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第一神童,7岁出名,生前风光,却死于冤屈
userphoto

2023.05.09 江苏

关注

中国人是有“神童情节”的。

毕竟,很多到今天依旧如雷贯耳的诗人们,他们曾经就是神童。

譬如王勃,6岁就会写文章,文思通达,词情英迈;再比如李太白,梦到过笔头生花,少有逸才,10岁通五经。

神童型才子有个特点,因为他们实在太聪明了,读书的时候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成名常常过早,这间接造成他们心高气傲的性格。

元 钱选(传)童戏图局部

众所周知,“心高气傲”、“口直心快”,向来是官场上的大忌。所以,才子们往往当不了大官。

白居易可能是一个例外。相传他还不会说话时,就已经尝试着认字。后来,“神童”白居易同学,还顺利进入官场,一直做到了二品官“太子少傅”。

白居易并不算是最传奇的神童。

唐朝时还有另一位神童,其人在文采方面当然不及白居易他们,据说,他大概也只有一两首不入流的诗歌传世。但谁叫人家在其他方面太过逆天呢:此人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官,他的聪明也不是昙花一现,后来为官一方,还成为著名的经济改革家。

这位神童的名字以及经历,不仅仅彰显于正史,还出现在启蒙教材《三字经》中,成为后世无数儿童的榜样。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如文中之言,神童的名字叫做刘晏。引用部分的最后几句,《三字经》是在告诫学童,只要肯用功苦读,将来也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明 仇英(传)人物图局部

说句实在话,想要“为社会做贡献”,容易;想要名留史册,难;想要成为刘晏那样的人,几乎不可能。

整个唐朝前后将近三百年,其间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但是刘晏只出现了一个。

古代笔记中记载,刘晏长相可能略显丑陋,文人用“形状狞劣”来形容他,其外貌就可想而知了。

但正所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更何况,上帝留给刘晏的,岂止是一扇窗,简直是一道大城门。

明 仇英 临宋人画册局部

刘晏实在是太聪明了。

唐朝开元年间,大唐帝国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财宝山积,不可胜计;四方丰稔,百姓乐业。”眼见得天下形势一片大好,唐玄宗便决定封禅于泰山。

在古代帝王眼中,“封禅泰山”是一种很高规格的仪式。古人说:“报天之功,故曰封”、“报地之功,故曰禅。”换言之,即便是帝王,没有相当的功绩,也没有资格泰山封禅。

《资治通鉴》中说,隋朝刚建立时,亡国之君陈后主也曾“怂恿”隋文帝泰山封禅,他还假模假样地作了一首《东封书》。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

看罢陈叔宝的建议,“帝优诏答之”——隋文帝也只是用客气的诏令答复对方而已。

唐玄宗与隋文帝不同,他更加自信,也认为自己的功绩更大。玄宗向群臣暗示这一想法,以宰相张说为首的群官,便千方百计地附和。

文官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诗文,但最有说服力的,反而是一个叫刘晏的儿童写下的《东封书》。为了说明自己是众望所归,玄宗于是令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朗读。

刘晏并没有令玄宗失望,他大大方方地迈入宫殿,用奶声奶气的声音,朗诵了一遍《东封书》。

皇帝很满意,但就像每个正常人那样,他不相信文章出自小孩的手笔。于是乎,玄宗派宰相去试试刘晏的学问。

无比严肃的讨论会议,因此也变成了,充满趣味的考试现场。

明 仇英 临宋人画册局部

宰相张说以围棋中的“方、圆、动、静”四字为题考他。

张说先说出一句:“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刘晏思索片刻,脱口而出道:“方若行义,圆若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

张说向皇帝恭喜说:“刘晏国瑞也。”玄宗皇帝龙颜大悦,当众赏赐给小刘晏秘书省正字的官衔——类似于今天“文史馆研究员”的级别。

刘晏的故事,同样被正史记载下来,正史当然不会收录传奇故事,《旧唐书》里简明扼要地说道:

(刘晏)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

(编者按:东封事在开元十三年,即刘晏10岁时。史料中说7岁或8岁授官不知何故史)



关于刘晏的传奇,还没有结束。

大唐开元十五年,刘晏当时十来岁,玄宗皇帝再次召见了他。

以一个臣子的标准来说,刘晏受到了非比寻常的礼遇。笔记中记载:
玄宗召于楼上帘下,贵妃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

也就是说,玄宗准许他上楼,某个贵妃(当时杨贵妃还没有“出道”)抱着刘晏,让小孩坐在自己的腿上,贵妃亲自为其梳头化妆。

宋 佚名 浴婴仕女图局部

捯饬完后,玄宗忽然问了刘晏一个奇怪的问题:

“卿为正字,正得几字?”(既然你身为“秘书省正字”,你一共正了多少个字?)

刘晏想了片刻,回答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

这句话表面是说,全天下的字,臣都校正过了,唯独“朋”字没有正。诸位一下,“朋”由两个“月”组成,而“月”字的第一笔就是撇(“丿”),当然是“未正得”了。

刘晏话中有深层的意思,他实际在告诫皇帝,朋党勾结,势必败坏国家。

玄宗和刘晏对话时,楼下还在进行杂技表演。——教坊里的王大娘,最善于演出“百尺竿”,此时,她正在表演这项绝活。

“百尺竿”或曰“幡竿”,是古代杂技的一种。它需要艺人爬上数丈高的巨竿,在竿顶上做出倒立、空翻、舞蹈、金鸡独立等动作。

《明皇杂录》中记载,王大娘表演用的那根长竿,除了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也就是说,竹竿的顶端,放着一座木头做的假山,假山的外形,就像是传说中的瀛州。

更神奇的是,“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有一个小孩顺着竹竿爬上去,他擎着一面红旗,在其上翻转腾挪。

看到此等场面,刘晏作了一首诗。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刘晏作完此诗,过了不到30年,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繁华,一夕之间烟消云散。

这场持续八年的混乱,将唐朝七代帝王的经营,将近150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安史之乱结束时,刘晏已经是一个中年人。幸运的是,残酷的战争、岁月的棱角,并没有消磨他的才华。

明 仇英 临宋人画册局部

动乱平息不久,他即受到朝廷的重用。鉴于刘晏异于常人的数学天赋,皇帝让其分管经济,管辖江淮租赋。



刘晏走马上任后,就干了一件“傻事”。

他在扬子县建立了十个造船厂。造船厂建完,下一步当然就是造船,按照市场价格,每建造一艘船,需要支付给工人五百缗。

谁也没想到,刘晏大手一挥,反手就给了工人一千缗。

很多人都说他傻,不懂得算计,刘晏跟他们说了一句话:“议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以永久为虑。”

他的意思是说,想要考虑长远,就不要斤斤计较。刘晏的这种思想,受到后世很多名人的赞同,譬如苏东坡,东坡曾经说过:“天下之事成于大度之士,而败于寒陋之小人。”

刘晏给了工匠们一些好处,工匠们也的确没有让他失望。史书上说,“由是舟船坚好,漕运无亏,足以佐唐之中兴。”

身为朝廷管理租赋的官员,不久之后,刘晏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每次官府转运粮食,过程困难重重,劳民伤财不说,因为交通不便,还产生很大的损耗。

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后,天下一片疲敝,在粮食特别紧张的时候,连皇帝都要饿肚子,堂堂帝王有时为了一口吃的,甚至不得不东幸洛阳。

考察良久,刘晏决定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

首先,他组织沿河民工,下水挖泥,疏浚河道;等河道疏浚完毕,他下令将十条船编为一纲,组建起运粮团队。

在刘晏之前,朝廷采用农民义务运粮的方式。老百姓有苦难言不说,因为效率不高,国家也往往得不了实惠,最后总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刘晏上任后,又干了一件貌似“很花钱”的事情:他要给运粮食的劳力发工资。

简言之,刘晏将漕运收归国有。他的这种办法,放在今天也许不足为奇,在古代时,这却是一件创举,史学家称其举措为“古之未有”。

别看刘晏花了小钱,朝廷却因此收入大增。公元764年他刚刚主持江淮水运时,唐朝收入只有区区四十万缗;到刘晏去世之前,政府的收入激增到一千二百万缗。

后世诗人有诗赞刘晏道:

东南财赋日徬徨,一麾承诏来馀杭。

唐代征输属刘晏,汉家平准羞弘羊。

就是这么一位大理财家,为国家创造这么多财富,刘晏自己的家里,却过分的简朴,他甚至没有一个奴仆,家中“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

更过分的是,刘晏前后侍奉过玄宗、肃宗、代宗以及德宗,共计四位皇帝。他最后的结局,却是因为冤屈而死。

唐德宗时,皇帝受到别人的蛊惑,下令赐死刘晏:
下诏暴言其罪,(刘晏)时年六十六。
(编者按:刘晏,716-780年,死时65岁,66岁恐有误,姑从原文)

这位昔日的神童、66岁的老者,把自己的智慧毫无保留奉献给国家,到头来,他躲得过“安史之乱”,却躲不过奸诈与算计。

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参考资料:
1、刘昫等:《旧唐书》
2、 郑处诲:《明皇杂录》
3、老蔡的菜园子著:《另类的唐宋历史风情》
4、刘言立、赵笃礼:《唐代杰出的理财家——刘晏》
5、李力:《唐代改革家刘晏》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敢横刀立马
刘晏:三字经里的神童,7岁入朝官至宰相,最终却蒙冤屈死!
此人号称大唐第一神童,8岁就被皇帝授予京官,还入选《三字经》
8岁小孩面对皇帝的质问能对答成什么样?
一次税改 毁灭两个天才 哭死 | 檀财史
典故:刘晏正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