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读史不能明智?

(图)诗经

诗经有言:“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古来成大事者莫不熟掌前朝遗迹、本朝典故,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莫不是优秀的政治家,古人乃有“读史明智”的格言。我们现在的人倘若有个本科学历,从小学起就学习历史,到大学一般来说都学了十多年了,即使没有上大学也至少学了七八年罢。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一个个都变得老奸巨猾、圆滑世故呢?更有甚者,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做出的荒唐事情数不胜数,所谓“中二少年”是也。这其中的缘由固然有年龄和阅历的原因,更多的,却是我们普遍感觉读史不能“明智”了!这就要从历史学科的发展主要是近代历史学编撰体例的演变说起了。

我们从小学开始学历史,一直到大学,拿到的课本所用的历史书,体例叫做章节体。这种史书是以一个朝代或者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一章,一章中又分若干专题为一节,综合叙述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比如:我们讲民*国历史,我们所拿到的课本一般分为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几个部分。具体到某一章中,我们又可以细分。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可以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或者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或者战*役进程、战*时经济、战*时外*交、战*时政*治等等。

中国古代的史书与现在不同,它的主要形式是纪传体和编年体。纪传体是以皇权更替为主线,一个皇帝一篇纪,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为补充,一个人物或者一类人物一篇传。编年体是以时间年代为主线,综述某年某月发生的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代表是《史记》为首的正史二十四史,一般分为本纪、表(谱牒)、书(典章制度)、世家、列传几个部分。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是《春秋》和《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都是一年一年往下记述历史的。

古今三种历史书的体例是各有优缺点的。从了解历史常识,掌握大的历史事件的角度来说,现在用的章节体是最方便的。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只能让人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和概念,并不能深切地体会到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如何生存的发展的。也就是说,教科书当中的历史是死的,这就是章节体史书的最大缺点所在。

比如,我们都学习过抗*日战*争,知道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组织这样一场战争并获得最后的胜利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很难从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学习到提高组织能力的方法,因为这种历史太宏大了,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太远了。历史在这里变成了一大堆概念和常识,变成了可供人们在茶余饭后聊天的谈资,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割裂了开来,更遑论启迪智慧。

(图)司马迁写《史记》

古代的史书是不一样的。司马迁写《史记》,他的目的是为了向《春秋》看齐,要让人“上明三代之道,下辨人事之际,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上能阐明三王之道,下能分辨人事的伦理纲常,判别嫌疑明辨是非,论定犹豫难决之事,表彰善良,贬斥丑恶,尊重贤能者,贱视不肖之徒,保存已灭亡国家的史迹,接续已断绝了的世系,弥补残缺,振兴衰废。)所以他给人物写传,就要做到让看了他的书的人知道这个人一生是怎么过的,他有哪些性格上的缺陷和优点,做事上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人格上有什么值得后人尊敬和唾弃的地方。这样我们在读了历史后,就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觉得自己的一生也可以像某某人一样做出一番事业或者以某某人为鉴决不能和他一样做坏事。古人以名留青史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而非常害怕做了坏事被史书记载,原因也在于此。

这里有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庄公昏庸无道,与大夫崔杼的妻子通奸。公元前548年,崔杼在自己的府中设计诱杀了齐庄公,立庄公之弟为新君,接着他又自立为左丞相,成为威行朝野的权臣。齐国史官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在史书上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了史官。这个史官的两个弟弟继任了史官的职位,也写说“崔杼弑其君,”如实记载。于是他们也都被崔杼杀了。史官的最后一个弟弟叫太史季,也继任了史官。崔杼跟他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暴病而亡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这是另一个史官,他以为太史季也被杀了,怕这一家子都死了没人记述这段历史,是赶来继续实写“崔杼弑君”这件事的。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有一种观点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二十四史都是皇帝粉饰统治的遮羞布,这是不对的。我们国家的史书有着非常好的传统,流传下来的基本都是信史,偶尔有些问题或者错漏也是由于史料缺乏或者认识局限造成的,主观上的故意非常少。

编年体史书的目的更为明显。像《春秋》,所谓“微言大义”,就是用史书来褒贬历史人物。所以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资治通鉴》从名字上来看,就是为了给皇帝和大臣治理国家作参考借鉴的,所以在书中不止是写史实,更加入了许多论述,让看书的人能够对某一事件所引发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

比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在三家灭晋之后有一段关于才和德的论述就非常精辟。他说,“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也!”

聪明,观察力很强,处事果决、勇猛,而且很有毅力,这叫做才。正直,公道,与人交往很平和,这叫做德。二者的关系是才能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能的统帅。所以,根据这个原则可以把人分为四类,才德全是圣人,才德全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在用人的时候,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为什么呢?小人有本事,如果做起坏事破坏会非常大,而且,有道德的人大家一般都敬而远之,有才能的人容易亲近、喜欢,对于喜欢的东西人们又往往比较包容,这就更容易造成上位者被下属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考察他的品德。

有启发吧?所以,我们从三种不同的历史书体例就可以知道,今天我们以开发智慧启迪人生为目的而进行的历史学习,最好是读纪传体史书或者编年体史书。这个不用读多少,有兴趣有时间了,翻开历史读上一两篇人物传记就会很有收获。如果是为了考试或者参加竞赛,最好是用章节体史书。这样知识点比较集中、系统,方便记忆,可千万不能再用纪传体或者编年体了。

此外,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是文史哲不分家,读一些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历史书,自然对于一个人的生平、思想和文章就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尤其是刻画人物和叙事是大有帮助的,因为传记本身就是对人和事的记述。很多历史著作像《史记》,本身文采就很好,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也是章节体史书所不具备的。

作者:赵坚,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书的体例《专升本用》
今天开始,从头到尾读《资治通鉴》
以人物为纲的《史记》,是如何将历史进行清晰展现的?
史书体例
【007】《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为什么说《史记》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作品?
浅谈《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