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明时评:为“溜索村”的孩子们再加把劲
作者:李思辉

媒体报道,贵州省毕节市地处牛栏江大峡谷的花果村大石头组,被称作溜索村。村里的孩子每天凌晨四点多打着手电,从谷底赶到谷峰的小学去读书,路程大概8公里,攀升高度达1100多米,沿途要摸黑攀爬陡峭的山崖,溜索过江。

八九岁的孩子,为了上学,每天凌晨即起,抹黑赶路,翻山越岭,溜索过江,一幅幅自现场发回的照片令人心酸,催人落泪。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当下中国还有这么贫瘠、闭塞、艰苦的地方,还有一群每天冒着滑倒、坠崖、落水等危险艰辛往返上学的孩子。可这确实存在于深山一隅,这就是中国局部地区的现状。

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悬崖村”的孩子们靠17条藤梯攀爬悬崖上学的胆战心惊,到云南昭通鲁甸县新街镇“冰花男孩”王福满冻肿冻裂的手脚,再到溜索村孩子们翻山越岭、溜索过江的羸弱身影,正是在一次次震惊和心酸中,人们看到了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艰难,看到了大城市繁华背后的另一面,看到了中国扶贫事业的任重道远。

中国实施的精准扶贫方略,是世界减贫史上的一次壮举。确保数千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亿万人民的期盼,扶贫工作越是往下走,越是面临艰难挑战,越是需要攻坚克难,越是应该重点关注悬崖村、溜索村这样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些偏远艰苦的地方,都活跃着扶贫干部的身影。很多一线扶贫干部在高山陡路上跋涉,在悬崖峭壁上攀岩,在山谷索道上滑行,为当地脱贫出主意、找项目、搞帮扶,推动贫困地区一点点发生改变。

据媒体报道,在当地干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悬崖村已经建成了结实的上山栈道;“冰花男孩”所在地区的孩子们获得了政府和外界的物质资助;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溜索村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已搬迁到谷外,迎来了新的生活。在许许多多地方,原来闭塞的村子通了路,曾经贫瘠的土地引进了项目,以往的穷山沟变成了旅游景区,过去死气沉沉的农村焕发了勃勃生机,这些改变,看起来发生在一夜之间,实际上是扶贫干部带领群众一起干出来,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来,一任任干部群众一点点累计起来的。中国的扶贫事业如燕子衔泥点滴累起。这个久久为功的沧桑历程,在很多小小角落里一一呈现。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扶贫路上,还有不少令人心酸的故事没有被发现,还有很多“最难最险的路”需要踏平。贫困地区孩子们冻伤的手脚、攀爬上学的艰难、渴望改变命运的眼神忽闪在人们眼前,它凝聚起人们关心扶贫、助力扶贫的共同意志,坚定着扶贫干部“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干事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宽敞的校舍、平整的书桌、温暖的早晨,都免受翻山越岭、溜索过江、受伤受冻之苦,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UC头条:今年最高分,TVB又放大招了
举着自拍杆溜索过江,她的故事值得一看!
300个十岁孩子辍学,原因令人唏嘘……不是因为叛逆,不是因为厌学,而是......
香港TVB眼中的中国,BBC当场打脸。
9.6高分,这部纪录片凭什么?
豆瓣9.6,TVB反手就是王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