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魅力与表演艺术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在我国的众多传统戏剧剧种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京剧表演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

戏曲剧种。今流行全国。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在北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自咸丰、同治以来,经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加以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对各剧种影响很大。1928年至1949年,北京曾称北平,京剧也改名平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唱腔基本属于板腔体,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锣、铙、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多用虚拟性的程式动作。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在舞台上广泛流传的有《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杀家》《三岔口》等200多个。

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各行当中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旧时还有专演龙套的“流行”和专司武打的“武行”。

戏曲脚色行当。扮演净、丑以外的男性人物。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都有这行脚色,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常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此后各地方戏曲剧种中的生行,大多根据所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表演上各有特点。

老生

亦称“须生”。戏曲脚色行当。生行的一支。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剧中的正面人物。如京剧《空城计》的诸葛亮、《将相和》的蔺相如等。以俊扮(即不勾画脸谱)为主,根据所扮人物年龄的不同,分别戴黑须、黪(灰黑)须或白须等。又按表演艺术的不同特点而分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兼重武功的靠把老生等。

小生

戏曲脚色行当。生行的一支。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不戴胡须。俊扮(即不勾画脸谱)。有些剧种(如京剧)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又根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分雉尾生(如京剧《群英会》的周瑜)、纱帽生(如《玉堂春》的王金龙)、扇子生(如《拾玉镯》的傅朋)、穷生(如《连升店》的王明芳)和武小生(如《八大锤》的陆文龙)。昆剧另有冠生,如《长生殿》的唐明皇,也属小生行,但戴胡须。

武生

戏曲脚色行当。生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俊扮(即不勾画脸谱)。又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另有武老生,扮演老年勇武人物。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净戏,如《铁笼山》的姜维。猴戏中的孙悟空也多由武生扮演。

戏曲脚色行当。扮演女性人物。宋杂剧已有“装旦”;元杂剧中旦行脚色很多,如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是同正末并重的两个主要脚色之一。明清传奇至近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行脚色,又根据所扮人物年龄、性格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划分为若干专行,如京剧的青衣(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

正旦

戏曲脚色行当。在元杂剧里扮演主要女性人物。或简称“旦”。由宋杂剧、金院本的“装旦”演变而来。元杂剧有旦本、末本之别。凡旦本全部曲牌例由正旦独唱。每剧只有一个正旦,每折皆须出场,但四折中可扮演不同人物。末本杂剧里有时也有正旦出场,但只有说白而不唱。明清以来戏曲中旦行划分由简而繁。正旦为旦行一支,扮演中年或青年妇女,多为剧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表演上着重唱功。有些剧种亦称为“青衣”。

青衣

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或中年妇女。表演上着重唱功,如京剧《三击掌》的王宝钏。由于所扮人物大多穿青素(黑色)褶子而得名。在京剧等剧种中有时亦称正旦。

花旦

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表演上着重做功和念白,如京剧《拾玉镯》的孙玉姣、《小放牛》的村姑。在有些剧种里,女性脚色除老旦、彩旦外,也统称花旦。

彩旦

亦称“丑旦”。戏曲脚色行当。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多由丑行扮演。化妆一般是面涂白粉,再搽厚重的胭脂。表演上与丑基本相同。其年龄较老的或称丑婆子,如京剧《拾玉镯》的刘妈妈。有的剧种亦称为摇旦。

老旦

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妇女,如京剧《杨门女将》的佘太君。唱用本嗓,唱腔同老生相近,兼用一些青衣腔。有些剧种如汉剧等称为“夫”。

刀马旦

京剧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巾帼英雄。多扎靠,武打大多表现马战,不用打出手,表演上兼重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的梁红玉。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脚色行当。一般认为是从宋杂剧副净发展而来。大多扮演性格粗犷豪放或阴险奸诈以及相貌特异的男性人物,如张飞、李逵、曹操、严嵩等。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幅度大,以突出性格、气度和声势。又根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分为若干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大花脸

亦称“大面”“正净”。戏曲脚色行当。净行的一支。一般指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性格耿直,表演上着重唱功的净脚,如京剧《草桥关》的铫期。京剧的黑头或铜锤花脸一般也作为大花脸的同义语。

副净

戏曲脚色行当。原为宋杂剧、金院本的主要脚色,一般认为系从参军戏的参军演变而来,以滑稽语言或动作逗观众笑乐。在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里为居次要地位的净脚。在京剧等剧种中,副净俗称“二面”“二花脸”“架子花脸”,多数扮演净脚中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张飞、李逵、窦尔墩等,表演重功架、念白和做功。

武净

亦称“武花脸”。戏曲脚色行当。净行的一支。以武打为主,如京剧《通天犀》的青面虎。

戏曲脚色行当。宋元南戏已有这一行脚色。由于化妆时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如京剧《女起解》的崇公道;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如京剧《审头刺汤》的汤勤。又根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划分为文丑、武丑两支,表演上各有特点。扮演女性人物时称彩旦或丑旦、摇旦。

武丑

戏曲脚色行当。丑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而机警幽默的男性人物。着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俗称“开口跳”。如京剧《三岔口》的刘利华、昆剧《挡马》的焦光普。

让我们一起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京剧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来了解、支持和喜欢京剧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

END

供稿/题图/排版 | 汪頔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戏曲的种类及介绍
建国以来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与革新概述(1949--1986)
中国戏曲行当的形成与演变
京剧知识
生旦净丑的来历
期待“帅旦”新剧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