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新解 “学而第一篇”第9、10章


引录:

9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9章解

词语解

1、慎终:慎,慎重,谨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教育部指定书目释:指丧礼)。

2、追远:追:追念,这里指祭祀先祖要虔诚;远:这里指祖先。

古人有“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语,尽其哀,尽其敬,明白地表达了如何慎重地为去世的父母办丧事,如何虔敬地祭祀祖先。父母去世,要举丧,真正的举丧是表达儿女真诚的哀恸的一种形式,尽其哀是举丧的要义,借大办丧事,以示其对父母有孝心,非慎终。祭祀祖先,与举丧相同,不在于形式如何,只是表达对祖先的虔敬之念。

3、民德归厚矣:民:百姓;德:德行。归:归于。(我理解应为回归,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复的是周朝的礼治,在孔子看来,周朝的民风是最为仁厚的,所以,归,释为回归最为确切)厚:仁厚,仁,对人亲善,仁爱;厚:朴实无华,忠诚。

这一句是说,百姓的德行就会回归仁厚。

释义

曾子的这句话,说了两件事,前一件:慎终,父母去世,要能尽其哀地为父母举办丧事;追远,要怀着虔敬的心祭祀祖先。后一件:民德归厚矣。第一件事是要君子之人做的,曾子为什么让君子之人做这件事,是因为这样做了,百姓就仁厚了。百姓仁厚了,国家就可以大治了。说到底,曾子这句话,是为君子们治民治国筹谋的策略。又一次足见论语为谁说话。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学生说话都意指如此明白,孔子呢?孔子和他的弟子坐在学堂里,所讲的,所想的,所言的,不过是为君子所讲,为君子所想,为君子所言。

一部论语,讲君子之所不能讲,想君子之所不能想,言君子之所不能言,难怪,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奉行儒学几千年。论语者,君子治国治民之策论也。

因为君子治国实际上就是治民,所以,在论语里不得不说到民这一词语。曾子在这里说,君子们慎终追远了,民德就可以归厚了。这就可见,在曾子看来,当时的民德是不厚的。反过来看,民德归厚与君子们的慎终和追远有关系,就是说,民德不厚,原因在于君子们不能慎终,不能追远。但君子们是不这样想的,曾子也决没有批评君子的意思,他只在告诉君子之人,老百姓其实是很容易治的,只要君子们能慎终追远,百姓就能忠厚老实了。

由此,可以如此推断:

1、君子治民,只需为父母办好丧事,祭祀祖先的时候有虔敬之心就可以了。就是说,君子只需做好自己的事,做自己事的时候,有真心,国和民就可以治好了。从古至今,君子确也是如此办理的,个个操心办好自己的事,然而,国之不国,民之不民,却不是儒家所说的那样。

2、对于百姓,儒家的立意是:厚。厚,是朴实,是忠诚,是厚道。如此之民,最好治,所以,才会有君子们只要办好自己父母的丧事、用心追念自己的祖先、百姓就老实了这样的策略。

3、曾子的话,不要以为是让所有人都慎,都追,百姓是没有慎和追的资格的,在曾子看来,君子们不懂慎终追远的意义,所以明言告诉君子之人,做这件事的目的和如何做这件事。

10章解

这是子禽与孔子的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从这段对话看,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他是谁,这样推测大约不会错。子禽是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在某一个地方遇见的一个闲操心的人。因为子禽向贡子问的问题,除了可以让子贡趁机向他吹嘘一下他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想不出还有什么问的价值。

当然,也可以理解子禽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只是借他来问子贡一个问题,子贡在回答的时候,趁机表白一个他们的老师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为什么可以认为子禽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除了孔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别的人恐怕既无从知道,更不会去关心。所以,说子禽是孔子的学生也有道理。

如此看来,子禽这个人既不可能是孔子的弟子,也不可能是别的人,完全是一个虚拟的人,虚拟子禽,不过是借机吹嘘孔子。说论语有假,这里是一个例据。

子禽问子贡的问题是,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要听到这个诸侯国的政事,是孔子自己向人求问的呢,还是有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没有直接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说,孔子是一个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人,他求得这些政事的方法与别人是不一样的。

论语的内容,可以用十一个字来概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勇。这是儒家对人的规定。具体地说,在孔子看来,人应该是这个样子。人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就应该学着这样去做人。仁是核心,孔子立意的人,最终应该是仁爱之人。其余十个字,是成为仁爱之人的方法,就是说,这样做了,做到了这十个字,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仁爱的人。

孔子的这一为人立意,存在着这样的几个问题:

1、这十一个字的立意,是人先天就有的性情本能,还是后天要学着做到的?孔子没有说,那就只能理解为是孔子自己想的,是孔子认为做人应该这样的标范。

2、孔子凭什么规定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是根据现实里的人——或个个圣贤如孔子所立意的这十一个字那样,或个个不仁、不义、无礼、无信、不恭、不良、不让、不勇——而立意的?还是孔子幻想出来的?

如果是孔子的幻想,可见孔子的如此幻想不切实际,有人类历史为证,事实如此。如果是根据当时现实中的人如此立意,(如果当时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他在论语里说的就是废话,如果当时现实里的人与孔子说的这十一个字正好相反,孔子想没有想过,他的如此立意有多少现实意义。何况,他是要君子们这样做,君子们哪一个愿意做这样的人?怪不得孔子不招当时君子们喜欢,一个个把他拒之朝廷门外,不听他那一套游说)孔子就只是一个空想家,并且是君子们的空想家。

3、孔子的这十一个字,只是说给君子们的,在他看来,众百姓没有资格照这十一个字去做人,众百姓是被孔子排除在这十一个字的做人之外的。孔子说过,礼不下庶人,就是说,他所说的礼,不对对庶人说的,他们做不到,更不配做。

子贡这样回答子禽,他说,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夫子,(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夫子,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子贡称他为夫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子禽不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孔子如何求得到每一个诸侯国的政事,他的求法是与别人不一样的。

在这里,第一次完整地出现了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而这五个字,在这里的出现,说的是孔子的为人,孔子做到了,让君子们也这样做,可君子们不肯这样做,后来的君子们把这自己不愿做的转给众百姓去做,这也是治国治民的好策略,但这不是论语里的主意。

这也太可笑了,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最多也不过是能从别人那里打听到一些自己想知道的事情罢了。把如此为人的人说成是圣人,难怪文明时代的人没有谁愿意成为圣人。

            2020-7-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学论语#15.3【2017-7-30】
《论语》新解5;16
《论语·公冶长第五》解读提纲(2011年11月14日)
不惑不忧还不惧——《论语》悟读【230】
我读《论语》——说一种感觉叫“正”
论语杂谈:孔子的弟子也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