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孩子制定规则很重要,再晚不要超过这个年龄,否则长大后更难管

早上看消息的时候,被推送了一条“6岁女儿单独留家里,全家外出旅行”的内容,第一感觉是这孩子有超强的自理能力,真心佩服,想看看人家是怎么培养的,于是忍不住点进去看了,原来是我想错了。

6岁女儿任务没完成,被惩罚独自留家里

这是一个百万粉丝大V的故事,原来她们计划周末外出游玩,在出发之前已经制定好了规则:出发前,必须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否则就留在家里。

老大和老三遵守约定,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老二没有完成,所以就被留在家里了。而且也没有留下任何大人帮忙,而是教孩子如何烧水、如何煮粉丝给自己吃,填饱肚子。

当然妈妈也是担心孩子的安危的,随时查看监控关注孩子的动态。孩子开始很难过,后来调整了自己开始学习、画画,中午就自己泡粉丝吃,累了就睡觉。

孩子说晚上害怕一个人在家,妈妈就提出了双倍任务的要求,只要做完就可以去接她,孩子兑现了承诺,到10点半完成了,爸爸也按照约定回家陪孩子。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开始学习,完成了要求的任务,从而获得了和家人一起游玩的机会,孩子玩得非常开心。

另外两个孩子也表示只有完成任务可以玩,可以说起到了震慑他人的作用。

分析

对于遵守规则这件事,这位妈妈做得非常到位。因为老大和老三完成了任务,遵守了规则,自然要出去玩的。在同样的条件下,老二没有完成任务,就该遵守约定留在家中。在当初制定规则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会有不完成的孩子,可偏偏有孩子触碰这条红线,被惩罚是理所应当的。

如果不惩罚老二,老大和老三怎么看?他们以后也会效仿,反正完成不完成都是一个待遇。完成任务还还要花时间,不完成任务更轻松。老二以后也会肆无忌惮,反正妈妈说了不算话,我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失败的,父母无法树立威信,孩子就出现放羊的局面。

这位妈妈唯一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单独留孩子在家,没有任何人陪伴。很多网友也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认为非常不妥,这是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万一有危险怎么办,是监控所能解决的吗?是啊,如果换一种方式,更大限度保证孩子的安全感,这事处理得就很完美了。

比如可以让爸爸陪着孩子在家,或者让阿姨帮一下忙,至少能随时让孩子得到一些必要的帮助。毕竟6岁的孩子还未成年,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家里的电啊、火啊还是要防范的。

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就是要学学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也许没有这件事,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每个家庭教育都不是完美的,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只要记得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一部分就好了,比如这位妈妈的规则意识,勇于对孩子说“不”,坚持原则,这种态度值得肯定。

跟孩子制定规则非常有必要

规则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是对空间以及自由的相对约束和限制,从日常行为规范、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到社会规范,都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和规范,只有讲规则,各种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享受到更多乐趣。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孩子没有限制和约束,就会无法无天。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肯定让人很反感。孩子在该起床的时间不起床,你肯定很着急。孩子贪玩没有完成作业吗,你肯定很上火。如果放任孩子,我们的生活秩序就会乱套,孩子不用说未来了,当下就不受人待见。

虽然现在讲究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成长,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孩子不管在哪都遵守规则,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按时作息、按时完成作业,都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孩子在纪律、身体、学习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好。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 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发展自尊和自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跟孩子制定规则不能晚于这个年龄

规则很重要,当然并不是孩子一出生就要跟孩子制定规则,也要讲究时机。

皮亚杰认为,孩子在2岁以前是感觉运动阶段,主要靠感官和动作理解事物,不能通过思维过程去掌握和操控事物,思维活动不能内化。这个阶段孩子是无法遵守规则的,你说了他也不理解不执行,所以2岁以前对孩子不要苛刻。能知道吃饭坐在餐椅上,尿便去厕所就很好了。

孩子在2岁以后,就进入了前运算阶段,思维虽然是自我为中心的,但已经可以通过思维理解世界。这时就可以慢慢地跟孩子制定规则。

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应该在6岁以前立好规矩,要等到6岁以后就会晚了。比如3-4岁的孩子跟家中闹矛盾,顶多就是在地上打滚,而14岁以后就是离家出走,各种生命威胁。

蒙台梭利认为2岁半-4岁的孩子进入了规则敏感期,这是教孩子遵守规则的关键期。

所以,孩子跟孩子制定规则,就该从2岁开始,在2岁半-4岁的时候抓住关键期建立更容易,再晚也不能超过6岁。

如何执行规则

  • 理解规则

孩子年龄小,理解规则有偏差,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游戏、绘本故事、行动示范,具体给孩子讲解,让孩子理解规则。

比如给孩子准备一套好习惯养成绘本,让孩子看上面的图画,学习相应的动作规范。2岁多的二宝已经非常能够理解图画的意思,知道在外面的时候不能吵闹。如果忍不住大哭起来,我们跟他说“还记得绘本上说在外面不吵闹吗?”他联想到画面,就不哭了。

  • 执行规则

规则制定之后,要让孩子反复去体验去执行,孩子才能更深刻理解规则。我们要善于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

比如跟孩子制定的规则是,玩完玩具以后,要归位。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肯定是能执行的,不需要提供大人的帮助。但是孩子存在的问题是动作慢,达不到大人的要求,大人就忍不住帮忙了,这就让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应该让自己去做,教会他如何整理,孩子才有能力遵守规则。

  • 体验后果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的时候,就让他体验自然后果,这些直接的经验会让他深刻体会:规则是不能随便破坏的。

就像上面提到的6岁女孩,她没有按照约定完成任务,违反了规则,就要承担约定的后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道妈妈是说到做到的。当然,这个自然后果一定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不能太过。

  • 及时鼓励

孩子一旦遵守规则,就要鼓励和表扬孩子,让孩子体会遵守规则的好处,从而愿意遵守规则、巩固规则。

鼓励不一定是物质奖励,可以是语言激励,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给孩子提出期望,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发自内心的鼓励自己。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次按照约定完成了任务,我们就可以按照约定去旅行了,相信你以后会做的更好,我们击个掌吧!”

在规则面前常常踏入的误区

  • 绝对权威,居高临下

有很多家长比较严厉,特别权威,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即使规则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本身就是错误的,也不愿意低头认错。这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其实难以建立威信,只会拉高仇恨。

建议家长在制定规则时候,和孩子平等交流,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从孩子的能力出发,制定适合孩子的规则,让孩子能够执行,或者稍微跳跳脚可以执行,这样的规则才有意义。家长出现错误的时候,要解释纠正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道歉,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 没有威信,意识缺乏

也有一些朋友属于溺爱型家长,对孩子不够严格,制定好规则以后,不会严格执行,让孩子随意破坏。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坏规则,父母也无动于衷,总是把“下次执行”挂到嘴边,规则形同虚设。

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小,没必要制定规则。或者认为孩子就该自由发展,长大了自然就好了。一些行为习惯从小不养成,寄希望于长大以后也是枉然。孔子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建立规则不是破坏自由。

  • 意见相左,自相矛盾

家里常常是有一个唱白脸的一个唱黑脸的,一个家长说要执行规则,一个家长却允许孩子破坏规则,孩子就会在执行上出现偏差,阴奉阳违,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要制定规则,父母双方要达成一致,避免孩子投机取巧。

给孩子制定了规则,很多大人却无法执行,让孩子感到不公平,也想以身试法。既然制定规则,大人和孩子都要一起执行,才证明规则的严肃性。比如不允许孩子看电视,自己也做到不看电视。让孩子更加确信规则是正确的、可执行的。

结语

遵守规则是孩子的一项重要品质,我们要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在适当的年龄,给孩子制定恰当的 规则,并帮助孩子坚决执行这些规则。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温柔而坚定,敢于跟孩子说“不”,不能软弱。还要注意的是,遵守规则一定是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孩子会执行得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孩子面前没威信?先自测一下,有没有这些“不一致”!
家长必须给孩子立下5点规矩,你做到了吗?
建立规则感:适合0
父母:我不要你想,我只要我想!孩子:那你想吧,你慢慢想
爱淘气的男孩怎么养?
家长惩罚孩子的十大大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