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元626年,这个“大唐第一直男”做了个决定。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拿到厚厚的《全唐诗》翻阅了一下,还真不知道,魏征也是一位诗人。

留在我们记忆里的魏征,是一位敢于提意见、敢于说真话、敢于冒险、敢于和皇帝对着干的大臣,和这个相比,说他是诗人,估计有人会说我瞎扯淡。

是不是瞎扯淡,不是我说了算。

历史记录最真实。

厚厚的《全唐诗》准确地记录了魏征的诗,最出名的是一首叫《述怀》的诗: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述怀》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此诗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之前一年魏征向故主李密献计,不被李密所采用,最后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投降了唐高祖,并受到唐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

当时李密的余部还占据着广袤的地盘,魏征为报答李渊的知遇之恩,主动请缨去劝降李密的旧部李勣等人。

在劝降的路上,魏征作下了此诗。

因为这诗写得极其悲壮,一直被后人赞扬,很多人认为,这个诗并不输大唐诗坛的天花板李白、杜甫,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这首诗是好诗,没人会否认。

魏征出生在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魏家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所以吃喝并不愁,这样的家族,往往更注重的是对子弟的培养和传承。

历史没有准确地记载魏征从小的读书情况如何,但从后来的结果看,在读书这方面,魏征的天赋应该不错。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天赋型的,一种是努力型的。

很显然,魏征属于前者,根据记载,早年的魏征曾经被推荐到隋末大儒王通训练班学习“河汾之学”,这是一个不亚于现在的奥数的重要学说,没有天赋的人,根本看都看不明白,更不用说去明白其中的含义。

魏征不光能学,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份学问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所在,没有人知道魏征从中领悟了什么,但从后来的结果看,他领悟的技能很多,最出色的还是做一个合格的谏臣。

公元(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于外人看来,这是极其稳定的工作,每日打卡上班,领着并不低的工作,从容看着外面的世界。

然而,历史再一次用铁和血告诉了世人,世上从来没有稳如泰山的工作。

聪明的人都知道在安稳中寻求新的发展,掌握更好的命运。

毫无疑问魏征就是这样的人,此时的大隋,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继承皇位的隋炀帝,好战功,好面子,大隋上下修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造龙船、搞选美、搞科研,远征高句丽,折腾得民不聊生。

无数的英雄重新走入了江湖,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江湖。

面对即将到来的乱世,魏征选择了提前出手,他果断地放弃了眼前的安稳工作,亲自写了推荐信,随同上司一头扎入了李密的军营之中。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乱世有乱世的人才,有人懂得赏识人才,有的懂得用人才。

李密是前者,当他看到魏征写的自荐信,十分欣赏他的文采,不顾身份亲自接见了魏征,直觉告诉李密,这个人值得一用,这个人就是自己想要的科技人才。

很多时候,想是一回事,执行是另外一回事。

面对李密的热情和信任,魏征没客气,真正有才华的人都明白,千里马再好也需要伯乐来赏识——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魏征当仁不让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走入瓦岗办公大楼的第二天,他就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计策周密而稳重,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冒险。

面对危险,有些人选择放手一搏。

比如项羽,比如刘邦、比如刘备、比如周瑜,所以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历史,但也有些人,面对危险选择不是拼搏,而是视而不见。

当看着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李密选择了后者。

小时候,看李密,作为拥有无数英雄豪杰的老板,有人不会用,就知道内部搞内斗,对外柔柔弱弱,弄得好好一个瓦岗成了昙花一现的乱世流星……真实的历史自然不会这么简单,但有一条是没错的,在用人上,李密是不合格的。

这种风气,连带他的属下都如此。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征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

如此高水准的战略眼光,郑颋是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魏征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不会用人的老板,未必不是一个好人,但一定不是一个好老板。

有了这个认知,魏征选择了离开,此后的几年,他跟过李神通,跟过窦建德,做过俘虏,做过逃兵……

人在乱世,第一要务是活命,然而才是释放自己的才华。

而才华这东西,需要的是能在乱世之中不断走向壮大的公司,一个懂得自己的伯乐。

当各路豪杰纷纷挂起了牌子成立了自己的私人有限公司,大摇大摆地招揽人才时,魏征一眼看中了当时并不突出的唐氏集团有限公司。

规模上,唐氏不大,但名誉好,公司稳定,人才多,最最重要的一点,唐氏集团的领导李渊很有野心。

人在乱世,不怕领导有野心。

基于这点,他以俘虏的身份被李世民带到了大唐集团。

李渊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轻视他,一番面试后,感慨他的才华,直接将他拨给了太子李建成,做了太子府办公厅主任,级别不算高,但肉眼都看得出,前途远大。

魏征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在跟着李建成的那几年,他一眼就看出了李世民骨子里藏着的野心。

抛开私心,公平地说,李世民这人天生就带着领导范儿,而且是举世无双的那种,聪明、果断,不拘小节,自身的业务能力强,懂得人尽其才,最主要的一点,胆量过人,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是要干大事的。

这样的人,没有人不愿意跟着他干,这个人自然包括魏征。

相比李世民,李建成也不错,为人和善,懂得内敛,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太愿意听下面的意见,常常独断专行,这个致命的缺点,彻底要了李建成的命。

作为参谋,魏征很早就看出了功高盖主的李世民必不会久居人下,为此他早早就提出了除掉李世民的建议,纵然失败,那也是一次亮剑。

可惜的是,面对他这个腹黑的建议,李建成并没有采纳,导致大好的局面彻底被翻盘。

魏征永远记得那一天,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杀伐果断的李世民率先出手了,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了他的上司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惊恐未定的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魏征知道,自己又得换老板了。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作为新老板曾经的敌人,魏征的人生重新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为了旧老板和新老板对抗,还是选择遗忘旧老板,接纳新老板,实现人生的理想?

那一天,他很纠结。

谁都知道,旧老板对他并不错。

一旦走向新老板,面临的是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那一夜,他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是选择过去,还是选择迎接新的世界?他甚至为了让自己好下决心,采用了树叶、铜板、数字来卜卦,然而,这些辅佐工具并没有给他想要的答案。

答案就在脑海里,取决于自己的那颗心。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决定跟着李世民干,人活着不能沉浸在过去,得放眼看向未来。

刚刚建立的大唐,需要他这个敢于说话,敢于提建议的官员。

元  林子奂(传) 豳风图局部

第二天,魏征见到了自己的新老板李世民。

听说他来了,李世民接见了他,当李世民得知他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自己安排到别的地方去,便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他并不惧怕,如实地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迎接他的是一阵沉默,然后是一阵爽朗的笑声,那是胜利者对掌握一切的笑声。

那笑声充满了自信。

那笑声充满了包容。

那笑容充满了胜利后的得意。

就在这一天,李世民给了他新生。

他不光被李世民赦免了,还给了一个詹事主簿的官。

那一天,他重重地松了一口气,他的世界要来了。

此后的日子里,历史给了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副画面。

凡是有李世民的地方,就一定有魏征。

凡是有魏征的地方,就一定有真话。

他记不得自己对着李世民提了多少意见,只知道,每次看到李世民做得不对的地方,他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他第一时间找到了李世民,并且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

他的意思很明显,你是老板不假,但也不能太过浪费,你的前任老板隋炀帝就是太过奢侈,才弄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好好的大隋集团,就玩完了。

那天他的话说得有点严重,他其实很担心李世民听不进去。甚至做好了被李世民呵斥的准备,然而李世民听了这番话惕然心惊,开始走上了节约的道路。

这种肉眼可见的成果,让他很高兴,也让他很有成就感。

从此,在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

几乎容不得李世民犯一点错误。

他宛如一把不知疲倦的摄像头,监视着李世民的一切举措。

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李世民: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产生的效果很大,李世民一直牢记在心。一次,李世民问他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他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他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有人说魏征太过直白,其实那是错看了他,他性子固然直,但脑子还是挺灵活的。

他说话看似直白,其实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李世民,使其醒悟改过。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到洛阳巡视,他随百官同行。李世民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李世民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他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

他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

这就是技巧了,既赞扬了老板,又提出了标准,可谓是一箭双雕的效果,那天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

游玩的时候,李世民会要求群臣写诗,其实就是赞扬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这样的好事,自然是李世民先来。

李世民这人打仗治国是一把好手,写诗也是种子选手,只是思索了十分钟,就写了一首名为《尚书》的好诗: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李世民《尚书》

李世民此举就是通过咏史,抒发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

这样的老板,谁不喜欢,一帮马屁精纷纷附和。

魏征一看,机会来了,也跟着写了首《西汉》: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魏征《西汉》

这首诗里,他以西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希望李世民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

聪明如李世民,一听这诗,就知道他的警告之意了,拉着他的手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这样的日子,魏征与李世民一起走过了十七年,根据权威史书记《贞观政要》记载统计,他的一生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这个记录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很满意。

多少次,他都在回忆十七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面对着沉入过去还是走出来这个终极难题,是那么的犹豫不决。

很多时候,他总在问自己:“我的选择是对的么?”

“是对的!”

不知什么时候,他给了自己最准确的答案。

我们很庆幸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叫魏征的男人给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最准确的答案。

没有这个答案,大唐也许不缺贞观之治,但一定没有这么精彩。

这个答案,似乎李世民也知道。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李世民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无疑是对魏征最大的肯定。

人生得此肯定,无憾了。

作者:景志祥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看看

菊斋 |  文人  | 美学

努力写好看的艺文史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投稿请在后台键入“投稿”

商务合作请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烟阁功臣录——第五功房玄龄:文含经纬,谋深夹辅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么样?
公元643年,唐太宗在两仪殿议完政,低头...
历史真貌--唐朝(四)
李建成在唐朝建立与统一中的功绩
李世民临死前,对褚遂良留下句遗言,却成了武则天封后的导火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