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清多图:讲清肩关节周围肌腱转移技术!

  • 肌腱转移(MTT)是有效的骨科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各种肩部疾病的患者报告结果,包括前锯肌麻痹、斜方肌麻痹、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撕裂、不可修复的后上肩袖撕裂,逆行肩关节置换术后不可修复的后肩袖撕裂,以及有症状的完全三角肌缺损。
  • MTT的原则包括确保用于转移的肌肉是可牺牲的,肌腱单元应具有相似的运动模式,转移的肌腱和受体肌肉的力线在生物力学方面是相似,接受转移肌肉的受体肌肉的肌力应至少为1级。
  • 考虑MTT手术时,患者必须已充分接受非手术治疗,保留一定的被动活动度,并清楚术后预期和潜在的并发症。
  • 对于因胸长神经麻痹而导致肩胛胸壁关节异常活动(STAM)的患者,间接或直接胸大肌肌腱转移是减轻疼痛和改善主动前伸的有效方法。对于因脊髓副神经麻痹导致的STAM患者,Eden-Lange或三肌腱转移手术可以减轻疼痛并改善主动前伸和外展以及患者报告的临床结果。
  • 胸大肌和背阔肌肌腱转移手术治疗无肱骨头前上方脱位的、孤立的、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缺损,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患者报告结果和前伸活动度。胸大肌肌腱转移可以表现出持久的长期结果。
  • 针对不可修复的后上肩袖撕裂的背阔肌或斜方肌下部肌腱转移手术可以可靠地改善患者报告结果以及肩关节前伸、外展和外旋的活动度。另外,无论是在原生肩关节还是逆行肩关节置换术后的肩关节中,背阔肌肌腱转移(带或不带大圆肌)均可用于恢复主动外旋功能。
  • MTT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肿、肌腱转移愈合失败;因此,建议由经过充分培训的肩关节外科医生实施这些复杂的手术。

肌腱转移(muscletendon transfers,MTT)主要应用于肩部疾病,这些疾病包括从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和后上肩袖撕裂(rotatorcuff tears,RCT)到与前锯肌麻痹或斜方肌麻痹相关的肩胛胸壁关节异常活动(scapulothoracicabnormal motion,STAM)。

另外,MTT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逆行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shoulderarthroplasty,RSA)术后有症状的三角肌完全缺损和后方肩袖功能缺陷患者。在考虑为患者推荐MTT之前,患者必须是非手术治疗无效,并且患者的肩关节必须保留一定的被动活动度。这篇综述的目的是总结肩部MTT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诊断和手术指征。另外,我们还对MTT技术和潜在的并发症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一、解剖学和生物力学

与MTT相关的肩部解剖结构包括影响肩胛骨和肩关节活动的所有肌腱单元,肩胛骨稳定器包括前锯肌、斜方肌、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以及肩胛提肌,附着于肩胛骨的许多其他肌肉都有助于肩胛胸壁关节和肩关节的协调活动,表Ⅰ总结了解剖结构。


二、诊断和手术适应证

考虑为患者进行MTT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同时获得恰当的影像学和电生理诊断,表Ⅱ全面回顾了这些方面的关键信息,表Ⅲ提供了MTT手术的手术指证。

三、肌肉转移的原则

肌肉转移有4个原则:

  • 首先,被转移的肌肉应该是可牺牲的:可用于转移而不影响供体部位的功能。

  • 其次,转移和接受的肌腱单元应具有相似的运动模式和张力。

  • 第三,转移肌腱应该可以通过方向相似的生物力学来替代或增强缺损肌肉的功能。

  • 最后,转移的肌肉(至少4级肌力)应能替代1级肌力的缺损肌肉。


四、非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是考虑MTT之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在前锯肌功能缺陷的患者中,可以使用将肩胛骨压至胸壁的支具,但文献报告患者不能很好地耐受这种方法。创伤性前锯肌麻痹患者应接受6-9个月的非手术治疗,在非创伤性前锯肌麻痹中,恢复时间可能长达24个月。由于斜方肌麻痹,非手术治疗翼状肩胛的成功率较低。不可修复的RCT患者可能可以从侧重于肩胛骨周围、三角肌和剩余肩袖肌力强化的物理治疗中获益。非甾体抗炎药和肩峰下激素注射可能可以用来减轻疼痛,但患者应降低对这种治疗改善功能的期望。


五、肌腱转移的手术技术和结果

每种肌肉移植技术的优缺点列于表Ⅳ。

一、胸大肌肌腱转移治疗前锯肌麻痹:

胸大肌肌腱转移是治疗胸长神经受损导致前锯肌功能不全相关的STAM的有效技术,因为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改善患者肩关节主动前伸(表Ⅴ)。这里介绍两种主要的技术,间接技术(劈开转移)和直接技术

间接技术:
  • 文献中已充分描述了合并使用自体或同种异体肌腱增强手术间接转移胸大肌肌腱的胸骨头的间接技术。股薄肌和半腱肌的腘绳肌肌腱取自于同侧下肢(图1-A)。
  • 通过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暴露和分离胸大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将腘绳肌自体肌腱垂直穿过胸骨头(Pulvertaft编织法)并用多根不可吸收的2号线缝合固定(图1-B)。
  • 然后暴露肩胛骨下角。移植物从腋下穿出到肩胛骨,并穿过肩胛骨下角的钻孔以重建前锯肌的力线(图1-C)。
  • 最后,在拉紧后将移植物与自身缝合固定,将肩胛骨复位于向前挤压的位置(图1-D)。
图1:图1-A至1-D:胸大肌肌腱的胸骨头间接转移至右侧肩胛骨下角,由取自同侧下肢的腘绳肌自体移植物增强。
图1-A:股薄肌(黑色箭头)和半腱肌(红色箭头)取自同侧下肢,用缝线连续缝合编织。
图1-B:腘绳肌自体移植物(白色箭头)用Pulvertaft编织法缝入胸大肌肌腹(白色星号),以延长肌腱的长度。
图1-C:移植物从腋下经过通道穿至肩胛骨下角(黑色箭头)。
图1-D:将移植物通过肩胛骨下角的钻孔,重建前锯肌的力线。移植物通过不可吸收的2号线与自身缝合(黑色箭头)。
直接技术:
  • 几项队列研究已经证明了直接转移技术的有效性(表V)。这种技术类似于间接转移;然而,将胸大肌肌腱的锁骨头从肱骨上松解(图2-A),获得带有5mm皮质骨的胸大肌肌腱胸骨头(图2-B)。暴露肩胛骨下角,用钳子从后向前穿过(图2-C)。
  • 然后将胸骨头的皮质骨插入固定与肩胛骨下角,并从解剖上修复胸大肌肌腱的锁骨头(图2-D)。
  • 这种直接技术的潜在优势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自体移植物增强相比)和胸骨头到肩胛骨的骨-骨愈合。

图2:图2-A至2-D:将胸大肌肌腱的胸骨头(带皮质骨)直接转移至右侧肩胛骨下角。

图2-A:区分胸大肌肌腱的锁骨头(星号)和胸骨头(箭头),将它们从肱骨上松解并标记,用于后续修复。

图2-B:用摆锯截下胸骨头止点,带5mm皮质骨。

图2-C:暴露肩胛骨下角,用卵圆钳从后到前穿过。

图2-D:将胸骨头的骨性止点缝合固定于肩胛骨下角,并对锁骨头进行解剖修复。

据报道,这两种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8-22%之间,包括血清肿、血肿、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肩胛骨下角骨折、移植物松动、肌肉张力丧失、僵硬和翼状肩胛复发。术后康复包括佩戴肩部固定器4-6周。早期的被动活动度(passiverange of motion,PROM)训练是被允许的,在4-6周开始主动活动度(activerange of motion,AROM)训练,并在12周加强抵抗阻力训练,并在6个月内进展到正常活动。

、MTT治疗斜方肌麻痹:

1、Eden-Lange手术:

Eden-Lange手术是治疗斜方肌麻痹(脊髓副神经麻痹)相关的STAM的经典手术(表V)。该手术是将小菱形肌和大菱形肌侧插入肩胛骨的中部,将肩胛提肌插入肩胛骨脊柱连接处,以稳定肩胛骨。文献已报道术后良好到极好的中期和长期结果,包括疼痛减轻、主动前伸和外展功能改善以及患者报告的临床结果。

手术技术:

该技术是在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时进行的(图3-A)。获取的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需带一小块皮质骨(图3-B)。
  • 松解肩胛提肌并标记。将肩袖肌从肩胛骨抬高,多条编织缝线置于冈下窝的相邻钻孔中(图3-C)。
  • 然后,在肩峰内侧的肩胛冈处做一小切口,并钻2个孔(图3-D)。
  • 然后将肩胛提肌通过软组织隧道,并通过2个钻孔用缝线将其固定于肩胛骨上(图3-E)。
  • 大小菱形肌连同它们的骨块都被缝于冈下窝上(图3-E),最后关闭切口(图3-F)。

图3:图3-A至3-F:Eden-Lange转移手术。

图3-A:患者通常采用俯卧位或侧卧位。在本病例中,患者患侧为左肩,采用俯卧位。

图3-B:分离松解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带小骨块截下(箭头),用缝线标记斜方肌(星号)。

图3-C:肩袖肌肉从肩胛骨上抬起,并在冈下窝多个相邻的钻孔中穿过多根编织缝线(箭头)。

图3-D:在肩峰内侧的肩胛冈处做一个小切口,并钻2个孔(箭头)。

图3-E:肩胛提肌通过软组织通道,并通过2个孔的缝线固定于肩胛冈上。两个菱形肌及其骨块都用缝线固定于冈下窝。

图3-F:用可吸收线最终闭合切口。

2、三肌腱转移:
  • 最近一项名为三肌腱转移(tripletendontransfer,T3)的手术旨在更好地重建斜方肌三个头的解剖结构(表V)。在前文介绍的Eden-Lange手术中,菱形肌肌腱转移的力线矢量是从远端-外侧到近端-内侧,这导致在肩胛骨上产生一个内旋的力矩(而不是由原先斜方肌产生的外旋力矩)。T3手术中,肩胛提肌仍被转移至肩胛骨外侧。然而,小菱形肌和大菱形肌被转移至肩胛提肌止点的内侧。
手术技术:
  • 需要斜方肌内侧的投影。
  • 找到肩胛提肌、小菱形肌和大菱形肌后,带止点处5mm的骨皮质分离,并用不可吸收的2号线标记(图4-A)。
  • 注意保护肩胛背神经。将整个肩胛冈的骨皮质用砂纸刮出血(图4-B)。
  • 上臂外展约70°以缩回肩胛骨。将肩胛提肌肌腱转移至肩胛冈(直接置于肩峰后方)。
  • 小菱形肌沿肩胛骨向转移至该止点的内侧(图4-C)。最后,大菱形肌止于小菱形肌止点的内侧(图4-D)。

图4:图4-A至4-D:对一例右肩斜方肌麻痹的患者采用侧卧位三肌腱转移(T3)手术。

图4-A:找到并截下肩胛提肌(黄色箭头)、小菱形肌(绿色箭头)以及大菱形肌(蓝色星形),带止点处5mm的骨块,并用不可吸收的2号线标记。保护肩胛背神经。

图4-B:将整个肩胛冈用骨剥分离,并磨至出血。

图4-C:然后将肩胛提肌(黄色箭头)直接转移至肩峰后方的肩胛冈。小菱形肌(绿色箭头)转移至肩胛提肌内侧,附着于肩胛冈。最后,带骨块的大菱形肌(蓝星),附着于肩胛冈内侧。

图4-D:患者侧卧位的右肩T3转移手术图示。

这两种技术的并发症包括转移肌肉整合失败导致持续的肩胛骨功能缺陷。Eden-Lange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7.7%(持续的翼状肩胛、神经瘤和血清肿)。术后康复包括使用肩关节外展60-70°的肩关节支具6-8周。从8周时开始轻柔的辅助主动活动,12周时开始无限制的AROM训练,16-18周时进行轻柔的力量训练。6个月时患者可恢复活动。

二、MTT治疗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腱撕裂:

1、胸大肌肌腱转移:

  • 对于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腱撕裂,胸大肌肌腱转移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可以有效地治疗单纯肩胛下肌功能缺陷而不会出现肩关节的前上脱位,从而改善疼痛、患者报告的结果和前伸,并显现出持久的长期疗效(表V)。

手术技术:

  • 这种技术使用标准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松解胸大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图5-A)。

  • 将三枚锚钉固定于小结节外侧(图5-B)。缝线穿过胸大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并拉紧(图5-C)。

  • 假如采用喙突下胸大肌肌腱转移技术,应识别和保护肌皮神经,以确保转移术后肩关节活动时不会牵拉肌皮神经。并发症包括感染、转移肌腱断裂(高达10%)、进行性肩关节关节炎和神经血管损伤(约1%),尤其是在采用喙突下转移技术时。

图5:图5-A至5-C:胸大肌肌腱转移治疗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肌腱撕裂。

图5-A:截下胸大肌的胸骨肋骨头(橙色箭头)和锁骨头(黄色箭头),用不可吸收的2号线标记。

图5-B:3枚锚钉置于小结节外侧。

图5-C:缝线穿过胸大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并用交替半结拉紧。

  • 康复包括吊带固定6周,无需特定物理治疗以促进转移肌腱愈合,6-8周时采用轻柔的PROM训练,8-16周时开始和进一步AROM训练,16周-6个月时开始力量训练以及恢复正常活动。

2、背阔肌肌腱转移:

  • 最近,背阔肌腱转移为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撕裂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表V)。

手术技术:

  • 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松解胸大肌肌腱止点的上缘(图6-A)。上臂内收外旋,暴露背阔肌肌腱止点(图6B)。

  • 使用尖椎在背阔肌止点的内外侧做3个孔。用线锯连接钻孔,用弯骨刀截下小骨块(图6-C)。

  • 保护桡神经的同时将背阔肌标记并钝性分离,并将小结节上骨床磨出血。上臂内旋,将转移的止点用2个缝合锚钉固定于小结节外侧(图6-D)。

  • 假如还有残留的肩胛下肌腱,将其修复至背阔肌肌腱转移处。最后用脱矿骨基质填充截骨部位,修复胸大肌上缘。

图6:图6-A至6-D:背阔肌肌腱转移治疗右肩的不可修复肩胛下肌肌腱撕裂。

图6-A: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松解胸大肌肌腱止点的上缘(蓝色箭头)。

图6-B:暴露背阔肌肌腱止点(蓝色箭头)。

图6-C:在背阔肌止点周围钻孔,用骨刀截下背阔肌肌腱止点,带一小骨块(蓝色箭头)。

图6-D:上臂内旋,将转移的止点用2个缝合锚钉固定于小结节外侧(蓝色箭头)。

  • 并发症包括转移肌腱断裂(5%)和桡神经损伤。康复包括6周的吊带固定,然后是轻柔的PROM训练,8周时开始AROM训练,4个月时力量训练,以及6个月时恢复正常活动。

三、MTT用于不可修复的后上RCT:

1、背阔肌肌腱转移:

  • 背阔肌肌腱转移最早由Gerber等人于1988年提出,用于重建不可修复的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肌腱从肱骨干上的止点被转移至近端的大结节。既往文献已描述了两切口、单切口和关节镜辅助的入路(表V)。

手术技术:

  • 在切开方法中,背阔肌肌腱与大圆肌肌腹分离,并从肱骨干松解下来(图7-A和7-B)。然后在三角肌下钝性解剖至肩关节制造一个通道(图7-C)。对近端大结节的最终固定应在上臂屈曲30°、外展30°和外旋30°时进行(图7-D)。

图7:图7-A至7-D:背阔肌肌腱转移重建左肩不可修复的冈上肌和冈下肌肌腱撕裂。

图7-A:将背阔肌肌腱(蓝色星号)与下方的大圆肌肌腹(蓝色箭头)分离,并从肱骨干(黄色箭头)上松解下来。

图7-B:用人体皮肤移植物(箭头)来延长肌肉(蓝色星号)肌腱单元。

图7-C:肌腱(蓝色箭头)穿过三角肌下方,至肱骨头顶部。

图7-D:使用缝合锚钉(橙色箭头)将MTT最终固定于大结节近端。

  • 这种技术有几个优点,包括肩关节活动度、主观肩关节评分(SubjectiveShoulderValue,SSV)和Constent评分的持续改善。带或不带大圆肌的背阔肌肌腱转移也可用于恢复原生肩关节和RSA术后肩关节的主动外旋。另外,与斜方肌下部肌腱转移技术不同,本技术不需要同种异体肌腱。缺点包括肥胖患者暴露困难和术后需要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并发症包括腋下血肿、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肌腱愈合不良和/或创伤性失效。

2、改良的L'Episcopo肌腱转移用于治疗单纯外旋功能缺陷(ILER):

  • 文献已描述将背阔肌肌腱(带或不带大圆肌)转移至大结节的后远端用于改善单纯外旋功能缺陷(isolatedloss of externalrotation,ILER)(表V)。

  • 采用胸下间隔的单切口,通过胸下入路获取肌腱。女性患者通常需要增强背阔肌肌腱。肌腱向后走行并通过骨道,固定于大结节后部的小圆肌水平。肌腱应在上臂外旋20-30°时拉紧并固定于上臂。

这两种技术的康复都包括使用肩关节支具保护6周,保持上臂外展45°,外旋30-45°。术后1周允许开始PROM训练,6周解除支具后可以允许AROM训练。力量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在术后3个月开始,完全恢复大约需要9个月-1年。

3、斜方肌下部肌腱转移:

  • 最近,有学者提出使用同种异体跟腱增强的斜方肌下部MTT(表V)。这种转移技术可以很好地重现冈下肌的解剖力线,不需要术后的生物反馈训练。在肥胖患者中,这种技术也可能比背阔肌肌腱转移更容易进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其长期有效性,但短期和中期结果令人鼓舞。该手术的并发症包括血肿、血清肿、感染和肌腱创伤性断裂。

手术技术:

  • 通过一个5cm的切口分离斜方肌下部。该切口位于肩胛冈下方内侧约1cm处,并与肩胛冈平行。仔细解剖冈下肌筋膜外侧有助于识别斜方肌肌腹(图8-A)。

  • 钝性解剖斜方肌的浅层和深层以分离斜方肌,但内侧有神经血管束,需要注意。然后沿肩胛骨将斜方肌进行骨膜下剥离,使斜方肌中部和上部连接处完整。跟腱同种异体移植物可用于增强斜方肌肌腱转移(图8-B)。

  • 通过关节镜沿冈下筋膜建立通向大结节的通道(图8-C)。同种异体移植物从内向外穿过术区,通过关节镜固定于大结节上(图8-D)。

  • 上臂位于外展70°和最大外旋,将同种异体移植物从内向外劈开以形成上束和下束(图8-E)。用Pulvertaft编织法将上束和下束穿过斜方肌下部以增强转移(图8-F)。

图8:图8-A至8-F:斜方肌下部肌腱转移治疗不可修复的右肩关节后上RCT。

8-A:通过一个5cm的后方切口分离斜方肌下部。该切口位于肩胛冈下方内侧约1cm处,并与肩胛冈平行。

图8-B:用跟腱同种异体移植物增强。

图8-C:在关节镜的协助下,沿着冈下筋膜建立一个通往肱骨大结节的通道。白色箭头显示移植物缝线通过前外侧的关节镜通道。

图8-D:跟腱同种异体移植物从内向外穿过术区,通过关节镜固定于大结节上。白色箭头指示前外侧缝合锚钉的位置,黑色箭头指示大结节后外侧缝合锚钉。

图8-E:上臂位于外展70°和最大外旋,将同种异体移植物从内向外劈开以形成上束和下束。用2号线(白色箭头)将跟腱同种异体移植物缝合到完整的斜方肌下部肌腱上。两个钳子(黑色箭头)让同种异体移植物保持张力。

图8-F:用Pulvertaft编织法将上束和下束穿过斜方肌下部以增强转移;用多根2号编织线将跟腱固定于斜方肌下部肌腱单位。

  • 康复包括外旋吊带固定6周的保护阶段,6周时开始PROM训练。通常术后4个月时开始力量训练,需要9个月到1年的时间完全恢复。

4、RSA与改良的L'Episcopo手术治疗不可修复的后上RCT及肩袖撕裂相关肩关节关节炎:

  • 已有研究将改良的L'Episcopo转移联合RSA治疗同时合并主动前伸和外旋功能丧失的患者(combinedloss of active forwardelevation and externalrotation,CLEER)(表V)。

手术技术:

  • 二切口技术最初由Gerber等人提出。一个切口使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暴露关节盂和肱骨以及植入假体。第二个切口位于腋窝皱褶后方外侧,用来分离、松解背阔肌腱和大圆肌肌腱并为它们建立通道。

  • 如上文小节所述,在大结节近端水平进行固定。Boileau等人将这种技术改良为单切口、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图9-A)。该技术包括将截下的肌腱绕肱骨外科颈后方止于肱骨干(图9-B)。既往文献描述了胸大肌肌腱残端的固定,后来被改良为通过骨道在小圆肌水平的大结节远端处固定(图9-C)。

图9:图9-A至9-C:逆行肩关节置换加改良L'Episcopo肌腱转移治疗同时合并主动前伸和外旋功能缺陷。图中手术是在一例沙滩椅体位患者的左肩完成的。

图9-A:采用单切口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松解胸大肌并标记。分离松解背阔肌和大圆肌肌腱,编织成束并标记(绿色箭头)。

图9-B:截下的肌腱绕肱骨外科颈后方止于肱骨干。在肱骨上钻孔固定(箭头)。

图9-C:术后最终X线片显示3孔通道(箭头)和逆行肩关节置换。

  • 许多小型病例系列研究证明了这种技术可以改善患者满意度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 dailyliving,ADL)的中期和长期结果。然而,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与接受单纯RSA的患者相比,接受背阔肌和大圆肌肌腱转移联合RSA的患者在ADL、外旋评分、上臂、肩部和手部功能缺陷评分(Disabilities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美国肩肘外科医生(American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或简单肩关节试验评分(SimpleShoulder Test,SST)方面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并发症包括神经麻痹、感染、假体脱位、肩峰骨折、三角肌断裂和转移肌腱断裂。

  • 康复包括在前6周使用60°的肩关节外展支具,6-8周时逐渐减少肩关节外展。活动度仅限于钟摆练习,直到8周时开始缓慢进行PROM训练。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可恢复完全活动。

5、带蒂胸大肌肌腱转移加RSA治疗三角肌缺损:

  • 最近有学者推荐对三角肌麻痹的患者进行带蒂胸大肌肌腱转移,这些患者原本需要接受RSA(表V)。

手术技术:

  • 通过扩大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将三角肌与胸大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上部一起重建(图10-A)。制作大的全层内侧和上外侧肌肉蒂以暴露胸大肌的三个头、锁骨远端、肩峰和三角肌(图10-B)。松解胸大肌锁骨头和胸骨头上部的起点。然后松解肱二头肌沟外侧的胸大肌止点,肌肉蒂被翻起并抬至神经血管束上方。胸大肌起点附着于锁骨外侧三分之一和肩峰前部的近端。止点附着于三角肌粗隆水平的肱骨远端(图10-C)。

图10:图10-A至10-C:最近提出的带蒂胸大肌肌腱转移是一种新技术,用于治疗有RSA指证的三角肌瘫痪患者。

图10-A:通过扩大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将三角肌与胸大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上部一起重建。

图10-B:制作大的全层内侧和上外侧肌瓣以暴露胸大肌的三个头、锁骨远端、肩峰和三角肌。

图10-C:抬起并松解胸大肌。胸大肌起点附着于锁骨外侧三分之一和肩峰前部的近端。止点附着于三角肌粗隆水平的肱骨远端。

  • 这种带蒂转移被证明可以改善疼痛、主动前伸和外旋以及DASH评分。据文献报道,大约6%的患者会发生肩峰骨折;然而,该研究只是一个单一的病例报告,需要长期研究来评估手术效果的持久性。对于术后康复,患者需要支具固定8周。8周时开始辅助主动活动。4个月时开始轻柔的力量训练(5个月内避免被动拉伸肩关节)。6个月时进行可耐受的活动(各方向上的最大重量限制为7公斤)。


六、结论

MTT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并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和一系列肩部病变的患者报告结果,包括不可修复的肩胛下肌和后上方RCT、RSA环境中不可修复的后部RCT、与前锯肌和斜方肌麻痹相关的STAM,以及三角肌完全缺损。肌腱转移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肿、肌腱转移愈合失败;因此,建议由经过充分培训的肩关节外科医生来实施这些复杂的手术。在考虑进行肌肉转移之前,患者必须已充分接受非手术治疗并保留一定的被动活动度。与患者就术后期望进行深入沟通也非常重要。未来的研究需要将当代肌肉转移与其历史对应物进行比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报告】喙突:肩关节的灯塔
肌肉639之——冈上肌
喙突骨折
学员精彩笔记(20)---肩部结构和功能的细节阐述有时候恰恰是康复肩部问题的关键所在
肌肉骨骼超声技术指南1.肩关节
[肩部影像] 解剖:肩关节的影像学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