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减肥了,人类就是会越来越月半!

人类天生是一种特别拧巴的动物,肤色浅的以黑为美,肤色深的以白为美,生活困难地区的(例如:毛里塔尼亚)以胖为美,生活丰衣足食了一定以瘦为美,且越瘦越好

为什么大家以瘦为美?因为现在瘦越来越不容易了,很多明星都难逃“终有一胖”的厄运,更不用说普通人。

曾经的霉霉身材和超模划等号,现在......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2016年全球肥胖人数超过6.5亿人,相比1975年几乎增长了两倍

挪威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从1963—2008年收集的118959例人口数据,这些人的年龄介于13—80岁之间,几乎能代表整个挪威人口。结果发现,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挪威人的BMI平均值大幅上升,尤其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年轻时的BMI要比之前出生的人“高得多”。

关于肥胖的数据,中国也不乐观,相传在80年代初,中国的肥胖率几乎为零。然而从80年代后期开始,肥胖忽然在中国“落地生根”,而且“涨势迅猛”。

来源:1985-2014对中国学生身体健康的调查

如此看来,人类不只会胖,还会越来越胖!有学者认为,这都是“致肥胖”环境的锅

凶险的“致肥胖”环境

由于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美食总是引诱着我们从“吃饱”、“吃好”向着营养过剩大步迈进,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的我们甚至无需亲自下厨,拿起手机动动手指,一份高油、高脂、高盐、高糖的外卖主动上门。

研究发现,革兰氏阴性菌是会导致肥胖的细菌之一,在菌体死亡后,它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简称LPS)将获得自由,而脂多糖遇到受体CD14基因后,形成的复合物就会被免疫细胞攻击,形成慢性炎症,而这些慢性炎症会造成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失调,使正常浓度的胰岛素无法代谢脂肪细胞,进而产生肥胖,医学上称为“代谢性内毒素血症”。

实验证明,长期食用高脂食物会出现“代谢性内毒素血症”,除非你天生没有脂多糖受体CD14基因

除了帮你“做饭”,把你喂胖,智能手机已经代替电视,成为把你按在椅子上、床上、沙发上的新生代罪魁祸首,而增肥的第二秘诀在于静止。除了日常的静止状态,工业化水平提高使大部分人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久坐性工作岗位的增加,而劳动强度下降是导致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久坐性工作岗位带来的不只是劳动强度的降低,超强的脑力劳动还会给人带来持续的压力,为了应对压力,人类就会释放一种名为皮质醇的激素来对抗压力,然后皮质醇就会告诉你:“吃点东西吧!”甜食又会成为你的解压首选,因为甜食通过味蕾刺激大脑,可以激发大脑的犒赏机制,释放内啡肽,对精神压力有“治愈”作用,解压效果那是极好的。此时动动手指点一份珍珠奶茶,顺便叫点其它外卖,一个肥胖的恶性循环。

现在的父母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肥胖这一点也是如此,孕期母亲肥胖、宫内高脂环境可刺激胎盘分泌生长因子异常,导致胎盘和胎儿的过速度生长,使胎儿超重在“起跑线”上。

其实,即使是体重正常的人类婴儿,不受“致肥胖”环境影响,体脂率也是完胜地球上其他物种的。

人类的胖,天赋异禀

一个正常人类婴儿,从出生就有约15%的体脂率,而其它哺乳动物出生时体脂百分比超过两位数的极少。

生而为灵长类动物,人类的体脂率(健康范围)从14%到31%不等,但其它的灵长类动物体脂率却普遍低于9%......所以,我们人类在灵长类动物里是最月半的,没有之一。

为了了解人类是如何胖在起跑线上的,杜克大学生物学博士后副教授斯温·伦茨领导的研究小组,比较了人类、黑猩猩和另一种恒河猴的脂肪样本,并研究了它们脂肪细胞DNA的分子结构。

研究发现,由于人类脂肪细胞中DNA发生了转变,降低了我们把“坏”脂肪变成“好”脂肪的能力,而“好”脂肪有助于消耗热量,其它灵长类动物之所以瘦,就是因为身体里“好”脂肪的数量多,这个“好”脂肪包括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

哺乳动物体内一般都存在3种脂肪:白色脂肪、棕色脂肪、米色脂肪。其中白色脂肪组织最为人熟知,负责 发胖 储存能量,而米色和棕色脂肪组织却能消耗能量,使我们保持温暖,顺便减肥。

研究小组通过对780只黑猩猩和恒河猴的DNA分析发现,它们体内有一个重复出现的DNA片段,有助于脂肪细胞从一种细胞类型转换成另一种细胞类型。而人类基因组中有助于将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的区域基本上被锁定,所以人类才能在灵长类动物里胖得那么出类拔萃!

这可能是早期人类自己的选择,在人类和黑猩猩“分道扬镳”的六至八百万年里,人类大脑的体积增加了约三倍,而黑猩猩的大脑体积却几乎没有变化。人类大脑比任何组织器官消耗的能量更多,所以放弃将白色脂肪转化为棕色脂肪的能力,也许对人类祖先而言是“进化优势”。

虽然我们转化脂肪的能力几乎失灵,但科学家们还没有放弃。

减肥神器,棕色脂肪

早在1551年,瑞士的自然学家康拉德·格斯讷就发现棕色脂肪了,那时他把棕色脂肪命名为“冬眠腺”。

棕色脂肪能够“发热”,并消耗能量,这种发热形式被称为“非战栗产热”,在寒冷的环境中,棕色脂肪组织被激活,可以通过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来发热,且产热效率极高,但是棕色脂肪组织在人体内含量并不高(极少)。

PET/CT检查显示女性棕色脂肪组织分布

很多研究发现,女性棕色脂肪含量高于男性,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脂肪占比高,原则上说容易发胖,最后在BMI上总是输给男人的原因。另外,棕色脂肪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50岁以下的人棕色脂肪检出率是64岁以上人群的3倍,当然,人类一生中棕色脂肪占比峰值是刚出生的时候。

棕色脂肪因为有消耗热量的作用,早就被做减肥研究的学者瞄上了。很多研究表明,棕色脂肪或米色脂肪可以调节代谢,有望成为防治肥胖的新方向。

有研究者通过短期寒冷刺激增加小鼠体内“好”脂肪活性,结果发现有效改善了小鼠的高脂血症以及胰岛素抵抗症状,还有研究者通过将“好”脂肪移植到小鼠体内,有效降低了小鼠的体重及其脂肪含量,由此看来通过激活脂肪米色化或棕色化实现减肥,并不遥远了。

斯温·伦茨也认为,通过让人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仍然有可能激活身体有限的棕色脂肪(请勿擅自尝试)。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肥胖也是留给有“体质”的人的。

不要动不动就怪环境不好,要不是你的身体早就做好充分准备,哪儿那么容易胖起来呢

好吧!我就是在说我自己。

参考资料:

张梦千, 丁国宪. 人体棕色脂肪的临床意义[J]. 医学与哲学, 2014, 35(6):52-54.

刘霞, 研究人员:我们现在所处环境是个'致肥胖'环境. 科技日报, 2019, 07

Devi Swain-Lenz,Changes in DNA packaging curbed our body's ability to turn 'bad' fat into 'good' fatDuke UniversityJune 26, 2019

张永, 颜光涛. 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与肥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7):198-199.

佚名. 二氢杨梅素促进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 南华大学, 2018.

汪凯, 任安经, 章卫平. 米色脂肪:一种新型的脂肪[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5(2):195-199.

马雷, 李令一, 杨中汉. 米色脂肪与疾病的关系及其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25):30-33.

林仙华. 母亲孕期肥胖、宫内高脂环境致胎盘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首届学术年会暨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王斐. 环境干预对儿童肥胖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6):766-768.

倪国华, 郑风田, 喻志军, et al. 生活方式变化对我国成人肥胖的影响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 20(3):77-8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瘦不下来别担心,我们给你找了一个新理由
长胖原来不怪你:都是进化惹的祸
进化为何使人类变胖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瘦素是如何促进减重的
CRISPR增强人脂肪细胞褐变作为代谢性疾病的细胞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