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 清代“连中三元”者


明代“连中三元”分别是:黄观、李骐、商辂。

黄观  洪武23年(1390) “解元”,洪武23年(1391)“会元”,“状元”

明洪武23年(1390),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洪武24年(1391)黄观以乡贡解元夺会试第一,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殿试《御戎策》举“天道、福善、祸淫之机,人事、练兵、讲武之法”为言。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时年27岁,成为明代第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请奏于廷,经帝恩准遂复原姓。[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入赘贵池上清溪许家,随母姓许]。(黄观的状元后被朱棣除名)

李骐  永乐15年(1417)“解元”,永乐16年(1418)“会元”,“状元”

永乐15年(1417),39岁福建长乐人李马福建乡试第一,解元。永乐16年(1418)戊戌科会试第一,会元,廷试又第一,状元。时年40岁,成为明代第2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为明代科举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

当时,永乐帝阅其卷时,嫌“李马”名不甚雅,认为状元以畜名不吉,遂御笔书写“其”字于“马”字的右边,改名为李骐。三日后胪唱三遍,均无应答者。永乐帝忙解释说:“即李马也”,李骐才出列受诏,赐纱帽、银带朝服。以后,李骐每写姓名,均将“骐”字墨书“马”旁,朱书“其”字。

商辂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元”,“状元”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解元”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八月,三年一度的乡试日期临近了,22岁的淳安(属浙江)人商辂打点行装,拜别了父母,由家乡乘船沿新安江顺流而下,来到浙江首府杭州。

经过三场紧张的考试,考生在沉重、懊丧、兴奋和希望等复杂心理状态中,焦急地等待着发榜。商辂和大家一样忐忑不安。发榜那天,人山人海,挤来挤去,都争着向榜上看。商辂只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因为红榜虽然很长,可是第一个名字就是他。他中了解元,熟识的人纷纷围上来祝贺,不相识的人都望着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羡慕。谁能想到乡试的最高荣誉,竞落在浙西山区这个乡巴佬的身上!

正统十年(1445)“会元”,“状元”

商辂以为解元考进士还成什么问题?便卷入了世俗的应酬之中,荒废了学业,所以在宣德11年(公元1436年)会试的时候,名落孙山。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训。本来他可以到吏部去登记候选,谋个一官半职。但是,他以不中进士为耻辱,立志要精进学业。按照规定,会试落榜的举人,根据自愿可以无条件地进国子监攻读。商辂选了这一条路,潜心致志地读起书。

商辂入学后,废寝忘食地苦读,几乎不出校门一步。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国子监祭洒(官名,相当于大学校长)李时勉。他给了商辂以鼓励和支持,特意为商辂在校内东厢房的后面找了一间非常安静的房子,让他专心读书。商辂日日夜夜地博览群书,钻研学问,练习写作,一埋头就是整整十年,终于在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的会试中,一举夺得了会元。这次,他没有松懈,紧接着在殿试中,又独占鳌头,夺得了状元。时年34岁,成为明代第3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不过他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清代“连中三元”分别是:戴衢亨  钱棨  陈继昌  陈沆

戴衢亨(1755~1811年),字莲士,一字荷之,原安徽休宁隆阜人,寄籍江西大庾(今江西大余县)。

戴衢亨15岁,县试、院试小试牛刀;17岁,秀才便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再战乡试,又高中举人。人们的赞叹声余音未了,刚刚21岁的戴衢亨,在乾隆皇帝巡幸天津的时候,奉召应试,又深得皇上赏识,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就入军机处当了军机章京。

戴衢亨少年得意主要靠实力,但他夺得状元的桂冠,则有一半靠运气。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考试时,正副主考官、同考官及读卷官共7人,全部都是当时在朝大臣中的前科状元,其中有两位同考官是徽州人,一位是休宁五城人黄轩,另一位是歙县人金榜。如此清一色的状元任考官,这是前所未有的科举盛事。因此,这一科的状元名落谁家就格外引人注目。殿试过后,主考官将前10名试卷呈送皇帝审阅。原拟头名试卷是北京邵自昌的,乾隆皇帝看了邵的试卷,虽嫌其对策中有两句略有一些不连贯,但也没有打算改变初拟顺序。准备拆了考卷弥封,就照原定名次写榜。该科读卷负责人、吏部尚书程景伊奉命当场拆封试卷填榜,拿起邵自昌的卷子好半天拆不开,看不清姓名籍贯,乾隆等急了,就叫将第二、第三名往前挪,而把邵自昌的一号卷移为第三,拆了原来的二、三号卷再拆邵的仍然拆不开,就把四号卷移为第三,拆了四号卷,才将邵自昌的卷子拆开。乾隆皇帝认为这是天意,便让程京伊按拆卷顺序填榜,于是原本被金榜那一房录取的第二号试卷考生戴衢亨,年仅24岁就成了天下第一的“钦点状元”。而邵自昌却非常可惜地变为二甲第一名,仅得一个“金殿传胪”的名号。

  戴衢亨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他一一酬谢了那些“助我上青云”的文朋诗友。乡亲们为大余出了个状元郎而欢喜若狂,在宗族祠堂大摆宴席,吹吹打打为此庆贺。酒过三巡,乡绅们请状元郎题咏留念。醉意惺忪的戴衢亨,春风满面,接过笔来,一挥而就:“三十年间,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亦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钱棨  乾隆44年(1779)“解元”,乾隆46年(1781)“会元”,“状元”

乾隆44年(1779),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钱棨参加乡试,得中第一名。乡试副主考官的翁方纲将钱棨拔为解元.乾隆46年(1781)钱棨参加会试,又夺会试第一名——会元。

接下来的殿试,主考官便将钱棨的考卷拿给了乾隆,并介绍道:“这个考生叫钱棨,江苏苏州人,前年考中了江苏省的解元,今年又刚考了个会元,这次殿试考得也不错,排在第十名。”

乾隆立马拿了钱棨的考卷过来看,乾隆非常欣赏他的文卷,立马将原本殿试成绩排在了第十名,但是之前的每一场考试都是第一名的钱棨送上了状元的宝座.

在他的试卷上写了“第一甲第一名”六个鲜艳的朱色大字。时年47岁,成为清朝苏州历史上惟一的一位“三元”。胪唱日,乾隆帝亲自作《御制三元诗》[此诗曾刻碑树立于苏州文庙内,至今拓片保存在苏州中学校史馆内]庆贺钱三元的出现。其诗云:

龙虎传胪唱,太利晓日暾。

国朝经百载,春梢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

载咨中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

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乾隆不仅赞赏他的殿试对策好,文章虽只“近千言”,而内容切实,表述完整,书法亦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们及四方诗人纷纷赋诗祝贺,“和者数百家”。曾是钱棨乡试座主的翁方纲,又以伯乐自任,发起三元喜宴,一人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诗等四首。翁方纲还特地将数百人对此事的赞颂诗编辑成书,书名《三元诗集》,并付梓传世(《清稗类钞》第二册)。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另一个人是明朝的黄观)。

陈继昌  嘉庆18年(1813)“解元”,嘉庆25年(1820)“会元”,“状元”

嘉庆十八年(1813),桂林临桂人陈继昌参加广西癸酉科乡试,得中解元。嘉庆25年(1820)先是礼部会试再夺会元,又抱病应殿试。因有病在身,勉强对策,仅得答完卷。阅卷大臣拟为一甲第二名。知贡举的曹振镛说:“本朝百余年,三元仅一人,无以彰文明之化。”改为首列,使29岁陈继昌夺魁天下。至此,他连中“三元”,声名大振。后来参加朝考,又获第一,故此又有“四元及第”之称。

陈沆(1785年—1826年),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

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年)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

清朝嘉庆年间,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陈沆灵机一动,当即高声吟道:“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艄公和满船秀才无不拍掌称赞,高兴地让出座位让陈沆坐下。

嘉庆十八年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连中三元者历史上有多少?
看剪纸 学民俗(65)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知多少
科举制
【062】锁花欣赏(二) • 科举(续二)
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