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书法作品,长18米高3.8米,气势让人震撼

这几年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这件作品,很想知道这件作品出自哪位“大神”之手?后来打电话给《书法报》的好友,才知道这件作品的来龙去脉。

这位作者来自河南的邓州,他叫张志和,1958年生人,自幼喜爱书法,九岁在父母的辅导下,开始正规书法训练。那时候的人读书相对要晚一些,教育资源也比较匮乏,孩子们九岁十岁读书是很正常的事情。张志和从小很喜欢读书写字,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1983年25岁的张志和考入许昌学院(前身许昌师专中文系学习);31岁那年,考入了河南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的硕士;34岁那年,从河南转向了北京,那时候北京师范大学的启功已经很有名气了。张志和一心想投入启功的门下,学习古典文学及书法创作。张志和回忆,那年报考启功大师的博士生有很多人,他通过精心的准备,最后幸运被录取,录取以后,才知道只有他一个人被选中,回忆时他认为实力有一些,运气也有一些。拜在启功门下的13年里,启功先生耳提面命的告诫他要多读书,活学活用。

后来张志和留在了北京,现为国家行政学院历史文化专业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9年正值建国60年大庆,那一年张志和51岁,学识、眼界、创作经验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人民大会堂书画展览部的要求下,创作书写那件《中华颂》,这件作品要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三楼,三楼利用率非常之高,常年有国家重要的会议召开。

张志和考察了书写的场地,拿到了书写的尺寸,不量不知道,一量吓一跳,好家伙!长18米高3.8米,这么大的作品,对书写者要求是非常高的。有了尺寸,下一步就是创作书写内容。

《中华颂》原文(上)

张志和撰并书

壮哉中华,雄踞东方。五岳峥嵘,柱立禹甸,携群峰苍叠耸翠;四渎浩荡,横贯九州,纳百川东流入海。丽象美景,展画卷层层无尽;沃野桑田,育斯民生生不息。韶山杜鹃,渠江清流,仰胜迹胸怀激荡;楼宇参差,殿阁巍峨,焕人文举世称奇。放眼望,巨坝出高峡,长桥卧清波;旧时穷乡矗广厦,昔日僻壤接康庄。车水马龙,穿梭于神州大地;箭飞船发,遨游乎玉宇苍穹。更有菽禾飘香,花木争艳,山河处处披锦绣;恰值政通人和,笙歌满衢,人民声声唱和谐。

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作品是书法家本人创作的内容,张志和老师早年在启功大师门下攻读文学博士时,他的文章常常在国内外书报刊上发表。当今书法界的书法高手,书法创作技法能力强,文字文学功夫略微要差一些。张志和老师文学功底和书法创作,在如今的书坛里,这种人真的不多见,也许是严师出高徒的原因吧!

张志和老师将398字的《中华颂》报呈给大会堂的展览部审核,在几个稿件中,选来选去还是确定了张志和老师的文章。关于书法创作这一块,由于文章是张志和老师创作, 书写也必须认真准备。

因为单字太大,长18米,定制加巨制,他用了两个月来“打磨”,要是考虑行与列,上下左右的气息,要把398字合理安排在这堵“大墙上”,既要有气势,布局章法还要贴合自然,作大字没有笔力是立不起来的,两个月不断的修改,不断的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了保证这件作品的独一无二,展览部将这件书法作品,通过有关部门用铁艺技术来处理,至今这件书法巨制,依然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三楼。

闲话少叙,我们来欣赏这件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师承启功先生,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题字,2个月写398字中华颂
启功先生的得意弟子,擅行楷,书作被选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张志和教授创作的《中华颂》巨幅书法作品进入人民大会堂中央金色大厅
启功亲传弟子张志和写18米长巨幅《中华颂》, 悬挂于金色大厅中
人民大会堂 金色大厅书法,张志和行楷《中华颂》
张志和撰文并书 人民大会堂中央金色大厅巨幅书法作品《中华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