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阴病本证 少阴寒化证之 附子汤证及医案

条文:304、305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说】

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术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这二条论述少阴寒化的附子汤证的证治。

少阴阳虚有寒区别于阴虚有热。“少阴病,得之一二日”,时间不长。“其背恶寒”较为严重,区别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伤气,气阴两伤,口中干燥而渴。背为阳之府,附子汤治阳虚恶寒,口中不干燥。

我们对少阴病应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所以宜灸之,附子汤主之。为什么要灸之?因为少阴病很严重,要马上用灸法补阳气,避免阳气致衰败局面。然后,再用附子汤治疗。这是一证二方,且少阴病背恶寒表明阳气已虚,要用灸法立即补阳消阴,也给了用附子汤治疗的时间。

此条是仲景告诉我们:少阴病在背恶寒时,阳气已虚,要见微知著。医生要采取积极态度治疗少阴病。参考注家,有说灸膈关穴以祛阴寒之邪,炙五壮,有说还要灸关元以扶阳气。方用附子汤,熟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炮附子剂量用二枚。后世有参附汤,为附子汤的变化方。附子汤以人参、附子为主,熟附子补阳以消阴翳(熟附子偏补,而生附子则补中有发),人参补气扶后天之本,以壮元气之衰。阳虚阴盛则动水生湿,方中加上茯苓、白术以运化水湿且健脾。桂枝去桂加上茯苓、白术以利水邪,通达太阳阳气。叶天士说:“扶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附子、人参补先天之气,加茯苓、白术利水湿,加芍药以制附子之过,防附子伤阴流弊。此方以扶正为主。

第305条为附子汤第二证。太阳和少阴之辨证差别由此条可见。若身体痛,骨节痛,见发热脉浮紧者,为麻黄汤证。现在加上手足寒,脉沉,反映少阴阳气虚,阴寒盛,阴寒凝滞,阳气不能充达于身体四肢,则身体骨节痛,手足寒。此证与太阳麻黄汤证有虚实之别、表里之分,所以此证要用附子汤补阳,补正气之虚衰以祛寒邪之凝滞。《伤寒论》中讲到几个身体疼痛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皆可出现身疼痛,解表发汗即可有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用桂枝新加汤此条属少阴阳虚有寒,寒邪凝滞,手足凉而脉沉,用附子汤若此条有“反发热”,则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

这些道理要搞清楚了,什么是表,什么是里,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什么属于阴,什么属于阳,这样概念就明确了。这是附子汤的两条一个是以阳虚的背恶寒为主,一个以手足寒,脉反沉,浑身疼痛为主一个是用它治阳虚的恶寒,一个用它治阴寒盛的浑身疼痛,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附子汤的治疗作用和治疗范围。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条文304、305,胡希恕老先生讲解的音频缺失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现在我们梳理一下这个附子汤证,就比较清晰一点了。首先我们看病机是少阴阳虚,突出了寒湿凝滞,寒湿凝滞在哪里呢?凝滞在少阴经,可以把本证看作少阴经证,可以这样看,是少阴经证。但有没有少阴的脏虚呀?有,阳虚,有阳虚的情况存在,所以这是它的主要病机特点。症状咱们可以这样归纳:一个是两个疼痛的症状:身体痛、骨节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就是阳虚寒凝,经脉不利,少阴经脉不通了,就会出现这种疼痛的现象。还有两个寒:手足寒、背恶寒。这是肾阳虚衰,阳位失煦,刚才我们说了背部和四肢是阳气的位置,所以一旦阳气有虚,这两个部位就会表现出怕冷这样一些现象脉沉口中和是排除法,为了区别方证,起到了鉴别诊断的作用。脉沉主病里,排除了身体痛、骨节痛是太阳表实的可能,就是排除了麻黄汤证的身痛。口中和表示体内无热,排除了阳明津气两伤的背微恶寒。所以说这两个症状,一个是它的表现,同时又起到了鉴别的这样一个作用。那么对这样一个少阴经证,治法就要温经扶阳,主要是温通经脉了。因为寒湿邪气主要是在少阴的经脉之中,所以要温经扶阳,散寒除湿,灸药并用。方用附子汤。

我们看附子汤的组成跟真武汤是不是有点像呀?等于是真武汤去掉生姜,加上人参。人参在这里就是补元气了,因为没有明显的呕吐、水饮的症状,把生姜去掉了。附子在这里温经扶阳,茯苓、白术还是除湿健脾,白芍在这里和营止痛。

我们现在用附子汤用得多的地方比如说一些寒性的关节炎、身体疼痛、关节疼痛;还有就是产后风湿外感,全身骨节疼痛也可以用附子汤,当然可以加上一些养血的药物,像当归、鸡血藤。还有根据疼痛的部位,可以加上一些引经的药物,比如说下肢疼痛,加牛膝;上肢、两胳膊疼,加姜黄、桂枝比较好,桂枝走上肢,以枝治肢嘛,还可以加上桑枝这些药物,这都是走上肢的。牛膝有两种,川牛膝、怀牛膝,两个有什么区别呀?川牛膝通经活血的往下走,还可以把阳气引下去,引火归元;怀牛膝是补肝肾的。还可以用木瓜,在通经络的同时有滋阴的作用。这些药物我们都可以据证加人。总而言之,附子汤是治疗寒性疼痛非常好的一个方子,特别是疼痛时间长了,时间长往往有正气虚的一面,特别是脾肾阳虚、寒湿凝滞疼痛,附子汤就更适合了。

学完附子汤证,注意几个鉴别。一个是背恶寒的问题,要和169条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恶寒区别。两证同样都有背恶寒,但前者是出现在热、渴、汗、烦四大热症之中,其背恶寒出汗过多导致的一种暂时现象,比如夏天出汗多的时候,陡然站到空调或者风扇下面,也有怕冷的感觉。而附子汤证的背恶寒是真正的阳气不足,所以是里虚寒的基础上与“口中和”俱见,而白虎汤证是口舌干燥了,“口不仁”了。所以这些是很好区别的。还有一个我们值得鉴别的,就是这个疼痛。讲到这里,我要问问大家,我们学过的主证是身痛的方证有几个了?麻黄汤证刚才我们说了,还有没有?柴胡桂枝汤肢节烦疼,还有没有?还有一个叫什么呀?我们简称新加汤,什么叫新加汤?念全了叫什么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要是这儿个方证鉴别呀,恶寒,身痛,骨痛,当然在柴胡桂枝汤里面也有,我们就把它并到那个桂枝汤里面去了,那这里有桂枝新加汤证,所以我们主要是这三个方子(相鉴别)麻黄汤证它的疼痛是风寒凝滞太阳经脉,所以身痛与脉浮、发热、恶寒、无汗并见,病人有风寒表证,其发病的过程一问就知道了,原来不疼,这两天才痛,感冒了,可能这个病人一方面关节疼痛,一方面打着喷嚏,流着鼻涕,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外感引起来的身痛,用麻黄汤治疗;桂枝新加汤证,第62条,怎么样那个疼痛?“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你看与附子汤证同样有身疼痛,有脉沉,这个很容易模糊呀,但是新加汤证是营血不足、经脉失养引起来的,寒象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同时有脉迟,舌头可能是淡的;而附子汤证是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寒湿凝滞经脉,所以它有明显的寒象,脉象当然沉,另外它没有热象,有明显的寒象,手足寒,像背恶寒等等这些,这个我们可以据证来进行判断了。

大家看附子汤如果再加桂枝,相当于什么呢?就相当于新加汤与附子汤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了,对不对?两者都有人参、芍药,如果两方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用于既有阳气虚,又有阴血不足,阴阳两虚、寒湿凝滞的身体疼痛。那麻黄汤可不可以与附子汤合在一起呀?比如说身痛的病机复杂,本来病人有肾阳不足,身体就经常疼痛,又加上这两天患外感,又感受风寒了,疼痛就更加重了,既有外寒又有内寒,这时候附子汤与麻黄汤联合起来使用就会更好,当然它的前提一定是什么呢?不出汗,是不是?如果汗出就不用麻黄(汤)了,用什么呀?桂枝和芍药,把桂枝新加汤拿上去,是这个意思。所以这就是身痛的几个方证。

-------摘自陈明老师的《伤寒论讲堂实录》

附子汤的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

炮附子9克,白术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水煎服。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148~149]

按语:

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有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处方:

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术、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中医杂志1981,(11):39]

按语:

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四川中医1984,(1):17]

按语:

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用附子汤温阳补气以主心神。

四、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唐祖宣医案:赛某某,男,78岁,1981年2月12日入院。久有气喘,咳嗽,心悸。半月前突觉双下肢发凉,麻木,疼痛,入夜加重,剧痛难眠。3天后,双脚变为紫黑色,以活血化瘀中药及西药脉通等,症状仍不能控制,病情急剧恶化,左脚大趾溃破,流清稀脓液,剧痛难忍。经介绍入我院治疗。证见;面色青黑,表情痛苦,剧痛难忍,入夜加重,心悸气喘,下肢冰冷,色呈暗黑,双足背、胫后、腘动脉搏动均消失,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足大趾伤口腐烂,流清稀脓液。舌淡苔白多津,脉沉迟无力,脉率60次/分。证属脱疽,为寒凝气滞,络脉不通所致。治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处方:

炮附片、党参、茯苓、黄芪各30克,白芍、桂枝各15克、白术18克,细辛10克。

服药3剂,疼痛减轻,夜能入睡3~5个小时。上方加当归30克,再服20剂后,伤口缩小,双脚黑色渐退。继服32剂,伤口愈合,静止痛消失,动脉搏动已能触及。

[中医杂志1981,11:39]

按语:

本案脱疽乃因阳虚寒湿内侵,经脉不通所致,用附子汤以温阳逐寒祛湿,谨慎调理,庶病可愈。据唐氏经验:临床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氏病及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证者。雷诺氏病加水蛭、蜈蚣、全蝎;栓塞性病变加水蛭、桃仁、红花;年老体弱酌加当归、黄芪;肢寒甚加细辛、桂枝。

五、痿证

李培生医案:李某某,男,52岁,初诊日期1962年7月。下肢缓纵不随,不能起床,已有年余,久服四妙、虎潜之类方药无效。今上肢又渐露软弱无力之象,小便有时失禁而不能自止,大便二三日一行而无所苦,舌淡,脉虚,拟温补肾阳,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法。处方用:

附子汤加酥炙虎骨、制龟板、鹿角霜、大云、炒杜仲、蒸牛膝、桑寄生,并加大活络丹吞服。

服药三月,小便失禁已止,肢体稍感有力,但仍卧床不起。续与前方,每服并吞龙马自来丹分许(油炸马钱子、地龙),并嘱其配合针灸、按摩治疗。至次年七月来诊,已能扶杖而行。

[湖北中医杂志1980,(5):23]

按语:

肝主筋,肾主骨,阳气虚衰而不能温煦,阴液亏乏而不能濡养,阴阳俱虚,筋骨失荣,可导致肢体弛纵不收之痿证。由附子汤加强壮筋骨,通行经络之品,可以治疗本证。

六、定时臂痛

张长庆医案:张某,女,39岁,13年前曾患产后大出血,经治血止,半年后,右上肢肩下腕上整个部位有痛感,逐渐加重,每于夜半子丑之时痛甚难忍。众医皆谓阴虚而用滋阴养血通络法久治罔效,1985年10月25日邀余诊治。现症:夜半子丑痛甚,难以睡眠,平时汗出湿衣,手足心热,恶心,舌体淡胖苔白厚腻,脉沉缓无力。证属肾阳虚衰,寒湿内生,流往经络,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治以温阳益气,除湿活血。方用《伤寒论》附子汤原方:

制附子30克(另包先煎30分钟),茯苓18克,党参20克,焦白术12克,赤芍12克。

水煎服。1剂而痛减,连服30剂后诸症均,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8,(6):23]

按语:

本案辨证眼目是臂痛子丑时加重,乃肾阳虚衰、寒湿凝滞之候,用附子汤温阳益气,除湿通络,阳复络通则痛止。

七、癥瘕(子宫肌瘤)

苟鼎立医案:张某,女38岁,1987年3月6日因腹痛急诊入院。入院后诊断为:①不完全流产;②子宫肌瘤。治疗3天服中药清热理气、活血化瘀之剂而头晕呕吐,恶寒身重,药食拒进,要求会诊。患者3个月前因地上冰滑跌挫损伤,腰腿疼痛,卧床2月。月经过期未至,小腹疼痛,逐渐加重,过期至35天,阴道流血,色淡量少,头晕恶心,纳差食减,至50天,剧痛不已,前来住院。患者面色青暗,恶寒倦卧,四肢冰冷,昏晕恶心,时吐清水,药食难入,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青淡,苔薄白,脉沉涩。小腹有拳头大一块物,疼痛拒按,推之不移四诊合参,辨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而闭经,经闭日久,酿成癥瘕。急投附子汤加当归助阳温经、散寒止痛。处方:

附子6g,人参6g,茯苓9g,白术12g,白芍9g,当归9g,嘱急火煎,分2次温服。

翌日复诊,自述服药后全身逐渐温暖,头晕恶心亦减,腹痛微减,惟小腹块物尚无明显变化。晨进稀粥一碗。脉沉弱,舌淡红,皆阳气回转佳象,嘱原方照服2剂。3诊时,疼痛和块物豁然消失,饮食正常,痊愈出院。

[甘肃中医1992,(3):29]

按语:

常年劳累,阳气日耗,复因跌挫损伤腰肾,阳虚不运,月经停闭,气滞血瘀,久成癥瘕。本案以阳虚为本,血瘀为标,故不用活血化瘀,而用助阳抑阴之附子汤,以达温经散寒而振胞宫之功。

八、阴痒

孙长德医案:宋某,女,35岁,1982年5月10日诊。阴痒已半年余,医治无效,今来我院就诊,初拟利湿解毒之药不效,细察其症见阴痒而痛,夜间尤甚,局部可见腐烂,而流清液,少腹冷感,舌苔白滑,脉沉迟。当属阳虚阴寒证。治当温阳祛寒化湿。方选附子汤加味:

附子12克,党参、白芍各10克,茯苓20克,白术、炒苍术、黄芪各15克。连服3剂。外用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煎水冲洗,腐烂处以六神丸为散外敷,每日2次。

药后痛痒大减,守方减附子为6克,又服2剂,外用药同前,药尽病愈。

[新中医1987,(12):40]

按语: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运寒湿,湿滞为毒,则腐烂痛痒。用附子汤温阳逐寒,加苍术燥湿、黄芪以托毒外出,并加外洗,局部用药,以缩短病程。

九、白带

孙长德医案:赵某,女,32岁,1982年3月2日诊。白带量多二年余,经多方医治未效。现症白带量多而清稀,味腥,淋滴不断,伴腰酸,腹痛而凉,小便清长,月经二月未潮,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证属肾阳不足,阳虚内寒。治以温经通阳,固湿止带为主。方投附子汤加味:

附子12克,白术、党参、补骨脂各15克,茯苓20克,白芍10克,肉桂(焗)6克。

连服2剂后,白带大减,守上方加吴茱萸6克,又服2剂,月经来潮,量中、色黯。经净后守上方去吴茱萸,加鹿角霜30克,又连服2剂,白带止,后以白带丸善后。

[新中医1987,(12):40]

按语:

白带日久,损伤肾气,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则带下清稀;血为寒凝,运行不畅,则月经愆期。故以附子汤温经逐寒,加肉桂、补骨脂等以助肾阳,暖下焦。

十、阴挺(子宫脱垂)

权依经医案:朱某某,女,32岁,1980年3月10日初诊。患者自感小腹下坠,白带多,质稀薄,无臭味,已一年余。活动后病情往往加重,伴有小腹冰凉,腰酸,疲乏无力。西医诊断为子宫脱垂Ⅲ度,宫颈糜烂Ⅱ度。舌体胖质淡白,苔薄白,脉沉迟。辨证为脾肾阳虚。方用附子汤治疗:

附片6克,白术12克,白芍9克,茯苓9克,党参6克。开水煎分二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自感白带减少,下坠感轻,小腹冰凉有所好转。舌脉同上。仍用上方,继服3剂。

三诊:患者又服3剂后,自感病情更为好转,白带已转正常,小腹转温,腰酸、乏力亦明显好转,惟活动后有小腹下坠之感。脉转为和缓有力。继用上方,再服3剂,

四诊:患者服上方共9剂后,诸症消失,已能参加轻微劳动,小腹不再感觉下坠,舌脉亦转为正常。故令其停药观察,至今病未复发。

[《古方新用》1981:70]

按语:

少阴阳衰,无力系胞;太阴寒湿下注,则胞茎糜烂。用附子汤温少阴之阳而逐太阴寒湿,数投而愈。

----摘自陈明老师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校对  │  朴杨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汤
医案——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汤,加附子汤
经方名家荟萃之真武汤(1)
桂枝新加汤 - 道不远人 - 网易博客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举例6种 (咳嗽、嗜睡、坐骨神经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