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临”——《易经》的领导艺术之三

《易经。临卦。九五》爻有“知临。大君之宜。吉。”《象》解释道,“‘大君之宜’ 也,行中之谓也”“知”即“智”,用智慧,睿智来治理天下,治理民众,这是大人君子适宜的行为方式,吉祥。“象”的意思是说,为何大人君子用智慧治理天下是适宜,说明奉行了中庸中正之道。“九五”在《易经》中是最高领导的象征,多指帝王,也可以理解为“一把手”。“大君”可以理解为大领导,也可以理解为道德高尚,想做大事,想成为伟大人物式的领导,必须用睿智来领导国家,领导民众。“行中”是说用此法是最好的领导之道,同时也在暗示用智慧领导要坚持坚守中正,不能邪恶。历史上伟大的领导者,被当时和后人尊崇的领导者,无不是内心中正,善于用智慧统治天下或下级的人。“知临”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当领导的特别是当一把手的,必须学会“知临”,善于“知临”,正确“知临”,这样方能成大功,立大名,成为“大君”式大领导人。

“大君”为什么要要用智慧治理天下,因为当领导特别是大领导,一把手工作太多,如果事事都要自己干,那他就会累死不可。我很赞赏古人强调领导用智慧要先讲“中”,“中”就是“正”,“中”与“忠”也同意,也就是强“中”即中庸,适度,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不过分,“正即正派,“忠”就是忠于事业,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好领导。这对领导来说很重要。做人先要有德,其次才是方法。当领导除了少数是傻瓜,智商低之外,如晋惠帝从小就“不才”,“为人憨呆,尝在华临园闻吓(蛤)蟆,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死乎?’时天下荒饥,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三》)。晋安帝也是“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署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因为生于帝王之家,大臣,外戚为了专权,才让他们当一把手,而绝大多数能当领导特别是能当上大领导的人,都不缺智慧,而且很多是智慧过人,绝顶聪明。如殷纣王就是“资辩敏捷,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的人《史记。殷本纪》)。王莽,隋炀帝,包括许多臭名昭著的奸臣,佞臣,都是智商很高的人,但有于缺德,常常坏事做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自己要么家破人亡,要么在历史上留下恶名。只有有德同时又有智慧的领导,如能充分用好智慧,方能造福于民,以“大君”之声流芳千古。那么,做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如何“知临”呢?

第一,要有识人用贤的智慧。做大事的领导,除了个人聪明有志,必须有超强智慧的人相助。《大畜。彖》说,“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颐卦。彖》说,“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利见大人”也是《易经》多见之词。汤武有伊尹,武丁有付说,周文王有姜尚,齐桓公有管仲,刘邦有“三杰”,刘备有孔明,。。。能成大事者身后都有一个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识人用人要有胸襟,不能怕人才能力超过自己而恐惧,要打破圈子,不能只在弟兄,亲族,同学等小圈子选人用人,不能靠亲信,周围的见识不高的推荐才用,不能求全责备,要用人之长;要能信任他们,在他们为你卖命时舍得感情,名利,地位的投入。当然也要加强监督。如要防止下级结朋党,如《涣卦。彖》提出“涣其群.元吉”(《六四》),就是说涣散朋党,很吉祥。要防止小人,“勿用小人”。“小人”与“君子”不是能力上的差别,主要是道德上的差别。小人能力有时说不定更强。

第二,要有用法制,制度治理天下的智慧。《噬磕卦。象》说,“雷电,噬磕。先王以明罚勑法。《大壮。象》说,“君子以非礼弗履”。《节卦。象》更明确,“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懂得法制对于当好领导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实在很了不起。聪明的领导在行使领导权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凭自己的聪明办事,我有智慧,你们都不如我,我想干什么就怎么干,我说谁行谁就行,不把制度放在眼里,认为那是无用的人才用的。王莽好变制度,桓玄也好变制度,都是为了显示自己聪明能干,智慧鬼神莫测。其实伟大的领导,成大事的领导治理天下最好的智慧是用法制领导。商鞅变法,就是通过制度使秦国走向了强盛之路。唐太宗能开创“贞观之治”,也是通过法来实现的。在农村明确农民负担,实行公示;对官员依法管理,不论是儿子,同姓还是功臣,犯法都要不宽容。国家那么大,下级那么多,靠一个人乃至几个人的个人聪明是管不好的。而衰世或亡国之君,不是都不聪明,而多是不讲制度,即是有制度也多是摆设,从而使国家陷入混乱。法家虽刻薄寡恩,把人想的太坏,如他们认为最不喜欢制度的是下级,是权臣,是想随心所欲的愚民,但他们主张以法治国治人的理念是正确的。领导要认识人,评价其德行工作好坏,要有标准,有依据,这个标准和依据就是制度是法制,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感情和双眼双耳。要善于根据社会和领导需要,把领导的智慧融入制度制定中,制定出好的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是领导“智临”的最好载体。

第三,要有为多数人或者说为人民做好事的智慧。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对于一个要当好领导的人来说,他的好坏,不是靠自己评价的,也不是靠少数人说好就好的,关键在于人民。《屯卦。初九。象》说,“以贵下贱,大得民也。”《益卦。彖》说,“损上益下,民说(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兑卦。彖》说,“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之矣”。都是讲领导要尊重人民,要给人民利益,要让人民愉悦幸福,这样对光大自己的德行,带领人民干大事是绝对有好处的。韩非作为法家代表,主张专制集权,不太在乎民众,他也说,“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临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邻国”(《韩非子。解老》)。他还从领导科学角度说,“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韩非子。备内》)。领导有道无道,主要看对人民有无德泽。好领导爱民,而对于一些坏领导来说,总想害民以为自己捞好处。上级损民举错越多,下级总要层层加码,有一批权贵从中谋利。老百姓怨恨,对那些权贵没影响,受影响的是政权,是“大君”。损民行为少,下级没了借口,就不会有权势来弄权,“德”的好处就归于上了。说的太好了。就如我们前些年乱收费盛行时一样,上级乱出台收税收费文件,如农业税,工商管理非,农业税中央没收益,主要是县以下政府支配,可到了乡村,几乎加倍甚至加几倍,一个村养几十人来收税费,绝大多数收的钱在养收钱的,农民苦不堪言。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县级工商部门,就有几百人收钱。苦了群众,国家没得多少好处,多数进了权势钱包中,人们骂的是共产党。现在取消农业税,取消了大部分工商收费项目,那些收钱的大小官员就没了存在土壤,老百姓感谢共产党,感谢上级领导。不是很好吗?当领导就是要给人民多做好事,少做或不做坏事,人民能感念你,也就有了成功感,同时也可延久政权的寿命。切不可成为坏领导,将智慧都用在弄权谋私,只顾眼前私立小利。常是进了监狱,上了断头台才后悔太没头脑,没智商,害己害人。

第四,要在亲自做具体事上有智慧。领导能干,但不能事事都亲自干,这样会累坏自己,下级无事可干。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天天忙的焦头烂耳,而下级却清闲无事可做,绝不是一个好领导。但也不能什么事也不做,全由下级代劳,也不行。关键是要分清职责。领导不能只听自己身边的人怎么说,不能只看由下级安排好的地方,要深入最基层,到最偏远的地方亲自了解情况,听取他们对时政的看法,对干部的评价,这样才能对你身边的人,对你所用的人,对你决策的正确与否,落实好坏有更楚的认识。欧阳修是古代著名文学家,据史称他为官也很有方法,“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政声,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他说,“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烦琐”(《宋史。欧阳修传》)。当领导太简单,不做事,对工作一点心也不操是不称职的,但太烦琐,只会抓小事也不是好领导。这一点,我在《领导“至临”要有道》已说了不少。

第五。要在决策上有智慧。一般很聪明的领导在决策时往往以我是领导,我说了算,不许别人发言,更不许别人有不同意见的发言,搞“一言堂”,遇事决策,先讲自己的观点。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就会引起领导班子的不和,出了错也不会有下级给你分担责任。特别是大领导,做重大决策,过分的独断出了错,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因此《坤卦》说,“先迷而后得,主利”。《彖》也说,“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意思是君子有行动,搞决策,如遇事老想争先居首则会迷失方向,如果跟在人找到正确的常规。对一把手有利。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此意。《韩非子。解老》说,“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成,功无不立,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官,其可得乎?成大官之谓成事长,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在领导会议上,后发言的总是最全面,最有道理。因为吸取了前人长处,当领导的特别是一把手一般不宜先发言亮观点,要让他人先发表意见,然后取长补短,使决策更正确。当然领导也不能没有主见,完全听他人的。在决策问题上,我觉得庄子有句话,值得领导借鉴,“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小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庄子。则阳》)。领导要善于集中各种意见,有些意见从外来,也许领导已有主见,但不能固执己见,群众,下级有好观点,要吸纳;由内心发出的,内心虽有所取正却不排拒他人。大人,大君应有此决策智慧。

第六,要在知几保密上有智慧。“知几”就是知微,从细微小事上发现问题,发现风险,发现趋势,发现机遇,有预见,能见几行事。《屯卦。六三》爻说,“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到山中打猎与鹿很近,没有管山林的虞官引导,深入山中追鹿是很危险的,万一遇到虎狼之类的猛兽就会丢性命,因此要见机停止,如继续前往追会有悔憾。《豫卦。六二》爻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在完=玩风盛行的环境中,一个人能象石头一样坚定不移持续一天,占卜可获吉祥。孔子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下·传》”。见人遇事,能见微知彰,及早防范是领导智慧异于常人之处。有这样智慧的领导,下级就不怕跟着你会迷失方向。同时还要有慎言保密意识。人与人之间可以无话不说,但领导尤其是大领导,决不可不注意。《节卦。初九》说,“不出户庭,无咎”。孔子感慨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缜密而不出也。”韩非子在《亡征》一文中把“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列为“可亡”的征兆。小事中见规律,小事中藏大危险,领导不能没有先见的智慧,有此智慧才领导下级和民众克服艰险,轻松顺利前进。

第七,要有见好就收,及时弃权隐退的智慧。三代之前的中国,流行禅让。当领导的到了一定时侯,就主动辞官去职。当然也有死恋权位的人。《易经》主张当领导要看准时机,及时隐退。《蛊卦》是专论如何纠正前辈过失和继承前辈事业的一卦,在“六五”爻完成纠偏,事业顺利进行,有了成功荣誉之后,《上九》爻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解释说,“‘不事王侯’志可则也”。“不事”可作不为王侯效力解。也可作放弃王侯之位解。如果此爻是指帮助主要领导的人,如范蠡,张良之类的下级或副职,而《遯。九五》爻说,“嘉遯贞吉”。《象》说“‘嘉遯,贞吉’,以正志也”。成功及时的引退,符合正道,可获吉祥。是志向端正。《上九》爻也是“肥(飞)遯无不利”,《象》说,“‘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远走高飞,没什么不利,说明没有疑虑牵挂,当遁则遁。“九五”主指帝王或一把手,说明无论是帝王还是大官,《易经》都赞同功成而身退。古代中国有不少这样的大智型领导,在他们治国治民时善于用智,当看到年纪大智力衰,或功成后自己会为领导所忌,人身有危险时及时退隐。这类领导大都内心纯正,无私无欲,因此才有此智慧。而一些权迷则不会如此,如曹操就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让县自明本志令》)。因为坏事做多了,丢权就有危险,因此不放。而有远见,心地无私欲的智者则会如此。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放弃终身总统,放弃要他当国王的请求,干完两届后坚决辞退归隐,两百多年来仍在影响美国的政治,中国历史上能主动从高位引退的政治家,除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他们也被后人称赞。这不是“智临”者应学习的智慧么?

《易经》是智慧之学。当领导的从各个方面都可以学到“智临”的学问。当然,要结合现实。能学一点智临之法,对我们保持健康的身体,在烦杂的工作中游刃轻松,又不会失权误事,同时能在当时和后世留下一个善于当领导,是个“大君”式的好领导的名声,是有帮助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随古今大家学易经——第十九《临卦》(如何做领导家长的智慧)
易经的十大智慧4.doc
046_易经的智慧_(卦序17)_随卦(上)择善而从
易经中有哪些智慧?
周易第十九卦临卦详解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原文解释翻译
《易经》第九卦小畜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