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学习却依然找不到“一技之长”?3招破除职场人的学习焦虑

前段时间朋友圈很多人都在晒年中总结,好友小悦非常焦虑,看到大家都完成了很多目标,自己却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她很有挫败感。

但小悦并不是一个不努力的人,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还利用早起和下班后的时间主动学习各项知识,当小悦晒出她一天的“学习任务”时,大家都很震惊,觉得她太拼了,每天居然要学那么多内容:

  • 英语:早读纠音,英语听写。
  • 写字:临写、每日一字、笔画练习、连笔加配图、意大利体、飞鸟集临写、圆体课作业。
  • 运动:keep个人训练计划、pamela每日训练、早起瑜伽冥想练习。
  • 音乐:尤克里里、口琴、卡林巴(每周3选1)
  • 写作:日更。

可小悦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因为看似做的事情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对改善工作和生活状态作用不大的“兴趣爱好类”,正事儿没干多少。

很多职场人都有过类似的烦恼,为了打磨“一技之长”学习各种课程,越学越发现“应该”学的太多了,最后变成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学习成就感却不足。

查理在《这才是POA:可复制的极简管理哲学》一书中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不是因为时间管理出了问题,也不是我们自律性太差,而是学习目标设定出现了问题

       



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注定难实现?

       

     

1.目标的身份认同不足

很多人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一方面认为“很有必要做”,一方面又觉得“我似乎做不到”,在这两种心态下反复挣扎。为什么会这样呢?它跟我们的学习过程有关。

我们学习的心路历程往往是这样的:

  • 看到某个成功的人或事
  • 觉得学某项技能有用
  • 畅想自己学会后也一样能“成功”
  • 制定学习目标
  • 执行的过程中大脑时不时冒出“我真的可以吗?”的想法
  • 筛选自己容易做到的事情证明“我还可以”
  • 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变化并不大,又开始想“我真的可以吗?”
  • 因为某件事觉得自己还有救,重新学习/觉得学了没有用,彻底放弃

虽然制定了很多“学习成功者”应该完成的目标,但是内心还是把自己的身份定义成了一个“学习失败者”,因为过去的确一些不太成功的学习经历。

       

     

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我们会优先考虑那些自己肯定能做好的学习任务,这样每天就有一点小成绩,用于暗示自己“我还可以”,“我还不算失败”。那些有挑战、有难度、心里没底的任务会被顺延,可它本身又需要更多的精力才能学会,就会因为学习成就不足,感到很受挫。

比如小悦最想提升的是写作能力,但写好一篇长文需要投入好几天时间,每次卡主的时候,她都换到其他的学习任务中去找“我还没有失败”的印证,来安抚自己一直写不出来的受伤的心。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成功,总是有怀疑,那一定会影响学习动力。

2.目标的画面感不清晰或者不冲动

什么是目标的画面感?就是实现目标以后的场景,在大脑中有影像画面,当自己看到那幅画面时,有一种“我想要”的感觉,而不只是觉得“应该做”。

比如写出10w+爆款文章、成为某平台的签约作者、通过写作实现稳定变现,或者每天阅读10分钟/半小时/1小时,每周阅读1本书……

看到这些具体目标的时候,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我好想立刻行动”的冲动?如果没有这种冲动,就说明目标缺乏画面感,也就无法持续带来学习动力。

小悦对学习目标的画面感都比较弱,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常常觉得学这些东西是应该的,学完也是应该的,学好获得荣誉奖励还是应该的,所以她对学完之后的画面感能看到,但并不憧憬,没有“我很想要”的感觉。

这要追溯到她的童年时代,她的父母对她的学习反馈,以及她的整个家庭环境,如果她长期认为“我做到优秀是应该的”,她就很难找到学习的兴奋感。

        

 

3.目标各自独立,没有形成合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每个看起来都那么“有用”,于是就疯狂报课、买书。心想既然花了钱,就要坚持把这些内容学完,否则“沉没成本”会更高。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比如小悦学英语,每周老师会抽2个人纠音,她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觉得出国旅游、跳槽去做出海业务的公司都用得上,于是每天疯狂练习口语;中英文练字项目多达7个,每个投入时间都不长,哪个都不想放弃,运动、音乐也是如此,觉得这些都是一生应该坚持的好习惯,不应该放弃。

有学习目标没有错,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也没有错,问题就在于这些目标彼此是独立的,没有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缺少一个大目标来统领它们。我们常说自己学了很多,学得都不精,其实就是缺少这种学习凝聚感。

       

      

4.学习目标和工作目标关联较弱

学习和工作关联感不强,一旦时间投入较多但回报不明显时,我们就会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否有意义,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比如小悦制定了学英语、写字、运动、音乐、写作等学习目标,但这些跟她的工作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而她设定目标的初衷,是为了有一技之长,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却依然“啥都会点、啥也不精”,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有问题。

但其实学习可以很好的促进工作发展,有个朋友小阳主要负责部门的培训工作,她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了视觉设计、思维导图、演讲等技能,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都与她的工作密切相关,学到的知识、技能能马上用到培训工作中,帮助她把工作完成得更好,这就产生了正向的激励作用,大大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调整学习目标,重新找回学习的成就感 

1.制定学习制定时多想象“画面感”,多关注内心感受

以前我们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都比较理性,往往用数字和成绩要求自己,“从几月几日开始,我要在每天什么时间开始,做多少事情,直到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之前,我要做完什么事情”。

我们可以试试从画面感的角度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

有两个方法可以帮我们找到画面感:

(1)欧卡-潜意识关联卡

在《欧卡,翻转你的命运》一书中提到了欧卡关联画面感的方法,拿小悦写作举例,可以对着每一张牌问自己2句话:

  • 这张牌上有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
  • 如果这张牌代表着你写作写的很满意的样子,你会想到什么,结合牌面说说那里面有没有你,你在做什么,感受如何

       

     

拿第一张举例:

  • 这张牌上有一个人在弹吉他,我感到他并不开心,好像不太会弹,总是弹错,他很羡慕那些弹得好多人,有点烦躁
  • 如果这张牌代表着我写作写的很满意的样子,我会想到他弹琴弹得很顺畅,会自己录一首曲子,上传到视频网站,虽然播放量并不高,但很开心,还想继续谈,他可能会去找一些更火的曲子练习,然后再上传视频。如果是我写作的话,我可能会写出一篇比较满意的文章发出去,然后有几个朋友给我评论点赞,我很开心,然后找更有流量的选题再去练习。每天的时间花在写作上,比较充实。

(2)终点反馈法

即通过想象最终结果达成后,通过他人的反馈,你的情绪、感受会有什么变化。

比如我最早开始做线下分享的时候,定了一个做一场分享的小目标。那时候我无法确定在什么时间,做一个什么级别的分享,但是我对讲完之后的反馈有期待——我希望讲的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能抬头看我,而不是低头看手机;我希望讲完后有10%的现场观众提问,希望听到他们讨论关于这场分享的收获……想到这些画面,我就充满了动力,努力学习与演讲相关的内容,提升演讲水平,想要尽快实现目标。

所以说,我们要关注的是在完成某个学习目标后,会因为谁说了什么而开心,或者是自己做到了什么程度而感到满意,让画面感成为我们的动力源泉。

       

       

比如我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自媒体运营、短视频制作、PPT思维,那么有关目标的“画面感”表格就可以这样填写:

       

       

当我们列出这个表格的时候,完成目标的标准就非常清晰了,学习的内容也会更有侧重点和选择性,不会出现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没学好的情况,有效解决了时间消耗完,成就感却没多少的问题。

        

       

2.用其中最难的学习任务,串联起所有学习项目

学的东西多且杂,并不是放弃一些就能把剩下的学好了,因为不想学的还是不想学,放弃那些挺有成就感的学习项目,反而让自己没有任何学习动力了。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最难最不想学的学习任务,串联起所有的学习项目。

比如小悦的学习任务里最难的是提升写作能力,可以围绕它对其他学习任务进行调整:

  • 英语:每天找几句老友记里的经典台词练习语法和口语,同时将它们作为金句,整理进写作素材库。
  • 写字:写文章配图时使用自己手绘的图表。
  • 运动:运动和冥想能够帮助我们补充精力、反思精进,有助于我们以更好的状态写作。
  • 音乐:从明星或者明星教育孩子角度入手,找他们对乐器的理解和热爱,写热点短文,配上自己练习乐器的图片、弹奏视频等,增加人设的立体饱满度。

当我们努力去寻找复杂任务和其他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看似“没用”的学习任务都发挥了作用。而且因为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的过程中也会很快乐。

      

       

3.转变身份,分解学习目标,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联

有人学习是因为工作缺乏成就感,想通过学知识填补那份空缺;有人学习是工作要求太高,自己能力跟不上,想通过学习避免被淘汰。但我们要学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初心而沉浸在学习本身,忘记要应用。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有2个方法:

(1)抛弃“学习成功/失败者”的身份标签,重新定义自己为“实干者”

在《穿透式学习》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两种学习方式——学生时代的学习和工作后的学习,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身份的差异,我们从“知识学习者”转变成了“实干者”,即单纯的学习知识,变成带着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去知识中寻找答案。

当我们以“学习者”的心态学习时,会经常给自己加码,把学得多、记得牢当作学习成功的目标,因此会用知识学得够不够多、是否拿到了优秀学员,来评定一场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实干者”不再追求学习数量,也不再关注是否能被评为优秀学员,而是不断检验“我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如果问题解决了,哪怕课程、书本中的内容没有全部学完,学习不是最优秀的,都会感到学习成就感。

但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身份转变了,甚至还在“知识学习者”的身份前加上了“失败型”三个字。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POA》一书中的POA模型可以帮到我们。

       

     

POA模型分别代表着:

P:伙伴

O:目标

A:方法

想要解决身份转变的目标,可以找到已经转化成功的人,与他成为伙伴,他会跟你共享方法。

比如我每次学习的时候,都会问自己,“我学这个知识,对我工作有用吗?用在哪?怎么用?”

拿小悦的学习英语举例,她可以通过观看《老友记》练习听力和口语,每看一集,可以针对最打动自己的情节写一篇小短文,同时也训练了写作能力。积累了十几篇小短文以后,就可以尝试写一篇2000字的长文,在现有素材的基础上加工一下,比直接原创写作要容易得多。

再比如她每天练字,那文章配图就可以使用自己的原创手绘图片,这种配图风格会让她的文章更具个人特色,哪怕不看内容,也能迅速判断出来是她的作品。当然她也可以写一些练字方面的心得体会,分享有效的练字方法,既能吸引粉丝的关注,也能提升写作水平。

       

     

抛弃“学习成功/失败者”的身份标签,定义自己是个“实干者”,最大的好处是能帮我们缓解学习压力,学习并不需要追求足够多、足够广、频率足够高,只要每次学习都有收获,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这样我们再去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任务太难而迟迟不敢行动。比如小悦想提高写作水平,只要每篇小短文都能理清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或者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使用POA分解法拆解目标,找到学习与目标之间的关联。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可以跟工作目标挂上钩,但怎么关联呢?书中提到了POA分解法,即把每一层的A当成下一层的O无限展开。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想赚钱养活自己,去企业里工作只是其中一个达成目标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自己创业、跟别人合伙等很多方式,当选定入职企业这个方法后,它成了新目标,在公司工作,我们可以选择混日子,也可以选择全力以赴争取升职加薪,当你选择了升职加薪后,接下来就有更多的方法:跟领导搞好关系、去核心部门负责核心业务、成为目前部门的扛把子员工……,任何一个方法都会成为下一层级的目标,不断去分解,最终分解到我要去学什么。

       

       

当我们理清了学习目标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后,即便它们看似不相关,我们也不会再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因为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是在前进的。


总结 

《这就是POA:可复制的极简管理哲学》虽然是一本组织管理工具书,但它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因目标设定不清而出现的很多问题。一旦明确了目标,目标就会吸引很多伙伴主动帮助我们,大家一起共创各种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在获得学习成就感的同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忆当职场妈妈那些年的苦与甜
人生逆转胜:提高效率,你需要改掉的7个坏习惯
如何应对四类工作
工作无聊却不得不做?你本可以不这么辛苦!
管理中说领导不要事必躬亲,但是下属能力确实不行该怎么办呢?
想让底下人跟着你,干劲十足?牛人都善用这三种需求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