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安娜·卡列尼娜》


一场家庭危机,改变了几个家庭的命运;一场爱情战役的胜出,代价竟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毁灭;一个转机,却又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危机……最后,他们能否冲破重重阻碍,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书中,安娜最终扑向车轮之间,请求上帝饶恕她的一切;列文经过多方挣扎获得信仰,内心趋于平静。


为什么安娜令人畏惧之余又让我们万般怜悯?为什么曾企图自杀的列文反而给了我们力量和勇气?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在书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0岁失去双亲,由家中的亲戚抚养长大。他读过书,混过上流圈子,当过官,也打过仗。他笔耕不辍,描绘了一幅又一幅俄罗斯民众广阔的生活场景,他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代表作有我们熟知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有人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拟。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里,出场了150多个人物,作者在讲述故事主线的同时,还让配角跃然于纸上,他们就是我们真实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物缩影,每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不会令人生厌。


看完本书,你可以学习到作者的那份慈悲心以及他的温和与宽厚;也可以学着像他一样,去捕捉身边人的一切;还可以学着像他那样,把所看到的用行为、语言、心理表现出来。


接下来,我会选择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用两个故事分别来讲述这本书的精华。



安娜


安娜年轻时,听从姑妈的安排,嫁给了身份尊贵却大自己很多的卡列宁,他们有一个儿子,尽管他们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但家庭还算和谐美满。


一次,安娜的哥哥因为和家庭女教师暧昧异常,和妻子大吵后开始冷战,安娜为了调解哥嫂关系,乘上了赶往莫斯科的火车。


在车上,她偶遇自己后来的情人伏伦斯基的母亲,两人同行至目的地。紧接着她遇到了来接母亲的伏伦斯基,几人闲聊间隙,听到了工人死于火车轮下的消息,那条铁轨和工人的死给安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给她深刻印象的还有伏伦斯基对工人家庭人员的善意。


哥嫂在安娜好言相劝后暂时休战,在这一天,她碰到了嫂嫂的妹妹吉娣,吉娣邀请她参加舞会。


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言之时,伏伦斯基也突然来访,众人奇怪之余,安娜也不明就里只是感觉相当别扭。


其实在没有遇到安娜之前,伏伦斯基很是享受和吉娣之间的暧昧关系,但吉娣却幻想着伏伦斯基会在舞会上同自己求婚。


吉娣精心打扮,却没想到最后安娜变成了舞会的焦点,在那一晚,吉娣甚至发现安娜和伏伦斯基交谈甚欢,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舞会结束后,安娜从嫂嫂处得知了吉娣和伏伦斯基的关系,为了不让吉娣痛苦,安娜决定返回彼得堡。


在返回途中,安娜又一次遇到了伏伦斯基。


伏伦斯基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被安娜吸引,他当着来接安娜丈夫卡列宁的面,表达了自己想要去他们家拜访的愿望,卡列宁冷言表示欢迎。


回家后的安娜,不久就陪同丈夫去交际圈应酬,她和伏伦斯基再次相遇,安娜找机会和伏伦斯基聊起吉娣的近况,伏伦斯基表示关于这件事情自己并不愿想太多,他向安娜诉说了自己对她的爱,安娜没有拒绝,只是匆忙离开了。


其实对于卡列宁来说,他并不在意妻子和别人相好,他只是担心这些事情的发生,会引起同一个圈子人们的注意,这些注意力才会让他十分不安。


所以当卡列宁听到关于自己妻子和伏伦斯基的流言蜚语后,只是旁敲侧击让安娜注意自己的言行。


安娜对丈夫的提醒曲意逢迎,两人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没过多久,安娜就和伏伦斯基发生了关系,事后她因为此事感到痛苦不堪。


伏伦斯基醉心骑马,打算参加一场赛马比赛,在比赛之前,他去见了安娜,安娜告诉他自己已经怀了他的孩子,得知安娜怀孕消息的伏伦斯基,表达出自己想要同她结婚的愿望。


伏伦斯基希望和安娜一起走出目前的困境,可是安娜十分逃避,她每次都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她甚至不能想象自己的儿子会如何对待自己。


恰好这个时候,安娜的儿子回来了,伏伦斯基匆忙离开。


安娜和卡列宁随后相继去了赛马场,安娜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别人聊天心里不舒服,同时他也为正在赛马的伏伦斯基担心,产生了这些想法的她,觉得自己十分堕落。


安娜因为伏伦斯基的落马惊叫,卡列宁指责安娜不检点,要求她提前离场,卡列宁的虚伪安娜无法再忍受,当晚就向卡列宁承认了自己和伏伦斯基的关系。


说出这一切的安娜,并没有得到解脱。


丈夫卡列宁权衡再三,不想因为安娜的问题而使自己名誉受损,因此提出要安娜同自己保持夫妻关系的表面和平。


一方面安娜因为和丈夫坦白,内心极度矛盾,另一方面伏伦斯基又想要明确和她的关系,让她陷入两难。


她最终决定尽快和卡列宁谈判。


因为儿子抚养权的问题,安娜和卡列宁约谈并不顺利。夫妻两人依旧一起在彼得堡生活,卡列宁默认了安娜和伏伦斯基的关系,只是要求安娜不许在家里会见情人。


困在家里的安娜给伏伦斯基写信,要求伏伦斯基来她家见一面,伏伦斯基赴约当天却碰到了卡列宁,卡列宁心生不快,萌发了想要离婚的念头,并开始走访彼得堡的著名律师。


没过多久,安娜生下一个女儿后,得了重病,她在弥留之际向卡列宁忏悔,伏伦斯基和卡列宁在安娜的病床前达成和解,最终安娜也有惊无险。


伏伦斯基经历了这一切,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虚伪和卑鄙,他非常痛苦并开枪自杀,自杀未遂的他其实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卡列宁对新生的婴儿十分疼爱,他经过考虑,容许安娜和伏伦斯基保持关系,之后在安娜哥哥的劝说下,卡列宁宽宏大量,终于准备和安娜离婚。可是伏伦斯基却这个时候和安娜见了一面,两人决意去意大利。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的他们回到了意大利小城居住,除了儿子不在身边,安娜表面上倒也表现得十分幸福,却没注意到伏伦斯基的无聊。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两人决定换个环境,回到彼得堡生活。


回到彼得堡的安娜十分思念儿子,她决定给卡列宁写信要求同儿子见面,当时的卡列宁仕途正陷入绝境,无情地拒绝了安娜。不久就迎来了儿子的生日,在仆人的帮助下,安娜偷偷回家见了儿子一面。


她叫醒睡梦中的儿子,止不住哭泣,儿子说世界上没有比她更好的人了,在丈夫卡列宁即将回家之前,她又只得丢下孩子逃离这个她曾经很熟悉的地方。


同儿子见面后的安娜内心越来越孤独,对儿子的思念也更甚,她的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重新回到了社交界。



外界对两人的关系嗤之以鼻,迫于舆论的压力,伏伦斯基开始拒绝和安娜见面,这一切让安娜对爱情生出一丝怀疑。


安娜只得重新出现在社交场合,没想到却在那一天遭到了羞辱,安娜的这个做法没有得到伏伦斯基的理解,反而迎来了他的抱怨。


他们无处可逃,又重新搬回了伏伦斯基的乡下山庄上居住。


安娜的嫂嫂到乡下避暑,在野外遇到了安娜,两人各自诉说着自己的现状,说到了安娜离婚和生育问题,出于对自己另一个孩子的考虑,安娜决定同卡列宁写信请求他同意离婚,她和伏伦斯基一直在等回信。


等信期间,伏伦斯基频繁去到俱乐部里,安娜心里不满两人发生争吵。卡列宁拒绝离婚信件的到来让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感情进一步恶化,两人日益争执不休,和解无果,安娜情绪终于大爆发,没有耐心的伏伦斯基愤然选择了离开。


伏伦斯基离开后,安娜开始在内心猜忌他不再爱她的事实,她做出的一切疯狂举动让自己痛苦不堪,她思念孩子,开始反省自身,精神日渐恍惚,觉得只有死亡才是自己唯一的解脱。


无助的安娜想去见嫂嫂,却遇到了吉娣,在和吉娣的谈话中,吉娣露出了对她的怜悯之情,回家后的她因为吉娣的怜悯之情更加疯狂,她决定去揭发伏伦斯基已经变心的事实,她想要去质问离家出走的伏伦斯基。


在去车站的途中,她一直在希望和绝望中徘徊。不管是和伏伦斯基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她第一次听到工人死于铁轨之下的消息,这些似乎都还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她开始胡思乱想,她开始回想自己忠于内心,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这段时间的生活,觉得自己被侮辱、被抛弃,于是跑向了车站。


在候车室里,她收到了伏伦斯基十点钟才能回来的来信,她决定不再让自己等待,不再让自己在希望和失望中倍受折磨,她选择了自杀。



列文


列文是乡下一处庄园的贵族,他从乡下来到莫斯科,打算向自己深爱的姑娘吉娣求婚。吉娣因为心属伏伦斯基,当面拒绝了他的请求。


列文心情沮丧,无心和也在吉娣家的伏伦斯基交谈。


求婚遭到拒绝的列文,在晚会上独自离开后,去看望了生病的哥哥尼古拉,便回到了自己的庄园,过起了以前的生活。


他时而幻想以后的幸福生活,并认定只有和自己喜欢的姑娘结婚才会幸福。


而另一边,吉娣在舞会上看到了伏伦斯基和安娜的亲密交谈,明白自己已然失恋,她心情抑郁直至生病,于是出国疗养。


回到乡下已经三个月的列文,还是对吉娣念念不忘,这让他很痛苦。


一直到春天,他才开始投入正常工作。


在得知吉娣并没有订婚而是生了重病的消息后,他又心生波澜。


在这期间,他和家人在对老百姓的看法以及自治会的问题发生了争吵。


情绪无处发泄的列文,只能和农民一起去田里割草,和大家一起劳动让他很愉快,他开始明白劳动的意义。


只是愉快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之后经营农业的过程中,列文越来越力不从心,他开始和农民发生争吵,这一切让他内心极度苦闷。


这个时候病重的哥哥尼古拉来到庄园,他第一次开始思考死的问题。两兄弟因为经济计划的问题争吵了一番,列文最后还是安慰了哥哥。


等列文再一次和吉娣见面时,吉娣的病情已经痊愈,两人在宴会上不管他人,只顾秘密交流,通过粉笔字幕来倾诉情谊,这让列文很兴奋,次日就在吉娣家中向二老求婚,二老开始筹备两人婚礼,列文也向吉娣说了自己不信宗教的秘密。


婚后两人的生活十分幸福,吉娣操持家务,不过这都和列文先前所设想的生活差距太大,他同吉娣吵架,对两人的蜜月也很失望,直到三个月后日子才开始稳定。他开始写自己的农业改革论文,直到他收到哥哥尼古拉病危的消息。


夫妻二人决定去县城陪伴尼古拉,面对病情已经恶化的哥哥,列文再次思考死的问题,甚至有些逃避,而吉娣却很明白事理,一边看护尼古拉一边安慰列文。


列文和哥哥尼古拉本身不信教,可在尼古拉病重时,尼古拉热烈地祈祷,流露出自己强烈的祈求和希望,列文明白哥哥舍不得离开,舍不得这样的生活。


他了解哥哥,哥哥不信教不是因为不信教日子会好过一些,只是因为现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把宗教信仰挤掉了。


没多久,尼古拉就安然死去了。


不久后吉娣有了身孕,在临盆前几天,她见到了最初心仪的伏伦斯基,她表现得异常平静。


而忙于社交的列文,逐渐感觉到经济困难。列文见到安娜,并在妻子吉娣面前对安娜的美貌赞不绝口,这让吉娣心里不舒服,列文马上意识到了妻子的情绪并成功安抚。


吉娣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却没想到儿子引起了列文的厌恶和怜悯,不仅如此,当他看清了儿子皱得很厉害的脸,还打了一个喷嚏后,又让他生出了一种没有丝毫欢乐,只有一种难堪的恐惧的感情。


这一切又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又一方面的软弱无能,他唯恐娇嫩脆弱的儿子将来吃苦,所以觉得紧张。



经历了尼古拉哥哥的死,经历了得有一子的生。这两件事越出了他生活的常轨,他开始为自己不信教的问题烦恼,开始探索信仰的秘密。


沉迷于哲学和神学著作中,他感到越来越失望,甚至有了自我了断的念头,但都没有付诸行动。


他努力让自己不再胡思乱想,投入现实生活,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必须要为亲人活下去,一边忙于农活一边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列文开始思索:“我是个什么人,我在什么地方,我为什么在这里?”这些问题。


一次,他和庄稼汉费多尔闲聊,聊到了一块土地的租用问题,接着聊到了人活的是为了什么?费多尔说,有人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人活着是为了灵魂,并且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


他长久的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信仰上帝,信仰善,就是人唯一的天职。


原来生活的意义在于行善和爱人。


回到家的列文,接到了仆人要他去接人的消息后,在接人的途中突降了一场大雷雨,列文在雨中看到了躲雨的妻儿,看到吉娣身上已经淋湿,他因为担心责备吉娣,可看到儿子全身一点没湿,两人平平安安,他开始赞美上帝。


没多久,他就为自己向妻子发火这个行为感到悔恨,努力握紧了妻子的手。


回家后,婴儿在澡盆里玩水,孩子开始分辨谁是亲人,孩子的一切举动让列文心花怒放,他开始喜欢这个孩子。


前期对孩子的忧虑和怜悯大大超过了欢乐,经历了一场大雷雨,列文开始明白自己对孩子的爱。


关于自己信仰善的问题,沉思很久的他,最终也获得了信仰和内心的平静。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在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书中列文的哥哥尼古拉在死之前拼命祈祷,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尼古拉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病入膏肓身体万般疼痛的他,随时准备迎接死亡,他希望能早日摆脱这样的感觉。可是另一方面,他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生活。


最后,在他的生命只剩下痛苦和想解脱痛苦的欲望的时候,他终于不再那么祈求活下去。可他也依旧没办法立刻解脱,而是熬了好几天才最终死去。


他对自己的生没有选择,同样对自己的死也没有选择。


有好些天,我一直在回忆书里的情节,一个关于死亡的谜还没解开,另一个关于号召人们去生去爱的谜又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底,组成了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一生,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电影《死亡诗社》里说,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说,人类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我们再来看看书里的两位主人公,对生活意义的诠释。


书里的安娜是美丽的,作者用多处笔墨写她的出场。她单纯自然,雅致而充满生气。她并不喜欢自己原本的圈子,只要有机会,就想要努力逃离,去找属于自己的迦南地。她追求个性解放,却没有能力承担这一切。


她选择爱情,注定只能和一切对抗,对抗卡列宁,对抗社会,不得不接受所有人向她泼的冷水。如果没有儿子这条软肋,她本可以逃离。她追求爱情,最终却失去了一切。但她一直真诚对待所有人,一直忠于自己的内心。


她活着的意义在我看来就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真诚对待所有的人。


书里的列文一点也不可爱,他一直在折腾,他所做的一切从来都没有顺利过。


他不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从来没有给过他机会,但他一直都在执着的寻求改变。


他的表现从来都不好,但是因为吉娣的存在,时时刻刻鼓励他去尝试一切,他也慢慢成长了起来。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说的就是获得平静后的列文。


 他活着的意义在我看来就是为了所爱之人努力活下去。


我们的一生,需要忍受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我们生机勃勃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去想我们生活的意义。每当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一定是我们感觉自己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不管当下的你幸福或者是不幸,都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一些新的体会。


在时间的长河中,愿我们都能行善,愿我们一直爱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长篇小说)
《安娜卡列妮娜》阅读
不守“妇道”的安娜·卡列尼娜,凭什么能得到托尔斯泰的理解?
《安娜.卡列宁娜》:为什么安娜没有得到幸福,而基蒂却能得到?
第241篇:方寸讲文学(51)
结合原著个人浅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