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 事 | 李唐·人生一渡
(提示:全文约6000字,灰字部分略过无碍。)


“但他还是登上了客船,驶入茫茫的长江中。本来宽阔的江面于他仿佛一趟没有尽头的逆旅,他不敢想、也不愿想那些被掳的亲友、离散的家人,但他又忍不住回忆起艮岳缭绕群峰的白云、翰林院玉堂中落下的斜阳、汴京日复一日繁荣的烟景,以及画房外的那株藤萝。”




「国破山河在,人非殿宇空」

1127年,李唐六十岁时,金人南下,大宋的山河皆破碎了。
他的画院里空空荡荡,中庭一片寂静。有黄雀停在西方的藤萝树上,少顷一阵风来,转眼又飞散。余了一地的秋光,余了一间画房。
桐木的大案小几还支着,新裱的宫绢依旧晾在壁上,纱帷之后,李唐独坐孤榻、一动不动,不知要去何处。

很久未曾这么安静了,在画院供职十三载,他已是须发皆白之人,忙忙碌碌的画师生涯戛然而止,忽然不知何处去,不禁令他回首往事:
三年以前,徽宗命他去画艮岳——那是天子倾尽半生修造的园林,主峰万岁山隐现在一片烟霭之中,像一个隽永的符号,仿佛将矗立在皇城的西北,永远不会倾倒。

李唐《万壑松风图》

有感于它的崇高与威严,1124年,李唐画下了《万壑松风图》,他没有沿用前代画院魁阁郭熙充满古典主义气息的画风,而是向更久远的过往追溯,传袭宋初关仝、范宽厚重坚实的面貌,成为一幅承上启下,光耀万世的千古名作。

·《万壑松风图》落款

仰视这幅高达两米的画作时,人们往往先震撼于雄伟的气魄,随后感慨于严密的画面,以及继之而来的压迫感。不过是一座石山、一片松林,却如同黄钟大吕般发出沉闷的钝响,叩击在观者的心上。

一幅画的成功与否,正在于它给予人的感受,是否超越了它的形象本身。

《万壑松风图》予人的雄伟与强健,一部分源于李唐在画面中选取的元素——松与石:它们在造型上共有苍劲硬朗的特征,仿佛都意欲挑战时间的流逝,因此使人联想起坚毅不屈的品质,带来庄严肃穆的气氛,产生正气凛然的感触;

·《万壑松风图》中强劲虬结的松石

另一部分则在于它们表现的形式:以骨骼般强劲的线条勾勒边际、骤雨般密集的墨痕铺陈内容、再用斧凿般有力的笔迹皴擦出转折和层次,画面仿佛一块完璧,被雕凿出沟壑、溪流、山径、林木,每一处都紧密连结着彼此,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万壑松风图》用笔局部

如果说:郭熙深谙道法、形似游龙的山水像一片流云,时刻都在变化;那么李唐想要的,是成为一块磐石,伫立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无论水流怎样冲击,都不能改变它的姿态。而二者共同的目的,正是古人对山水画的终极追求——以画的形式,获得人格乃至精神的永存。

· 在《万壑松风图》中,画面的动势呈现一种集中、紧绷的状态,这是由密不透风的松林与不作留白的山峰共同构建的,画家使用极细的流泉与几抹游云来反衬山峦的雄伟,同时以顿挫有力的小斧劈皴描绘山石的质地,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端正庄严的画面,山峦端坐在中央,天地被明确分割开来,笔法健硕、墨色沉郁、气势逼人,进而表达北方山势浑沉给人带来的压迫感与厚重感。


· 再看郭熙的《早春图》,则呈现出一种松动、飘散的态势。大量不露山根的峦岭、从远处萦回数道的溪泉,轻松游弋的笔触与氤氲的墨气相交汇,形成恬淡飘逸的画面。对比密不透风的《万壑松风图》,《早春图》的天与地界限不那么分明,线条柔软流畅却富有韧性、不失内力。画面从近处的山石与双松开始,像游龙般交错排布在辽远的空间内,向上的山峰推向远处,林立的楼观被挤压进深谷,轻柔的质感与腾挪的动势都能明显区别于《万壑松风图》,作为另一种神韵的传达。

这即是北宋,可能是大唐的三分豪气犹存,依然回荡着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钟鼎之声;这即是北宋的山水,哪怕画面的气质相别千里、表现的形式大相径庭,最终的追求仍在于以人的一支笔,触及宇宙的永恒。

李唐《仿范宽溪山独钓图》

· 李唐传袭了范宽的精神气质。他在画中描绘了堂堂主峰,虽然皴法上与范宽不同——李唐使用更强调角度与速度的小斧劈皴(左),但他用于勾勒山石的线条同样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在刻画松枝与树干时,也能明确分辨出立锋回锋的笔迹,甚至在溪水的处理上,他也以骨法用笔,画出富有力度的流转,使全图呈现厚重雄浑的非凡气度。

正如伟大的思想总诞生于历史的根源,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当现实的逼迫愈发急切,必然将促使人们放下永恒,转投眼下。于是靖康之变,金人灭亡了北宋,永恒的山水也从此消逝,《万壑松风图》终成绝响。

但李唐的人生还没有结束,此刻金人破城,同僚逃散,他仍然沉浸在艮岳的回忆中,等待着府门被异族野蛮地冲开,面对自己不能回避的命运。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赵宋气数未尽,终究没有灭亡,王朝偏安江南一隅,史称“南宋”。

李唐的命运没有终结,他侥幸逃离了随同徽宗押往北地的队伍,独自经行太行的重重峻岭、桐柏的遍野玉林,渡过长江,来到王朝新的中枢——临安。

渡江那一日,天色阴沉,空气中弥漫着萧索的气息,李唐来到江畔,他遥望对岸的南方,心中五味杂陈。
渡过长江,意味着他再也回不到故土,意味着他所身系的北宋王朝从此成为回忆,他所试图恢复的宋初气象,再也没有理由振兴,他所追求的永恒,或许已化作一片焦土。

但他还是登上了客船,驶入茫茫的长江中。本来宽阔的江面于他仿佛一趟没有尽头的逆旅,他不敢想、也不愿想那些被掳的亲友、离散的家人,但他又忍不住回忆起艮岳缭绕群峰的白云、翰林院玉堂中落下的斜阳、汴京日复一日繁荣的烟景,以及画房外的那株藤萝。

在未来,还会有机会施展他的抱负、创作他心中的山水吗?

摇落江天里,飘零倚客舟。西风呼啸,吹得船帆正饱,江上波澜起伏,小舟摇摆不定,同船有人掏出一支笛萧,吹奏《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渡过长江,李唐回首江北,画下《江山小景图》。

李唐《江山小景图》

相比《万壑松风图》雄伟的气魄、恢弘的画境,长卷中乱石叠嶂、丛树纷综,隐隐使人感到萧条与零落。是啊,江山半落,家国凋敝,谁还有心情再作从前那样中锋鼎峙、俾睨万物的山水呢?

· 《江山小景图》中横向连接全幅的山径

低垂的天幕下,林木仿佛在风中不安地攒动着,耸峙的巨石盘踞交错,景物如心绪般起伏不断,流露出动荡的气氛,这股气氛来自于林间那条断续的小径,延伸在嶙峋的岩壑之间,时隐时现、蜿蜒蛇行。它是画卷的构图线,影响全卷的动势,观者的视线不自觉地追逐着它,一会陷入茂密的丛林、一会越过陡峭的山涧,不难于此体味路途的曲折与内心的纠缠。

越过林木向远处眺望,则看见一片江天,水面烟波浩渺;遥远处,故国只留下几座山影,伴随悠远的洞箫声,陷入一片迷离之中。

《江山小景图》中,虽然李唐依然使用极具个人风格的斧劈皴,山石的造型也仍旧劲挺有力,但构成画面的用笔已然松动。首先,主峰式的构图瓦解,画面的中央被打碎,景物积压在画卷的下部,可能预示着复兴宋初关仝、范宽风格的愿望从此落空;其次,山石的轮廓不再封闭且肯定,笔触呈现出零碎的面貌,岩石上丛生的杂草更增添了萧索的意境,反映出此刻创作者内心与创作《万壑松风图》时的巨大反差。

燕文贵《溪山楼观图》

王诜《渔村小雪图》

在《江山小景图》以前,北宋的山水长卷,大多致力于表现空间的辽阔巨大,例如燕文贵《溪山楼观图》、许道宁《秋江渔艇图》,较少描绘近处的景物;即便是着力刻画近景的王诜《渔村小雪图》中,画家的意图仍然在于依赖远与近的对比,体现强烈的空间感。而《江山小景图》中,李唐所关心只有近、中景的山林岩壑,他通过一条延伸的小径强调视线的横向移动,上方只留下点缀式的远景,同时依然保留主峰,成为北宋→南宋画风演进的里程碑式画作。

· 同时,传为由燕文贵所作的《奇峰万木图》中,林木与岩石呈现与《江山小景图》的高度一致,风景同样试图向画面的深处、外部以及观者的方向三度扩张,唯有用笔较李唐更加繁琐,疑为李唐弟子萧照的画迹。




「三楚故人皆是梦,十年陈事只如风」

靖康之难后,徽、钦二宗被俘至五国城,中原的文物、书画纷纷运往北方,艮岳夷为平地,汴京废作荒城,中国画师们自古遵循的古法“传移模写”就此失去了可以学习与依照的对象,除了少数随着离民一同逃至江南的画作外,关于北宋曾经辉煌的山水,剩下的只有记忆。

南宋建炎四年,高宗赵构逃至位于浙江南陲的永嘉,可能是终于远离了追兵,他的心情渐好,改元绍兴。第二年,公元1132年,南宋王朝定都临安。


此时,李唐已在江南漂泊了五年。渡江之后,他的生活与汴京截然不同,失去了画院的庇护,又逢新朝百废待兴,面对热衷与浓艳花鸟画风的江南,李唐的山水无人欣赏,他在困顿与无奈之余写下一首诗: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这场困顿继续持续,直到绍兴八年,1138年,漂泊十一年的李唐才被重新召入高宗的南宋画院,复归待诏的原职,授予象征王朝最高画师的金带。
· 建炎南渡,中原扰攘,唐遂渡江如杭,夤缘得幸高宗,仍入画院。——《画继补遗》

同时被召回的还有众多北宋的遗民画师:李迪、杨士贤、苏汉臣、朱锐、刘宗古等人,一时间,南宋的画坛仿佛在沉寂了十年后忽然复活,随着李唐的回归,派生出一股欣欣向荣的新潮。而此时的他已年过古稀,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了。

在高宗的画院中,李唐画下另一幅传世手卷《长夏江寺图》,这幅设色浓重、构图大胆的画卷无疑是李唐晚年的力作,同时象征着他看向更久远的源流——唐人。在他的心中,江北可能回不去了,但目光还能望向更远,望向从前那个恢弘强盛的时代。

李唐《长夏江寺图》

画卷中群山罗列、峰峦映带,景物布置得即位密集,积压在画卷的中部,卷首与上方水天一色的留白则一尘不染,与之形成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对比。这种仿佛握拳一般将动势全部集中在画面中央,几乎不留下喘息余地的布局,几乎可以视为《万壑松风图》纵轴在横幅手卷上的再现。
为了强化厚重、密集、不留缝隙带来的视觉冲击,幅中的线条苍劲狠辣,比之《江山小景图》的迷茫,李唐似乎又重拾自信,恢复往日力能扛鼎的用笔中之中。

·《长夏江寺图》中山石的堆叠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王诜等人都不相同,后者往往在山石的层叠间留白,用于体现层次与距离;前者则总是循前一块山石的轮廓外皴擦后一块山石,于是山石之间愈发紧密,视之“密不透风”。
同时,浓重的石青与石绿之间勾勒出缥缈的游云,远山像符号般穿插在峰峦的缝隙中,屋舍表现出唐画一脉相承的古拙特质。在徽宗的北宋画院中,李唐的画作便表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这种倾向同时体现在他的字号——“晞古”之中。《长夏江寺图》中表现出的构图与设色,大约能作为他追溯唐人风范的佐证。可能正因如此,备受打动的宋高宗赵构在画卷后为他题跋道:

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这一时期,李唐在试图从画面复古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画意”的复古,创作《洛神赋图》式以人物事迹、典故为旨的复合性绘画,例如他取自《庄子》典故子非鱼的画卷《濠梁秋水图》,以及追忆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典故的《采薇图》。

李唐《濠梁秋水图》

李唐《采薇图》

画卷中,他的笔法依旧强健如初、皴擦愈发随心所欲,但遗憾的是,我们再也没有看见《万壑松风图》一般的巨制,李唐也终究未能抵达他所追求的永恒。

· 恐因北宋后期衰靡的表现挫伤了画师们的自信,南宋初年的临安画坛,跨越郭熙、崔白一代而直追五代的复古之风愈演愈烈,一方面出现了诸如贾师古、刘宗古等众多希求更古老画风的画家名号,一方面产生了诸如传为关仝所绘的《山溪待渡图》(左)、江参所绘的《仿范宽庐山图》(右)等一批取法五代时期风格的画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人生的暮年,李唐的日子相对平缓,年近八旬,享受着南宋画院的最高礼遇。他的画风深受高宗喜爱,复古的主张又得到朝野推重,随着政局的日渐稳定、御府收藏的日益完善,李唐似乎成为了一个传奇。但他的大部分的精力可能在于培养后继者,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是他逃亡羁旅中收下的弟子:萧照

后者继承了李唐的画风,无论山石还是树木、点景,都传袭老师的手法,几乎可以与之比肩。并且在他所绘的《山腰楼观图》中,萧照勇敢地将画面构图再一次改变——使主峰离开画面的中央,偏置于一侧;甚至更加极端地拉开近景与远景的距离,进一步释放了画面中的空间,运用更简略化的远景,打破了此前山水画中部分与全体的精致界限。

·《山腰楼观图》、《秋林飞瀑图》、《红树秋山图》三轴,可以视作南宋继承李唐《万壑松风图》画风最为优异的作品。三轴之中,《山腰楼观图》作为嫡系技法最为出众,萧照充分领悟了李唐画中“繁”与“简”的极致对比,浓重且密集的山石与空灵悠远的远景构成既有所强调,又富有变化的画面,在传袭的同时令观者感觉到画家强烈的自发性。

·《秋林飞瀑图》则在技法上稍逊,它的用笔相对潦草、体现出程式化的痕迹,构图取自《万壑松风图》中部浓密的林木,以及运用泉流增加画面的深度,但也仅限于此。这幅画一度被传为北宋范宽的作品,但它每个细节都流露出的李唐特征不得不使人质疑这一判断。

·《红树秋山图》相较前两幅距离李唐的距离更远,在这幅图中,斧劈皴已经被极大完善,形成规章制度一般的用笔,虽然很完备,但失去了部分生气;松树的画法已经与李唐大相径庭,松针与枝干的用笔呈现一致的倾向,但线条劲挺,不失为一幅李唐传派的佳作。尤其值得在意的是,幅中山顶的窠丛与《秋林飞瀑图》极似,两幅作品或许存在待考的联系。

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后来的南宋画院双璧——马远与夏圭身上,他们同样以李唐为师,并且将疾风骤雨一般的李氏斧劈皴演化为劈金断玉般的“大斧劈皴”,完全地解放了笔锋。由五代沿袭而来的——远观视点描绘主山的大观式山水,也终于从此转入将物象拉近的近观式山水”展现对象部分特写的截取式山水”,历史迎来山水画新的纪元。

夏圭《溪山清远图》

马远《晓雪山行图》

除了萧照与马、夏,李迪、刘松年、阎次平、阎次于、李嵩、孙君泽、刘贯道、王履、戴进、吴伟、周臣、唐寅···无数载入史册的名字,昭示着李唐对后世的影响。即便是极力排斥南宋画院的赵孟頫,也在画作的题跋中表达出对李唐的倾慕与恭敬。正因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继承了北宋绘画,此后又一手开启南宋山水的先河,孤身一人,成为中国画史中最重要的节点。


李唐山水落笔老苍,……自南渡以来,未有能及者,为可宝也。
——《长江雨霁图》

如今,李唐的巨制《万壑松风图》与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一同,作为台北故宫最为重要的藏品,称为“镇院三宝”;《长夏江寺图》则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并列,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最为珍贵的三幅山水长卷。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1127年的那次渡江,他怀着对故国永远的眷恋,踏上南渡的客船。那艘小船荡开的,不仅仅是两宋的交替,还有中国绘画史的巨大变革;李唐所改变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还有命运之后,他冠绝古今的伟大影响——至今犹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三)
中国传世名画 . 山水篇(61-90)
传世山水名画~宋代篇之下
宋代 山水画欣赏(二)
李唐国画
对李唐《万壑松风图》基于六法论的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