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6个月婴儿科学教养中的误区
0-6个月婴儿科学教养中的误区

    教养误区一:用襁褓将婴儿紧密的包裹起来。
 
    用襁褓将婴儿紧密的包裹起来的做法,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了,至今依然有不少父母是这样来处理自己的新生儿的。对农村育儿状况的调查也发现:捆绑婴儿的占25%。过去人们认为,用襁褓包裹婴儿有很多好处:一,可以让婴儿感觉到温暖和安全,就象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二,可以让婴儿的睡眠时间更长。三,可以防止由于婴儿乱动而造成身体损伤和猝死。四,可以防止婴儿将来患上“罗圈腿”。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襁褓包裹的方法具体就是给孩子穿上小衣服,垫上厚厚的尿布,然后结结实实地把孩子捆在一床小被子里,让孩子的身体、手、脚都不可以活动。事实上,这些观点是不科学的。就拿第一条来说吧,婴儿在母亲体内时,虽然是被子宫包裹住的,但婴儿在里面是可以自由活动的,怀孕的母亲们都能感觉到胎儿在自己体内的活动,翻身、踢腿等各种动作。而裹在襁褓中的婴儿,身体、手、脚都是不能动的,完全失去了自由。至于第二条,裹在襁褓中可让婴儿睡眠时间更长,也是非常片面的。事实上,柔软与温暖,就可以让婴儿感觉到舒适与安全,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婴儿的睡眠,没有证据显示不包裹襁褓的婴儿睡眠质量就差。西方很多国家都没有用襁褓包裹婴儿的习俗。至于第三条,襁褓包裹可防止婴儿身体损伤和猝死,是紧密包裹的必然结果,婴儿连动都不能动,自然很难发生意外,然而,不能动还会导致婴儿身体四肢得不到运动,骨骼、关节等的发育受到限制,进一步使婴儿的感知觉及智力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刚出生的婴儿是娇嫩的,但也不是碰不得的。在不伤害小儿的前提下,你尽可以大胆的摆弄他,让他活动。为了避免小儿活动过度引起髋关节脱臼,可以在生后半个月内用小被捆住腹部到下肢的部位。但以后千万不要把孩子从早到晚捆得象粽子一般,否则会影响儿童的发育,妨碍他们好动的天性。至于“罗圈腿”,主要由于孩子缺钙而引起的,与是否捆绑包裹并没有关系。
 
  18世纪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就曾反对用襁褓来束缚婴儿。他认为这不仅妨碍其自由活动,而且对各部分器官的发育以及气质、性格的形成等都是有害的。他把成人送给婴儿的第一件礼物——襁褓称作枷锁。这副枷锁牢牢地捆住了婴儿的手脚,使他丝毫不能动弹。孩子只能用哭来表示他们的反抗和不满,而哭也成了初生婴儿唯一的能够使用的锻炼方法。
 
    教养误区二:婴儿睡眠的房间要光线昏暗,密不见风
 
    有些父母认为,婴儿体弱,不能见光、见风。婴儿所在的房间要拉上厚厚的窗帘,门窗要紧闭,成人出出进进要随手关门。这样才能保证婴儿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如果不开门窗,空气不流通,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浓度会不断增高,新生儿在污浊的空气里生活非常容易得呼吸系统疾病。开窗通风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婴儿身上,尤其是在夏天,婴儿的毛孔张开着,遇冷风忽然侵袭容易造成毛细血管突然收缩,毛孔紧闭,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引起感冒、发热。因此,父母在开窗通风时注意把婴儿放在风不能直接吹到的位置即可。
  
    同样,让婴儿的房间始终保持昏暗的光线,对婴儿的成长也是不利的。虽然婴儿的视力还没有发展好,但婴儿是需要适宜的光线变化来刺激其视觉的发展的。黑夜与白天交替的光线变化,也有利于婴儿感知外部世界,更快地适应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不让要光线直接照射到婴儿的眼睛便可以了。
 
    教养误区三:婴儿在满月之前不能洗澡
 
    有些父母认为:婴儿不脏,没必要洗澡。而且新生儿身体娇嫩柔软,弄不好会弄伤婴儿,或者引发感冒。尤其是婴儿的囟门,千万不能洗。有些老人认为“天灵盖”是“护身符”,动不得,洗不得,结果小儿弄得满头污垢,甚至结了痂。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皮肤柔嫩,防御疾病侵害的能力差,如果不经常洗澡,汗液及其他皮肤排泄物在皮肤表面积蓄,会刺激皮肤,容易发生皮肤感染,因此要经常洗澡。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就可洗澡,有条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就洗一次。冬天可适当减少,每周洗1-2次。只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给婴儿洗澡,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洗澡会伤害到婴儿了。对于新生儿的囟门,也是可清洁的。其实,新生儿在12-18个月后,囟门才能完全闭合,在此之前囟门虽不能受强力震动,但用香皂洗一洗,保持头部清洁是绝对没有害处的。
 
    教养误区四:婴儿不能多抱,抱了容易形成抱癖。
 
    有些父母认为:成人不应该经常抱婴儿,经常抱会让婴儿上瘾,不抱的时间就会哭闹,非要让成人抱不可。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婴儿应当多抱,经常抱婴儿会有以下好处:一,经常得到成人抱的婴儿,与成人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成人抱着婴儿时,经常会跟婴儿说话、冲婴儿笑、用眼睛温柔注视婴儿、轻拍、轻抚婴儿。这些都会让婴儿形成更强的安全感,不易经常哭闹。即使成人因有事顾不上抱时,婴儿自己躺在床上会不断运动四肢,四处张望,口中喃喃有声,而并不象人们认为的那样会得不到抱就哭闹不休。二,经常得到成人抱的婴儿,感知觉与智力的发展更快。这是因为,躺着时,孩子能看到的周围世界非常限,其大脑得到的信息刺激很少。而抱着的孩子,眼睛可以看到周围更广阔的世界,各种色彩、形状、不同的光线、不同的人与物,这些都能给婴儿的大脑提供丰富刺激。三,经常抱着的孩子体形会变得优美。因为在抱着的状态,婴儿身体重心发生改变,加上成人托住婴儿颈背与腰臀的抱法,能帮助婴儿的脊柱更好地形成自然的生理弯曲。
 
    教养误区五:给婴儿睡硬枕头好
 
    有些父母认为:婴儿睡硬一些的枕头可以使头骨长得结实,脑袋的外形长得更好看。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对于新生儿来说,颅骨较软,囟门和颅骨缝还未完全闭合,使用质地过硬的枕头,易造成婴儿头颅变形,或一侧脸大,一侧脸小,影响外形美观。而且,新生儿头大,几乎与肩同宽,平躺睡觉时,侧卧时,头与身体也在同一平面,颈、背部肌肉自然松驰,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枕头。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3个月后开始学抬头,脊柱颈段出现向前的生理弯曲。为了维持生理弯曲,保持体位舒适,最好使用枕头。婴儿枕头高度以3~4厘米为宜,并根据婴儿发育状况,逐渐调整枕头的高度。枕头的长度与婴儿的肩部同宽最为适宜。枕芯质地应柔软、轻便、透气、吸湿性好,枕头与头部接触区尽量做成与头颅后部相似的形状,枕套可选用半新的棉布制作。婴儿的枕芯要经常在太阳下暴晒,枕套要常洗常换,保持清洁。
 
    教养误区六:捂着不感冒。
 
    有些父母认为:新生儿皮下脂肪层较薄,容易散失热量,加上中枢神经不完善,故应用衣被捂严实,不使其受凉。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新生儿体温中枢尚未成熟,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体温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婴儿一出生就要立即采取保暖措施,但也不要严捂过分,以宝宝手足暖和不出汗为宜。如果衣被过厚,保暖过度,孩子身体处于较高的环境温度下,此时如果喂水量不足,孩子会出现发热、脱水症状。此外,孩子穿盖太厚,身体活动余地太小,会直接影响其血液循环,不利于其健康发育。另外,孩子与父母身体接触较少,也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且人体感觉不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时,很难形成对冷、热等各种刺激的适应能力,不利于形成人体正常的体温调节与耐受力,一旦遇到外界环境变化就会得病。因此,可别给您的宝宝捂得太严实了哟!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适当增减衣服。
 
    教养误区七:没必要给婴儿加鱼肝油。
 
    有些父母认为:以前的孩子什么都不加,也长得很好。所以,加鱼肝油之类没必要。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鱼肝油是一种维生素类药物,主要含有维生素A和D,常用来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和夜盲症,婴幼儿适量补充有好处。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所以婴儿一般从1~3个月起就应添加鱼肝油,以促进钙磷的代谢吸收。但同时要注意,补充鱼肝油不宜过多,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另外,经常晒晒太阳,也会有利于婴儿钙的吸收,一些添加了维生素A与D的奶粉也能起来补充这两种维生素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可少用鱼肝油。
 
    教养误区八:婴儿哭了,就要马上喂。
 
    有些父母认为:婴儿肚子饿了就会哭,哭了就要马上喂。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婴儿哭,并不完全是因为饿。婴儿啼哭的原因很多,也许是尿湿了,也许是想要人抱了,也许是受到惊吓了,等等,成人应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盲目地一哭就喂。有些婴儿过于安静,即使饿了也不啼哭。因此,不能根据婴儿是否啼哭来决定是不是要喂婴儿。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按需喂养,只要孩子的体重增长在标准范围内,就不必总是一哭就喂。一哭就喂也不能解决婴儿所有的啼哭问题。
 
    教养误区九:产妇的初乳不可食。
 
    有些父母认为:产妇的初乳发黄,不可食。婴儿出生后最好吃几天其他正在哺乳的产妇的奶,这样的孩子日后不挑食。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妈妈的初乳是为婴儿准备的最理想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多种预防、抵抗疾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对保护宝宝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婴儿尽早开始吸吮母亲的奶头,也有利于母亲乳汁的分泌。借奶既不卫生,从营养的角度来讲也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无论母乳分泌多少,都要让宝宝吃到妈妈的初乳。
 
    教养误区十:吃奶吃到3、4岁。
 
    有些父母认为:人奶有营养,让孩子吃奶吃到3、4岁对孩子有好处。在我国广大农村,幼儿长到三四岁时,还在妈妈怀里吃奶的现象还常可见到。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实际上,过长时间的哺乳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一般母乳只能满足6个月以内婴儿的营养需要,12个月以后乳汁的分泌量减少,乳汁中蛋白质和各种矿物质也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却逐渐增加,如仍单纯依靠母乳营养,既显得不足,也不符合婴儿生长发育规律,需要对婴儿人工补充钙、铁及其它营养品。另外,哺乳时间如果过长,还会使幼儿形成“恋奶”,拒绝吃其它食品,这样可造成营养不良,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一般来说,人类的哺乳时间以8-12个月较为合适,但最短不应少于6个月,最长不应超过24个月。当然,断奶必须逐渐进行,应与辅助食品的添加相互配合。
 
    教养误区十一:安抚宝宝就用摇篮摇。
 
    有些父母认为:把婴儿放在摇篮里,当他哭闹不安时,就来回摇晃摇篮,这样可以让婴儿安静下来。这一方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一代代的中国人,几乎都是从摇篮中长大成人的。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用摇篮摇晃婴儿,如果使其头部受到震动,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因此要慎用摇篮摇宝宝。香港《明报》就曾有这样的报道:有些年轻的夫妇习惯于把孩子抱着或躺着乱摇,希望通过摇晃促使婴儿睡着,这是一种对婴儿有害的动作。还有的年轻夫妇喜欢把孩子高高抛起又接住,这样对婴儿更危险。因为,按照比例,婴儿的头部比较重,而其颈部肌肉却很弱,如果大人们将他们大幅度摇晃或高兴时将他们抛高玩耍,这就很容易使孩子的头脑受到难以忍受的震动,将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使用摇篮的父母亲们,请在摇晃您的宝宝时,注意轻柔、缓慢,摇晃幅度不可过大,时间不要太长。
 
    教养误区十二:在满月时,给婴儿剃头,有利于婴儿头发的增多和变粗。
 
    有些父母认为:给婴儿剃个满月头,用剃刀刮净胎毛,可以使以后的头发增多、变粗。
 
    现代科学育儿观指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露出皮肤表面的毛发叫“毛干”,埋在皮肤里面的叫“毛根”,毛干和毛根都是已经角化了的,没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唯独位于毛根下面、真皮深处的“毛球”,内含毛母质细胞,才具有生长毛发的能力。所以,不管是剃、刮、修剪,甚至拔除、去除的只是已经角化了的、没有生命活力的那一部分毛发,根本影响不了毛发今后的生长。给婴儿剃满月头不可能增加头发的数量。而且,婴儿头皮很嫩,用未经消毒的剃刀剃发,容易刮破头皮,引起细菌感染,化脓发炎。农村中的常发性黄癣,俗称癞痢头,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样传染上的。如果父母一定想对婴儿的头发进行处理,也要注意改剃为剪,剪发不容易损伤头皮,对婴儿有利。
 
    教养误区十三:要注意给新生儿挑马牙、挤奶头和刮螳螂嘴。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还大量存在着以下的错误育儿方式:
    挑马牙:新生儿的牙龈或上腭会有一些微微凸起的一些白色小点,医学上称“上皮珠”,一般在几个星期后会自行消失,无需处理。而在农村有人以为不挑马牙会妨碍以后出牙,这是毫无道理的。挑马牙反而会伤害到孩子的牙龈,造成口腔感染。
    挤奶头:很多新生儿出生时,乳房会增大,有的女婴的乳头甚至会分泌出乳汁。其实这都是受母亲体内分泌的激素的影响。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处理,一般出生2-8周后就会自行消失了。而在农村,有老人认为女婴若不挤出“奶核”来,将来生孩子就可能没有奶水,因此,大力地挤婴儿的奶头,导致婴儿发生乳腺炎。
    刮螳螂嘴:这也是农村中存在的育儿问题。新生儿口腔两侧的颊部各有一块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吸奶时,它可使口腔负压增加,有利于吸奶。而农村中的老人认为这是病态,便用刀刮“螳螂嘴”,往往可导致婴儿的口腔溃烂,甚至引出败血症。
 
    这些做法,都是源于对新生儿的生理状况不了解。因此,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注意认清这些问题,避免因错误的观念而引发错误的育儿行为,给婴儿造成伤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有哪些迎接新生儿的仪式?现在还保留着吗?
想要宝宝不生病,这10条育儿误区千万别沾,不然受罪的可是宝宝
新生儿的教养十分重要
新生儿为什么喜欢被包裹起来?
这十个广为流传的育儿经验都是错的!
宝宝前半夜睡很好,后半夜总哼唧、翻身、夜奶多?其实每个人都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