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过一饭馆,名叫“官渡烤肉”,虽然不知老板是何用意,但是让我很自然的想起了“官渡之战”。
之前从电视或者书籍里了解“官渡之战”,大多是讲袁绍多谋少决,刚愎自用,最终足智多谋的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袁绍兵败身死。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很多。而“官渡之战”是诸多此类战役中最值得玩味的一种。因为这场战役比拼的不单单是因为军械的先进,统帅的英明抉择,军队的作战能力,占据地利或天时等大家常常作为评论的客观条件。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和袁绍的特殊关系。
大家都熟知,大战前曹操与袁绍是北方最大的两个阵营。而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实力庞大,挑选了精兵十多万对战曹操。相比起来曹操就磕碜太多了,军队总共两万多人。这种兵力的悬殊曹操可谓以卵击石。要知道袁绍阵营能够如此壮大也绝对不是偶然,他自己的地盘也是一场场战役打下来的。当时真可谓是能臣良将无数,事业如日中天。而曹操却是砸锅卖铁,挖坟掘墓起家,多年倚靠袁绍才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后来二人都有了称霸意愿,继而起了冲突。直至官渡前夕,各项硬实力上曹操都是没有优势的。
袁绍人数上的优势是一个绝对的优势,平原大战不像其他战场可操作性强,很大程度上是绞肉机似的硬拼。战争由袁绍挑起,当时曹操可是一点底都没有。后来受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的鼓励才有心一拼。当然这也是曹操的唯一选择,因为不管怎样人家袁绍都是要来打你曹操的。而袁绍如此大的优势下曹操竟然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确值得深思。
人们讨论“官渡之战”大多过于弱化袁绍,把袁绍说的跟弱智一般。这当然可以把解释如何以弱胜强弄的简单一些,但是若然袁绍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又何须你曹操来消灭掉?而且袁绍还主动送上门来让你消灭?单纯的对比谋士的谋略或者武将的战斗力似乎也不能决定这次战斗的输赢,双方都是英雄豪杰无数。
其实这里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大家都忽略掉了,一个因素是曹操与袁绍自小相识,袁绍看不起曹操,而曹操一直关注袁绍甚至服务于袁绍,所以曹操对于袁绍可谓了如指掌。这一点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袁绍的缺点公诸于众,曹操可以有意无意的拿袁绍的缺点说事。袁绍在明,曹操在暗,曹操以静制动。于是曾效命于袁绍的郭嘉,许攸等人更容易发现袁绍缺点,继而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并将袁军的种种情报献与曹操。于是曹营里除了袁绍的发小曹操更有大批了解袁军的人存在。
第二个因素就是袁家四世三公的政治地位,看似庞大的势力体系对比于新兴的小势力而言虽然很多硬实力占优势,但是大的体系运营起来就有很多程序化的机制在里面。比方说郭嘉的大才得不到施展,许攸的能力得不到重视,这不可能单单是因为袁绍不识才,而是他的机构里人才太多了。庞大的机构做什么决策都要左右权衡。这点正体现了老子“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观点。
如此一来曹操阵营充分了解袁绍阵营,加之曹操阵营船小灵活好操控,君臣皆属于玩命的事业上升阶段,而且这又是破釜沉舟的致命一战,所以导致了袁绍渐渐把优势丧尽,最后十几万大军被杀的剩下几百人落荒而逃。
演绎里的袁绍谋士不合,武将颜良文丑被关羽秒杀,宣战八个月后才缓慢出军等等皆是此两大因素导致的易发事件。我们不能将责任全部归于袁绍的军事才能。我觉得“官渡之战”袁绍诚然遭了熟人的算计。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