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诗断想(三)
习诗断想(三)
杨通

    #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爱上诗歌,一路懵懵懂懂地写过来,如今还在懵懵懂懂地写着。期间,从未认真思想过,诗歌是什么?写诗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诗歌令我如此魂不守舍?不明不白,甚好,“跟着感觉走”,甚好。
    #
   作为一个也已是诗歌“老年人”的我,如今,对个别盛名之后仍然“著名”着的“光环诗人”的诗歌我要尽量绕着读,提高警觉性,避免自己也跟着陈腐僵化得更快。而乐意去读一些“最青春”的“星青年”的诗歌,他们的另类、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奇异的思维方式,奇特的表达手法,大胆的审美取向,包括遣词造句的异想天开,总能刺激我的神经和想象,让我的血液不停地循环。他们的鲜活灵动是我意想不到的,是我需要进补的,所以我要及时地从他们那里去吮吸绿化诗歌生命的营养,让自己被抛进“老化了”那一堆里的时间尽量缓慢一些久远一些。
    #
   我越来越迷恋“控制”这个词。诗歌不是生产流水线,可以成批成批源源不断地出货。诗人金铃子说“我怀疑那些天天都在写诗的人”。我理解为她怀疑他们在浪费时间挥霍笔墨,粗制滥造,堆码文字的圾垃,而不懂得控制。音乐(包括声乐、弦乐和器乐)要懂得控制声调和旋律;舞蹈要懂得控制肢体伸展、扭动和跳跃的节奏;舞台表演(包括影视)要懂得控制形态、表情和台词的演绎;雕刻要懂得控制刀法;绘画要懂得控制笔墨、线条和色彩;摄影要懂得控制快门(控制光的进入量);而书法除了对章法结构的控制,最精妙之处还是对运行中的笔力的控制。写诗如果不懂得控制,不拿捏得当,不恰到好处,不惜字如金,不吝纸若币,不适可而止,就会信马由僵而泥沙俱下,就会陈词烂调而泛滥成灾,就会放浪形骇而诗意枯蒿,给他人造成阅读污染是必然的。
    #
   我不苟同要求诗人“深入生活”的说法。我们本身就是生活,我们天天都在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对诗人而言,“深入生活”并非只是走出去,而是更多地深入自己,深入内心。
    #
   诗歌写作就是要众说纷纭,各抒各语,琴瑟合鸣;诗歌生态就是要万木丛生,百花齐放,和谐共处。只要是传播途中的诗歌,都要翻一翻,都应读一读,即使不合自己的味口。我从未偏颇和极端地认为,哪个人是天生的诗人,哪些诗本就不该发表出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的选择是没有喜欢与不喜欢,只有更喜欢;我的标准是不分大诗人与小诗人,只有诗人与非诗人;我的态度是不轻视任何一个用心写作的真诗人,即使他的一些作品不尽如人意,但不能不尊重,要相信他的一生在他的“那个时代”总会留下那么几句好诗,否则,他怎么能够存在于世,以诗立名。不论成功与失败。诗人死了,诗不死,就是幸运。诚然,诗死了,诗人还在,乃大不幸。
    #
   不屑于派系鼎立的诗歌江湖;厌倦臭味相投排除异己的诗歌圈子;讨厌争抢山寨头把交椅、争做诗歌“教主”的佯大师。诗歌写作是特立独行的个体化劳动,安静寂寞是隐忍,孤独悲悯是性情,八面招风是胸襟;趾高气扬是喧嚣,争风吃醋是低俗,沆瀣一气是恶行。
    #
   要尽量不放过一个好词语、一个好句子。即使正在走路、会友、吃饭、睡觉。以前随身带纸笔,现在有手机,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否则,一恍惚就不见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
   写诗,追求发表不是虚荣。只是如今写诗的人太多,刊物太少,发表太难。尤其在那些“高大上”的“权威”刊物上发表作品更难。挤不进去,发表不了,很正常,不要抱怨,不要骂娘。“天涯何处无芳草”,“你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网络自媒体来混吧,大家一起耍沙沙玩泥巴过家家,自得其乐,不是很有趣吗?如今,写诗的人的确太多了,诗坛追名逐利的人也太多了。诗歌大道上的诗人们蝗虫般泛滥成灾了,老衲我也跑不动了,就在路边歇着吧。诗歌的马拉松大道上总会有随时掉队的。“权威”们不会管你的死活,顺其自然吧。
    #
   诗人王小妮说过“其实写诗是不需要时间的”。的确,所有文学艺术创作,写诗是最不需要时间的,只要想写,就能见缝插针。只要爱着恋着牵挂着,诗歌随时都在心中。说“唉呀,最近太忙了,哪有时间写诗”的人,是在为自己的懒堕找借口,他的欠收不值得同情。
    #
   我不明白,微信“朋友圈”里,我要那么多“朋友”干什么?真的有助于我的诗歌写作么?不然。在微信“朋友圈”里混久了,慢慢发现,有的“朋友”加你为“朋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你为他的“货”点赞和转发他的“货”,索取人气和知名度。但是,他却基本不为其他“朋友”点赞和转发“朋友”。还有的就是根本不读“朋友”作品的内容,见名就乱点一通赞,算是“良心”交差。如今的微信“朋友圈”,极像是一些小商小贩的自由市场,吆喝声太嘈杂,而多是功夫在诗外,诗歌以外的套路太多太深,令人生厌了。
    #
   还是不太愿意自费出诗集。我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一生酷爱诗歌,但写不出人们常说的那种“经典”的“传世之作”。花一大笔钱把诗歌印刷出来,上不了架参不了赛获不了奖,害得自己到处签名送人,还要倒贴邮寄费,想想何苦呢?
    #
   对西方诗歌的阅读,我毫不避讳地说,也持有警惕的态度。我怀疑一些翻译者太过于强调自己个人化的理解和认知,主观臆断,忽略东西文化的差异和各民族不同的阅读习惯,而遮蔽了其原作者的初衷和本意。我甚至有些偏颇地认为,我们读到的一些译诗,或许一开始就偏离了作者的原作,而是译者自己根据揣摩而写出的“大概相似”的臆想之作。常有听闻:某人写的诗歌和他翻译的诗歌是一个路子一种风格。汉语写作的我们,对于翻译进来的诗歌,期待的是能够幸运地阅读到最接近原作者的最为真实的初始文本。
    #
   书法有字帖,可临,画画有画谱,可摹,诸多艺术门类,有师授,有子承。而诗歌则不可教(没有师傅在上),不可学(没有徒弟在下)。诗歌写作一开始就不能摹仿和重复他人的文字,必须另辟蹊径,另起炉灶。向他人学习,旨在意会,不在言传,不在身教。
    #
   不太喜欢读一些“高段位”诗歌批评家“专业”的诗歌理论文章,他们似乎总是善于绕来绕去地卖弄自己高深莫测的学识,常常洋洋洒洒数千字数万字,读得人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只见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反而我更愿意读一些诗人自己的随笔,率真,性情,随意,不矫揉,不造作,说实话,袒真情。往往都言简意赅,吹糠现米,一针见血,皆是对诗歌参悟与理解、认知与写作可感可触可启迪可运用的真知灼见。
    #
   不要把诗歌说大了。不要因为诗歌而嗨得要死不活的。忧伤和悲戚,是诗歌的精髓,愉悦则是诗歌的核心。为诗歌去绾颈自缢卧轨自杀是不可取的。诗歌只是寒夜里的火把,有了她,梦会很温暖。当然,生活如果没有诗歌的光照,人生之路也许会走得更为艰辛。
    #
   诗人一生下来就是奔着诗歌去的。写诗就是做梦,值得浪费青春和人生;写诗就是把自己寄给远方,值得把真爱托付;写诗就是要尽善尽美,写一首好诗,值得一生去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诗人和诗歌的断想 文/ 何塞 主播/ 李源
读诗如得珍宝
诗歌断想 (二)作者: 程汝明
找回诗歌有多难
(61)李南:为了内心奇妙的转化
《致我的粉丝朋友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