 以奏全功。


此案从疏肝和胃, 活血化瘀以治胃痛着手, 而梅核气也随之而愈, 分析此证形成, 似由肝肺气郁, 脉络凝滞而成瘀血, 从而梅核气乃作。此案破常规不取半夏、四七汤等疏郁宣肺化痰之法, 而从疏肝理气, 行瘀活血而获效。从而启发我们, 梅核气并不完全限于“痰气相结”之说, 而肝失疏泄, 瘀血内留, 当对久治无效之梅核气尚可考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胀,胃痛,胃炎,热结心下——大黄泻心汤
8种类型的胃痛,该怎么治
祖传秘方纯中药之胃痛治疗
鸿逸谈健康的主页
医案2:胃脘痛一剂效
蒙医药治疗胃痛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