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时无声胜有声——谈语文教学中的巧妙留白

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 。这就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廖廖几画,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这就是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性的学科,教学中也要适当留下一些“空白”。但是在教学中为什么要“留白”?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怎样做到“有效留白”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留白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个新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抛到九宵云外,课堂上致力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独自思考,想象,在放飞思绪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记得有一位同事谈到班里这么一种现象:学生们上课时很活跃,经常是老师提问题的声音还没停下,学生们就已经叽叽喳喳地回答了,课后也挺认真的,就是成绩提高不太明显。我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教学中忽略了有效留白,课堂上学生没有自主创新的思维空间。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留白,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恰到好处的留白,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语文教学中有效留白的几种方式

(一)教学设计留悬念

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告诉我们:残缺是一种美。刚开始觉得有点奇怪,健全的女神不是更美!后来品出一些味道来,残缺会激起人们的强烈好奇心,引发他们产生联想和想象,甚至产生再造的愿望。一个“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会让教师陷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境地。课堂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过度预设,不要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是要给每一节课留一点“多余的”时间,留一点悬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期待,让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教学过程布白

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中国画一样,留出“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补充这些“空白”,更让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开头导入——概括核心,留白思索

语文教学的导入,提倡概括简练的设计,能给予学生教学的整体感,并留出“足够”的空白,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这样导入:“从题目不难看出,文章是写百草园,又写三味书屋,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看课文。”这样概括核心,留白思索的导入会让学生放飞思绪,尽快走入文本中去。

2、质疑问难——激发欲望,巧妙留白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新课标倡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前提。而质疑问难后的留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有效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留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比如在教读《心声》这篇课文时,可以这么质疑:李京京为什么非常渴望朗读这篇课文,为什么老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略停片刻之后,学生们的手会如小树林般举起来,都会结合课文分析老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的原因。之后老师再度质疑:假如你是李京京,这时你会怎么办?对于乡村学生来说,这种问题关系到自身的,他们都会非常腼腆,这时我们正好能利用这种腼腆,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激起往下下阅读的兴趣,从而会更好地理解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这种留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它如同心湖上激荡起的涟漪,又如同珠落玉盘绵延的余响,给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想象。

3、课堂结语——拓展外延,留白生活

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提倡大语观,倡导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课堂教学的结束只是狭义上的结束,即特定时间段里课堂对话的结束。要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所以延伸结课前短暂的留白能让学生把思维的触须延伸到生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脑海里重温问题意识,加深情感积淀。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结束前,可以这么设计:于勒最终没有回家,是不想,还是不能,生活中亲情与金钱到底哪个比较重要?这一连串的追问,丰富了文本内涵,把学生引向更深层的思考。此时老师不用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留白片刻,这片刻的留白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之后,老师深情结语: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能换来亲情;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有亲情相伴不也妙哉!这样,学生把视点引向课外,教学课堂是结束了,但生活的课堂却正在开始。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想,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向艺术学习,巧妙运用留白技法,给学生留出想象和创造的余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浅谈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留白”教学——留出一方蔚蓝的天空
创设互动情境,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试谈课堂教学高潮的生成策略
讲坛 | 曹建召: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理性的回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