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大讲堂】楷书,方方正正的傲骨(五)

       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已经说得十分透彻了,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讲的是“物盛则衰”的道理,其实也是“天地之常数也”。后人甚至用这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道理,演绎出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说《红楼梦》里,秦可卿病故之前托梦王熙凤,让其早作家族衰败的准备;身处“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之中的凤姐自然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于是乎秦可卿有些语气重重地说:“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极而衰,这似乎是任谁也逃不开的必然,楷书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之前我们说过,楷书发展至唐朝已经达到顶峰:无论是书写规范,还是大家作品,足可以笑傲前朝后世。对于初学者而言,这肯定是好现象:因为有规范可循是很容易出成果的。但当学者有一定基础之后,就会深感不便:不是所有的人带着镣铐都能翩翩起舞的。为此,北宋初期的欧阳修,率先提出:

       书法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古人,一定要有自成一家的风格,否则不能算是书法家,最多算是书奴。

       在今天看来没什么奇特之处的思想,在当时也可谓是石破天惊——墨守成规易,开拓创新难。不过,欧阳修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紧随其后的米芾、苏轼、黄庭坚以及蔡襄,都深得其意旨滋味。他们在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髓的同时,也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到书法中,从而共同开创了崇尚个人意趣的书风,引领着整个宋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发展趋势。

“尚意”的宋代

       说到宋代书法大家,“宋四家”独领风骚。这四人分别是: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当然,也有人说其实“蔡”指的是“蔡京”,只是因为大奸臣人品奇差,后人不齿其为人,更之为“蔡襄”。不管怎么说,蔡襄的书法造诣也是极高的。

       蔡襄,字君谟,宋仁宗时期进士,博学多才而又正直清廉。作为官员,凡其所到之处,莫不有造福百姓的政绩;作为文人,他涉猎极广又书法超群。泉州为官时,他建造了可与赵州桥媲美的万安桥,造福百姓;同时,又以楷书亲笔题写了《万安桥记》。

       蔡襄的楷书,虽然师从于颜真卿,但在后期的创作中,逐渐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从其代表作《万安桥记》来看,端庄醇厚、严谨优美之风,宛若其本人风度。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对其书法艺术咋不绝口“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仔细观之,作品中一笔一画无不圆润平和,但落笔的气势却又大气磅礴。当然,相较于后来的书法家,或许创新性还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卓绝完备的书法成绩以及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比如紧随其后的苏轼。

       宋代人们有一句话,“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讲的是词人柳永词作的普及;同样地,在现代,只要是上过学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苏轼。傲娇的苏老泉(苏轼的父亲)在别人夸赞王安石的儿子过目不忘时,不以为然地说:“谁家的儿子读书需要读两遍!”苏轼的聪慧可见一斑。不过,博通经史而少年成名的苏轼,这一生走过的路,却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为此,其爱妾朝云就曾笑曰“一肚皮不合时宜”。但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看得到他处境的艰难,却看不到他意志的消沉与自暴自弃。“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虽然多次入狱,几乎丧命,但他仍不改初衷,从不违心,甚至他不仅仅是个文学家、书法家,是个正直的官员,还是个优秀的大厨……懂得生活,看透人生的苏轼,书法创作上,自然不会是落于窠臼的风格。他高唱着“我书意造本无法”,“辛苦平生参笔诀”,开创了行楷之风,自成“苏体”,成为“宋四家”中成就最高者。如欧阳修撰文、苏轼楷书成就的《丰乐亭记》,堪称苏轼晚年书法代表作。

       老而弥坚的苏东坡,字里行间透露着宽厚沉稳,下笔沉着,遒劲刚直;线条圆润丰腴,从容饱满。此外,虽楷书写就,但字体中已约略可以感受到行书的意味,意韵悠长,这也正契合着苏轼的行云流水与豁达开通。

       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早年曾为苏轼门生,“苏门四学士”之一。更为难得的是,在其生前就曾与其师苏轼并成为“苏黄”,虽然达不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但至少当得起“后生可畏”四个字。

       黄庭坚书法最为有名的当属草书与行书,不过楷书的成就仍不可忽视。刚劲有力的同时,又极富创造力,这大概也是深受老师的影响。同时,书写过程中并不仅仅实现“方方正正”的楷书基本要求,更追求一种洒脱超然的意境。当然,看似随意随性中,其实蕴藏着他一丝不苟地认真思考。“出神入化”四个字,大概可形容一二。

       “宋四家”中的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的书画自成一派,人称之为“米点山水”。其性格,或许很符合时下我们对艺术家的感觉——癫狂,故此也有人称之为“米癫”。于书法而言,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临摹古人作品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宋四家”的光芒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宋朝这样一个文化高度发展的朝代,还有一位艺术家,其光芒四射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这四位,他就是宋徽宗赵佶。做皇帝,他也真是不值得一提;但做艺术家,却令很多人望尘莫及。宋徽宗精通音律,书画俱佳,独创的“瘦金体”绝不是因其帝王的身份而在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代表作《楷书千字文》足见其功力。上位者的锋芒毕露与傲然不群融汇其中,酣畅淋漓的落笔,潇洒自如。同时,一笔一画干净利落,新颖淡雅又畅快明丽。

复古的元代

       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个王朝比元代更为特殊:相较于主流的汉族统治者,它是少数民族;相较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如清朝,它又是无比强大的存在。甚至有人质疑:元朝,是否应该算作中国历史。这一观点自然是不妥当的,但对其他朝代,从未有人有过如此的质疑,足见其特殊性。更别说对欧洲人民而言,元代恐怕是一个神秘而可怕的存在。

       元代,政治上,蒙古族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文化上,却被受其统治的汉族所征服。元世祖忽必烈马上得天下之后,认为想要巩固统治,则必须“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甚至于在后来,统治阶级对汉文化的追捧达到痴迷的境地。

不过,对文化的尊重,并不代表对汉族士大夫的尊重。众所周知的元代阶级划分,汉族人是归为最低等的。被歧视的读书人,自然很少会有张扬的个性与率性而为的风度。夹缝中求生存的他们,也默默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首屈一指的赵孟頫,可谓个中翘楚。

       赵孟頫,与宋代统治者同姓,他本人也确实是皇室后裔,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更是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八贤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之所以能成为振臂一呼的文人领袖,大概与其身份是分不开的。改朝换代后新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往往还是会善待那些没有威胁的前朝皇室后裔,赵孟頫便是其中一位。

       赵孟頫博学多才,其中以书画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仅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更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楷书造诣可见一斑。他在宗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基础上,临摹了很多古人的书法作品与碑文雕刻,最终形成自己的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风格:圆润柔和中透着遒劲有力,粗细均匀的同时又灵动秀美。

       赵孟頫一生流传的作品数量很多,如《寿春堂记》《道教碑》等,都体现着他法度谨严、雍容华美的特性。

中规中矩的明清

       元朝灭亡后,汉族重新掌握了统治权。含蓄内敛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自然在书法上也不例外。新兴而起的明朝,文人士大夫在某种程度上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不过身处帝国统治,谨言慎行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明代的书法家而言,赵孟頫的影响最为深远;为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的楷书作品往往呈现出中正平和的风姿。在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一种方方正正但缺乏个性特色的楷书书体流行于世,称之“台阁体”。

       “台阁体”在明代风行一时,其书风工整严谨、清丽秀气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矫枉过正之后未免有些呆板无生气。随着江浙一带经济的复苏与繁荣,苏杭一带在成为经济中心的同时,也成为全国瞩目的文化中心。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唐伯虎为代表的四大才子,便出现在此时。大概因为是在民间,多少还有些洒脱不羁,他们的楷书不同于唐宋,更与“台阁体”迥然有别,活泼生动中蕴含着典雅的气息;略带夸张的风格中,又有着含蓄深沉的意味。

       至于发展到清代,“文字狱”的兴起与清政府对文化思想的控制,多少束缚着读书人锐意创新的念头——即便是在书法领域也不例外。幸而康熙皇帝极为喜欢小楷的工整明快,秀气空灵,楷书才得以在一定时期内被广为重视,颇有建树。不过即便如此,在楷书的基础上自成一家的也越来越少了。

       简约而不简单,这大概最是楷书的写照。

       看似简单,太工整则失其灵气,太活泼则失其典雅。初学时固然力求工整,但心中要有灵动的追求;等到可以轻松驾驭灵动风格时,也不能忘记楷书最重要的还是端正。做人大概也是如此,外圆内方是一方面,能将简单的事情一丝不苟的做好,这样的人生,即便算不得成功,至少也当是无憾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十大书法家墨宝全集
宋代书法四大家及楷书四大家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人物介绍
爸爸,因为你我也成了书法家!
影响深远—中国十大书法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