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奇穴针灸是最便捷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易学易会。

就笔者的所见所闻,许多的乡村医生或外国友人学习中医,都是从针灸开始的,而笔者本人也是从针灸开始步入中医学殿堂的,其原因大概就是如此。

了解常用的针法

有关针刺治疗的针法,《黄帝内经》中的记载达数十种之多,十分丰富。为了方便读者易学易用,本书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并结合后世至今的运用,仅就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按先后步骤及要求,逐一介绍,以便达到轻松学会的目的。

一、进针的方法

进针是指针刺之前,针具如何刺入的方式,这是针刺治疗的第一步。

《黄帝内经》中说:“持针之道……左手执骨,右手循之。”这就是说进针的方法,一般是用右手拿针,以拇、食、中三个指头挟持针柄,依靠手指的力量,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再捻转刺向深层。(图3-1)

[图片]图3-1 进针方法

由于右手的作用是实施刺入,所以后世称之为“刺手”。用左手固定穴位,尽量减少进针时的疼痛,以及使针身有所依靠,不至于摇晃或弯曲。由于左手的作用是辅助刺入,所以后世称之为“押手”。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四种,施针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或方便选择使用。


1.指切进针

先将左手拇指指端,切按在穴位的旁边;然后右手持针,紧紧靠着左手拇指的指甲面,将针刺入。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图3-2)


[图片]图3-2 指切进针

2.夹持进针

先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夹捏棉球,裹住针尖,按压在穴位上;然后右手持针,将针刺入。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3-3)

[图片]图3-3 夹持进针

3.提捏进针
先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然后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像面部这些肌肉较少之处的进针。(图3-4)

 [图片]图3-4 提捏进针

4.舒张进针
先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尽量使皮肤绷紧;然后右手持针,将针刺入。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像腹部这些皮肤松弛或有皱折之处的进针。(图3-5)

 [图片]图3-5 舒张进针

二、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针具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这是针刺治疗的第二步。
按照刺入的角度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直刺
针身与皮肤平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腹部大部分穴位的针刺。(图3-6)

 [图片]图3-6 直刺(90°)

2.斜刺
针身与皮肤平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像面部这些皮肉薄少或者像胸背这些深层有重要脏器之处的针刺。(图3-7)

 [图片]图3-7 斜刺(45°左右)

3.平刺
针身与皮肤平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所以又叫“沿皮刺”。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像头部这些皮肉薄少之处的针刺。(图3-8)

[图片]图3-8 平刺(15°左右)

三、行针的手法

行针是指针具刺入之后,为了促使针刺感应的产生,也是为了增加针刺的效果,所使用的手法,这是针刺治疗的第三步。

行针法又分为“提插”与“捻转”两种基本手法和“刮柄”与“弹针”两种辅助手法。
1.提插
进针之后,先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下提插。
提插的幅度越大,频率越快,刺激量就越大;提插的幅度越小,频率越慢,刺激量就越小。(图3-9)

[图片]图3-9 提插

2.捻转

 进针之后,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黄帝内经》中又叫做“转针”。
捻转的角度越大,频率越快,刺激量就越大;捻转的角度越小,频率越慢,刺激量就越小。(图3-10)

[图片]图3-10 捻转

3.刮柄

进针之后,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住针身,使针固定;然后用右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抵住针尾,再用食指(或拇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通过针所产生的震动,增强针感。(图3-11)

 [图片]图3-11 刮柄

4.弹针
进针之后,用左手或右手均可,以手指轻轻地弹动针柄,使针身轻微震动,以增强针感。(图3-12)

[图片]图3-12 弹针

四、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之后,将针在穴位内停留一定的时间不动,目的在于加强针刺的感应和持续作用,这是针刺治疗的第四步。

是否留针与留针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体质、病情等需要而决定。

《黄帝内经》中说:刺年壮、体强者,“深而留之”;刺年老、婴儿、体弱者,“浅而疾之”。这就是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少长来决定留针与不留针。

《黄帝内经》中又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这是根据病情是否缓解、“得气”与否而决定留针与不留针。

一般说来,普通病证,病情轻微,或体质较弱者、老年、幼儿,针刺完毕或“得气”之后,就可以

出针;对于某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或体质强壮者,不仅可以留针,还可以在留针过程中,间断地采用各种行针手法,持续给予一定的刺激,以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此外,对于某些针刺感应较差,对针刺不太敏感的人,适当留针,还可以起到“候气”的作用。

该留针的却没有留针,不该留针的反而留针,不仅会降低治疗的效果,还会带来某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黄帝内经》中所谓:“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意即病情已经缓解,却留针不去,会导致精气虚衰;病情尚未缓解,却出针不留,则会导致邪聚生疮。

五、取针

针刺完毕,就该出针或者说取针,这是针刺治疗的最后一步。

出针时,先用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的皮肤,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地提到皮下,再将针快速拔出,最后用干棉球按压住针孔,防止有时个别的出血。

 六、什么叫得气
针刺(也包括艾灸、指针)治疗是在某个穴位上进行,除个别的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外,都是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穴位,因此,针刺(也包括艾灸、指针)疗法实际上是在刺激经脉。
正如本书的第一章所说,经脉具有感应并传递各种刺激信息的功能,当针刺之时,被针刺的部位产生了经气感应,这种现象《黄帝内经》中称之为“得气”,当今也称“针感”。

等待得气,或者采用各种行针手法促使得气的发生,叫做“候气”。
得气,是针刺治疗能否显效的关键,是决定行针、留针与出针的标准。
《黄帝内经》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行针、留针)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出针)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显而易见地指出了得气的重要性。

得气的现象,实际上是施刺者与被刺者双方的一种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身体的某一个部分不小心遭到碰撞或打击,有时就会出现一种酸、麻的感觉,并向其他部位放射。

当针刺得气后,被刺者便会明显感到被刺的部位酸、麻、胀、重,这种感觉甚至会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扩散和传递。对于施刺者来说,在没有得气之前,感到针下空虚、轻滑;而在得气之后,施刺者就会感觉到手中的针动变得沉重、紧实。
《黄帝内经》中“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等,就是对得气现象的具体描述。


选择我,改变您!

养出好身体,健康最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开针灸的神秘面纱,想学和初识针灸的转走看看
子午流注针刺法
一针见效的针刺方法
针灸刺法的常见体位及进针方法
针灸刺法全过程图解,终生受益的中医精粹
【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针刺类—毫针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