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信「视频号」:个体走红的最后一次红利
10天之后,张小龙的这个预告就成真了。

2020年1月20日,微信视频号开始内测,打开微信我们会发现在「朋友圈」的下面多了一个这个东东。

是的,「视频号」就这样低调地上线了。


现在,「视频号」里可以看到一些大V出没,我朋友圈里也有几个“素人”开通了视频号。

不过,上线了两个多月,「视频号」依然还在内测阶段,并没有完全开放申请。

我们可以看到微信依然很克制,“克制”也是张小龙每年公开课里反复提及的一个词。

毕竟掌控着十几亿人的个人信息、沟通往来,不克制能行么?

不过,虽然很克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视频号」即将迎来井喷之势,下一个或许也是最后一个大型“造星”平台即将诞生。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不妨来看看腾讯在短视频领域曾经踩过的坑,从这些坑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1
早产又被“鞭尸”的「微视」

现在说起「微视」很多人应该还是略有了解的,这是腾讯阻击「今日头条」要来和「抖音」抗衡的一款短视频产品。

但实际上,微视的历史要比抖音早得多。

莫说抖音,微视出生的时候,「今日头条」都还是个毛头小子,还没有形成TMD三足鼎立之势(头条、美团、滴滴)。

微视诞生于2013年,那个时候4G刚刚兴起,腾讯这一波操作可说是嗅觉灵敏,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我还依稀记得就在2013年左右那个时候,坐在我右手边的同事当时就开始研究微视,摩拳擦掌要基于微视来拍一些品牌视频。

我这位同事也可以说是有先知了。

但是,奈何风还没有起来,猪到了天上马上就会摔下来。

到了2015年,微视依然没有找到清晰的产品方向,逐渐被边缘化。

2017年3月,腾讯领投了同样做短视频的「快手」之后,微视正式宣布关闭。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时候,关闭了2个月之后的2017年5月,微视复活,换装上线。

这次微视的产品形式,可以说是照抄抖音。

说起来,腾讯去掉“山寨”的污名不过也就几年前的事。

不过也可以理解,在对阵「今日头条」的那个回合,腾讯推出了「天天快报」,一直不温不火,已经败下阵来。

如果再被头条的抖音吊打,作为老大哥,面子上也是挂不住的。

所以微视愣是从棺材里被挖出来,不过还是被抖音吊打了。

这种行为艺术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的话,那就叫“鞭尸”——还真有点惊悚片的感觉。
 

微视团队也是挺惨的,从2013年到2020年就没盼来个出头之日。

不过腾讯在短视频领域依然是不甘心的,又推出了下一个产品。
 
 
2
被掩埋的「视频动态
 
2018年12月,微信迎来了一个7.0版本的更新,这次更新的一个重大动作是推出了一个「视频动态」的功能。

不得不肯定的是,「视频动态」刚推出的时候,我还是能看到不少朋友在朋友圈里更新的。

但是最近基本销声匿迹了。

且不说体验如何,视频动态的入口实在是被埋得太深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不妨介绍介绍,你不妨体验体验。

打开微信,点击“我”,按住屏幕下拉或者点击右上角的小相机,就可以进入视频动态的世界。

这个入口实在是太不起眼,难道是微信故意要让它被人遗忘?
 

作为BAT的大佬,腾讯也会翻车,不过大佬就是大佬,大佬会翻车但是不会止步。

作为这次腾讯再次推出的一个短视频产品,「视频号」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我断定能成为个体走红的最后一次红利?
 
 
3
视频号:我们不一样
 
“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视频号确实不一样,相比于微视和视频动态,视频号境遇不一样,待遇也不一般。

 
在流量入口上,2013年的微视待遇还是很好的,我没记错的话,是在微信的“发现”页有个入口,也算黄金位置了。

但是2017年复活后的微视待遇不是很好,微视成了一个独立的APP,微信没有给微视提供流量入口,好像有过但是被下线了。

本来当时就是早产儿,还要独立自主养活自己,太南了。
 

相比于微视,视频动态的待遇好点,虽然入口藏得很深,但终究是有的,聊胜于无。

不过视频动态还有个很大的BUG,就是它还是一个基于“私域流量”的产品。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它还是基于朋友圈内的传播,必须是好友才能相互看到动态。

而没有把它推到整个微信“公域”,让非好友也有机会看到。

 
而相比于微视和视频动态这对难兄难弟,视频号的待遇简直不要好太多。
 
1、超级流量入口
 
问:微信的两大流量入口在哪里?
答:一个是在聊天的页面,也就是微信里左边第一个“微信”这个按钮;一个是在微信里右边第三个“发现”这个页面。

“发现”这个页面的钻石展位是「朋友圈」,在“发现”页面的最顶端,也是大家点击频率最高的位置。

而“发现”页面排在第二的就是「视频号」,虽然差了一点,称不上钻石展位,但也是黄金展位了。

这个入口的位置甚至比「公众号」的入口还要好。

「公众号」是在微信里聊天页面展示的,「订阅号」被折叠进「订阅号消息」,「服务号」直接在聊天对话框弹出。


但是不管是折叠还是对话框弹出,随着最新的聊天消息弹出,「公众号」的入口位置都是会下沉的。

而「视频号」的入口位置是固定的——固定在“发现”页的第二位。
这个入口位置不可谓不黄金。
 
2、打通公域流量

不管是「个人号」还是「公众号」都有一大BUG,就是触及不了整个微信的公域流量。

「个人号」需要相互加好友,才能发消息,向对方展示朋友圈,而之前「个人号」还一直有5000好友上线的限制。

「公众号」需要粉丝关注了,才能让发布的内容得到展示。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是把「公众号」的内容推送到私域流量,比如转发给好友、微信群、朋友圈,也能得到展示。

而「视频号」完全突破了这个限制,你不必是我的好友,你也不必关注我,只要你点开「视频号」这个入口,你就有机会看到我发的内容。

假设11亿微信用户都点开了「视频号」,都刷到了我这条视频,那么我的视频就能让11亿微信用户都看到。

这就是公域流量的力量。

李玫瑾 我是没关注过的 但是打开刷到了 

「个人号」是封闭的。

就像是大海上的一座座孤岛,你要跟我产生连接,就必须登上我这座岛,而且要经过我的许可。

「公众号」是半开放的。

就像是大海上的一艘艘游轮,你要感受这艘游轮,也必须登上这艘游轮,当然船票是免费的。

另外,游轮还可以自由移动,吸引到更多人,但是路线相对固定。

「视频号」是全开放的。

就像是大海上漂着的漂流瓶,漂流瓶可以在整个海域自由地漂荡,你对哪个漂流瓶感兴趣,随时捞起来就行。

不过这些漂流瓶有点特殊,它们都被打上了特定的标签,只有跟你兴趣度吻合的漂流瓶才会漂到你的身边。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判定「视频号」是一定会火的。

只要微信把11亿用户的公域流量释放开来,不论是4亿月活的快手还是5亿月活的抖音,都不会是敌手。

各路大V小V其实也已经嗅到这个味道了,谁也不想错过这波红利,大家都争相入驻「视频号」。
 

不过除了流量优势本身,「视频号」还放了个小彩蛋,打通了「公众号」,可以挂出「公众号」的文章链接。

这对于每天叫苦粉丝下降、打开率降低的公众号作者们来说,可以说是又要迎来了第二春。
 
上图的蓝字  就可以点击直接跳转到公众号文章

所以,「视频号」可以说是各路“诸侯”期盼已久、拍手称快的良心产品了。

作为个体,如果想要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火一把,一定不能错过这次红利,而且这极有可能是自媒体时代的最后一次红利。

为什么这么说?
 
 
4
自媒体时代的最后一次红利
 
为什么说「视频号」极有可能是自媒体时代的最后一次红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要来回溯一下历史了,回溯一下自媒体的发展史。
 

最早的自媒体应该要算是作家这个群体了。

往早了说,李白、杜甫写诗,罗贯中、曹雪芹写小说都是在做自媒体。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他们的自媒体不能直接变现,几乎拿不到稿费、版税。

当然,可以挣得名声。
 

再往近现代发展,成功的作家们可以靠写作为生了。

村上春树熬了很多年,最后终于熬出了头。

而韩寒、郭敬明之辈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互联网时代,玩法有点变了。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第一个阵地是博客、论坛。

当年的徐静蕾就有博客女王之称。

当年唱空楼市的“牛刀”就是在博客、论坛火起来的。

写出《明朝那些事》的“当年明月”最初也是在天涯连载被网友发现。

这个时期变现的方式还是单一,没有电商、知识付费,广告也很少,更多还是出书赚版税。
 

2010年左右,微博兴起,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第二个阵地诞生了。

微博除了是明星们的流量收割机,还催生了一批段子手,比如留几手、回忆专用小马甲、王尼玛、张全蛋等等。

还催生了业界赫赫有名的三大段子手公司——鼓山、楼氏、牙仙。

段子手们靠着接广告变现,日子过得不要太欢乐,一个字:真香。
 
张全蛋

2013年左右,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自媒体的第三大阵地公众号也诞生了。

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咪蒙、一条、十点读书、罗辑思维、视觉志等等都在这里崛起。

变现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广告、电商、知识付费等等齐发。

当然还有一些类公众号平台,比如百度的百家号、头条的头条号、UC的大鱼号,还有知乎,或多或少还能获取一些流量。
 

2015年左右,直播兴起,自媒体的第四大阵地诞生。

映客、花椒、虎牙、YY、熊猫TV等等直播平台起来了一批,也死了一批。
可还记得当年喊麦的MC天佑?

而现在转战B站的冯提莫,当年也是在YY直播火起来的。

不过这两年薇娅、李佳琦火爆,直播平台转向了带货的电商。
 
冯提莫

2017年,抖音崛起,标志着短视频时代的来临,自媒体的第五大阵地诞生。

这个时代跟抖音抗衡的还有B站、快手,三家定位各不相同,分庭抗礼。

列几个短视频时代的王者,一定有你熟悉的:一禅小和尚、温婉、李子柒、莉哥o3o、代古拉K......
 
温婉

2020年,「视频号」上线。
 
往回一看,基本每两三年就会有一个新的自媒体阵地诞生,这似乎形成了一定时间上的规律,但这个规律会持续吗?

并不会。

自媒体的核心是什么?内容。

而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有限的:文字、图片、图文混排、视频。

博客、论坛时代是文字的天下,微博时代是图片的天下,公众号时代是图文混排的天下,而抖音快手时代是短视频的天下,直播本质上也是视频。

为什么自媒体平台会随着内容形式不断跃迁?这背后是通信升级带来的技术红利。

博客、论坛的时代是PC时代,微博图片时代是3G的时代,图文混排时代是前4G时代,短视频时代是后4G时代。
 

如果再诞生一个新的自媒体阵地,必须同时满足内容形式升级和通信技术升级两个条件。

通信技术能不能升级?当然,5G时代已经到来。

内容形式能不能升级?答案是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

个人保守地认为,内容形式的极限是视频。

内容形式能不能升级取决于视频这个极限能不能突破。

如果能突破的话,个人认为只有一种,那就是VR和AR。

不过VR和AR的概念前几年已经被热炒过一波,结果黯然离场。

VR、AR技术还并不成熟,至少没有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

它到底能跟5G擦出什么火花,还未可知,相信没有3-5年不会有清晰的答案。

即使VR、AR技术成熟,可能也不像文字、图片、视频一样,是普通个体能够驾驭的。
 
VR眼镜

所以,我断言,自媒体的最后一种形式就是视频,尤其是短视频。

而短视频的最后一个红利平台非「视频号」莫属,「视频号」还能抓住后4G和前5G时代的尾巴火几年。

如果再错过「视频号」,个体要想通过自媒体平台有所作为,将非常难,太南了。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来了,要抓住这波红利,怎么开通「视频号」?
请允许我弱弱地卖个小关子吧,在我的公众号「杨首席」后台回视频号给你答案。
 
 
5
泼一瓢冷水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好像我是在给「视频号」唱赞歌。

其实也不然,毕竟我们做人要客观,毕竟鹅厂也没给我广告费。

视频号还是有一些BUG的,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BUG1:漫长的内测

文章开头我们就提到了,张小龙对微信非常“克制”。

但是这个“克制”看起来有点过了,都内测两个多月了,还没完全开放申请。
这两个月多月是要多给抖音一些喘息的机会?

BUG2:产品设计有待提升

设计上又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底层的推荐机制并不是很科学。

推荐视频的类别跨度很大,不管你感不感兴趣的内容都推荐给你。

二是视频的浏览设计不够合理。

目前视频的尺寸接近于正方形,不是单个视频占满整个屏幕;浏览是滑屏机制,浏览习惯还是基于朋友圈来设计的。

不像抖音的翻屏机制,看完一个视频,一划,就是另一个视频。

也不像快手的触屏机制,想看一个视频必须先点击,看完再退出,才能点另一个视频。

基于这两点,目前在浏览「视频号」时并没有让我形成那种沉浸式体验。

不像刷抖音、快手那样,可以刷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

当然这个跟没有开放申请,内容存量还不够多也有关系。

还有一个小BUG,“关注”按钮不突出,必须点击头像进去才能关注,这样会大大降低账号的吸粉率。
 
视频号浏览样式

关于视频号的赞歌和吐槽就到这里。

希望微信早日全面开放申请,让“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视频号”。

如果你想早点上车,早点赶上个体走红的最后一次红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程序再添流量入口:视频号红利时代降临!
2021直播元年,到底应该运营抖音号还是微信视频号?
互联网流量迁徙
腾讯抛弃微视,内容竞争时代的牺牲品
视频号掘金:如何迈出第一步?
薇娅年入近100亿,抢入视频号“爆冷”惹争议: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