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丨影像诊断要点


胶样囊肿

概述

  • 单房的含有粘蛋白的第三脑室囊肿

影像

>99%呈楔形进入室间孔

  • 穹隆柱骑跨、覆盖在囊肿上

  • 大多数的NECT呈高密度

  • 密度与水合状态呈反比

MR信号复杂多变

  • 总体反映含水量

  • 大多数在T2WI成像上,相对于脑组织呈等信号(小的囊肿很难发现)

  • 25%呈低/高信号混杂(“黑洞”效应)

  • 边缘可呈轻微强化(罕见)

主要的鉴别诊断

  • 神经系统囊虫病

  • 脑脊液流动伪影(核磁的“假囊肿”)

  • 椎基底动脉伸展扩张症或动脉瘤

  • 室管膜下瘤

  • 颅咽管瘤

病理

  • 起源于胚胎内胚层,而不是神经外胚层

  • 与其他前肠起源的囊肿(神经管原肠囊肿、Rathke囊肿)相似

临床要点

  • 40%~50%无症状,偶然发现

  • 头痛(50%~60%),急性的室间孔堵塞可导致快速起病的脑积水、脑疝、死亡

  • 高发年龄=20~40岁(儿童罕见)

(左) 轴位示意图显示室间孔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引起轻/中度梗阻性脑积水。注意穹隆和脉络丛在囊肿上被抬高和拉伸(空箭)。

(右) 一例突然意外猝死的患者,大体病理轴位图片显示一个大的胶样囊肿(空箭),引起中度梗阻性脑积水。存在一个小的透明隔腔。穹隆(黑箭)在上面被覆囊肿。


(左) 65岁男性,“霹雳性”头痛,为明确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行NECT检查, 轴位成像显示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呈高密度的占位(箭)楔形进人室间孔和第三脑室上部。

(右) 同一位患者,矢状位T2WI MR成像显示占位信号强度非常低,提示内含浓缩的蛋白质。注意侧脑室显著扩大而第三脑室大小正常。胶样囊肿被急诊手术切除。

(左) 矢状位TIWI成像显示一个微小胶样囊肿,患者无症状为偶然发现。

(右)一例巨大胶样囊肿患者,轴位T2WI成像显示“黑洞效应”,巨大病变内有一处更低信号(空箭),是浓缩、干燥的蛋白样内容物。这样的囊肿很难吸出,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左)患者,轻度头痛,轴位T1WI成像显示室间孔有一小的胶样囊肿。此患者倾向于手术治疗。偶尔胶样囊肿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增大。

(右)同一个患者,在数月后突发剧烈头痛,复查MR检查,轴位T1WI成像显示囊肿增大,引起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皮样囊肿

概述

  • 良性异位鳞状上皮囊肿,内含皮肤成分,包括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影像

  • 中线部位单房的含有脂肪的囊性病变

  • 若破裂,可发现蛛网膜下腔脂滴

  • 蝶鞍上或后颅窝是颅内最常见部位

  • 颅外部位=脊柱、眼眶;可有瘘管与皮肤相通(皮肤窦道)

  • CT呈低密度,脂肪密度,20%囊状钙化

MR:T1呈高信号

  • 脂肪抑制序列证实为脂质成分

  • 囊肿内可见脂肪-液体平面,若破裂脑室内亦可见脂肪-体液平面

  • 破裂后:可能因化学性脑膜炎导致柔脑膜广泛强化

主要的鉴别诊断

  • 表皮样囊肿

  • 颅咽管瘤

  • 畸胎瘤

  • 脂肪瘤

临床要点

  • 罕见: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5%

  • 硬膜内皮样囊肿较表皮样囊肿少见4~9倍

  • 破裂后可导致严重病变或死亡

  • 皮样+皮肤的窦道可引起脑膜炎、脑积水

  • 治疗:完整手术切除,±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左) 前额部皮样囊肿(直箭),矢状位示意图显示一个离散的异质性的含有脂肪的占位,伴鳞状上皮并带有皮肤附件。由于破裂,脑室内可见脂肪液体平面(空箭),蛛网膜下腔内可见脂肪(弯箭)。

(右) 轴位NECT显示一个中线部位的含脂肪的占位伴局灶性钙化(箭)。皮样囊肿通常位于鞍区、鞍旁、额鼻区等中线部位,约20%有钙化。



(左) 轴位T1WI MR成像显示一个不均质高信号占位,伴遍及蛛网膜下腔的散在分布的高信号脂滴(弯箭),提示皮样囊肿破裂。脑沟、脑池、脑室内的脂滴是破裂的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表现。化学性脑膜炎和脑积水可能和囊肿破裂有关。

(右) 由于破裂的皮样囊肿阻塞了第三脑室,轴位T1WI成像在侧脑室内可见脂肪-液体平面(空箭)。


表皮样囊肿

概述

  • 颅内表皮样瘤:先天性包涵囊肿

影像

  • 脑脊液样占位,潜行性生长进入脑池,并包裹神经血管结构

  • 形态:分叶的、不规则的、伴“菜叶”的菜花样占位

  • FLAIR:通常不是完全无信号

  • DWI:呈高信号,可明确鉴别于蛛网膜囊肿

主要的鉴别诊断

  • 蛛网膜囊肿

  • 炎性囊肿(如,神经系统囊虫病)

  • 囊性肿瘤

  • 皮样囊肿

病理

  • 胚胎发育的第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起源于外胚层的包涵体

临床要点

  • 症状取决于病变部位和对临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影响

  • 最常见症状:头痛;常见第V、Ⅵ、Ⅷ对脑神经病

  • 占所有颅内原发肿瘤的0.2%~1.8%

  • 恶变成鳞状上皮细胞癌罕见

  • 治疗:显微手术切除;如未彻底切除,常见复发

诊断纲要

  • 潜行性生长,包裹而不是使周围结构移位

  • FLAIR成像并非完全无信号, DWI呈高信号

(左)矢状位示意图显示一个多分叶的表皮样囊肿,主要位于桥前池内。显著的占位效应使脑桥、颈髓延髓连接和高位颈椎移位。

(右) 矢状位T1WI C+MR扫描显示一个无强化的表皮样囊肿,起源于桥前池, 伴广泛的占位效应,挤压脑桥、中脑和下丘脑。信号强度较脑脊液略高,并逐渐包裹脑桥进入环池(弯箭)。


(左)大体标本显示一个表皮样囊肿从桥脑小脑角池向前上部延伸,逐渐围住桥前池并包裹基底动脉。注意其典型的珍珠样表现。

(右) 轴位DWI显示表皮样瘤切除术后的非常少的残余病变(箭),其他序列不可见。对于术后评估小灶的肿瘤残余,DWI可起更重要的作用。

(左)轴位T2WI显示第四脑室内呈“扇形”的表皮样囊肿。这是表皮样囊肿的第2常见部位,但统计学上并不常见, 仅占17%。

(右) 冠状位T1WI C+MR显示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表现,位于大脑半球间的非典型部位。注意边缘有轻度强化。

(左) 轴位T1WI C+FS显示左枕叶区的一个颅内脑实质外占位,较脑脊液信号高但无强化。这是表皮样囊肿的不典型位置。

(右) 同一患者,轴位CT骨窗显示显著的颅骨内板重塑和扇形改变,但外观呈良性。

(左)轴位骨CT显示一例板障内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表现,病变外观呈膨胀性、外层边缘清晰。

(右)轴位NECT很好地显示了一例罕见“致密”的表皮样囊肿,囊肿因先前的其他病因而被压实。只有3%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有“致密”的CT表现,这被认为继发于出血、高蛋白、囊内碎屑皂化形成钙皂或含铁色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丨影像诊断要点
'胶样囊肿' 的影像诊断 (附:精彩病例)
[深度学习] ''表皮样囊肿''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MRI诊断睾丸表皮样囊肿1例
【名医小讲堂——基础知识】子宫腺肌症的MRI诊断
半月板撕裂磁共振诊断要点(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