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首不可不知的夏日名作,还入选了中学教材,你会背吗?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周邦彦一首比较短的小词

苏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宋仁宗嘉佑元年,也就是1056年出生于钱塘,也就是今天浙江的杭州。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

他的一生经历了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五朝,他的词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词》存词大约有两百多首,我以前在介绍柳永的时候说过,柳永是北宋的职业词人,他创作的歌词歌曲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可以用来谋生的。而周邦彦是官方认定的专家词人。在政和六年,也就是1116年,61岁的周邦彦,以杰出的音乐才能提举大晟府。大晟府是徽宗年间朝廷的主要音乐机构,网络了当时最顶尖级的专业音乐人,有赖于他们的工作,词曲的收集整理,创制传播,被推向了极盛时期。周邦彦生活的时代正是宋词最为鼎盛的时候,许多一流大词人活跃的年代,都和周邦彦有交集。周邦彦出生的时候也就是1056年,北宋词人张先仍然健在,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等人都正在壮年。秦观也已经七岁,周邦彦29岁的时候,李清照出生。不过群星璀璨的北宋诗坛,并没有掩盖住周邦彦的耀眼光芒,反而衬托出周邦彦更加的出类拔萃。

一直到清代,周邦彦的词仍然被视为是填词的最高境界,像四库全书提要就夸他妙解声律为词家之冠。王国维夸他是词人中的杜甫。清代词学家周记甚至为学习填词的人设计了这样一条学习的途径“问途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宋四家词选序论》)”也就是说呢,学习填词的时候,入门先从模仿南宋词人王沂孙开始,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吴文英和辛弃疾的风格,最后努力攀登最高境界,达到周邦彦之浑化。那在很多词人和学者的眼里,周邦彦就成了高居宋词巅峰的一个偶像。周邦彦之所以被人推崇备至,是因为他精通文学和音乐,拥有音乐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既能填词还能作曲,所以相比其他人,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的驾驭词这样一种音乐文学。周邦彦甚至还将自己与三国时候的周瑜相比,因为周瑜也是一个旷世难遇的音乐家。据说只要乐师演奏的乐曲当中有任何一点点细微的瑕疵,周瑜都能够敏锐的察觉到,察觉以后还一定要找到那个乐工将瑕疵指出来。所以当时人都说“曲有误,周郎顾。”那周邦彦和周瑜一样也姓周。他就自号其堂为“顾曲堂”。说明周邦彦对自己的音乐才能自视甚高,以周瑜自比,是不是挺自信啊。不过呀,虽然周邦彦特别擅长原创的谱曲填词,那这首苏幕遮的恰恰不是他的原创调。苏幕遮是唐代教坊曲,最早是来源于西域的一支舞曲,是唐代高昌国,也就是今天新疆吐鲁番的民间音乐。在盛夏的时候,人们互相泼水来取凉的一种歌舞戏。我估计呢,这可能有点类似于今天傣族的泼水节。高昌的方言就把女子头上戴的一种油帽称为苏幕遮,这就是这个词牌名的来历了。

有意思的是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恰恰就是描写夏天的景致。咱们中国的古典诗词描写春天和秋天的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更能够在人的感觉上凸显出时间的流动性,而自然风景在这两个季节的变化也尤其明显,特别能够引发文人的情绪波动。而且中国大多数地方是属于农耕文化,春秋两季是播种和收获的两大季节,就连民间许多相关的重要的仪式化活动,甚至像婚恋嫁娶,都和春秋两季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古典诗词当中,伤春和悲秋是最常见的题材,那相比之下写夏天和冬天的诗词,数量就少得多了,写夏天的经典作品就更少了。虽然夏天也是农村比较繁忙的时候,可对于文人来说,在夏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是特别容易思静而不思动的,那在词人的笔下,夏天的景致往往就显得更加的宁静和幽深,那么这首写夏天的苏幕遮又描绘出了一番怎样的夏日风景呢?

“燎沉香,消溽暑 ”“燎”就是燃烧的意思,沉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放到水中会下沉,所以又名沉水香,据说沉香的香味可以避恶气,避邪气,因此在酷暑盛夏,点燃沉香来消溽暑。“ 溽”就是炎热潮湿的暑气。

开篇这两句显然是室内的景象,呈现出一种香雾缭绕,暑气消退的宁静气氛。接下来两句词就转向了室外。“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和室内的静态相比,室外立即显出一种动态的活泼气氛,因为是雨后初晴,大概室外的暑气消退了不少,所以不仅人会感到一种身心舒爽,连鸟儿雀儿,好像都在开心的窃窃私语了。尤其是“侵晓窥檐语”,这一句非常生动活泼,一个“窥”字好像连鸟儿雀儿都通了人性。一方面,调皮的在屋檐下偷偷窥视室内静静燃烧的沉香,并且还叽叽喳喳提醒着主人,外面已经雨过天晴了,气温也降下来了,你可以起床了。另外一方面也让词的结构,通过这一个“窥”字,自然的从室内人物的活动转向了室外的自然风景。

而且上半阕的时间发展也脉络清晰了。先是凌晨,然后到侵晓,也就是拂晓。拂晓再到太阳初升。时间也在随着词句的发展而自然的流动着,即然时间从安静的凌晨来到了太阳升起的上午,场景也从室内转向室外,那接下来这一句就自然的描写室外风景了“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三句是咏荷花的经典名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词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认为这三句写足了荷花的神韵,那我们细细品读之下,你会发现这短短的三句词,竟然也是层次分明的。第一句“叶上初阳干宿雨”纯粹是客观描写出初升的太阳照在荷叶上,昨晚下的雨也被晒干了。接下来一句“水面清圆”转写雨后,湖面的清澈圆润,再次凸显了初阳的时间特征,最后一句“一一风荷举”是三句当中写得最为生动别致的。“一一”其写雨后荷花满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不是只有一两朵荷花,而是满池的荷花都盛开了呀,“举“字真是一个特别有力量的词,而且还必须先有了水面清圆的背景铺垫,才更能够突出”举“的立体感。因为一个”举“字,二维的平面空间立即变成了三维的立体空间。“风荷举”即勾勒出荷茎挺立出水面的清高姿态,又呈现出荷花在夏日微风的吹拂下,那样一种翩翩神韵。难怪前人评价周邦彦的词是:“结构天成,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从这短短的几句词当中,我们就能看出周邦彦确实是功力不凡啊!上片纯写夏日风景,并且层层铺垫,最后推出这首词最核心的意象也是夏天的标志性意象——盛开的荷花。那下半片又从自然风景过渡到了思乡之情,过片两句“故乡遥,何日去。”开门见山点出了思乡主题,而且一入体就渲染出情感的浓厚,一个“遥”字强化了远离故乡和滞留他乡的无奈。一个问句“何日去“问的尤其凄惨。故乡迢迢,何时能够重返故乡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吴门本来是指苏州,周邦彦是杭州八 。这里应该是以吴门代指苏杭为中心的江南一带。“久作长安旅”一个“久”字从远离故乡的空间距离,又转到了阔别故乡的时间距离。长安当然是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了,当然“长安”本来是汉朝和唐朝的都城。那此后的古典诗词呢,就常常用“长安”作为京城的代指。像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还有李清照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是用长安来代指北宋的京城开封。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一个江南游子,常年北漂的辛酸无奈,就通过这几句词,淋漓尽致的流露了出来,即然词人说到了北漂的艰辛和思乡的痛苦,那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周邦彦这位北漂一族的代表,在他的北漂生涯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吧。

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周邦彦24岁那年,他第一次来到了都城汴京,成了一名爱学生,相当于是考上的公立大学了。在元丰六年,也就是1083年,周邦彦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汴都赋》献给宋神,宗,神宗是大为赞赏。当即命令一位很有学问的朝廷高官当众朗诵这篇赋,可是这个博学的官员竟然好多字都不认识。所谓秀才认字认半边儿,只能按偏旁去推测字的读音,所以肯定很多字是读错了的。宋神宗觉得周邦彦简直是个奇才呀,年纪轻轻,大学还没毕业,可是学问已经超过了很多名家宿儒。于是他就将他从一个太学生直接破格提拔为太学正,那这就相当于从一个大学生直接晋升为大学的教务处长,或者是学工部部长这一类的职务了。一直到五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佑二年的春天,周邦彦才第一次告别京城,出任庐州教授,到了今天安徽的合肥。

从第一次入京,周邦彦从一名大学生被破格提拔为公务员,在京城一呆就是八年之久。宋哲宗绍圣三年,也就是1096年,41岁的周邦彦在江苏溧水任满接到了回京的调令。第二年开始担任国子主薄,后来又屡次升迁,直到宋徽宗政和二年,也就是1112年,57岁的周邦彦知隆德军府,就是在今天的山西长治市,那这是他第二次告别京城到外地赴任。这次在京城逗留长达16年之久。宋徽宗政和六年,也就是1116年,61岁的周邦彦回到京城任秘书监。三年后,也就是重和元年1118年,63岁的周邦彦出知真定府,就是今天河北的正定县。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挥别汴京。所以他才会在《兰陵王》那首词里面说到:“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从苏幕遮的词意来看,应该是写于周邦彦第一次客居京城其间,也就是11079到1087年这八年期间。就是他从24岁到32岁的青年时期,也是他希望能够在京城谋得一席之地的奋斗时期。这是他离开家乡吴门第一次成为北漂一族的事情,思乡之情自然难免很浓烈,而且虽然周邦彦的仕途看上去是比较顺利的,但到了中晚年的时候,他也身不由己的被卷入了激烈的党争当中。周邦彦在北宋朝廷活跃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应该说是大宋王朝最为鼎盛的阶段,但也是政治斗争颇为剧烈的时候。像新旧两党的政治斗争,从神宗朝一直持续到了徽宗朝。新旧两党交替执政,斗得是不亦乐乎呀。可是无论谁上台,谁主政、谁风光得意,周邦彦从来就不依附于任何一党。他只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一点一点获得职位的晋升。可以说他不是靠钻营获得,在朝廷的立身之地,靠的也是业务上的专业实力。可是不偏不倚的政治立场,并不能给她带来安稳。在重和元年,63岁的周邦彦不得不离开京城,就是因为不愿意依附蔡京的奸党才从大晟府提举任上被外放。

在经历了朝廷党争争权夺利的斗争之后,晚年的周邦彦在词当中会流露出更加复杂,更加隐秘的一种情绪。不过,在这首苏幕遮里面并没有掺杂太多其他的复杂情绪,表现的情感是非常单纯的。只有一股淡淡而又深切的思乡之情,那这样的单纯之词,在周邦彦中晚年饱经情感波折之后,是很难再写出来的。

从这短短的几句词当中,我们就能看出周邦彦确实是功力不凡啊!上片纯写夏日风景,并且层层铺垫,最后推出这首词最核心的意象也是夏天的标志性意象——盛开的荷花。那下半片又从自然风景过渡到了思乡之情,过片两句“故乡遥,何日去。”开门见山点出了思乡主题,而且一入体就渲染出情感的浓厚,一个“遥”字强化了远离故乡和滞留他乡的无奈。一个问句“何日去“问的尤其凄惨。故乡迢迢,何时能够重返故乡呢?”“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吴门本来是指苏州,周邦彦是杭州八 。这里应该是以吴门代指苏杭为中心的江南一带。“久作长安旅”一个“久”字从远离故乡的空间距离,又转到了阔别故乡的时间距离。长安当然是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了,当然“长安”本来是汉朝和唐朝的都城。那此后的古典诗词呢,就常常用“长安”作为京城的代指。像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还有李清照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是用长安来代指北宋的京城开封。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一个江南游子,常年北漂的辛酸无奈,就通过这几句词,淋漓尽致的流露了出来,即然词人说到了北漂的艰辛和思乡的痛苦,那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周邦彦这位北漂一族的代表,在他的北漂生涯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吧

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周邦彦24岁那年,他第一次来到了都城汴京,成了一名爱学生,相当于是考上的公立大学了。在元丰六年,也就是1083年,周邦彦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汴都赋》献给宋神,宗,神宗是大为赞赏。当即命令一位很有学问的朝廷高官当众朗诵这篇赋,可是这个博学的官员竟然好多字都不认识。所谓秀才认字认半边儿,只能按偏旁去推测字的读音,所以肯定很多字是读错了的。宋神宗觉得周邦彦简直是个奇才呀,年纪轻轻,大学还没毕业,可是学问已经超过了很多名家宿儒。于是他就将他从一个太学生直接破格提拔为太学正,那这就相当于从一个大学生直接晋升为大学的教务处长,或者是学工部部长这一类的职务了。一直到五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佑二年的春天,周邦彦才第一次告别京城,出任庐州教授,到了今天安徽的合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及故里,桑梓入梦
周邦彦的一首词,天然真美,自然清新,被誉为写荷之绝唱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学课件PPT
故乡遥,何日去?
周邦彦词《苏幕遮.燎沉香》赏析
苏幕遮周邦彦 jinhua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