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两种人:不行道之人和有道者。

老子侧重描述的是第一种人,有道者的描述用的是反借说的方法,借助不行道之人的描述反说。

经文第一层先用六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不行道者的形象。从身行和心行两个方面刻画了这一形象的典型性。

身行描画: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人的身体或立或行,有一个常态,这种常态是自然的,叫自然态,这自然态,体现的就是道,常道。

与身行常态相反的不自然之行是跂和跨。踮起脚跟,不是站立的常态,不自然,大跨步,不是行走的常态,不自然。老子用跂和跨典型地述说了人的身体之行的非常态,不自然。不自然,就是不合道之行。

心行描画: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见:只看见自己,固执己见,自我欣赏;自是:以自己为正确,自以为是;自伐:居功自傲;自矜:自夸自大。老子在第七章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生,即是恒常,不自生,即天地之道,而人的这“四自”全都属于“自生”。人的如此心行,不合道,自然不能恒常。

不明,不彰,无功,不长,即不恒常的结果。

对人的如此身行和心行“四自”,老子接着说: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的跂、跨和“四自”,就像吃不下去的食物,就像身体上的赘疣。这是比喻说,老子用这一比喻,否定了人不合道的身行和心行。

老子用“物或恶之”直接说作为赘余的不自然的身行和心行,是可恶可怕的。

在这一章经文最后,老子用一句话述说有道之人:

故有道者不处。

守道的人,不这样行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真正的“无我”,才能成就“真我”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原文及译文
听张讲师讲《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之心得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