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创作中的通感修辞手法

通感的修辞手法

1:何为通感

所谓通感的运用就是各种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形成互为互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通感手法写诗会增加很多艺术色彩。

举例

例1:“香随翠笼擎偏重,色照银盘泻未停”

来自唐朝诗人韩愈的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唐·韩愈

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

岂似满朝承雨露,共看传赐出青冥。

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

食罢自知无所报,空然惭汗仰皇扃。

这里翠笼是青色的竹笼,诗中指装着樱桃的竹笼子,银盘是银色的盘子。

“香随翠笼擎初到,”看到刚提来的竹笼子便闻到了樱桃的香味,竹笼本没有樱挑的香味,这里通过视觉到嗅觉上的感知过渡,来描写樱桃,是气味的侧重。而下分句“色映银盘泻未停”,则是从色泽上描写引发"进食”的冲动,是色彩视觉到味觉互用修辞,那么樱挑有香味吗,这里的香味显然是从相同红颜色的花推断出来,是视觉到嗅觉上的类同比的描写。

例2: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出自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这两句是说:

竹子经过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雨后竹是视觉描写,风吹来则是人感觉到风而闻到香味,而风是无形的又是没有味道的,只能通过人的触觉或者听觉感知到它的存在,所以这里面就有视觉上的、触觉和嗅觉上的描写过渡。

例3:瑶台雪花树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出自唐代李白的《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

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

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

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

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

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

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这两句大意是:数千点雪花纷纷扬扬从瑶台飘落来,每片都带着春风里的花香。雪花本无香味,它只能诉诸人的视觉,而不能诉诸人的嗅觉。

诗人通过感觉的挪移,启示人们由雪花而联想到春花,又因为春风中总带有花香,故雪花“片片吹落春风香”。这样雪花不仅视觉可看到,嗅觉也可闻到,它给人的感觉是双重的繁富之美。

例4:上面这些例子都是直观意识的主观描写,还有一种通感描写,则是通过空间位置上的移动来达到听觉视觉互换的通感手法。

比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在屋里听到了鸟的啼叫,他临窗一看,原来是黄鹂鸟在柳枝间鸣叫,这里不光有色彩上的对比描写,黄与翠,还有从听觉上引发的动态描写,"鸣”,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春天景像,所以从听到引发去看的过程中,分别从不一样的角度刻画,使的整个描写画面有声有色,句子富有生机感。

这种由声引起注意力而完成看的过程,是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动作描写,从而达到听觉、到视觉上的深化互为的修辞方法,一般称为被动的通感方法。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诗文创作中。通感,“通”是相通、相联系的意思,“感”是感觉,即是人们常说的视、听、味、嗅、触五种知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各种知觉互相沟通、转换、迁移,即为通感。在通感中,颜色是有温度的,有香味的,声音是有形状的,也是有冷暖感知的,简单的说,所谓通感即是以感觉写感觉的一种修辞方法,把无形的、抽象的东西、通过描写使其具象化,饱满并且细腻,有层次。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2:通感的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听声类形,即以视觉写听觉

声音本来是诉诸于人的听觉,但是却给人很多视觉感受,这些感受,都是由听觉到视觉的迁移,听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样,这便是听声类形。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就像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2)、听声类声,即以听觉写听觉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在这里,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以及后面写到的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用来描绘琵琶声,是以声类声。这里虽未产生感觉的迁移,但是用声音写声音,渲染烘托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琵琶演奏。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kong hou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上分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琴声的起伏,而下分句则是以形写声,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能目睹,这种以声类形的写法真是形神兼备。

3)、听声可触,即以触觉写听觉

白居易的《琵琶行》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听琵琶声竟有了“滑和岭涩”的触觉感受,即是听觉向触觉的转换描写。

4)、见形类声,即以听觉写视觉

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本来指声响,但在这里却是指春意蓬勃的景象,是一种由视觉到听觉的迁移,这一句把杏花盛开的无声的姿态和色彩转化成了波动的声音,即是见形类声。

5)、见形可触,即以触觉写视觉

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职。就是说,触觉和视觉是河水不犯井水的。但是有些事物一经渗透了人的主观感受后,某些感觉之间就可以相通了。比如,清人黎简的《春游寄正夫》 “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泛泛凉。被雨水打湿后的、鸟儿的羽翼就会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雨翼新风泛泛凉”便是见形可触的感觉互通。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xie。”由“春云”这一视觉形象引起了“热”的触觉感受,这就是以触觉写视觉的通感手法。

6)、见形可品,即以味觉写视觉

韩愈 的《鸣雁行》,“风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凄风苦雨,一般用来形容生活的艰辛和境遇的凄凉。“风霜酸苦”是指风霜带有酸苦味儿,这是诗人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主观感受,味觉通于视觉。

7)、见形可嗅,即以嗅觉写视觉

贾唯孝的《登螺峰四顾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鸟声怎么会有香味?这其实是一种由视觉和听觉向嗅觉的转换与迁移。这首诗描绘的是四顾亭周围的美好景致。阵雨袭来,空气有些湿润,微风吹过花枝,啾啾的鸟声似乎夹杂着浓郁的香味。这是一种见形可嗅的唯美通感。

8)、嗅通于形,即以视觉写嗅觉

阮大铖的《张兆苏移酌棍遂宅》“香声喧橘柚,星气满蒿莱。”,

气味声音本无形体,不可触摸,但是在诗人的眼里,它却如同橘柚,如同菊蒿,有色有形。

9)、人通于物,即以物写人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并不能感时溅泪,鸟自然也难以领会人的离愁别恨,有这样感触的、只是诗人自己。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里,诗人几经罹( Li )难,饱受挫折,整日沉浸在凄苦之中。这两句诗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属于移情于物的通感手法。

由于通感即为感觉相通的修辞方法,而人的感觉又分为视、听、味、嗅、触五种,所以通感的运用类型不限于以上几种,应该还有其他类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不过,通感手法融合使用的情况很多,高明的写作总是设法调动各种感官制造通感盛宴。

另外,我们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时候,要注意通感和比喻、通感和拟人的区别与联系。

1、通感与比喻的区别与联系

比喻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在一个比喻句中,有时候本体和喻体之间还要借助比喻词来连接。形成比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二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两种事物。

换句话说,本体和喻体之间如果没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是相同类别的事物,即不能构成比喻。

通感用来描述人的主观感受,是感觉的转换和迁移,相通的两种感觉不需要有相似点,也可以是相同类别的事物。

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与繁杂的琵琶演奏声之间有相似点,但因为用来描绘的事物与被描绘的事物之间属于相同类别,所以只能算听声类声的通感,而不是比喻。

如果相通的两种感觉之间既有相似点,又分属于不同类的两种事物,那么这种情况既是通感又是比喻。

比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这里阵阵笛声与点点梅花有相似之处,且属于不同类的两种事物,悠扬的笛声变成点点梅花,化无形为有形,是为比喻。但它毕竟是以视觉写听觉,所以也是通感手法。

另外,比喻的目的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通感,不一定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它有可能使被描述的事物更加抽象,更加难以揣度。

2、通感与拟人的区别与联系

拟人是指把物当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如果一个包含通感手法的句子,被描述的事物有了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那么,这种情况则既是通感又是拟人,这是通感与拟人的重叠之处。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花和鸟具有人的情感,当然属于拟人。但是,花并不会感时溅泪,鸟也不会因为人的离别而伤心,感时溅泪和恨别惊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人通于物的写法,所以它又属于通感手法。

又如“歌声很甜美”这样的句子,“甜美”属于味觉感受, “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这里的“甜美”并不是拟人的用法,而是听声知味的通感手法。

文章整理:闲人一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感例句及辨析
《诗词中的通感手法》
如何对通感、比喻、移就进行区分
通感手法的几种类型​​
【竹韵格律学堂】第十六课(修辞手法 ·1·)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须知:如何区分通感和比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