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肝癌早期诊断与治疗论坛】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现代认识与发展
文章来源: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7,25(05): 336-338

  作者:王庆 周华邦 胡和平

  摘要

  尽管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发病率较低,但它是继肝细胞癌后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而且,近几十年来发病率及其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方面,由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另一方面,该肿瘤具有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肝外转移早,即使手术切除,术后常常较早复发,患者总体预后极差。遗憾的是,由于其发病率较低,患病人数相对较少,临床上对其重视不够;由于临床资料、标本缺乏,对ICC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就近年来ICC的新进展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发病危险因素、分子机制、新的诊断标志物、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等,旨在提高人们对ICC的理解与认识。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发生于胆管二级以下分支的腺癌,也是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第二位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20%[1]。ICC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但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该病早期诊断极为困难,目前又无确切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加上该病具有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导致多数患者就诊后短期内死亡,即使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总生存率也仅为30%左右[2]。因此,重视与加强ICC的研究是提高其诊治水平,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措施。

  一、ICC起源:

  传统认为,ICC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而近来的研究结果证实,ICC还可起源于肝细胞、干细胞以及胆管旁腺体细胞[3]。不同的细胞起源,完全可能造成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对每一个ICC患者,判断其细胞起源可能对于个体化诊疗起到一定作用。

  二、高危因素的研究与监测:

  早期诊断困难,69%患者在诊断时已为Ⅲ、Ⅳ期[1]。既往研究结果提示ICC的发生主要与肝吸虫、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无关,但近期研究结果显示,HB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是ICC发生的高危因素[4]。在我国,I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HBV感染(包括隐源性HBV感染),以及各种原因特别是HBV所致的肝硬化等[5,6];对这些高危人群的监测将有助于ICC的检出,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三、发病机制的研究:

  对于HBV感染相关的ICC,其发病机制可能与HCC存在着许多相似性,包括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肝炎、肝硬化等方面,近期有报道HBV相关ICC患者p53突变率较高,也与HCC一致,说明两者有相似的发病分子机制。而未感染HBV的ICC则不然,KRAS突变率高,几乎仅见于未感染HBV的ICC,表明未感染HBV的ICC可能存在另外的发病机制[5,7]。一组国际上最大系列ICC基因突变谱的研究结果证实:ICC相关突变基因25个,其中8个为可能的驱动基因:p53、KRAS、IDH1、PTEN、ARIDA、EPKK1、ECE2、FYN;同时还发现存在线粒体基因(如MT-ND4、MT-ND5、MT-CO1、MT-ND1、MT-ND6及MT-CO3等)的突变,以及三条信号转导通路KRAS/PI3K、p53/细胞周期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Smad-4通路因子的突变,这为ICC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提示Warburg效应在ICC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6];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血清学诊断与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ICC临床诊断:

  ICC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如有症状也无特异性,CA19-9、癌胚抗原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血清学指标,尤其是CA19-9≥1 000 U/ml,可能与转移相关,但胆道梗阻、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等也可升高,且其灵敏度、特异度均不理想,分别为62%、63%[7,8]。有报道认为CYFRA21-1的特异度可能高于CA19-9,MiRNA-21、MiRNA-221等非编码RNA也可能成为诊断标志物,但均需深入探讨[9,10,11]。

  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病灶大小、多少、部位、分期的判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都有重要意义[12]。但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应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通常,超声检查是基本的筛查方法;磁共振成像对ICC定性诊断可能优于CT,同时对肝内病灶的诊断以及界限判断有利;CT对血管侵犯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作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对肝外病灶的发现有较好的价值。

  五、ICC治疗:

  手术依然是ICC治疗的首选方法,但首诊时仅15%的患者有手术机会[13];且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25%~35%[14]。肝移植是否作为ICC适应证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5年生存率仅10%~18%。近年有报道,严格选择[8,9]。射频消融治疗ICC的效果虽不及HCC,但对

  六、ICC靶向治疗:

  到目前为止,ICC无标准的靶向药物,但随着突变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药物研究的进展,使得精准治疗成为可能;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新鲜冻存的ICC组织进行外显子测序,或通过对ICC组织切片深入研究寻找突变基因,及从外周血中寻找循环肿瘤DNA,并根据突变基因,选择有效药物,这已使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控制,生存期延长。但肿瘤的异质性,以及有无针对性药物、药物诱发的耐药等,依然是非常复杂且必须面对与研究的问题。同时ICC有较高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的表达,这为今后PD-1及PD-L1的应用奠定了基础[15]。未来,模式动物(PDX)完全可能为ICC敏感药物的筛选提供重要的研究模型。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细胞肝癌(HCC)与胆管细胞癌(ICC)影像诊断要点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
【指南速递】《2015年美国肝胆胰学会共识声明:肝内胆管癌管理》摘译
2013年肝癌领域新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
同源异流?肝细胞癌还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由微环境决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