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惠州终于从了深圳?

春风得意,潮涌西湖。

2022年,惠州是广东经济发展最亮眼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跨越5000亿元台阶,达到5401亿元;同比增长4.2%,居全省之首,这也是惠州首次迈入全国城市GDP5000亿俱乐部”。事实上,惠州自2012年反超中山成为全省第五大城市以来,已经连续10年都是广东省的“第五棒”,排在前面的是四大万亿城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

这一刻的惠州,无疑是值得庆贺的。长期以来,在风云际会的珠三角城市竞争中,惠州似乎一直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鲜有高光时刻。甚至在2019年惠州GDP增速仅为4.2%,增速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短短三年,惠州经济增速便领跑广东,动力从何而来?惠州高歌猛进能保持多久?

另类的经济发展路径

惠州地处珠江口东岸,地理位置优越,是为数不多的既与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接壤,又拥有出海口的城市。

过去十年间,惠州的经济发展在珠三角城市中相当“闪耀”。2008-2013年惠州GDP年均增速高达14.1%,连续6年位列珠三角前三,号称珠三角发展最快的城市。2012年惠州成功取代中山成为广东第五大城市。2013年惠州“乘胜追击”,提出要实现五年经济总量翻一番,跻身珠三角第二梯队。然而,2014年之后,惠州进击的脚步“戛然而止”,甚至在整个“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惠州GDP仅年均增长5.5%,远远低于此前预计的9.5%的增速,在珠三角九市的排名仅高于中山,一下子从“十二五”时期珠三角增长的领头羊变成了吊车尾,跻身“珠三角第二梯队”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出现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尴尬局面。

从昔日的珠三角“新贵”,到经济大幅下滑,惠州怎么了?主流的观点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造成:第一、惠州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长期倚重大项目、大企业推进工业化,重制造、轻研发,导致内生性经济发展不足,同时又忽视了本土自主创新企业的培养,转型缓慢。

第二、交通基建落后。相比东莞,惠州不缺地铁、高铁、道路等规划,但缺乏落实。第三、抢人不积极。同为临深的东莞2017年就启动了人才新政,大手笔吸引人才落户。然而惠州在20204月份才出台落户新政,比东莞晚了三年。第四是惠州房地产开发比重过大。2014-2018年,惠州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0.7%。房地产市场过热必然会挤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资源供给、金融支持和发展空间,造成实体经济被抑制,与优化产业结构背道而驰。

不过,笔者认为,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惠州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众所周知,惠州经济发展一直是珠三角城市中的“另类”存在,在珠三角城市中,东莞和中山是典型的依靠“三来一补”制造业成长起来的城市,它们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抓住了港台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成功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转变,奠定了工业化基础。由于惠州反应迟钝,错过了发展加工贸易产业的最佳时期,经济在珠三角一直不温不火。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20年当中,“顺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南海模式”都曾名噪一时,但惠州却一直少有头角峥嵘的时刻。

当深圳、东莞脱离惠阳地区管辖,犹如脱缰的野马,经济持续高歌猛进。至90年代时,深圳已成为广东省第二,东莞也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威震天下。随着与深圳、东莞的差距越来越大,惠州急眼了。于是,惠州主政者转变思路,制定了经济赶超路线,试图跨过低端产业,直接发展高新制造业,以实现“惊人的一跳”。彼时,惠州一手紧盯外资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另一手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国企发展。也就是说,惠州希望摒弃发展传统加工产业,紧盯欧国资和欧美日韩等外资,重点引进大工业、大项目,以实现经济后发赶超。

可以说,相比中山和东莞,惠州经济发展选择的路径的产业层次较高、工业投资较大、经济效益见效更快,但这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样受国际形势和外资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

追随者谋求“深”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可以说是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最璀璨的一笔。一城之侧的东莞也在深圳的带动下,成功迈上了万亿俱乐部,但与此同时的是,同为深圳都市圈邻近的惠州却未能迅速崛起,甚至发展缓慢,这样的现象引发人们的疑问:为何惠州靠近深圳,却没能在深圳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事实上,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电(电子)”“汽(汽车)”“化(石油化工)”,这是惠州长期以来谋求的实现经济腾飞的“三字妙诀”。在这种战略构想下,惠州的外向型经济格局越发明显,也就是说,惠州为了经济赶超,从一开始就放弃了依附深圳的心理,而是利用外资,扶持大集团实现经济增长,并在一定时期内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015年后,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和国际油价下跌,国内重化工行业下行严重。同时,因珠三角不断上升的成本而导致外资开始向东南亚转移,比如2019年下半年三星电子关闭在惠州的工厂,全面撤出惠州。正是受到石化、电子两大支柱产业不景气拖累,惠州经济开始大幅跳水。也就是说,一旦国际上有个风吹草动,惠州经济就摇摆不前,甚至可能会重蹈当年的覆辙。于是,惠州开始反思这种经济发展的路径缺陷。尤其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成功经验,深圳跳过惠州而选择更没有基础的汕尾合作,无疑是对惠州发展路径的鞭策。

2011年才升级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目前已供地产业项目上百个,其中来自深圳的项目88个,36个已投产,32个正在加快建设,计划总投资超过537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88亿元、预计年税收约70亿元。同时还聚集了一大批的先进制造业: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万泽航空、虹菱电器、中安视安防设备,瑞和工业园,华阳机电,凌祺机电,金科纳米材料,易能电气、康强管材,晟火运动数码,海晖供港食品生产基地等。甚至还建立了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成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之一,是深汕合作区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布局。

巨大的产业带动力,让惠州不得不思考向“深”发展的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等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2021年以来,惠州开始主动对接深圳,动作频频。2021年,惠州出台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阵地,形成“深圳研发、惠州转化”的产业格局。2022年,惠州实施八大专项行动融入湾区,加快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这正是在复制东莞过去十年走的转型之路。

也就是说,惠州终于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既然无法成为引领者,那就改变姿态,拥抱强者,变成追随者、生产者的角色,与深圳形成发展共同体。如今,惠州不再提及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深度融深融湾,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的新定位,并提出力争到2026GDP突破8000亿元。

新目标的底气正是来自与“深”发展的产业崛起,敞开胸怀后的惠州是深圳第二轮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因受到高昂的房价和地价影响,深圳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自2016年后开始大面积外迁。而2019年开始,惠州凭借临深区位且相对低廉的地价吸引了越来越多深圳的企业的落户,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惠州有111宗签约项目来自深圳,投资总额超1070亿元。2022110月,惠州引进来自深圳的项目258宗,计划投资总额683亿元,平均每天引进深圳项目投资约2.25亿元。

显然,惠州的“融深融湾”行动是看得到实效的。

新能源电池的融入

在深圳产业的导入下,惠州正在复制东莞的经济“奇迹”。2022年,惠州频频“出圈”,全年拿下GDP增速全省第一的桂冠。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是推动惠州经济实现强势增长的重要一环。

320日,《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并多处“点名”惠州。其中,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为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深圳、惠州、东莞、湛江为重点建设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集聚区、以广州、深圳、惠州、东莞、肇庆为重点建设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集聚,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生态已经颇为完善。目前,比亚迪、欣旺达、锂威新能源等深圳新能源龙头企业已落户惠州,除此之外,杰普特激光、联赢激光、韵腾激光、铭镭激光等深圳头部激光企业也已进驻惠州,惠州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正在成为深圳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期处在空洞化的深惠同城化发展在产业方面找到了一个最佳切入点。

目前,惠州培育出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本土龙头企业,引进深圳产业方面的比亚迪、欣旺达等都是国内行业前十的企业。其中,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有德赛电池、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还有微电新能源、赛能电池、超聚电池、惠德瑞锂电等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

在头部企业的带动下,惠州新能源电池产业已基本形成“电池(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电芯、电池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铜箔)、电池辅材(铝塑膜、极耳)、生产设备、电池回收利用”等较完善的产业链。

其中,在电池、电池模组和电芯制造方面,德赛电池、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等4家企业均跻身中国锂电池制造行业前10强。在关键材料方面,惠州有电解液龙头宙邦化工,负极龙头贝特瑞,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龙头科达利,电池制造设备龙头赢合科技、利元亨,电源管理系统龙头蓝微电子等一批细分领域企业。

如今,新能源电池产业已成为惠州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消费类电池产量13.5亿只,占全省产量的20%以上;新能源电池产业产值866亿元,预计今年产值将超千亿元,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惠州已经强势挺进全国乃至全球的“第一方阵”。而且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能源结构的迭代升级、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应用,为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据悉,在新能源这条长期赛道上,缺乏整车厂商的惠州,也已经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继续扩大储能电池电芯、模组及电池包生产制造环节优势,还将积极发挥“链主”企业以商招商作用,力争引进一批重点上游关键电池材料企业。同时,提前布局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另外,还将充分利用大亚湾石化区、新材料产业园两大专业化工园区的优势,重点发展电池材料和电池回收利用产业。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高度融入“深”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是继石化、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之后,惠州工业新的增长极。虽说要想短期内追上东莞不容易,但惠州坐稳广东第五城毫无压力,长远来看绝对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

万亿城市的5大挑战

2021年,惠州GDP直逼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成为继广深佛莞之后广东又一个“万亿工业大市”。对于惠州来说,GDP破万亿是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就在2023年,惠州发出的发展强音:“用5年左右时间晋级万亿城市行列”,通过万亿级工业大市、万亿级产业梦想、万亿级GDP雄心,“三个万亿级”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强有力支撑。

这也就是意味着,惠州将在5年内再造一个新惠州,要在5年内达到前期30年走过的发展道路。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对于惠州来说,并不轻松,尤其是还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第一、深圳力量终将被减弱。深圳经济重心实际一直在不断西移,深圳西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香港、广州更近,发展潜力更大。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开通,珠西也将迎来高光时刻,深圳被虹吸已成必然。而且同为珠江东岸的东莞也在分流深圳力量。东莞有先发优势,且历来与深圳来往密切,很多企业都是在深圳研发东莞生产,在东莞比惠州更容易配套,也更容易招聘人才。东莞还有地理优势,离深圳核心区更近,交通也更方便,东莞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也比惠州更强。所以,惠州的“深”发展面临的前景不容乐观。

第二、创新能力不足已然构成惠州经济发展的限制。《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广东21个城市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重要程度进行了13星的星级标注。其中,惠州无一集群评为3星,2星集群也只有前沿新材料、新能源和精密仪器设备三项,不仅不比广深珠和佛莞五市,甚至总体来看也难以与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门匹敌。惠州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经济,虽然廉价劳动力是其优势,但在当今市场竞争中,传统制造业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然而,惠州的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缺少新的创新和突破,这导致惠州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三、政府待形成超前的发展意识和抛弃按步就班的态度。惠州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属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深深扎在很多人的心里。没有超前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大刀阔斧后的成就。在能争就赢的时代,安于现状,将被时代抛弃。

第四、惠州在经济发展上的依赖性过强。一是过度依赖外资,使得经济结构完全是外向型经济;二是过度依赖大集团,由于政府的扶持,使得惠州少数企业规模过大,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致使企业两极分化严重。经济的依赖性也造成了惠州经济的内生动力不强,民营经济的发展比较薄弱,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弱。曾有观点指出,惠州与东莞佛山这些珠三角发达城市最主要的差距,不是GDP总量,而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五、惠州城市能级的发展瓶颈。惠城和惠阳是惠州的双子星城,惠城极力发展仲恺高新区,重点吸引台资、韩资,全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惠阳专心发展大亚湾石化基地,重点引进国资、欧美外资发展石化行业;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属于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区,也是目前惠州两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随着城市竞争进入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时代,双子星城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惠州的未来发展,但是,由于惠州的地理条件受限,惠城和惠阳很难整合一起发展,这就必将影响惠州的城市能级。

近年来,惠州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加快建设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聚焦打造“3+7”产业园区,推动经济呈现向上向好发展态势,这座广东“万亿工业大市”第五城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

东江之畔,春暖花开。

肖南方简介

资深区域经济专家、天下城市智库高级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创业导师,著有畅销书《珠三角大悬念》。

讲座及会议邀请:huangyuanqiu999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7年广东各市GDP总值排行榜:佛山有望破万亿级
来看珠三角9个市的经济结构!都强在什么地方?
同样是深圳周边,为什么东莞发展得比惠州快呢?这个说法一针见血
2021年广东省10强城市:东莞领先佛山,中山第7,茂名遗憾垫底
深圳东进战略有哪些具体措施
LED企业的福音:广东计划为企业减负4000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