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借得山川秀添得气象新
——《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艺术举隅
郑春元
《红楼梦》这部旷世文学精品,不仅写出四百多个人物,还写出了风光旖旎、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具有难以企及的艺术美,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今天上海北京再造大观园,把这种艺术美转化为自然美,也证明了《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无穷的艺术魅力,《红楼梦》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
以人观景景随人现
西方的小说常常在着手写人物之前,用专门的章节通过作家定点透视的方式大篇幅静止地介绍自然环境。泰纳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作品时说:“(他)描写城市,然后描写街道和房屋。他解释房屋的门面,石墙的窟窿,门窗的构造和木料,拄子的基座,苔藓颜色,窗栏上的铁锈,玻璃上的裂口。他解说房间的分布,壁炉的式样,壁衣的年岁,家具的种类和位置,然后过渡到衣服和用品”(《巴尔扎克论》)。这种描写方式往往给人一种沉闷之感。《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足分散出现在各个情节中,借助书中人物的眼睛为摄象机,在人物活动中摄下一处处的景物。作者选择最佳的观景点,让景物参加情节中来,使各自的艺术效果利互渗透补充和加强。书中以人观景常常是采用视点移动的方式。第二回通过贾雨村的眼光描绘了荣、宁二府的位置、规模,进行外围描写。第三回林黛玉来到贾府,她以新奇的目光把荣、宁二府的内部设置浏览一遍。十七回中大观园建成,通过宝玉随众人游览写出园中各处景物。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府游览了大观园,通过她的眼睛重现各处景物,补充了别人所未见之景。再加上书中其他人物活动所见景物,就把整个自然环境从整体到局部展现出来。作者通过这种逐渐透露法,整个自然环境犹如一幅长江万里图,一路缓缓展开,渐渐显现。这种视点移动的方式写景,产生了电影镜头推、拉,摇的艺术效果,使静态的景变为动态的景。如乘船过三峡有青山列队而来的感受,产生连绵不绝的流动的画面美。在十七回中我们如同跟随贾宝玉一起走在游览大观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旅途上,忽见“出洞入桥”“曲折萦回”的潺潺小、溪,忽见“突出插天”的山石,忽见“飞_楼插空”“雕甍绣槛”,忽见“黄泥筑墙”“茅舍”“清堂,忽见“风尾森森”的翠竹,忽见“喷火蒸霞”的杏花。如行山阴dao上,令人目不暇接。感受到“桂殿兰宫妃子家”的豪华气派。
《红楼梦》通过多角发观景和众多说点的移动,构成对景物的多重透视,使作品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画面。各个具体环境在春夏秋冬,阴晴晦明,风雪霜露、朝晖夕阴等不同时节出现不同的面貌。仪是大观园中的春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一场春雨过后,蘅芜苑“土润苔青”,柳叶渚“叶才点碧,丝若垂金”。潇湘馆梨花如雪。沁芳桥边“桃吐丹霞”。怡红院芭蕉翠绿,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在贾府兴盛时大观园的景致是:“帐舞蟠龙,絮飞绣风,金银焕彩,珠宝生辉”;衰败时是“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蜂。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写景方式,使同一空间的景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呈现出多面性的立体感。《红楼梦》用散点透视多重透视的方法,使自然景物不仅因时而变,也因人而变。不同人的目光经过性格的过滤,使自然环境的画面物象的密度不同、场景大小不同,清晰度也不同。林黛玉观看荣禧堂时,画面如同一连串的特写镜头,各种古玩陈设、匾额、对联、——历历在目。刘姥姥来到凤姐堂屋时“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象在云端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画面好象没有对准焦距的照片,一片模糊。前者是景物的客观再现,后者是用心理感受表现景物。这就不仅写了景也写了人,黛玉聪明细心、博学多才,所见甚细;刘姥姥眼界狭窄,心情紧张,看不清室内的面貌。这种客观再现和主观感受相结合描写的方式增加了自然环境的真实感。
精于写意突现氛围
《红楼梦》中写景的文字量极少,但写出了干变万幻、层出不穷的景致。这在于作者运用高超的写意技巧。在描写中不是大肆铺排,而是采取了古典诗词的写景方法。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登临非复奇观,惟片石数树而已”。曹雪芹也是用这种虚实相生有藏有露的方式来描绘自然景物,通过“片石数树”让读者看到烟霞变幻峰峦观奇。作者在写这“片石数树”之时,也不是刻意求其形似,而足突破了再现客观景物具体形貌的写法,用简洁的写意之笔勾划景物的气韵和传神的特征。尽力渲染出某种气氛、氛围。二十六回写萧湘馆是:“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七十六回写深夜的栊翠庵“……只见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几个老道婆也都睡熟了,只有小丫头在蒲团上垂首打盹”。七十九回写紫菱洲之景“(宝玉)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上夜班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比”。这些描写是用笔稍加点染而成一幅幅深邃的画面。每一笔都现出物象的神采,每一笔都促使读者张开再创造的羽翼。潇湘馆的竹与帘的形态的描写,达到传神的极致,形、态、声尽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只十六个字写尽了这里的清幽寂寞。写栊翠庵,室内整个空间只着眼于佛龛的青灯和炉香,虽只是只言片语,可是青灯惨淡昏黄,炉香青丝缭绕的景象好象如在目前。现出这宗教场所特有的凄清,神秘的气氛。紫菱洲的阔大空间之景着墨更为简洁,着笔于轩窗与屏帐的情态,突出了场面的极端静寂,写池中的花草“摇摇落落”的动态,融入浓重的离情,图象虽不够清晰,也没有现出景物的全貌,但读者可以想象出这些花草感伤愁思的情态容颜。这写意之景强烈地表现出人去楼空、凄凉、冷落的氛围。透出主人无限哀惋怅惘之情。读之令人黯然神伤,曹氏的写意之笔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随类赋彩因色见美
自然界的景物,首先是以它的色彩进入人们的视觉,环境描写离不开色彩。艺术大师曹雪芹以他高超的画家的技艺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不仅化工肖物,而且随类赋彩。现出了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的面容。表现出用语言赋彩的高超技艺。在《红楼梦》这一巨大的画卷里,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泥墙茅舍,菜畦杏村,山石流水各得其色,异彩纷呈,因色见美。在描写园林建筑时结合建筑造型米赋彩,使这些建筑有空间立体感和逼真的色彩感。展现了我国园林建筑的艺术美。对大观园正门的描写是“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花草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着色朴素淡雅,绘出建筑的素雅美。写大观园的主体建筑大观楼:“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富合抱,迢迢复道萦纾,青松拂簷,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描绘建筑“巍峨”“高起”等态势之后,赋以“金辉”“彩焕”等色彩,金碧辉煌无比壮观的大观楼便出现在人们眼前,描绘出建筑的富丽华贵之美。
在园林描写中,作者摄取了大自然的万般色谱,用最丰富的色彩和多种施色的笔法绘出春夏秋冬四时的美景。可谓是:勾拂点染兼施,赤橙黄绿纷呈。初春的柳叶渚是:“叶才点碧,丝若垂金”,在画面中从细部着色,在春风中柔嫩低垂的枝条吐出点点嫩绿的叶芽,沐浴着金黄色的阳光,染上一层金辉。现出了盎然的春意。盛夏的怡红院“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对景物进行整体着色。绘树阴的势态同时赋彩,用色如泼,这是浓浓的绿,在赤日的映照下更加明艳,现出绿荫重叠、庭院深深的意境。秋风吹到藕香榭时,菊花耀金,河水清碧。蘅芜苑中“奇草仙藤愈冷愈翠”,结出珊瑚豆子一般的果实。通过色彩的对比,扩大色彩的“反差”,深绿衬金黄,衬鲜红,增加了艳色的亮度,令人赏心悦目。冬天的“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精神”。巧用点染法,以洁净闪亮的白色为底也,然后川彩笔点染,构成大块白色与点点红色的相互映村,造成冷暖色的强烈对比,画面娇艳明丽。
曹雪芹施彩之法可谓千变万化。二十五回中的潇湘馆景色是“(黛玉)信步出来,看阶上新进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回顾无人,惟见花光柳影,鸟讲溪声”。这是根据近近实远虚的透视关系赋色。眼前阶下的稚笋是施以暾绿的重色,远处花光柳影,已无明显的形体,红绿颜色已成虚淡的块状。景致的色彩由实而虚,由浓而淡,很富有层次感。又加之鸟语溪声,声光交融,画出春光明媚之景。
在有些景物描写中作者施彩之笔又似乎用了油画的笔法。三十五回中潇湘馆的外景是:“竹影参差,苔痕浓淡”。这种施色方式不是国画的白描晕化,而是以嫩绿为底色再涂上一块块的墨绿,把阳光透过竹林洒在地上一块块的光斑逼真显示出来。这光与影的画面烘托出了小院寂静、幽深阴湿的意境。
《红楼梦》在对人物居室赋彩时是在诸多色彩突出一种主色。每个居室大都有一种突出的色调。哥德说过:“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人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的形象”。曹雪芹在居室描写中主要通过室内的色彩来映照人物的面容。使色彩成为人物意志性格的投影。王熙凤居室的颜色鲜艳眩目。有锻绿、金黄、银白、鲜红,主要色调是“红”,满屋红光。显示她在贾府的显赫地位,火暴的性情和握权的得意。怡红院中有绿芭蕉、红海棠。屋内有“大红销撒花帐子”,艳红小带有金辉。表现这位“富贵闲人”的尊贵地位。以及衷情于女儿的“爱红”的癖性。潇湘馆在翠竹芭蕉掩映之下,室内长年映进带有凉意的绿阴。显现黛玉终年忧郁悲苦的心境。蘅芜苑室内如“雪洞一般”,屋内的菊花,青纱帐慢,颜色也非常素淡。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的冷漠和恪守封建道德的峰定意志。
诗词绘景拓深意境
在其它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用诗词韵来写景,但大都是用一些概念化的词藻进行肆意夸张铺陈,堆砌韵语,没有写出环境的特征,有些反成了情节中赘疣。这种艺术形式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达到艺术美的极致。《红楼梦》中的写景诗词大都是精粹之笔,是情节的组成部分,与文中叙述描写高度熔合,相互补充。《红楼梦》运用诗词写景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一是让主人公对某一环境进行专题吟咏,变换角度写景。十七回中写潇湘馆之景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这是从外在的远距离来写景。宝玉对潇湘馆所题的诗句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是深入到竹林的“修舍”中的角度来写景。脂批云“'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文中写竹的外在形貌,题诗着重写人物置身于竹阴中的感受。把景升华到诗的意境。这景中袅袅的绿烟、森森的凉意,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二是借用古人诗词来点化景物。利用诗词中展示的意境来拓展文中所写之景的意境。二十三回写宝玉在沁芳闸桥边读《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这一句时,“见到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作者把书中诗与眼前景巧妙组合,真是神来之笔。这一句“落红成阵”展示出一个丰富的艺术境界,使人联想到《西厢记·听琴》里的[混江龙]曲:“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春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春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由“落红成阵”一语的引发,这段曲词的画面在读者头脑中构成悬想示现。进而与文中描写的画面叠合。这一句诗对景物点化,构成了“借境”,将文中的画境深化扩展,而且进一步美化了。使文中简单的画面丰寓了,更加深邃更加明艳了。其三,通过主人公即景抒情的诗词来渲染环境。《红楼梦》的多处情节中安排主人公写下就景抒情之作,这些诗词主要是抒发主人公的感慨,但都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有丰富意境美和诗情美。成为对环境的出色描绘之笔。在四十五回中作者高度凝炼地描写了凄风苦雨的潇湘之景之后,又安排黛玉咏唱《秋窗风雨夕》,对潇湘雨景又进行一番加染。集中了大量的意象,让黛玉历数秋虫、秋草、秋灯、秋风、秋院、秋窗、秋梦、秋情,一子下拉大了整个意境的空问。使人感到秋声动心,秋寒彻骨,整个宇宙郡是愁云笼罩。这首诗对这特定的景色从色彩上加重,情感上加浓,渲染后的秋景更加凄凉、惨淡。其它回目中的《柳絮词》、《葬花词》、《紫菱洲歌》等都起到对自然环境的渲染作用。
运用象征丰寓意蕴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自然界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生活与美学》)看《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可见曹雪芹早就深谙此理。《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不仅传神逼真,还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自然环境具有丰厚的意蕴。
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象征,如松菊象征高洁情操,竹梅象征美德。其形态比较简单。 《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融合了我国古代的象征体系,又加以丰富和发展。在自然环境描写中运用了大面积的象征,因人没景,人与景高度和谐。各主人公的住处的景物隐喻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整个自然环境形成一个象征网。通过对景物形态神韵的描绘,把象征义融裁化铸予形象之中,自然浑成,使人能领悟象征义又不露痕迹。使作品产生一个比表层的形象组合更富有思想深度与想象余地的艺术世界。
《红楼梦》的多处的自然环境都表现出象征义的丰富性。这些象征“好象蛋白石,它的光能在慢慢转动的不同角度下放射出不同的光彩”。(劳·坡林《谈诗的象征》)作者对潇湘馆的竹多次描绘,翠竹简直成了黛玉的化身,黛玉成了翠竹的灵魂。翠竹亭亭玉立的身姿象征黛玉争取自由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宁折不弯的高风亮节。地上斑斑点点的竹影是她悲苦心境的暗示。翠竹上的泪痕斑斑象征了她爱情被毁灭,最终以身殉情的悲惨命运。蘅苑芜中插天的山石遮掩一切的意境,象征了宝钗“装愚守拙”的深深城府,和恪守封建道德的丰厚理念。那些奇花异草的“牵”“引”“垂”“盘”的长势是她千方百计讨好贾府主子的处世手段的形象外化,和对“宝二奶奶”宝座的不懈追求之志的显现。稻香村“如火蒸霞”的杏花被青山阻隔,被泥墙篱笆团团围住,象征着人世间一道道封建礼教的枷锁禁锢着李纨,葬送着她的青春年华。那桑榆的嫩枝硬被编成篱笆,是李纨被扭曲了的人性的暗示。栊翠庵中红如胭脂、灿若明霞、花艳香浓的红梅,透射出妙玉“美如兰”的气质,“馥比仙”的才华,显现了她冰清玉洁的高傲品性。潇湘馆之“绿”,怡红院之“红”象征了宝黛间相依为命的爱情。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广阔的想象空间。这超越景物表层的审美空间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总是探测不到底的。《红楼梦》自然环境的大量象征,也是使作品探测不到底的原因之一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蕴含的意境
梦里红楼——“美”的世界
【红楼梦】大观园——潇湘馆
浅析《红楼梦》的写作主旨与创作思想
诗词中常见景物表达的意象
《红楼梦》楹联的美学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