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 51 温病的法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的法是一个大法。湿邪就要祛湿。祛湿法有很多,芳香化湿、健脾去湿、淡渗利湿、行气化湿、解表化湿,还有温阳化湿等等,整体原则都是围绕着祛湿。

  痰饮水湿是有形的病理产物,以祛邪为主。三仁汤湿温初起,在气分初起时代表方三焦论治,上焦易宣,中焦易畅,下焦易渗。。中焦时,根据湿热比例,如果热重于湿,白虎加苍术汤,如果湿热并重,考虑连朴饮,如果湿重于热,雷氏芳香化浊法。温病重舌,湿邪典型标志苔腻

   三仁汤条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四诊合参去鉴别是太阳病还是湿邪郁阻。表证,病程相对短,有受风着凉感冒病史,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发热恶寒并见等,如果是湿邪所致,必然不具备上面症状,同时舌苔必然是腻的。反之,单纯的太阳病舌苔不会腻。舌苔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判断点。再强调一下,湿邪在里困阻气机,首先困阻脾胃气机,因为湿邪易犯脾胃,易阻气机,表现胸闷脘痞,呕恶纳呆,大便不畅。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条“胸痞”,吴鞠通三仁汤条文“胸闷不饥”,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湿邪郁滞气机明显,波及到体表,会有头重如裹,身体困重不适,《伤寒论》“身重” 等,都是湿邪的表现。《温病条辨》三仁汤“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是湿邪郁阻气机不通的表现。

  湿温初期,常把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放在一起。

  藿朴夏苓汤。

  方歌:藿朴夏苓三仁添,猪苓泽泻豆豉全。湿温身热肢体倦,胸闷舌腻宜煎尝。

  藿朴夏苓汤中有茯苓、猪苓、泽泻,增强了下焦淡渗利水,三仁汤中通草淡渗利水,滑石、竹叶清热利湿,三仁汤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而藿朴夏苓汤没有明显的清热作用。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出处不一样,医家不一样,用药思想也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定相通的,比如都着眼于三焦,都有杏仁、蔻仁、生薏仁,宣上、畅中和渗下;比较重视中焦的气机,除有白蔻仁外,都厚朴、半夏。“藿朴夏苓汤”里还有藿香、豆豉,宣畅气机。

  芳香化浊法出自雷少逸的《时病论》,它没有用杏仁宣上,也没有用薏仁渗下,而是着眼于中焦气机,藿香、佩兰芳香宣畅中焦气机,陈皮、半夏温运气机,还有厚朴、腹皮这种宽胸理气,强调湿邪郁阻气机的治疗。

  后世温病学家,都是从学习伤寒入手的,千万不要小瞧温病医家,现在看他们的学术可能有一定问题,但都是临床大师,比如叶天士。

  湿邪要从三焦论治,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强调从三焦论治,杏仁、白蔻仁、生薏仁,分别代表了宣上、畅中、渗下。藿朴夏苓汤中有藿香,有一定解表作用,没有明显清热作用。三仁汤滑石、竹叶清热利湿。所以,湿温初期,热不明显且有表证时考虑藿朴夏苓汤,没有表证同时湿中蕴热,就是三仁汤。“芳香化浊法”紧紧围绕中焦的气机,从气机着手,祛除湿邪论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病条辨 (卷二)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吴鞠通《温病条辨》学术思想与临床价值
温病条辨
秦伯未,温病一得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一一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