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陕西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西安市、延安市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榆林市、渭南韩城市(陕西省计划单列副地级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咸阳市、汉中市入选。

​西安市
西安市自西周以来,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西魏、北周、隋、唐11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历时1000多年。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革命政权也曾在此建立。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罢内史,在长安城设置京兆尹
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曹魏正始五年(244)改称京兆郡,并兼设雍州,历两晋和北朝330多年,到隋开皇三年(583)撤销京兆郡,仍设雍州。大业三年(607)撤销雍州,复设京兆郡。唐武德元年(618)撤销京兆郡,复设雍州。贞观元年(627)在长安城设置关内道,雍州归关内道管辖。天授元年(690)撤州再设京兆郡,不久又撤郡复设雍州,二年七月增设鸿州,久视元年(700)撤销。开元元年(713)撤销雍州设立京兆府,二十一年设立京畿道,京兆府改属京畿道。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把京兆府改称大安府,后唐同光元年(923)复名京兆府。
  宋至道三年(997)在京兆府城设立陕西路,熙宁五年(1072)改为永兴军路,金皇统二年(1142)改为京兆府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撤销京兆府路和京兆府,另设安西路,名取“安定西北”之义。皇庆元年(1312)改称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1369)沿用原意改设西安府,西安从此得名。
    民国2年(1913)废除府制,设立关中道;17年道废后,所辖各县改由省辖;26年以后分属第7和第10行政督察区。民国17年(1928)始设西安市,19年撤销,24年复设,36年直属行政院。1949年5月20日解放,直属陕甘宁边区,西安市设12个区,其中城区8个,郊区4个,城区未设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区下设有19个乡。
1950年1月改属西北军政委员会,1953年3月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陕西省辖市。将12个区和部分新划入的乡镇合并调整为9个区,定名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长乐区、雁塔区、阿房区、未央区、草滩区、灞桥区。
1957年4月撤销长乐、未央两区建制,市辖区减为7个。
1958年11月将长安、蓝田、临潼、鄠县划归西安市。
1960年撤销莲湖、碑林、新城区建制。
1961年8月将蓝田、临潼、鄠县划出。
1962年恢复新城、碑林、莲湖区建制。
1965年撤销灞桥、雁塔、阿房、未央区建制,辖地合并为一个郊区,市辖区减为4个。
1966年6月,将临潼县所属阎良镇划归西安市组建为阎良区,将咸阳市(县级市)划归西安市。
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莲湖、阎良区更名为东风、向阳、红卫、东红区,1972年恢复原名。
197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将咸阳市划出。
1980年3月,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灞桥、未央、雁塔区建制。
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1964年9月将鄠县改为户县,盩厔改为周至)、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西安市共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7区,长安、蓝田、临潼、周至、户县、高陵6县。
1997年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临潼区。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
至2012年底,全市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9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户县、高陵4个县。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2016年,国务院批复户县撤县设区,设鄠邑区。
西安市政府驻未央区凤城八路未央广场
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长安、高陵、鄠邑11个市辖区及周至、蓝田2个县。    



咸阳市
西周时是王畿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秦国的中心区。秦孝公十二年(前351)建都咸阳城(故址在今渭城区窑店乡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咸阳城设有内史,管辖关中诸县。
  两汉时,这里分属右扶风和左冯翊。三国时,曹魏在境内设有扶风、新平2郡,晋泰始三年(267)增设始平郡。北魏时期,辖区东部属雍州,设有咸阳、扶风2郡;中部属北雍州,设有建忠郡;西部属岐州,设有武功郡;北部属泾州,设有新平郡。西魏大统四年(538)增设宁夷郡,十四年增设南豳州;废帝三年(554)把南豳州改为豳州,宁夷郡改名秦郡。北周时,增设云阳郡(属宜州),建德元年(572)撤销建忠郡,三年撤销秦郡和武功郡。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咸阳、扶风、新平、云阳4郡,属县分隶雍、豳2州;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属县分隶京兆、北地2郡。
  唐武德元年(618)在西部复设豳州,三年增设稷、泉2州;贞观元年(627)撤销稷州和泉州,豳州划归关内道管辖。天授二年(691)七月增设鼎州,复设稷州;久视元年(700)撤销鼎州,大足元年(701)四月撤销稷州;开元十三年(725)二月因“豳”、“幽”2字易混,将豳州改为邠州,二十八年改属京畿道。天宝元年(742)撤销邠州复设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撤郡再设邠州。乾宁二年(895)又增设乾州,天复元年(901)撤销,天祐年间(904—907)岐国复设,历五代到宋熙宁五年(1072)再次撤销,政和七年(1117)复设,八年改名醴州,邠、醴2州同属永兴军路。金初醴州属京兆府路,邠州属庆原路;天德三年(1151)醴州复名乾州。元代乾州归奉元路辖领,邠州直隶陕西行省。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亦改为直隶州。
  唐、五代、宋、金500年间,辖区东部一直是京兆府的一部分,元属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
  民国2年(1913)撤销府、州,其地是关中道的管辖范围;17年废道后,各县改由省辖。28年(1939)在咸阳和邠县分别设置第10、第7两个行政督察区。
  1948年以后各县相继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在境内设立咸阳、邠县、三原3个分区。
1949年5月设立咸阳分区,辖咸阳、长安、户县、周至、兴平、武功6县。
1950年5月咸阳分区更名为咸阳专区,撤销邠县分区,其中醴泉、栒邑两县划归咸阳专区;撤销三原分区,所属的三原、泾阳、淳化、高陵、富平、铜川、耀县7县划归咸阳专区;咸阳专区的长安县改由省直辖;武功县划归宝鸡专区。
1953年1月撤销咸阳专区,所属的咸阳、鄠县、铜川3县及咸阳市改由省直辖;富平、三原、泾阳、高陵、耀县5县划归渭南专区;栒邑、淳化、兴平、醴泉、盩厔5县均划归宝鸡专区;设立咸阳市,以咸阳县的城区及钓台区七里乡、珠泉乡石都村一带为其行政区域。
1961年9月,复设咸阳专区,辖咸阳市及兴平、鄠县、盩厔、高陵、三原、泾阳、淳化、醴泉、乾县、永寿、栒邑、邠县、长武13县。
1958年11月撤销咸阳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咸阳市。
196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属省直辖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划归咸阳市。
1961年8国务院批准设立咸阳专员公署。西安市领导的鄠县和咸阳市领导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及省直辖的三原县和新设立的淳化、邑县、长武、永寿、醴泉、泾阳、高陵7县划归咸阳专员公署领导。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为礼泉、栒邑为旬邑、邠县为彬县。
1966年6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咸阳地区的咸阳市划归西安市代管。

1969年,咸阳专区改名咸阳地区。
1971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西安市代管的咸阳市重新划归咸阳地区。
1983年10月,撤销咸阳地区,咸阳市改为省辖市,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原宝鸡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原县级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咸阳市辖秦都、杨陵2区及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1县。

1986年12月,以市区乐育路为界,分秦都区、渭城区。
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兴平县,设立兴平市(县级),由省直辖,咸阳市代管。

2018年5月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
咸阳市政府驻地陕西省咸阳市渭阳中路6号
辖2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和9个县[秦都、杨陵2区;兴平、彬州2市;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长武、旬邑、淳化9县。


延安市
春秋时是白翟部族的居住地,战国时分属秦、魏两国。
  秦汉时期是上郡的组成部分,东汉末年匈奴等族内迁,魏晋两代没有设置郡县。
  北魏在南部设有北华州和中部、敷城、义川、乐川4郡;在北部设有东夏州和遍城、定阳、上、朔方4郡;以及夏州的金明郡。西魏大统三年(537)在东南部增设汾州。废帝三年(554)把北华、东夏及汾州分别改名敷州、延州和丹州。延州下辖遍城、文安、神水3郡,敷州下辖中部、敷城2郡,丹州下辖义川、乐川2郡;西北部仍设有金明郡,属夏州。北周保定四年(564)撤销神水郡,把乐川郡改名丹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遍城、文安、中部、敷城、丹阳、乐川、金明7郡,仍设延、敷、丹3州;大业三年(607)撤销州制,设立上郡和延安郡,延者长也,名取“长治久安”之义。义宁元年(617)增设丹阳郡。
  唐代,这里是关内道的组成部分。武德元年(618)撤销上、延安、丹阳3郡,设立鄜、延、丹3州,二年增设坊州。天宝元年(742)撤销州制,设立延安、洛交、中部、咸宁4郡,乾元元年(758)又撤销郡制,复设延、鄜、坊、丹4州。
  宋代,本地区是永兴军路的一部分,仍设延、鄜、坊、丹4州;西北部宋初被西夏占据,收复后设立保安,定边2军。庆历元年(1041)设置鄜延路,元祐四年(1089)把延州升为延安府。
  金设鄜延路,初辖延安府,鄜、坊、丹、绥德(辖地在今榆林地区)4州及保安、定边2军。皇统六年(1146)撤销定边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撤销保安军,增设保安州。
  元设延安路,辖领鄜、葭、绥德3州(后2州辖地在今榆林地区)。明洪武三年(1369)五月改设延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鄜州升为直隶州;至是,本区内设有延安府和鄜州两个省辖的行政区。
  民国2年(1913)撤销府、州,属县改隶榆林道(9年道治迁驻肤施城),17年道废后,各县改由省辖。
  1934年以后,建立了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1935年11月改为陕甘省和陕北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10月,成立延安市政府,直隶于边区政府。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始置吴旗县,属三边分区。1943年设延属分区,1月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市及延安、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固临10县(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设黄龙分区,辖洛川、黄陵、宜君、宜川、黄龙等10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增辖富县。5月,撤延属分区,设陕北行政区,卫北行政公署驻延安,辖榆林、三边、绥德、黄龙4个分区及延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甘泉7个直属县。 
1950年5月,撤销陕北行政公署,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延安、延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黄龙12县。同年10月,改称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
1955年5月,又改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1956年10月,延川、子长划归延安专区。1964年,鄜(fu富)县改称富县。
1968年8月18日,成立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次年9月,延安专区改称延安地区。
1970年延安县析置延安城区(县级),1972年,延安城区改称延安市。全区辖1市14县。1975年8月,延安县并入延安市。
1978年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延安地区行政公署成立。
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复宜君县划归铜川市。
1996年11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2005年10月17日民政部民函278号批复:延安市吴旗县更名为吴起县。
2016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延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04号):同意撤销安塞县,设立延安市安塞区。
延安市下辖2个区、11个县。宝塔、安塞区;延长、志丹、吴起、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陵、延川、黄龙、子长11县.延安市政府驻宝塔区宝塔山街道。

榆林市
春秋战国时期是林胡部族居住地。
  秦设上郡,西汉增设西河郡(大部分辖地在今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魏晋时期被匈奴、鲜卑等族占据,没有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族统治者赫连勃勃在统万城(故址在今靖边县东北白城子)曾建立大夏国。北魏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神四年(431)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改设夏州,并在境内设立化政、阐熙、大兴(属灵州)3郡。西魏大统三年(537)增设西安州,并将大兴郡改名五原郡。废帝元年(552)增设绥州及安宁、安政、抚宁3郡,三年将西安州改称盐州,十三年把化政郡改称宏化郡。北周保定二年(562)增设银州及中乡、开光2郡,并将五原郡复称大兴郡。
  隋开皇元年(581)因避文帝父亲杨忠的名讳,将中乡郡改称真乡郡,三年撤销宏化、阐熙、安宁、安政、抚宁、真乡、开光、大兴8郡,仍设夏、绥、银、盐4州。大业元年(605)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盐川3郡。
  隋末唐初,这一带被梁师都占据,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设夏、绥、银、盐四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724)在东北部增设麟州。天宝元年(742)又撤销州制,复设上、朔方、银川、五原、新秦5郡,乾元元年(758)撤郡再设夏、绥、银、盐、麟5州。后唐天祐八年(911)增设府州。
  北宋时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西部被西夏占据,设有夏、龙、洪、盐、银、石6州;东部亦曾被西夏攻占,收复后设立绥德、晋宁2军;东北部则设有麟、府2州,属河东路管辖。
  金代本地区西部仍为西夏版图,东部是鄜延路的一部分。大定二十二年(1182)设立绥德、晋宁2州,二十四年把晋宁州改名葭州。元代绥德州和葭州同属延安路,明成化七年(1471)设置榆林卫,清雍正三年(1725)绥德升为直隶州,八年罢卫设立榆林府,至是本地区内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民国2年(1913)废除府、州,设立榆林道,17年废道,各县改由省辖,24年(1935)国民政府设立陕西省第1、第2两个行政督察区。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1940年撤销陕西省第2行政督察区,设立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3月废除陕西省第1行政督察区,设立陕甘宁边区榆林分区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
1969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15]209号)批复同意撤销横山县,设立榆林市横山区
2017年4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神木县,设立县级神木市,神木市由陕西省直辖,榆林市代管。
榆林市下辖2区1市9县,市人民政府驻榆阳区青山路8号。

榆阳区  横山区
神木市
府谷县  靖边县  定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佳县  吴堡县  清涧县  子洲县


汉中市
春秋时是蜀国的一部分,战国时分属秦、楚。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全部归秦。秦设汉中郡,历两汉400多年,到三国时期,归于蜀汉。蜀汉仍设汉中郡,西晋设立梁州。
  南北朝初期,除西部一小部分被北魏占领外,其余全属南朝。刘宋设有梁州及汉中郡,并侨设秦州及华阳、怀安等郡。萧梁天监三年(504)全部被北魏攻占,北魏设立梁州及晋昌、汉中、褒中、华阳、丰宁5郡,在西部设立东益州及武兴、槃头、落丛3郡。西魏大统元年(535)其地又被萧梁占据,梁改设北梁州,并于境内增设西华州、东巴州及北秦州。西魏废帝元年(552)收复,二年复设梁州及汉中、褒中、傥城3郡,并增设洋州及洋川、丰宁、怀昌等郡,并将东益州改名兴州,设立顺政、槃头、落丛、华阳4郡。北周天和年间(566—572)撤销褒中、怀昌、槃头3郡,把汉中郡改称汉川郡。
  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汉川、洋川、洋中、丰宁、顺政、落丛、傥城、华阳8郡,仍设梁、洋、兴3州;大业二年(606)撤销洋州,三年撤销梁州和兴州,复设汉川、顺政2郡。
  唐武德元年(618)撤销2郡,复设梁、洋、兴3州,贞观元年(627)把梁、洋、兴3州划归山南道管辖。开元十三年(725)把梁州改称褒州,二十年复名梁州,二十一年在州城兼设山南西道,梁、洋、兴3州归西道辖领。天宝元年(742)罢州设立汉中、洋川、顺政3郡,乾元元年(753)撤郡再设梁、洋、兴3州。兴元元年(784)六月梁州升为兴元府。
  五代时,这里被前蜀和后蜀占领,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后蜀把洋州改名源州。北宋乾德三年(965)源州复名洋州,至道三年(997)把兴元府及洋、兴2州划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在兴元府城兼设利州路,洋、兴2州划归利州路管辖。南宋绍兴三年(1133)在西南部增设大安军。十四年把利州路分成东西2路,东路设在兴元府,大安军及洋州属东路;西路设在兴州。开禧三年(1207)兴州改名沔州,几经合分,嘉定十二年(1219)复合为利州路。
  元代撤销利州路和大安军,设立兴元路,洋州属兴元路管辖,沔州属广元路管辖。明洪武三年(1370)撤销兴元路及洋州,设立汉中府,成化二十一年(1485)增设宁羌州。
   
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府、兴安府(今安康市)。
民国元年(1912),废陕安道;2年(1913)2月,废府、州、厅制,州及厅改称县。三年(1914)1月,设立汉中道,治设于南郑,领陕南25县:南郑、褒城、沔县、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定远厅改名)、佛坪、略阳、宁羌、留坝、凤县、安康、岚皋、石泉、汉阴、宁陕、洵阳、紫阳、平利、镇坪、白河、镇安、商南、山阳。
民国十七年(1928),废汉中道,各县直隶于省,境内有南郑、城固、洋县、沔县、西乡、镇巴、宁羌、略阳、留坝、佛坪、褒城11县。二十四年(1935),省在汉中设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辖南郑、褒城、沔县、略阳、凤县、留坝、洋县、西乡、佛坪、城固、镇巴、宁强(1942年由宁羌县改名)12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后,关中及西安解放,国民党陕西省军政机关南逃汉中。9月,汉中分设东、西两专员公署,东署驻城固,辖东6县,西署驻沔县,辖西6县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50年3月3日,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由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政府驻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县城由凤州迁双石铺。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设立省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行政区为南郑专区,辖南郑市及南郑、褒城、凤县等12市、县。 
1953年1月,设立黎坪中心区,直属南郑专区。
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10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归汉中专区辖。
1954年,四川省通江县碑坝区划归陕西省南郑县。
1957年,四川省旺苍县三道乡划归陕西省黎坪中心区。
1958年11月,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撤销佛坪县,辖区北部(秦岭主脊以北)划入盩厔县;中、南部并入洋县;东部并入石泉县;撤销黎坪中心区,辖区分别并入宁强、沔县;撤销褒城县,辖区并入沔县和汉中市;撤销留坝县,辖区北部并入凤县,柴关岭以南的江口、留坝两公社划归汉中市。此时汉中专区辖汉中市及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宁强、凤县、沔县、略阳县。
1960年12月,凤县划入宝鸡专区。1961年8月,恢复南郑县(驻地迁于周家坪)、留坝县、佛坪县。佛坪县原秦岭以北地仍归盩厔县。1964年5月,汉中市撤销改设县。9月,沔县改名为勉县。
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所辖县未变。1980年7月,汉中县撤销恢复为市(县级)。 
1995年,汉中地区辖汉中市及南郑、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勉县、宁强、略阳、留坝。
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通知,撤销汉中地区以及县级汉中市,改设为地级汉中市,6月6日,正式对外办公。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县级)。
2017年8月28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汉中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7]108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汉中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陕政函[2017]170号]),同意撤销南郑县,设立汉中市南郑区。
汉中市共11个县区.
汉台区  南郑区
城固县  洋县 西乡县  勉县  宁强县  略阳县  镇巴县  留坝县  佛坪县
 

韩城市 

夏商属雍州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
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公元前757年晋文侯灭韩,公元前638年秦穆公灭梁为少梁邑。
战国属魏,魏文侯六年(公元前440年)筑城少梁(今少梁村),后属秦。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国被迫献纳给秦国。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改少梁名为夏阳,后置县。秦属内史;
西汉属左冯翊;王莽始建国改冀亭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夏阳县;
三国时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县撤销,辖地并入郃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韩城县,因原为韩侯封国故名,属冯翊郡。
唐武德三年(620),韩城改属西韩州。八年(625), 将西韩州迁驻于韩城县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4)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宗帝天祜二年(905),更名韩原县。
五代后梁时,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北宋时,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金宣宗贞辛右三年(1215)韩城升为桢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至元二年,又复设祯州。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西安府同州。
清初沿于明制,属陕西西安府同州。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始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直辖于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3月24日韩城第二次解放,初属黄龙分区,1949年6月改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改属渭南分区。1956年10月直属省辖。1959年1月合阳及黄龙县白马滩公社并入韩城。1961年8月15日恢复原建制,属渭南专区。1972年3月专区改名地区,韩城仍为辖区。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1月改为韩城市(县级市),仍属渭南地区。1995年5月渭南地改市以后,属渭南市管辖。
2012年5月,韩城市被列为陕西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实行副市厅级行政建制.
韩城市政府驻新城街道太史大街中段
辖2个街道、6个镇: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龙门镇、桑树坪镇、芝川镇、西庄镇、芝阳镇、板桥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 陕西地名的由来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卷二百八十二
清末陕西'七府'府城具体位置(西、延、凤、安、汉、榆、同)
千年延州从此始:说说历史名城甘谷驿
卷五十七 陕西六
说说子洲县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