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宋最自由的读书人
userphoto

2023.07.31 江苏

关注



公元1016年。


一个七岁男童左手持书,右手握笔,吊儿郎当地学习着如何作诗文,他浅尝辄止地学习一番,发现自己对应试科举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便言道不想学习,抛下诗书笔墨就去嬉戏游玩。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现代,估计大多数父母都会崩溃,面对如此场面,就算不是一顿男女混合双打也会言辞犀利地语言教育一番。

可男童的爸爸却手持酒壶,洒脱一笑:“不学就不学吧,吾儿像我一样聪慧不羁,尽情玩耍吧!”

这位纵容孩子的“酒鬼老爸”就是苏序,而七岁就厌学的男童便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培养出苏轼、苏辙两位大家的苏洵。

得益于父亲的洒脱纵容,苏洵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他每日都游山玩水、遍访好友,不知春秋之伤,不知生死之悲,《忆山送人》中,他曾如此描绘自己的少年生活: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单看这几句诗就知道当时的苏洵是一个喜爱游山逛水的旅行侠。

公元1027年,对于现代人来说十八岁是刚刚成年的年纪,十八岁的苏洵也在家族的主张下迎娶了妻子程氏。

世人皆言“成家立业”,十八岁的娇俏少女程氏婚后担起了为人妻子的责任,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后生活,十八岁的苏洵却依旧活在自己的世界,依旧是沉溺于大江大河山水之乐的嬉戏浪子。

嬉戏玩乐的光阴呼啸而过,弹指一挥间便是七年,二十五岁的苏洵猛然发现自己的哥哥和大舅哥都已经进士及第,而自己却还是白丁之身。

苏洵心想:“不就是进士及第嘛,我要是考我也能中”,于是满怀信心的苏洵便开始为了科举而读书。

短暂的几月学习,自负聪明不认真对待的苏洵哪能抵得过他人数年寒窗苦读,毫无疑问,初试科考的苏洵失败落第。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万事顺遂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人安于现状和享乐,生活中的风雨挫折却令人成长觉醒。

此次科考失败令苏洵痛定思痛,他重新翻看自己的旧作,仔细阅读后发出“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的慨叹,一把火全部烧掉,从此闭门读书,并发誓读书未成之时,永不作文章!

彼年苏洵27岁,开始发奋刻苦读书,故而后世《三字经》中说“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发奋读书后,彻底端正了学习态度,读书非常刻苦,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有一年,恰逢端午,妻子程氏心疼苏洵一直在书房中苦读还未吃饭,便为丈夫送去粽子和白糖,为了不打扰苏洵读书,送完食物她便悄悄离开。等到再去收拾盘碟时,程氏发现糖碟原封未动,倒是砚台中残留着米粒,而苏洵的嘴角也还残留着墨渍。

正是“一心求学哪论白日黑夜,两眼诗书怎辨砚台糖碟。”

苏洵就如此勤学苦读地坚持下去,期待有一天可以通过科考,完成从白身到官身的飞跃,毕竟在那个年代,“学而优则仕”是所有天下学子的梦想。

然而命运好像非要考验这位27岁才奋发求学的浪子,如此的潜心苦读整整十年,苏洵都屡试不中。

十年意味着什么?

十年,苏洵刚刚出世的稚儿苏轼已经成长为才思敏捷的小小少年,十年,妻子程氏也从娇俏少女成长为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端庄妇人。     

十年,苏洵更是从翩翩少年佳公子变为早生华发的中年人,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为苦读十年皆不中的失意人。

苏洵这十年的科举之路走得太过艰辛,这十年“科考中举”于苏洵来说如镜中花、水中月,看似只要努力便唾手可得,实则却是伸手皆空无。十年对科考成功的人来说是“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可对于科考失败的苏洵来说却是“十年寒窗无人问,屡试不中空寂寥。

当落榜的消息再次传来,这个屡试不中的学子没有喝得酩酊大醉慨叹命运不公,也没有立马拿起书本继续走自己的科举之路。悲伤和失望到极致是静默的,他只是在曾经日夜苦读的书房中坐了一夜。

这一夜他回望自己洒脱不羁的少年时光,也回望自己闭门苦读的十年光阴,他开始重新思考读书的意义。

也是在这一夜,大宋最自由的读书人诞生了,苏洵醒觉过来,读书不应该只是为了科举成功,读书不应该只是为了加官进爵。

我们都生活在红尘俗世,读书可以是功利性的,但读书更应该是自由的,是自发的,是不因什么,只是热爱,仅此而已。

自此,苏洵不再学习应试科举的种种,而是开始学习《诗经》、《楚辞》,学习《论语》、《史记》,学习孔孟、韩愈,学习那些历史文化星河中最灿烂的文化瑰宝。



读书犹如滴水入大地,涓滴之水汇成溪流,溪流又汇成湖泊,最后湖泊满溢又汇成汪洋。

苏洵自由的勤学苦读,最终学识满溢,那些学识喷薄而出支撑他自由的写作。

在只因为热爱而读书的岁月里,苏洵创作出了一篇篇、一卷卷修身立言、治国理政的经典著作。因为他学识渊博,学问扎实,苏洵创作出的作品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比如他在《六国论》中写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布衣老者虽未有官身却能一针见血的提出朝代更迭的亡国之因。

比如他在兵书《权书·心术》中写道: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个布衣老者虽是一介书生从未征战沙场,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兵书,并且我们耳熟能详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正是出于此。

公元1057年,48岁的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从四川眉山来到京城科考。

到达京城,苏洵首先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看完苏洵的文章,久久地凝滞了一会,面上是赞叹和惋惜两种复杂的情绪交加在一起。欧阳修赞美苏洵的文章像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又惋惜如此人才却没能为朝廷所用,于是,这个惜才的文坛领袖向皇上大力推荐了苏洵。

就在苏洵的文章被当时大宋的公卿士大夫争相传颂之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科考结果也应时而出。

这一年,是值得北宋史浓墨书写的一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如天纵奇才,皆进士及第。

得知二子全部进士及第的喜讯,苏洵感叹良多,他墨笔一挥写下: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寥寥两句诗说尽了对自己屡试不中的自嘲,但更多的却是作为父亲对二子进士及第的骄傲欣喜。

二子首次科考就双双及第,老父的文章又被当时的公卿士大夫追捧,一时之间,天下学子无不追读三苏的文章。

北宋当时甚至有句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意思是三苏的文章读熟了,就能考中做官吃肉;三苏的文章背得生疏,只能落选喝菜汤。

可见苏氏父子三人对北宋文坛的影响有多大,而通过自由的读书、自由的创作,苏洵也从一个屡试不中的落寞举子变为一代宗师。

因为激赏苏洵之才,认为苏洵可与荀子相提并论的欧阳修对其不能为朝廷所用十分惋惜,屡次向仁宗推荐苏洵。

公元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以苏洵当时在北宋文坛的地位和欧阳修的推荐,这一场考试几乎就是走个形式,如果苏洵应召,他就会完成年轻时苦读的夙愿。

然而,27岁的苏洵立誓一定要科考中举,37岁的苏洵苦读十年皆不中,如今49岁的苏洵面对唾手可得的功名他却选择了拒绝。

——因为他已经是拥有自由灵魂的苏洵,他自由地读书,自由地创作,他自由地和古代先贤们超越时空去交流思想,自由地为后世学子创书立说。

在苏洵屡次辞考下,朝廷任命苏洵为秘书省校书郎,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这一任命苏洵答应了,然而只是编撰修书,苏洵拒绝参与到官场中的暗流涌动和波谲云诡,他依旧还是自由的读书、自由的创作,做那个毫无枷锁、最自由的读书人。

公元1066年的四月,苏洵病逝于京城,这个一生爱书的老者最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所著的《易传》尚未完成,命儿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

苏洵一生,从豪放不羁的少年、云游天下的浪子、中年苦读皆不中的失意人一路走来,到最后,终于看淡人生中所有的失意与不甘,他毫无枷锁,拥有自由的灵魂——他是大宋最自由的读书人。


作者:青杏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菊斋 |  文人  | 美学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投稿请在后台键入“投稿”

商务合作请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洵:中年发奋,逆袭成“人生赢家”
一千年前的这场“高考”牛出了天际,天才似乎就是为这场高考而生
金榜题名后
爱唐宋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科举史话
说说考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宋代科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