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述贵德藏族部落历史渊源

略述贵德藏族部落历史渊源

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

“贵德”(ཁྲི་ཀ)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河谷地,气候温润,农牧兼易,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根据考古学家考证,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这里燃起缕缕炊烟,以狩猎和采摘野果为生;新石器时代,贵德先民(古羌人)大量涌入,过着农牧兼顾的生活,活动频繁,并且,在这黄河谷地已经大面积定居,并留下了“马家窑”、“卡约”、“罗汉堂”等新石器文化遗址。还有近年来新发现的“宗果岩画”(རྫོང་མགོའི་བྲག་བརྐོས་རི་མོ།),以及后来的阿夏(འ་ཞ།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和西夏“乜纳”(མི་ཉག)文化等等,讲述着贵德藏族从古至今历史与文化的故事。

又根据藏文史料和传说,远古在贵德地区活动的土著居民(古羌人)为藏族四大姓氏之“穆氏”的后裔“穆察噶氏”(མུ་ཚ་སྒ།)。如《日宗麦多吉策》(རུས་མཛོད་མེ་ཏོག་སྐྱེད་ཚལ།)记载,“穆察噶氏”(མུ་ཚ་སྒ།)等居住在“古阿夏(འ་ཞ།今甘、青地区)”之地。又据藏史记载:“大约公元前4291年左右,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穆察噶氏(མུ་ཚ་སྒ།)的几个大祖群形成联盟,对周边的部落和国家进行争战,并取得胜利,稳固了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统治地位。”不久前在夏河县甘加白石崖发现的16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夏河人)化石和19万年的文化层;3万年前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人;2万年前的玉树沱沱河两岸(དམར་ཆུ།)的古人类;1.5万年前的共和县青海湖南岸的古人类活动遗迹(151遗址);11200年前的玛沁县下大武乡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等等,贵德四周都有这么多旧石器人类活动遗迹,何况贵德这样气候温和的谷地和天然沐浴的温泉沟,更是古人类的首选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汉文史料对今甘、青地区土著统称为“羌”或“戎”。据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考证:最早在汉字中的“羌”不读作“qiang”而读作“ga”,与藏文“རྒ”或“སྒ”读音一样。因此,汉人对西部土著人叫“羌”(སྒ噶),也就是“穆氏”的后裔“噶氏”。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对西部古羌人(噶氏),按其地名、部落名等分为一百五十多种羌种。如先零羌、烧当羌、参狼羌、乌孙羌、婼羌、勒姐羌、当煎羌、当阗羌、封养羌、累姐羌、彡姐羌、卑湳羌、狐奴羌、乌吾羌、钟存羌、巩唐羌、且冻羌、傅难羌等等。据《后汉书》记载,西周穆王(公元前976年)西征犬戎,深入青海河首(黄河上游)一带。羌人的分布,在《后汉书·西羌传》亦有记载:“西羌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禹贡》所谓枝友也,南接蜀汉微外蛮夷”。“赐支”,是历史上有名的赐支河曲,盖指黄河上游,在积石山南北上下的第一、第二大河湾(今青海贵德以东、黄南州全境、果洛州东北部、甘南州西南部),即所谓“至于河首”。“南接蜀汉徼外蛮夷”,则比较明确的说明了羌人分布的概况。今果洛、同德、贵德一带被称为“析支河曲”,有析支羌、先零羌(བྱང་ལུང་།)、钟原羌(འབྲོང་ཡུལ།)、烧当羌(སྲིབ་ལྡོང་།)、漒川羌(རྐྱང་ཐང་།)。而“戎”是藏文“རོང་།”音译,意为“农区”或“谷地”。中原人将生活在西部陇右、黄河谷地、湟水流域等河谷地带的古羌人被称作“戎”或“西戎”。

在汉文史料中贵德最早以“大小榆谷”之名出现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而且,生活的土著是“烧当羌”(穆察噶氏)。据载:“(永元年间89-105年)校尉邓训遣兵击迷唐(烧当羌首领),迷唐去大、小榆谷”。后来,又以“浇河”之名出现在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当时,吐谷浑王国势力西扩至贵德地区,并由吐谷浑第八代王阿财始筑“浇河城”(贵德城)。自此,被吐谷浑王国统治了二百七十多年。有些人说:“吐谷浑国的主体民族是鲜卑族”。这是一个误解,因为,大约在公元313年左右,鲜卑族豪酋吐谷浑率领其部族1700帐,迁居到“漒川”(今碌曲)之地,遂与漒川诸羌部建立了一个联盟政权,藏史称“阿夏王国”(འ་ཞ།),而汉史以鲜卑族豪酋吐谷浑之名称作“吐谷浑王国”。当时,“吐谷浑王国”的王族和部分贵族是鲜卑族,但是其主体民族是古羌人(主要是藏族先民穆察噶氏和木雅噶氏)。据《旧唐书》卷一八九《西戎吐谷浑传》说:“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313年),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大约在吐谷浑第九代王阿豺(ཨ་ཚེ།)执政期间(417—426年),吐谷浑王国(阿夏)政权中心从“漒川”迁移到青海贵德地区,并在贵德黄河南岸始建“浇河城”。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公元634年,松赞干布北巡时,吐蕃军队已经到达贵德附近的,当时,虽然未占领贵德“浇河城”,但迫使吐谷浑(阿夏)王城移之伏俟城(今共和县铁卡加古城)。公元663年,吐蕃大相禄东赞父子亲率大军征讨阿夏王国(吐谷浑),遂吐谷浑国灭亡。随后,禄东赞派其次子赤章赞(论钦陵)镇守赤噶卡(浇河城)。禄东赞多次亲临气候益人贵德地区处理唐蕃事务。时,贵德地区的土著羌人中融入了来自吐蕃本土的戍边军队及其家属,贵德氏族成分进入多样化阶段,在原有穆察噶氏、木雅噶氏(董氏)上增添了“扎氏”和“赛氏”等氏族。据传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途经贵德地区时,在贵德温泉旁小息,并在温泉处进行了沐浴。也据《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吐蕃)乃赂鄯州都督杨矩,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矩奏与之。”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解体后,多麦吐蕃军阀论恐热(བློན་ཁོ་བཞེར།)和尚婢婢(ཞང་པེ་པེ།)等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征讨,混战持续了二十多年中。多麦地区的氏族结构又一次进行了洗牌。最终,在甘、青地区围绕“氏族”或“区域”形成近千个大小不一的部落组织。这些部落又进过百年的相互侵扰和相互融合,又形成地域性和氏族性的部落联盟政权,遂在贵德及其周围出现了“六谷蕃部”(以凉州为政治中心,其势力最强时管辖整个甘肃)、“乔家大族”(主要分布在湟中、化隆、尖扎、夏河)、“总噶尔部”(主要分布在西宁、平安、乐都、)、“陇逋部”(主要分布在今同仁、尖扎、循化)、“阿里克部”(又称“阿柔”主要分布在今果洛、环湖地区)、“郭密部”(སྒ་མེ།主要分布在贵德、共和、兴海)、“当车族”(主要分布在贵德、贵南)等等。大一些的部落联盟拥有数万兵力。

宗喀王朝时期(1012-1136年),据记载:“初,唃厮啰(སྐུ་སྲས་ལགས།ཇོ་སྲས་ཁྲི་གནམ་ལྡེ་བཙན་པོ།)兄扎实庸咙(བཀྲ་ཤིས་གཡང་ལང་།)为河南诸部所立,与唃厮啰分地而治,不相能也。扎实庸咙死,子必鲁匝纳立,必鲁匝纳死,子溪巴温立,其舅朗格戬辅之”。扎实庸咙以浇河城(溪哥城)为政治中心统领河南吐蕃诸部落。随后,原贵德等河南藏族部落的组织成分又发生了变化,主要以扎实庸咙骨系贵族和外戚贵族统领区域内部民形成新的部落。如在贵德及其附近的部落有:“果庄部”(རྒོད་འབྲོང་།又译作鬼章,最早为贵德大酋,后为宗喀王大将。)、“固密族”(སྒོ་མེ།又译作“郭密”。其大酋纳克通之子为结斡沁,世居贵德地区。)、“朗格戬部”(溪巴温之舅)、“篯罗结部”、“贝斯结族”、“木波族”、“吹折族”、“密臧族”、“陇逋族”、“庞拜族”、“庄浪族”等。

公元1137年,西夏占居贵德溪哥城,西夏语称“溪哥城”为“祁安城”都是藏语“ཁྲི་ཀ”或“ཁྱི་ཝ”(安多藏语口音)的音译。据《金史》记载:大定九年(1169年),陕西奏:“闻知夏国王李仁孝与其臣任得敬中分其国,发兵四万,役夫三万,筑祈安城”。遂西夏军队和军属屯兵屯牧于贵德,这些木雅人(མི་ཉག)就是今天贵德乜纳部族(མི་ཉག)的先祖,他们不仅大面积扩建了“祁安城”(ཁྲི་ཀ་མཁར།),而且,相继在城内修建了乜纳宫康(护法殿)、乜纳隍庙(མི་ཉག་ལྷ་ཁང་།)、乜纳九层楼阁(མི་ཉག་དགུ་ཐོག),在城东建有乜纳宗窟(མི་ཉག་རྫོང་ཐོག)以及乜纳塔(མི་ཉག་མཆོད་རྟེན།)也有可能始建于那时候。另外,还给后留下很多考古遗迹。公元1227年,蒙古铁骑南下灭了西夏王国,贵德等多麦藏族诸部归服蒙古阔端王。

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元朝帝师八思巴和萨迦本钦对整个藏族地区进行了万户、千户、百户的划分,共设十三个万户府和万户长,俗称为“蕃域十三个万户”(བོད་ཡུལ་ཁྲི་སྐོར་བཅུ་གསུམ།),其中贵德设一所万户府,并委任有万户长(ཁྲི་དཔོན།),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朵思麻宣慰司)。贵德万户府就设在贵德城内的乜纳宫殿和衙门,元朝贵德最后一位万户叫玉伦(རིག་ལོ།)。也据记载,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以故元宣政院同知端竹星吉(དོན་གྲུབ།)、万户玉伦(རིག་ལོ།此贵德万户玉伦即《明兴野记》中的“归德州土官王伦奴”)、管卜答儿(དགོན་པོ་ཐར།)三人为千户”。公元1378年(洪武十一年 土马年)六月,归德州西番、土人汝奴(རིག་ལོ།)叛遁亦咂地方。据说,当时明军进驻贵德时,原蒙元残余宣政院同知端竹星吉、万户玉伦、管卜答儿等进行了抵抗,所以,招降后进行了降职任用,万户玉伦降为千户。

明朝初年,明朝在贵德地区进行了屯军屯田,相继从内陆迁来大量的汉族移民到这里落户垦荒。据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归德城加固维修竣工,明朝迁河州(甘肃临夏)农民48户来贵德,被安置在守御千户所的城内和城外,围城而居,“开垦守城,自耕自食,不纳丁粮”。此为如今县城附近姓氏村庄的形成和村名的由来。但是,据学者考证:“这48户汉族移民实为江左淮泗人氏。先是洪武四年(1371年)从江左淮泗移之河州南乡的黄河滩居住,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从河州调迁到贵德”。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 火狗年),又调河州百户王猷、刘庆、周鉴携带家属来归德守御城池。设王、刘、周三屯,即今河东乡王屯村、河西镇上、下刘屯村,东沟乡周屯村。次年,河州都指挥使刘剑奏请,迁移“撒拉回”至贵德境内定居,一部分被安置在郭拉、西家嘴、司家、中庄居住,一部分被安置在河东的贡麻(保宁)、马家(太平)、下罗家、河西的贡拜等地。光绪四年(1865年)同知甘泗化,又曾从甘肃、西宁、化隆、民和的汉族、土族民众中招抚民兵,安置在今河阴、河西、河东等地,拨给土地为生。

明朝中后期,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蒙古族亦不刺(ཡུམ་ཚེ།)和满都赍·阿固勒呼率众进入西海(青海湖),武力奴役环湖藏族部落。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东蒙古俺答汗(ཨན་ཏཱ་ཧན།)与吉囊率部进驻达布哈河流域(今共和、刚察两县分界处),向亦不剌、卜儿孩部发动了军事进攻,并占领和奴役环湖藏族诸部落。当时,游牧于环湖地区的刚察阿柔、察擦、郭密、芒拉、都秀藏族部落不堪连年征战与蒙古铁骑的欺凌,大部分部族被迫渡过黄河南迁至今贵德、同德、泽库、同仁、循化和甘南等地,还有一部分阿柔迁徙到祁连山(མདོ་ལ་རིང་མོ།)山麓。当时,逃亡到贵德的有“刚察族”,他们迁居到贵德达日尕云(今常牧镇地区)地区,另有一部刚察族迁到甘加下部的达尼地区(今夏河县桑科镇),被称作“达尼刚察”;“郭密族”迁居到今贵德尕让乡等地;“都秀族”(都秀群木札)也迁往黄河以南放牧。剩下的部分刚察、擦察、芒拉、都秀等的族人被蒙古亲王和贵族奴役。后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二十七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废黜后解送北京。十一月十五日,途经青海湖附近都秀部落的贡噶诺尔(ཀུན་དགའ་ནོར་བུ།)时病逝(一说逃脱)。逃脱之说中云:“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蒙古拉藏汗的骑兵押送进京时,在青海湖边被刚察好汉劫持,并选乘骏马,风餐露宿,秘密护送至黄教圣地青海塔尔寺。随后,又由刚察头人秘密安排贴身保镖,护送仓央嘉措神秘游历今宁夏、西安和五台山等佛教圣地”。以上故事中的都秀部落和刚察族是滞留在故土青海湖边的那部分人。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亲王罗藏丹津(བློ་བཟང་བསྟན་འཛིན།)反清失败后,青海蒙古走向衰亡。而黄河南部的原从环湖迁徙而来的刚察、阿柔、都秀、察擦、芒拉等部族看到了重返故土的希望。大约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北迁,但清政府层层设卡,并武力驱赶北迁的牧户,发生很多流血事件。公元1822年(道光二年)三月,清政府派副将丁永安、提督齐慎兵率八千人由东、北两路向草地围剿,镇压北迁藏族部落,屠杀藏胞200余人,杀死刚察族大头目乙旦木(དཔོན་པོ་ཡུམ་བསྟན།)等12名部落头人,清军抢劫牲畜万余头。并派兵驻守、镇压、阻挠河南藏族部落北迁。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黑错四沟(གཙོས།今合作市)反清事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随后,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以南的刚察族等藏族部落又开始北迁,冲破了重重阻拦。据《刚察县志》载:“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西宁办事大臣福济筹办安置事宜,奏准将移入黄河以北的八个部落即刚察族、汪什代海族、千布勒族、都秀族、阿粗乎族(阿木去乎)、热拉族、达如玉族、阿里克族(阿柔),相继在环湖地区划给地界游牧,并在各部委令千百户层层管束。八部首领向西宁办事大臣呈交承保十事及分守要隘各甘结,表示遵循法度,安于游牧,与蒙旗各守疆界,互不侵犯。据说,这次北迁藏族部落中,达日尕云的刚察族大部分北迁,一部分仍留在今清水河一带;都秀族也大部分北迁,部分留在黄河南与鲁仓部落融合。该部清末为百户部落,至民国年间为千户部落,下辖耐合地、东科、加什科、多尔德、塔秀、居什科等百户部落。

另外,有关贵德藏族部落的记载:一是《西宁府新志·番族》卷19载:“明万历(1573一1619),番人分为二十五个族,尚可稽考。列于左方,并志其户口、聯制、以备观览云。思果迷族(郭密族),一曰果迷咂(郭密族),洪武十三年(1381)年招抚,在上隆卜(今隆务),西去卫治一百五十余里,盖古浇河郡(今贵德)地,有上下二族,其饮食居处不异隆卜。又有哈沙族,向弗效顺。万历十九年(1591)经略尚书郑洛遣使招抚,二族来归,岁输马约五十匹,盈缩不齐,时或不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兵备刘敏宽招谕焉,复归顺,用为西海(今青海湖)耳日,有斩获功”。

《西宁府新志·西宁县》卷19具体载云 上各密族(郭密族):百户说合多尔,共管四族。内:上各密族(郭密族),郡城西南二百二十里,相连竹革族共七十七户,乡约拉木赖(རྣམ་བླ།);竹革族,郡城西南二百里,相连提哇族,共七十六户,乡约沙克都尔多勒:提哇族,郡城西南一百八十里,相连果米宛里族,共五十一户,乡约格隆:果米宛里族,郡城西一百九十里,相连管家族,共五十户,乡约依卖现。下各密族,百户噶然尔,共管五族。内:管家族,郡城西南一百一十里,相连提哇族,共一百二户,百长琐南达尔吉(བསོད་ནམས་དར་རྒྱས།);亦石杂族,郡城南一百四十里,相连火力家族(贺尔加族),共六十三户,乡约才旦尖木措(ཚེ་བརྟན་རྒྱ་མཚོ།);火力家族,郡城南一百五十里,相连多利仓族,共八十户,乡约阿刚(ཨ་མགོན།);多利耸族,郡城南一百六十里,相连火力家族(贺尔加族),共五十户,百长噶卜藏(བསྐལ་བཟང་།),乡约哈卜藏;噶然尔族,郡城南一百三十里,相连群加族,共二百四十三户,乡约多尔吉且夫旦(རྡོ་རྗེ་ཚེ་བརྟན།)”

三是《清史》记载,贵德厅熟番旧五十四族,存五族,生番旧十九族,存五族,野番十九族,俱插帐河滨,番寺大者六所。又据记载,贵德厅属各族中亦有六族只设乡约,此类乡约之职能与千百户相当。而贵德厅属渊住族系“乡约因住所管”、刚咱族系“乡约多尔麻所管”、完受族系“乡约他尔巴尚所管”、思哈哇他思迭族系“乡约拉十旦所管”。又载:“贵德厅属有十一族编设牌甲,即揣咱族、千布录族、完受族、上下刚咱族、他受族、卓尔族、都受族、上下拉安族、汪什代克族。”清末民初,贵德主要的藏族部落有:郭密千户部落(སྒོ་མེ་སྟོང་སྡེ།上、中、下三个部落)都秀部落(བདུད་ཤུལ།今常牧镇都秀村)、岗查部落(རྐང་ཚ།)、东车千户部落(“东且加卜登”即夏加、纳加、索加、尕加、鲁加和卫加等)、兰角千户部落(ལན་འགྲོ་སྟོང་སྡེ།今三个行政村即上、下兰角村和兰角新村)、贺尔加部落、拉德部落、吾隆部落、东山部落和切扎部落等。


2023年5月25日于青海贵德县温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2年青海藏族牧民老照片,生活面貌看起来很落后、很辛苦
青海为何有那么多的“刚察”
穿越时空系列之---青海省【历史、地理、旅游、经济、文化】
羌族和汉族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青海省名字的来历!古代青海的名称是什么?
赵琪伟:宕昌与古羌族的历史渊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