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教学中,不会提问,提问不到“点”上,怎么办?
本文节选自奕阳教育研究院编著的《建构·反思·拓展——幼儿园阅读课程建设论文集》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夫人幼儿园  胡艳萍
一、问题提出
在以分享阅读读本为教育载体的活动中,教师如何伴随阅读引导、帮助幼儿成长为会阅读的人非常重要。通常,这种伴随主要通过师生问答来实现。
分享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活动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提问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简单、随意、流于形式、缺乏开放性等现象,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组织教学的手段,而不知道该怎样提问,这严重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阻碍了幼儿思维发展。
我围绕教师在分享阅读常态教学活动中所提问题的种类、提问时机、提问技巧、对不同水平幼儿的提问艺术、不同核心价值的读本设计问题等项目展开行动研究,观察、记录教师的提问,对收集的55个典型案例和资料进行分析,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教师在分享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设计方法和应用策略。
二、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活动的提问策略
(一)找准“问点”,形成有效的师幼对话
预设与生成是互生共存的,没有好的预设,就很难有好的生成。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读本的特点、幼儿的认知结构和实际发展水平对问题进行缜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
1. 从标题质疑
很多读本的标题,其实就是读本的“眼睛”。教师应引导幼儿从标题入手,探究文本内涵。
例如,进行《小蛇要走了》的活动时,让幼儿对“走”质疑,通过提问“小蛇要去哪里?为什么要走?”引领幼儿走进读本。
2. 从主旨质疑
核心价值为策略学习的读本,主旨非常明确,它是文本的重点,也是难点。紧紧围绕读本主旨质疑,便可串联起所有内容,让教学中的提问不再繁琐、零碎。
例如,对于读本《沙滩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预测在沙滩上发现的物品来探寻故事,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扼住文本思想,从而理解人物心情及其变化,丰富对故事的理解。
3. 从幼儿兴趣质疑
以幼儿的兴趣点为问点,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例如,对于读本《化装》,教师先播放幼儿在园内参加化装舞会时的场景,引发幼儿的兴趣,“这是谁,他穿着什么衣服?你扮演的是谁?”幼儿看到自己的身影自然是兴奋的,而这些提问也是幼儿愿意回答并可以回答出来的。
4. 从细节质疑
好的图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发现细节建立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促使幼儿准确、完整地理解故事,也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读本《聪明的小鸡》,在第一次阅读时,教师着重引导幼儿观察两个主人公,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鸡第一次不和狐狸比叫声呢?”巧妙引出拖拉机这一细节,从而引发幼儿进一步观察、分析、思考。
(二)有效“设问”,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教条式的提问只会让活动沉闷,更会让幼儿毫无答问欲望。分享阅读活动的提问要讲究时机,教师要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投入到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调动幼儿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思维的创造性。
1.建构矛盾
故事里的矛盾冲突点,是最吸引幼儿的地方。教师抓住这样的矛盾冲突点设疑,能够让幼儿有效思考,让活动迸发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跳芭蕾舞的牛》阅读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看芭蕾舞视频了解芭蕾舞特点,并引导幼儿通过亲身学跳芭蕾舞感受学芭蕾舞的不易,再引出问题“奶牛能跳芭蕾舞吗?”让幼儿比较两者的身材——一个苗条轻盈,另一个肥胖笨重,激发出矛盾点,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各种猜测揣摩故事中人物的种种心理和行为,从而促进幼儿对文本的理解。
2. 巧设悬念
教师要善于抓住读本中有探究价值,能让幼儿产生思考欲望的地方,并设置悬念。例如,引导幼儿观察读本的重要物品或线索,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读本内容进行理解及预测。
例如,读本《去超市》中有一个重要的线索贯穿整个读本——购物单。在阅读到第2页时,教师遮挡水果区及后一页将要出现的蔬菜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小男孩手上拿的是什么;在幼儿理解购物单后,教师设疑“你觉得,接下来他们要去买什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发幼儿继续阅读的欲望。
3. 善用迁移
分享阅读活动中通过有效提问能让幼儿举一反三。
例如,对于读本《尾巴》,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了前3页后,教师可以提问:“根据××的毛色和花纹,猜猜××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请你用一个词来描述?”幼儿通过对画面两两对比,发现一定规律后,便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测。
4. 适度拓展
教师通过引证、对比等方式呈现文本之外的内容,能够帮助幼儿站在更高的平台解读文本。
例如,在阅读读本《我是山大王》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对比:“动物当上大王是什么样的表情?不当大王后又是怎样的神态呢?”幼儿通过对比不同语气和神态,并尝试表演骄傲和发慌的心情,能够深入理解作品。
5. 抓住空白
这里的空白包括两层:一是某些标点或符号。
例如,在阅读读本《熊小弟的栅栏》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熊小弟锯木头和钉栅栏时,动作有什么特点?”幼儿能发现:“它的手臂上有两条线的符号,是手一下一下地动”“它拿锤子的手臂是从后面绕一个圈才砸下来的”“熊小弟钉栅栏很用力,汗都出来了”。
二是未言之语,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读本《熊小弟的栅栏》第 14 页中,教师对熊小弟的三种想法提出问题:“看看天上会有什么呢?”有的幼儿回答:“我好像看到风筝”,有的幼儿说:“难道兔子会长出翅膀来吗?”“兔子坐飞机来偷的吗?”这种提问方式能促使幼儿有更多的想法,例如,有的幼儿说:“我觉得熊小弟真的很棒,每次失败都不怕,都能认真想许多办法”。
6. 指向清晰
问题清楚,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例如,教师提问幼儿:“你喜欢晴天还是雨天?为什么?”幼儿如果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就会说出许多喜欢晴天或雨天的理由。因此,提问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例如,在读本《淘气的小猫》第3页中,小猫躺在书包里,地上散落着一些水果。如果教师的提问不明确,幼儿的注意力可能就会被水果吸引,所以,在这页的阅读上,教师直接提问“小猫在哪里”以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小猫的身上。
(三)把握时机,进行有效回应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回应,这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师幼互动,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反馈幼儿的回答,并深入引导幼儿,调动幼儿积极思考。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有效提问的体现。
1.有效追问
教师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能够帮助幼儿将零星的、不完整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深化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并获得进步。
例如,教师在组织《春天》这个活动时,设计了这样一组追问:“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通过以上的提问和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使幼儿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2.适度纠正
幼儿的答问受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在文本解读中难免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不能含糊其辞一带而过,而应在有效倾听的基础上发现幼儿答问中的逻辑方法、思维方向和要点,肯定其合理要素,并引导幼儿继续思考。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幼儿的回答就能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例如,对于读本《贪吃的小猫》,幼儿对小猫的变化是这样描述的:“猫吃了很多,快变成老虎了”,这时,教师要适时纠正或把问题抛给幼儿讨论。又如在读本活动《我是山大王》中,读文字时,有幼儿把“大(dài)”读成“大(dà)”“蚤”字误读为“蛋”,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反应,随时调整,帮助幼儿正确辨认。
3. 巧用启发
启发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的思维,这需要教师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幼儿融入主题活动中。每一本读本都会有它的主题,在没有让幼儿见到读本之前,教师可先抛出一些关于读本主题的小问题,点燃他们的思维导线,引出火花,勾起他们记忆中的与读本主题相关联的各种图像、片段。
例如,在介绍读本《去超市》以前,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去过超市吗?在超市里看到了什么?去超市是怎样购物的?”启发幼儿在回忆去超市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思考这些问题。有些幼儿的记忆可能比较模糊,有些幼儿的记忆可能会清晰一些,但幼儿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激活”思维,向读本主题靠拢。
4. 兼顾“首尾”
“首”即活动之始,“尾”即活动之终。好的导语提问能很快引领幼儿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而活动收尾时,好的结语设问也能让幼儿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引发更新的思考。
例如,阅读完读本《池塘》后,教师小结并提出问题“我们不出去的话,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世界?”引发幼儿讨论多种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如电视、网络、收音机等的作用。
5. 积极评价
读本中人物的形象往往是多面的,如果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衡量,文学作品也就没有生命了。
例如,在阅读《巨人和小怪兽》读本中,教师提出“你喜欢小怪兽吗?你喜欢巨人吗?”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给能力较弱的幼儿以表达的机会。幼儿赞同谁的做法都行,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了。对幼儿的喜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应积极评价,正面引导。
6. 再组织
幼儿对读本的内容不理解或产生偏差时,教师可以进行有效地梳理、概括、提炼。
例如,在《去超市》活动开展之前,幼儿对各区域的名称是不知道的,当教师问到:“草莓应该到哪里去买?”幼儿回答:“到放水果的地方去买。”没有幼儿回答:“水果区”,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水果区”后,幼儿在脑子里就有一个概念,原来超市里面分了很多区域,后面教师提问幼儿:“胡萝卜在哪里买?苹果汁在哪里买?”时,幼儿就会进行推理,回答说:“胡萝卜在蔬菜区买,苹果汁在饮料区买”。
7. 重复
当幼儿的回答不能切中要害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幼儿,并将问题重复一遍,千万不可听之任之,养成东拉西扯的习惯。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能一概不理,因为幼儿说的一般都是他们特别感兴趣或非常熟悉的东西,教师可从中捕捉一些信息,生成新的主题内容。
例如,在阅读《淘气的小猫》第5页时,教师提问:“这个家让你觉得怎么样?”有小朋友则回答:“我还看到那里有个苹果”。这说明幼儿仍停留在上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再次重复问题,并问道:“那里还有一个苹果,你看这边还有呢,到处都是水果的家让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幼儿便很自然地被教师带到问题中去了。
8. 灵活转换
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幼儿的回答与教师设计的答案不一致。对此,教师应保持思路清晰,并尊重幼儿的生成,对突发的问题能够随机应变。
例如,在《男孩子女孩子》读本活动中,教师想引导幼儿说出图画上是长头发,但有的幼儿却说是一个女孩子,那么教师可以提问:“图画上的女孩子头发是怎么样的?”这样幼儿便能更清楚地理解教师的指向,理解教学内容。
(四)控制提问数量
1.减少提问数量,提高提问质量,加强幼儿间的合作探究
提问数量不等于提问质量。不分析读本,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一味贪多图快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显,让幼儿没有思考的余地,提不起幼儿的兴致,又不能太艰深,让幼儿答不了,否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分享阅读教学活动分为经验联结(意义建构)—阅读文本(反思)—拓展(创造)三个阶段。随着活动的发展,其活动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把握问题的关键,即问题难易适度、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教师的提问数量应逐渐减少,让幼儿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本对话中,潜心探究读本,与教师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 激发创造性,尊重幼儿的自我感知与体验
高效教学活动所呈现的有效提问应是多元的,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逻辑思维、想象、表达、记忆能力的发展。教师提问类型应是多样的,所占的比例要根据读本核心价值和幼儿年龄特点来确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应适当增加创造性问题、分析性问题比例,发展幼儿思维的创造性。
表1:提问类型统计
问题类型
描述性
分析性
创造性
评价性
问题数量
835
204
168
34
问题总数
1241
百分比
67.28%
16.44%
13.54%
2.74%
表2:不同读本的问题类型统计
读本核心价值
问题数量
问题类型
描述性问题占比
分析性问题占比
创造性问题占比
评价性问题占比
策略学习
627
63.64%
17.22%
14.67%
4.47%
经验整合
235
71.49%
16.17%
10.64%
1.70%
语言运用
222
69.82%
11.71%
17.57%
0.90%
鉴赏体验
157
71.97%
20.38%
7.65%
0
表3: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问题类型统计
年龄班
问题数量
问题类型
描述性问题占比
分析性问题占比创造性占比问题评价性问题占比
小班
423
73.05%
14.42%
10.40%
2.13%
中班
384
70.57%
14.58%
12.25%
2.60%
大班
346
55.20%
21.39%
19.94%
3.47%
从以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以描述性问题为主,这类问题占到问题总数的 67.28%,同时教师要求得到幼儿具体的回答。从教师要求幼儿做出答案的类型数量对比中可以看出,分析性问题占 16.44%,创造性问题占13.54%,这两类为启发幼儿思维、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问题所占的百分比相差不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让幼儿就没有明确答案的复杂问题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思考型问题比例逐渐增加。
(五)提问要适量,掌握提问的频率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间断的提问会让幼儿有紧迫感,没有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一问到底,不给幼儿留思考的时间。
教师应相信幼儿的思考深度,保持足够的耐心。教师每提一次问题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不打断幼儿回答或敷衍回答、消极批评;不重复幼儿的回答,要扼其要领;不立刻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回答,要给作答幼儿重新表述或其他幼儿补充的时间;不“一刀切”,要给不同层次的幼儿以不同的停顿时间,至于等待时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具体确定,这样才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才能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全面周到考虑问题。
另外,创造性、评价性的问题一般预留的时间要长些。
例如,在阅读《铁马》读本活动中,教师提问:“你们觉得铁马能浮在水面上吗?”对于该问题,有些幼儿觉得能,有些幼儿觉得不能,这时教师可追问:“为什么?”对于该问题,幼儿需要理解和结合经验,思考的时间会稍长,教师就要耐心等待,等幼儿充分思考后再回答。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幼儿反应而定,如果幼儿没有反应,等待超过30秒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六)注重层次性,激发参与意识
1.注意幼儿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行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高效的阅读活动应该是让幼儿参与面广、参与意识强、参与效果好的活动,以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在答问或质疑环节中呈现闪光点。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发展水平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
如对能力一般的幼儿,教师可提问基础知识内容,而对能力较好的幼儿,教师则可提问知识难度较高的问题。教师要把握提问的适度性,并把握提问的时机,创设情境。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辅助性提问调控引导,拓展幼儿的思路。
在阅读读本《淘气的小猫》活动中,当教师提问:“你认为小猫是一只怎样的小猫”时,幼儿说:“不听话的”“顽皮的”“调皮的”等,从这些回答上就能体现出幼儿间明显的认知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通过提问让每一个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注意问题梯度,加强点拨
每一节活动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应该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出:
“据统计,有70%~80%的问题要求的是知识的简单回忆,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澄清、扩展、归纳和做出推理。”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学习中做出努力,从而融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同时,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坡度”和“难度”,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七)变化方式
教师应把握活动目标,依据读本,构思既有趣,又能引导幼儿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注意转换角度,使问题具有新鲜感,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下解决问题。
1.变化语调、表情、动作
我们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教师提问时的鼓励性声调、肢体动作、神情、积极的态度等,都能引发幼儿行为的积极回应。教师在提问中要适当地放慢速度,运用肯定、鼓励性动作和表情,促进幼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2. 变换问答形式
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还比较简单,但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活动中除了“教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的方式。
3. 任务多样化
幼儿的阅读往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才能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贯穿视、听、触、动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建构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
例如,在《淘气的小猫》活动中,首先,教师以猫妈妈带小猫出去玩的形式,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 跳过小河 ”“钻过山洞”“爬过草地”。其次,教师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回忆刚才的经历,初步感受相关动词的意义。最后,教师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讨论、推测、深入理解小猫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贵在自我提问
儿童绘本故事教案《夜里什么人不睡觉》
【专业技能】提问的三种方式
漂亮幼教老师告诉您怎样教育孩子之四
话题1 幼儿园游戏概述
学前班语言教案《我想摸摸天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