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德中小企业寿命何以相差9年?

欧洲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而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是什么导致了两者的差距?

  

2014年3月起工商登记制度的全面改革,引发了一轮创业热潮,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

  

创业企业无不希望自己能够在市场大潮的涤荡中长久生存。但是,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而欧洲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则为12.5年,尤其以德国中小企业为代表,百年老店更是不在少数。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宝贵经验可以为中国企业所借鉴?

  

“寿命差”源于“管理差”

首先,从环境上看,与中国多数地区一门心思把企业做大做全的“雄心壮志”相比,德国更重视那些规模不庞大、低调而又成功的中小企业。上至国家立法、战略规划、机构设置,下至税收、信贷、培训、信息等各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给予全方位的鼎力支持,在必要时甚至不惜限制具有优势的大型企业,让中小企业获得发展空间。这是缘于德国社会认为,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形成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他们将成为社会秩序坚定的支持者,以此维护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其次,从企业自身看,为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中小企业通常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集中于一个非常狭窄的市场缝隙中,一般是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市场里,依靠过硬质量,从事专业化生产,而非成本和价格优势,力争在此特定的市场缝隙中占据绝对优势。

  再有,德国企业普遍重视拥有独立自主的技术和研发平台,这保证了他们总能不断推出新产品和高端产品去占领市场。这与以往中国企业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与产品数量取得订单、打入市场的做法截然不同。可以想见,随着市场对产品服务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企业的低价策略模式必将被淘汰。

  

“精益生产”高技能人才

中国社会有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是连续扩招带来的大学生数字连年递增;另一方面是企业缺人才,人才难求职。其根本在于人才培养机制问题。

  

在德国,大学生未必比中国多,但多数高中毕业生会有两条出路:一是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升学比例不高,且入学后的淘汰率极高;另一个是进入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为期3年或3年半的职业技能教育。大量德国中学生走了第二条路,他们除了在校学习外,还要到企业接受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保证在就业前就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参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获得德国各州均承认的证书。在德国工商协会的官方网站上可查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历年的考试成绩,为企业挑选人才提供参考。

  

这源于德国政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健全的制度和法规保障。德国强制性规定,职工超过10人的企业有义务进行职业培训,且每年提供的培训岗位不得少于当年在职员工人数的7%,这也是对毕业生的政策保障。而从企业层面上而言,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被认为是其制造业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保持产品高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的坚实基础。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保证了专业对口人才被高效地分配到最适合的岗位上,既实现了员工对真实岗位的提前介入,又保证了良好的人才储备,不至于出现“用工荒”现象。在中国,如果企业转换一下模式,人才短缺的有效解决将不会是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你还不知道德国中小企业为何如此成功?
小而精、专而新!这类企业正在快速崛起
统计称中国小微企业寿命不到3年
徐德全讲磨料磨具:中小企业为什么越来越难做?
向德国学创新——职业教育对创新的促进机制
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