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产到户真的给农村带来这么多好处吗?

包产到户是指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分配给每个农户,由农户自主经营,按照合同约定向集体交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或者租金,剩余的产品或者收入归农户所有。这一制度于197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和标志。

长期以来,民间主流观点都是包产到户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如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包产到户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和问题,如导致了农村土地的分散化和碎片化,削弱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加剧了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和压力等。

小岗村包产到户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和随之而来的集体经济的解体带来的后果,以期对农村包产到户等改革给农村带来的长期影响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八十年代集体经济的解体的后果

农用机械被大量荒废

在包产到户之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以人民公社为基础的集体经济体制。人民公社既是政治组织,又是经济组织,负责组织农业生产、管理集体资产、提供公共服务等。在这种体制下,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1958年到1978年,全国拖拉机总动力从100万千瓦增加到1400万千瓦,增长了14倍;联合收割机从零增加到15.5万台;水泵从200万台增加到3000万台;化肥从100万吨增加到1100万吨;农药从1.5万吨增加到20万吨。这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大部分由国家投资或者补贴购买,并由公社、大队、队三级集体管理和使用。这样既保证了农业机械的规模化、集中化、高效化运用,又避免了个体农户因为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而无法购买或者使用农业机械。

在包产到户之后,农业机械化遭遇了重大挫折。首先,由于土地被分散化和碎片化,导致了农业机械的闲置和废弃。由于包产到户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土地承包,每个家庭都要分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随着人口增长、家庭分化、土地流转等因素的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转让、出租等方式导致了土地的再次分割。

由于集体经济不再存在,原来属于集体所有或使用的大型农用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也失去了统一管理和维护。有些机械被拆分成零件或废铁卖给外地商人或城市回收站,有些机械被闲置在田间地头或仓库里长期无人使用。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和损失,也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大幅下降。许多农民不得不重新拿起用了几千年的锄头、镰刀等传统农具去耕种土地。据估计,在1980年代初期,全国有近30%的拖拉机被闲置或者报废

在包产到户之前,农民受到集体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教育和培训,对农业机械有一定的认识和技能。在包产到户之后,农民成为了自主经营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效益,对农业机械缺乏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方法。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短期效益,不顾土地质量和环境保护,滥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造成了土壤污染、退化、盐碱化等问题。一些农民为了节省成本或者图方便,不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水泵等机械设备,造成了能源浪费、噪音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

当时著名的国际友人韩丁对此有很深刻的见解:

然而,在我看来,单毫无理性的将土地分为细碎的小块这一项,就足以抵消政府所能看到的、或是精心修饰使其看起来比美妙的所有的优点。在我看来看,面条一样小块的土地只能是死路一条。我无法想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拥有小块土地小农可以有什长远的的希望,而且他们当然不是中国现在这样的只有有四处分散的一两亩土地的小农。农民用锄头耕作,这种低效的生产方式意味着一年到头最多就能收获一吨粮食,只是我在宾夕法尼亚用拖拉机机械化耕作产量的八百分之一。一吨的粮食,只值一百多美元,就将要决定无数这样的耕作者未来的生活水平。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体差别的增大,和自由市场带来的无情的剪刀差,小农们无论现在享受着怎样的繁荣,都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农村水利设施荒废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在人民公社等集体化力量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它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水利问题,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纲要》,明确了水利建设的方针、任务和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大改造”(即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商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在人民公社的组织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水库、渠道、堤防、井灌等水利工程。到1957年底,全国新增灌溉面积达到1.3亿亩,比1949年增加了一倍多。

1963年,提出了“以小为主、小中结合”的方针,强调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水、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水利建设。到1976年,全国新增灌溉面积达到3.4亿亩,比1962年增加了0.8亿亩。此外,在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河流、防洪抗旱等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然而,在集体经济解体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这些设施很快就陷入了破败和废弃的状态。有些水利工程被农民拆除或改造,用于自家的灌溉或养殖,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有些农田基础设施被农民破坏或占用,用于建房或种菜,造成土地的退化和侵蚀。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合作医疗等农村福利制度的消亡

集体经济时期,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集体组织实行了一些集体福利制度,如赤脚医生、合作医疗、义务教育、劳保供应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看病、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困难和负担。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他们掌握有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但没固定薪金,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因而,他们白天还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

尽管难苦,但那时的赤脚医生,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有的赤脚医生如果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倒贴成本费了。

然而,在集体经济解体后,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这些制度也随之取消或削弱。农民看病、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疾病伤残等。一旦遇到这些情况,农民很容易陷入贫困和困境。

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历史

在总结本文的内容时,我们必须用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历史。当今社会,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的好处已经形成了一种“神话”,认为它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基石。这种观点不仅忽略了集体经济时期的成就和贡献,也忽略了集体经济解体后的问题和挑战。这是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也不利于我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模式。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对集体经济的偏见和误解,重新认识和评价集体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和意义,重新探讨和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包产到户
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看我国农村生产的发展与变化
关于包产到户
乡村振兴探讨系列:一、再难重现的大集体
城乡中国52:也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联产承包责任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