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服饰鉴赏》清代服饰鉴赏
一 清代的服饰文化

  满族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我们从有关的文献材料中可以对入关前一定时期内满族的服饰进行简单的勾勒。

     

一至四等侍卫、前锋等冬行服冠

清代


                巧雕三色翡翠花鸟麒麟珮

清代


                                                                        清代服饰

  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所载,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漠南蒙古喀尔喀部内古里布台吉、蟒古儿台吉率民640户以及所属牲畜归附后金,努尔哈赤设大宴招待,并分别赐给他们“貂裘三领、猞猁狲裘2领、虎裘1领、貉裘2领、狐裘1领,厢(镶)边獭裘2领、厢(镶)边青鼠裘3领、蟒衣9件、蟒缎3匹、绸缎35匹、布500匹、金10两、银500两,雕鞍1副、鲨鱼皮鞍7副,
金撒袋1副、又撒袋8副、00匹、金10两、银500两,雕鞍1副、鲨鱼皮鞍7副,[图片]金撒袋1副、又撒袋8副、弓矢俱全,盔甲10副,奴仆、牛马、房田凡应用之物皆备”。又载,天命八年初,漠南蒙古喀尔五卫拉巴斯希台吉、琐诺木台吉等各率所属军民及蒙古各处共500户来归,努尔哈赤“皆列等赐职”,并“赐貂裘、猞猁狲裘、金银布帛及房田、奴仆、牛马等物”。从这两次后金统治者对蒙古各部落所采取优抚政策而进行的赏赐来看,除了皮毛裘服以外,也有从中原地区输入的布帛丝织品。这些丝织品中有所谓蟒衣、蟒缎、绸缎,很可能是明朝官方所输出的。从这里也可推测,他们对汉族的冠服制度已基本认同。

 

                                              青色纱底九龙蝙蝠纹箭袖袍

清晚期


                                                                          菱纹朵花绒

清中期

  努尔哈赤死后,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六年(1632,明崇祯五年)二月更定衣冠制度,先谕礼部:“凡诸贝勒大臣等,染貂裘为袄,缘阔披领及菊花顶者,概行禁止。若不遵而服用,则罚之。衣服许出锋毛或白毡帽则可。”是年十二月又议定官员服制,规定:“八固山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方许便服。冬月入朝许戴元狐大帽,居家服便服。”又“冬月……居家戴尖缨貂帽及貂鼠团帽。春秋入朝,许戴尖缨貂帽、夏月许戴缀缨凉帽、素缎各随其便,不得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若系上赐不在此例。平时勿着缎靴,唯夏月入朝乃许服用”。又规定八家福晋冬夏外出许穿女朝衣,冬戴尖缨貂帽,夏戴尖缨凉帽。满洲、蒙古、汉族自固山额真以下代子、章京、护军及牛录下闲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俱服披领袍,不得穿小袍。贫人穿无开裾袍。闲散侍卫、章京、护军及诸贝勒下闲散护军、章京以上,许穿缎衣,余都用布。妇人衣料各随其夫,冬天许戴缀缨团帽,夏天可以戴凉帽。凡可穿缎的,不拘蟒素,但不准穿黄及杏黄色并五爪龙等服。大臣不许自制黑狐大帽。当然,以上规定中,皇上赏赐的则例外。缎靴也只许入朝与赴宴会时穿着。在城内不许戴黄狐皮大帽、尖缨帽及杂色帽;也不许穿宽带及皮棉齐褂外套。如此烦琐的规定,给人的印象便是这次定制,已把汉族传统的服饰等级观念进行了吸收,旨在突出皇帝地位的尊严。所以一旦由皇帝赐予某大臣以御服黄缎袍,就会使人感到无限的恩宠。天聪七年(1633)四月,皇太极赐蒙古喀尔沁部落古鲁思辖布御服黄缎袍1,雕鞍马1;天聪八年六月,以阿禄部落济农之弟巴木布楚尔,来合大军,赐以御服黄蟒袍;天聪九年五月,赏给察哈尔的善都布黄缎袍,这些均是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


                                                        缎底绣箭袖龙袍

清晚期


                                                                            皇帝服饰

清代


        朝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实物摹绘)。

  努尔哈赤盔甲
 
 清代

  盔高27厘米,直径21.5厘米,盔甲长111厘米,腰宽68厘米,下摆114厘米,袖长71厘米

  盔体铁质,舞擎、护额及前、后梁均饰镀金云龙纹。上部有金累丝缨管,嵌大珍珠一颗,东珠十八颗,垂梁貂皮二十四条。护项、护颈、护耳为绿底红蕃莲闪缎面,青缎缘,鹿皮里,内敷铁叶,外布铜钉。系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遗物。款式庄重威严,工艺精湛,纹饰美观,在清代初期是很难得的。清代列为祖传法物,供奉于紫禁城体仁阁中。

  从文献所载和出土实物来看,满族入关以前的服饰可以概括为:努尔哈赤时代,贵族冬天戴貂皮帽,穿齐膝的毛皮镶缘袄或蟒衣。到皇太极时期,贝勒大臣冬穿染貂裘袄,衣服可以出锋毛、戴尖缨貂帽或貂帽团帽,朝服男子冬戴元狐大帽,春秋戴尖缨貂帽,夏戴缀缨凉帽,穿缎靴。女子冬戴尖缨貂帽、缀缨团帽,夏戴尖缨凉帽。一般官吏及富足之人在城可穿披领袍。缎靴只有许多缎衣的上层人物入朝与宴时才许穿。黄及杏黄色和五爪龙袍、阔披领、菊花顶是帝王所用,禁止官民穿用,但蒙恩特赐者例外。大臣不许自制黑狐大帽,在城不许戴黄狐皮大帽、尖缨帽、杂色帽,不许穿小袍,宽带及皮、棉齐肩衬外套,穷人穿无开裾袍。

  故宫博物院所藏努尔赤画像,头戴夏朝冠,身穿黄色八团龙织金缎夏朝服,式样为阔披领、圆领右衽大襟,膝间有片金襕,襕右方有衽,下裳有襞积,袖为窄袖接深青色中接袖和绣云龙纹箭袖,衽、袖口、襟侧及底摆均镶有片金边,脚踏粉底方头靴,腰束黄朝带,饰圆形金板,正中镶大东珠,再镶4颗东珠,4块宝石,周围饰一圈珍珠边饰。这种服式与故宫所藏清太宗皇太极像(纵272.5厘米,横142.5厘米)及顺治皇帝朝服像(纵270.5厘米,横142.5厘米)的服式完全相同。这些画像系清代帝王的标准像,为我们今天了解满族入关前后皇帝朝服的形象提供了依据。

二 清代的服饰特点
 
  清代时期我国的纺织业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因此清代时期人们的服饰特点也非常鲜明。由于清朝属于封建王朝,所以对于人们穿着的服饰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都不相同。


                                                              清代服饰


                                                                            纪功图卷(局部)

  清代

  全卷长714.2厘米,宽40.8厘米

  清朝的官员主要穿着长袍马褂,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所以当时人们的袖口都被做成了“马蹄袖”,这种设计是以往历朝历代都没有的。官员的帽子分为斗笠和纬帽,而帽子后面都插有长长的孔雀翎,也被称为“花翎”。官员头上戴的花翎也分不同的档次,花翎上的圆斑被称之为“眼”,眼越多的人身份就越尊贵。清代时期的绣染技术以及各种手工都非常专业,所以当时的服饰也更加精美。


                                                               清代服饰


                                                           白玉祭祖珮

清嘉庆


                                                              绣蟒朝服(传世实物)  高6.7厘米


              白玉双猴纹珮

  清代

  高5.8厘米

  平民男子主要穿着长袍和马褂,长袍的设计比较简约,下摆分为无开衩、两开衩和四开衩,通常皇室贵族都会穿四面开衩的长袍,因为这样便于他们日常骑射。在清代,马褂受到了男子的喜爱,同时成为了清代男子最具标志性的服饰之一,官员的马褂前后都会有补子,因此这种马褂也被称为“补褂”。

  清代的女子服饰分为满、汉两种,汉族女子的服饰在雍正时期还保留着明代的款式,当时的汉族女子的服饰都是小袖衣配长裙,而到了乾隆时期之后,汉族女子的衣服就开始逐渐地发生变化,衣服的款式越来越肥,袖口也变得肥大了,花样不断地翻新。但是满族女子却只穿“旗装”和“花盆底”鞋,旗装也逐渐地演变成了后来的旗袍。

  清代服饰图案精美,制作考究,服饰中的各种元素也被延用到了今天。今天我们还在穿的旗袍,以及制作旗袍中的一些工艺,都是受清代服饰的启发。


                                                                   清代服饰

三 清代的服饰色彩

  清代处于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织造技术和染色技术已经闻名于世了。清代的宫廷服饰也是历朝历代中色彩最为靓丽,色调最为高雅,色彩搭配最为和谐的服饰,而且当时服饰的颜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寓意。清代更加注重服饰色彩蕴含的意义,黄色、红色、紫色、蓝色、绿色5种颜色为当时的五大色系,五种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可以从人们穿着的衣服颜色来区分他们的地位。

 

                                            白玉多子多福坠

清中期


                                                                       高7.5厘米

清代服饰


                                                                蓝底龙纹织锦朝服

清代

                                                                             长220厘米

  清康熙大勾莲漳缎

  清代初期马褂是男子不可缺少的服饰之一,马褂的颜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其颜色多采用天蓝色,到了乾隆时期马褂的颜色逐渐演变成了玫瑰紫色,清朝末期,马褂的颜色则变成了大红色或赤色,到了民国时期又开始流行浅灰色和浅驼色了。

  清代女子服饰的颜色也几经转变,从清代初期贵族女子穿绣有金色花纹的褐色袍,到乾隆年间女子服饰的颜色逐渐演变成了浅黄色,鞋子也变成了色彩鲜艳的绣花鞋。清代中期女子的服饰多为蓝色衣服搭配紫色裙子,也有少数女子喜爱穿着浅红色的裙子搭配绣花的绿色衣服。到了清末的时候,女子的服饰逐渐变得时髦起来,而且相比较过去的传统服饰更加西方化。服饰的款式变得新颖,服饰的图案也变得更加华丽。

  清代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调制颜色的方法,因此服饰的色彩要比其他朝代的服饰色彩更加丰富。每一个时代都会造就不同的服饰色彩,服饰的色彩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超凡智慧,更重要的是为人类走向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四 清代的服饰材料

  满族入关以后,随着社会性质、阶级结构和经济成分的变化,服饰材料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相对单一的皮毛和麻织品发展到以丝织品、棉织品为主,兼有麻织品和皮毛织品等。


                                        白玉皮雕瓜果草虫坠

清中期


                        高5.5厘米

清代服饰


                                                             清代服饰


                                           嵌百宝头冠

清代


                                清缂丝八仙过海图


  清代

1.丝织品及制作工艺

  与前代相比,清代的丝织品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品种的大量增多,二是制作工艺的日益高超。以前者来说,如苏州有妆花纱、妆花缎、百子被面、三元绸等;吴江有吴绫(方纹、龙凤纹);通州有生丝织绢;南京有妆花绒、金彩绒、宁绸、宫绸、亮绸、闪缎等,缎就有“头号、二号、三号、八丝、冒头”各种,“玄色为上,天青次之”;湖州有水绸、纺绸、纰绫、纺绫;桐乡绢有花绢、官绢、箩筐绢、素绢、帐绢、画绢,绫有花绫、素绫、锦绫,罗有三梭罗、五梭罗、花罗、素罗等;广州有剪绒、广纱、线纱、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光缎等;后发展起来的陕西丝织也有秦缎、秦土绸、秦锦绸、秦绫、秦缣纱等著名品种。就后者而言,云锦是南京官营织造生产的提花多彩丝织物,明清时因其富丽豪华,花纹绚烂如云彩而得名。云锦质地比较紧密厚重,以控花回纬为主要显花手段的重纬织物妆花缎,有17个品种,彩纬色彩达三四十种,一般为6至9色。缎面的经纬方向都有逐花异色的效果,世称“巧变日出,花色日新”,可谓是中国古代的织锦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

  刺绣发展到清代,成为女子的必学技能之一,并形成不同地方的风格。最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等。苏绣以苏州为中心,特点可归纳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8个字,针法有43种之多。故宫所藏苏绣双面仕女屏,已表现出两面完美的效果。湘绣以长沙为中心,善于写实,生活气息浓厚。粤绣则在明代的基础之上,开始形成独特风格,用线多种多样,喜用金线,花纹繁缛,色彩华美艳丽。蜀绣以成都为中心,自然淳朴,富于民间艺术特色,多用于生活日用品。京绣主要为宫廷服务,做工精巧,富丽豪华,用料昂贵。此外,边疆少数民族的刺绣也各具特色。正因为刺绣的发展,所以,到了1821年,松江女子丁佩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刺绣工艺专著《绣谱》。


          罗可可大卷草纹妆花缎

  清代丝织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很高。机匠中有织工、机工之分,其中织工中分花缎、素缎、纱缎、锦缎等工。如官局京内织染局的分工有织匠、络丝匠、络经匠、挑花匠、拣绣匠、染匠、画工;苏州织造局的分工有总高手、高手、管工、管经纬、管圆经、管扁全、管缎数、管花本、催科、拣绣匠、挑花匠、倒花匠、折缎匠、结综匠、烘焙匠、画匠、花素机匠;江宁织造局有“摇纺、染匠所管高手等匠七百七十名,苏州挑花、拣绣所管高手等匠二百四十三名,杭州摇纺、染匠、挑花及所管高手等匠五百三十名”等。而一般民间的丝织木机、素纱机,也需织工2人,1人为织匠,1人为纬穗匠。花机至少需要织工3人,1人为织匠,1人为挽花匠,1人为纬穗匠。


                             清代服饰


                                                                清代服饰

  织机等工具更加完善,有俗称“机壳”的织机及梭子、纡筒、竹刀、机剪、拣镊子等配件,另外还有“泛”“渠”“纤”等专用机具,如金陵(南京)的缎机有132个部件,所牵引的经线达9000根至17000根。

  丝织技术也更加高超,有的用十几把大梭同织,有的以一把大梭织底纹、十几把小梭织花纹,用十几种颜色织成等。清代传统丝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作坊。如乾嘉时南京织机超过3万张,“业此者不下千数百家”;道光年间不算纱绸绒绫等机,仅缎机即达3万张,“有开五六百张机者”。

2.棉织品及制作工艺

  由于清代棉织业进入繁荣时期,所以棉织品不仅产量大,而且制作工艺也日趋发达。鸦片战争前夕,全国农户的近半数在织布,棉布半数进入市场,约3.1亿匹,仅次于粮食,是手工业中产值最大的部门。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织品产区是江南的苏松地区,包括苏南的无锡、常熟、太仓、嘉定、松江以及浙江的嘉兴;苏州以坯布踹染为主;此外,河北、山东、河南、广东等地棉织业也比较发达,江浙一带出产的标布和紫花布以“南京土布”之名而闻名全国;松江有扣布、飞花布、斜纹布、三梭布、药斑布、紫花布、精细绫、漆纱等名品。史称当时江南“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日之用度而有余”。由于棉织成布后要染色、踹光,故染踹业应运而生。


                                                                       月光菩萨 清代 布达拉宫

  染布有作坊,叫做“字号”,漂布、染布、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有数十家赖以举火,唯富人乃能办此”。踹布也有作坊,叫作“踹布坊”,经营者叫做“包头”,“包头”备置巨石、木滚、家伙、房屋,召集踹匠,垫发柴米银钱,向客店(商人)领布发碾。雍正年间仅苏州阊门一带即有踹坊450余处,每坊有踹匠数十人不等,为当时踹染业的中心。

  康熙年间,朝廷年年采办青蓝布匹,由苏州布号承办,称“苏布”。苏州有布号数十家,一个字号有工人数十,分为漂布、染布、看布、行布等多种。后来松江、常熟等地的坯布均送苏州染造,染匠不下万人。清代印染品以药斑布(蓝印花布)最为发达,其中苏州所出最为有名,称“苏印”。一般用涂过柿漆的油纸作花版,用豆粉和石灰作防染剂,图案优美粗犷,装饰性很强。


                 赫哲族服饰图

  清代

3.麻织品及麻纺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说,清代麻织品几乎有被棉织品所取代的趋势。人们除了用麻织品缝制蚊帐以外,棉织品无论是质感还是性能方面都优于麻织品。然而,在南方地区,由于传统麻织业的发达,麻的种植范围十分广泛,产量也很高,为了不使这些资源浪费,人们对麻纺技术进行了改造,具体表现在广东、福建等地将麻和棉、棉和丝进行混合交织,使织品“柔滑而白”,这样不仅使过剩的麻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使单纯的丝、棉织品坚牢耐用。

      

              文成公主进藏图 清代 罗布林卡
 

                                                                                   青莲色素绸坎肩

  清光绪

  黑缎绣花镶边加镶如意云头、窄镶边、片金缘,使一件素绸背心有了丰富华丽的装饰效果。

4.毛织品及毛织技术

  清代的毛织业与明代一样,主要集中在西北兰州、西安地区。但是,在纺织技术方面也出现了某些新情况即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体系,同时,产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使其毛织产品远销欧洲。比如新疆的毛织品轻盈疏软,织有中亚风格的细碎几何纹图案;西藏的毛织品色彩鲜艳,所用红花染料为他地所不及,所用羊毛纤维长,弹性好,用这种羊毛所织成的氆氇,常作为制作袍、裙的衣料,手感坚实细密,色彩丰富,有条纹。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毛纺织技术,既师承新疆、西藏的工艺技术,又吸取中原织锦、刺绣艺术的影响而别具一格。


                                                    罗汉图 清代 瓜州榆林窟外墙

五 清代的服饰制度

1.皇族的影响


  清军入关以后,竭力推行满族在关外时的服饰制度。在服饰制度方面,继皇太极之后的顺治帝做了暂时妥协,于顺治元年(1644),晓谕兵部:“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清代 泰山岱庙天贶殿壁画

  岱庙天贶殿启跸图全长30.6米,分恭送、禁围、卫仗、候驾四部分。起始部分为宫殿一角,殿内有侍卫,通往大殿的御路两侧有八位身着甲胄的武士,宫殿前面的汉白玉石桥上站立着十八学士,中心部分是坐在六匹马拉着的玉辂(辂牵引马车的横木)车上的泰山神,身着黄袍,手执玉圭,俨然帝王的形象。


        乾隆金银珠云龙纹胄

   到顺治二年,情况发生了急变,颁布了薙发令,下令汉族臣民依照满族的制度剃发留辫,由此发生了因留发而引发的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斗争。为了缓和这种反抗和斗争,清王朝接纳了明遗臣金之俊“十不从”的建议,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虽然这“十不从”,意味着在推行满汉服饰问题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但清代的马蹄袖、前额剃发、后脑蓄发梳辫的装束,始终成为其他民族百姓屈辱的标志。


                               清代服饰


                                                              清代服饰

  由于清朝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冠服制度,所以对明朝的服制有较大的变革。自从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1636)开始初步定制,几经变动修改,直到乾隆时期才基本确定下来,以后虽有修订,但没有重大的变动。清军入关之后,曾于顺治九年(1652)定《钦定服色肩舆永例》,康熙九年(1670)规定民公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者,禁穿五爪蟒缎,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在赐太保年羹尧自裁的罪状中有:“出门官员穿补服净街,用鹅黄小刀荷包,擅穿四衩衣服,衣服具用黄包袱,伊子穿四团补服,坐落公馆墙壁俱采画四爪龙,吹手穿缎蟒袍。”其狂悖之罪有:“奏折在内房启发,并不穿朝服大堂拜送,纵容家人魏之耀穿朝、补服与司道提镇同坐。”雍正四年及八年制定了大小官员帽顶等级。

 

                           姜黄暗花团龙纹纱常服袍

  暗花纱因用小梭挖花的方法提织花纹,可以灵活自如地织出结构复杂的图案。这件袍料上暗花团龙纹极为精致。

 

                                     石青缂丝五彩八团有水金龙

  雍正十年校刊《大清会典》,乾隆五年敕撰《大清律例》,乾隆二十六年敕撰《大清会典·会典则例》,乾隆三十一年校勘完成《皇朝礼器图式》,为清宫画师精心彩色描绘,并用木刻版刊印黑白图,后于嘉庆、道光年间纂修完成《会典及事例、图式》和《大清通例》。光绪年间又增补修纂《大清会典图例》。此外,清代凡由内务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得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会有白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作画者的真实姓名,现在还有一部分完整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以与故宫现藏的清代实物相对照。而故宫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保藏的宫廷绘画,如清初由著名画家王翚主持、集中许多画家合绘而成的《康熙万寿图》(12大卷)、《康熙帝南巡图》;由徐扬主持的《乾隆南巡图》(16大卷)、《姑苏繁华图》;又如《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乾隆帝紫光阁赐晏图》、《乾隆帝大阅图》、《乾隆帝大阅铠甲骑马像》、《乾隆帝丛薄围猎图》、《乾隆帝射熊图》、《太和殿延晏图》、乾隆帝题诗作序的《塞晏四事图》、乾隆帝生母崇庆太后《万寿点景图》、《光绪皇帝大婚图》、《冰嬉图》、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万树园赐宴图》及《马术图》等,都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清朝君臣在各种不同政事或礼仪活动场所的服饰形象。另外如《康熙帝行乐图》《康熙帝写字像》《雍正帝行乐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等,是描绘皇帝在燕居时穿着便服读书写字或娱乐休息的情形,更能帮助我们了解清代上层社会服饰文化与生活活动的概貌。19世纪8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之后,上自慈禧太后,下至市民、商贾、小手工艺人,都有写真照片流传至今,足以提供更加真实的形象资料,而更宝贵的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的实物,由于距今年代不远,故这些文物保存鲜艳如新,都给清代服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蓝缂丝云龙单朝袍

2.等级的显示

  清代冠服,制度浩繁,除箭袖、蟒服、披肩、翎顶为王公大臣朝服所必具外,四季色彩质料、当胸补子、朝珠等级、翎子眼数、顶子材料也都有严格区别,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冠帽的样式与等级标志

  清代统治者在朝内朝外都戴冠帽,只是样式有所不同,一改历代的冠制,帽又有礼帽与便帽之分。礼帽又称“大帽”,分冬夏二式,冬为暖帽,夏为凉帽,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和八月进行更换。


                    清代服饰

(1)皇帝冠服

  分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和雨冠。

(2)皇子冠帽

  包括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和雨冠5种。其中朝冠的造型与皇帝冬、夏朝冠相同,只是皇子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青狐制作,冠顶为两层,上饰东珠10颗,顶衔红宝石。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材料,前缀舍林,有东珠5颗,后缀金花,有东珠4颗,共饰东珠9颗,顶如冬朝冠。

  皇子吉服冠为红绒结顶。行冠、常服冠与吉服冠相同。而雨冠则为红色,按季节用毡、雨纱、油绸。

(3)诸王公冠帽

  在清代,为了借助宗室力量有效地维护统治,分封了众多的王、公,根据品位的高低,王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包括镇国公、辅国公。这些人按亲疏远近和级别不同,在享受的待遇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4)百官冠帽

  由于清统治者崛起于游牧民族,所以入关以后,尚武之风不衰,百官之中,文武之分明显,反映在冠帽制度方面,便是如此。

(5)后妃、命妇冠帽

  由于金之俊“十从十不从”的建议,成年男子一概改成满族服饰,汉族妇女儿童仍着传统的明装,出现服饰杂乱的现象。满族妇女则着旗装。因此,后妃、命妇的冠帽制度是建立在满族传统旗装的基础之上,包括朝冠、吉服冠两种。


                                         皇后夏朝冠

  清代

2)清代男服

  虽然冠帽制度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而言的,但是,清代男子无论是哪一个阶层,其服装都有其特殊性。


                                                                 花卉纹布鞋

清代

(1)端罩


                                                               缂丝吉服袍

  清光绪

  缂丝织造纹饰有通经断纬之称。用许多小梭带线细致织出。这件龙袍除主纹外还织出连绵转折的金字底纹,工艺繁杂精巧。

  为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侍卫所穿,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钮扣5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清抄本拙老《闲处光阴》说:“国朝章服之极珍贵者,为元狐褡
,汉文曰端罩。虽亲王亦非赐赍不能服。若既薨没,郎当呈缴,奉旨赏还,方敢藏于家。”具体到质地而言,皇帝端罩,一般用紫貂,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2,下广而锐,色与里同。皇子端罩,多用紫貂,金黄缎里。亲王端罩用青狐,月白缎里,如获赐金黄缎里亦可用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端罩均青狐皮,月白缎里。镇国公、辅国公端罩均紫貂,月白缎里。民公、侯、伯、子、男、下至文三品、武二品端罩,均以貂皮为之,蓝缎里。一等侍卫端罩用猞猁狲皮间以豹皮,月白蓝缎里。二等侍卫端罩用红豹皮,素红缎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端罩用黄豹皮,月白缎里。

  

乾隆缂丝五彩云蝠金袍

(2)衮服

  清代只有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穿衮服,款式为圆领,对襟,长与坐齐(至晚清衣长至膝以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面,石青色扣鼻,钻金圆钮子5,织、绣或缂丝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为纹,前胸、后背、两肩各1,左肩日,右肩月,团龙间以五色云,下海水江牙。春秋为棉或夹,冬用裘,夏用纱。皇子所穿者减去日月纹,其余完全相同,但不叫衮服,而叫“龙褂”。

(3)补服

  其性质与明代的“补子”基本相同。为清代的礼服之通称。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补服相衬配,但补服穿用的场合和时间更多,所以又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其款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许),门襟有5颗钮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装饰于前胸和后背的“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位高低。从总体上看,清代补子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在直接承袭明朝官补的基础上修改而来,但尺寸比明代略有缩小。

(4)朝服

  ①皇帝朝服:清朝皇帝朝服主要是指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分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端三个部分,腰间有腰帷,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朝服分冬朝服和夏朝服,冬朝服又有两种形式:一为明黄色,两肩和前胸、后背各绣正龙1条,上衣前后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襞积绣行龙六条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其余部位和披领全表以紫貂,马蹄袖表以薰貂。这是自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所穿,质地多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绣制。

     

           一至四等侍卫、前锋等冬行服冠


                                                                    绣九龙八宝云纹箭袖袍

  清晚期

  另一种也为明黄色,据《大清会典》等文献所载,上衣两肩及前胸后背饰正龙各1,腰帷行龙5、衽正龙1,襞积前后身团龙各9,裳正龙2、行龙4,披领行龙2,龙各1,腰帷行龙5、衽正龙1,襞积前后身团龙各9,裳正龙2、行龙4,披领行龙2,袖端正龙各1;列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为八宝水平,披领、袖端、下裳侧摆和下摆用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再加镶海龙裘皮边。质地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刺绣及缂丝。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朝袍的实物来看,文献所记只是露在衣服外表的花纹。而实物上的花纹,还要考虑到人穿在身上活动时,袍子下襟也常常会暴露出来,所以在衣服里面掩襟的襞积部位,也加绣上个团龙,并在掩襟的裳部加绣1条行龙,全袍总共实用龙纹43条。

  十二章在纹样的位置:上衣领前列三星,作正角三角形排列,领后为山纹;右肩有兔,代表月,左肩有鸡,代表日;胸前正龙右下方为黼纹(斧形),左下方为黻纹;后背正龙下方为龙纹,左下方为华虫纹(雉鸟),上衣合起来共八章,这种款式与一式冬朝服十二章全在上衣不同。下幅前身右为火纹,左为粉米;后身右为藻纹,左为宗彝纹,下幅合起来一共四章。这种排列方法和以往历朝是不同的。

  而皇帝夏朝服的颜色一般为明黄色,但南郊祈谷、常雩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色(月白,即浅蓝色)。具体款式和纹饰与冬朝服二式完全相同,只是在披领、袖端、下裳侧摆、下摆等处单镶金缎或织金绸的镶边,不再镶海龙裘皮边,即所谓“片金绞边”。质地一般为穿纱底绒绣、纳纱绣及妆花纱、缂丝等。春秋两季的棉、夹朝袍,形式与此相同,质地为缎、绸底绣花、妆花缎、缂丝等。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帝夏天御用的戳纱绣单朝服来看,衣长140厘米,两袖通长188厘米,胸围128厘米,下摆312厘米,袖口15.5厘米。花纹绣法,是按纱眼用色丝戳纳而成,针法有短串、长串、打点三类,这里的“串”就是指用绣线在纱底的纬线上按一定规律缠绕成花纹的方法,所谓短串针法则是每隔一至两根经纬线戳纳缠绕一针绣花线,而长串是按花纹及色彩块面,有规律地拉长绣花线的针脚,也有将两种针法结合使用的长短串。另外还有一种“打点”绣,它是在纱底的经纬线交织点上用彩绒做缠绕斜绣,每一交织点缝一针,聚集成花纹。


            弘历大阅盔甲

清代



                盔高31.5厘米,直径21厘米,甲衣长76厘米,下摆74厘米

龙袍(背面)展示图

清代

  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吉服范畴。即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的服饰,平时较多穿着。穿着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项间还须悬挂朝珠。龙袍的颜色,以明黄(相当于现在的中黄)为主,也可用金黄及杏黄等色。


                                                      明黄缎绣吉服袍

清光绪

  皇帝龙袍绣九龙十二章纹。十二章分别绣在袍身不同部位;左肩绣日,右肩绣月,前襟绣星辰,后领下绣山;前身上绣黼、黻,下绣宗彝和藻;后身上绣龙与华虫,下绣火和粉米。此图为皇帝龙袍的前身。

  ②皇子亲王朝服:有两种形式,颜色均为金黄色。一种在披领和裳部具表紫貂,马蹄袖端薰貂,绣纹两肩及前胸后背正龙各1条,襞积行龙6条,间以五色云纹,这是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另一种披领和袖均石青色,织金缎镶边,冬天再镶一层海龙皮边,绣纹两肩、前胸后背正龙各1条,腰帷行龙4条,裳行龙8条,披领行龙2条,马蹄端正龙各1条,下幅八宝平水。


                           林卡节 清代 西藏大昭寺

   ③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服:蓝色或石青色随便用,若赐金黄色也可用之,其余与皇子相同。

  ④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服:不许用金黄色,其余颜色随便用,纹样通绣四爪蟒纹。


                                                        清代服饰

  ⑤民公、侯、伯朝服:一种是蓝或石青色,披领及袖均石青色,织金缎镶边,冬天再加镶海龙裘皮边。两肩、前胸、后背饰正蟒各1条,腰帷行蟒4条,中有襞积,裳行蟒8条;另一种是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披领及裳均表以紫貂,马蹄袖端薰貂,两肩及前胸后背饰四爪正蟒各1条,襞积四爪行蟒4条。曾获赐五爪蟒缎者也可用之。伯以下至文三品、武四品有职掌大臣、县主额驸、男、一等侍卫等同。

(5)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穿十二章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9条,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1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1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1条,领、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绸镶边。棉、纱、夹、裘随季节变换。

(6)蟒袍

  又称花衣,皇太子蟒袍杏黄色。皇子金黄色,领和袖石青色织金缎镶边,绣9条蟒,前后左右开裾。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与皇子同制。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通饰四爪蟒9条,不得用金黄色,余色随所用。民公、侯、伯袍用蓝或石青色,通饰四爪
蟒9条,曾获赐五爪得也可用之。以下至文、武三品、郡君额附、奉国将军以上及一等侍卫相同。

(7)马褂

  又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衫之外,便于骑射。实际上类似唐代的“半臂”,明代的“背子”。马褂有半袖、短袖之分,无袖的为马甲。身长均与肚脐齐。清代最高贵的是黄马褂,非特赐不得穿服。清代例准巡行、扈从大臣穿明黄色的黄马褂,正黄旗官兵用金黄色。


                      康熙皇帝龙袍

  清代

  身长146厘米,宽34厘米

(8)雨衣

  清代统治者,从皇帝到亲王、贝勒、文武官员、御前侍卫和各省巡抚用的雨衣,有明确的规定。

  ①清代皇帝穿的雨衣有6种形式,都是明黄色。

  第一种,用油绸制作,不加衬里,形式由里外两层组合而成,里层如同常服褂无袖而加青色立领,自衽以下加放成宽松式大摆,长与袍相称,门襟有5个青色钮子,并有掩裆,外自立领处有和斜幅打褶裥连接成前面缺口的披风状。

  第二种,为里外双层,用油绸制作不加衬里,里层为无袖加立领的褂状,外层自立领处打褶裥斜接成“一口钟”状,有钮子6个,钮子处衬有掩裆。

  第三种,形状如常服袍,明黄色,大襟,前后开裾,前裾上端有掩裆,袖端平,有3个青色钮子可与外加的袍袖扣接。衣用油绸,领用羽缎。


                                                        清代服饰

  第四种,形如常服褂,加立领。平袖端,对襟,有钮子5个,钮子处衬有掩裆。领、钮子、衣身均明黄色。毡或羽缎为面,月白缎为里。长与袍相称。

  第五种,明黄色,上衣如常服褂,立领、对襟、平袖端、长与坐齐,有明黄色钮子5个。用毡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下裳油绸制作,不加里,左右两幅互相交压都缝在石青色的横腰布幅上。

  第六种,明黄色,上如大襟短上衣,立领、右衽、平袖端、前襟下摆中间加掩裆,长与坐齐。以油绸制作,不加里。领用青羽缎,钮亦青色。下裳用明黄色油绸制作,不加里,前为完幅,不加浅帷,余制同第五种。

  ②亲王、贝勒至文武一品、御前侍卫、各省巡抚用的雨衣,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立领、右衽、有5个钮子、平袖、四开裾、衣长与袍相称,前开裾上有掩裆的红色雨衣,依季节用毡及羽纱或油绸制作。二品以下文武官至军民,均可穿此种款式的青色雨衣。第二种是上衣与下裳分开的,上衣为立领对襟、有4个钮子、平袖、长与坐齐,前有掩裆,红色。根据季节用毡、羽纱、油绸制作,形如常服褂。下裳为红色倒扇形的整幅与石青布横腰缝接,横腰两端收窄成系带。二品以下文武官至官民皆青色。


                                      明黄缎绣吉服袍

清光绪


                                                                              龙袍

  清代

  王金华藏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服饰大盘点:象征至高无上的龙袍,是否是皇帝每日必穿服侍?
清代皇帝朝服 (组图)
【连载】中国各朝代的服饰与妆容——清朝
《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服饰解析(下):皇帝后妃篇
紫禁城,龙袍除了云龙纹,还有什么?
知识丨清朝官服中的袍与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