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惊风之治

慢惊风之治

2014/9/14(标签:内寒)

脾风之证乃小儿发痉之证。何谓“痉”?痉挛也。即肌肉收缩、颈项硬直、手脚抽搐的现象,亦即抽风是也。小儿脾风发高烧时常有这种症状,所以又称慢惊风、慢脾风。其主要证候是身凉热不甚,面色青黄惨白,口鼻气冷,出气多入气少,口唇淡红或白,舌苔淡红,小便清白,大便溏泄,哭声细微或不语昏睡,喜饮热水,囟门下陷,脉细小沉弱无力。

慢惊的起点是由于脾胃虚寒的结果。这个“虚寒”的原因主要在小儿的阳体(少阳之体)伤不起,就是说小儿的阳体就像草木之萌芽,其稚阳娇嫩畏寒,稍不注意就被寒伤而成脾风。譬如小儿饮食起居多失于凉,或因有病过服凉药,或久疟久痢致体虚生凉等等,都易形成脾风之证。开始时,因脾胃阳虚,令所食之物不能融化精微而多成寒饮(饮即淡痰),寒饮凝滞于贲门之间,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即便下行也不能消化,从而出现上吐下泻。久之则真阴虚损而发高烧(灼热,阴虚不能潜阳),或寒饮充盛迫其身中之阳外浮而发高烧,但这两者都是里有真寒外作假热(是阳热而不是寒热,属阴虚阳越)症状。待肝虚(阴虚)风动,累及脑气筋,遂至发痉,手足抽掣,这也就是脾风的“风”的由头。此证须以温滋阴,以热补阳,温热并用健补脾胃以消寒饮,同时注意照顾小儿之阳不受伤害,故以中药古方“逐寒荡惊汤”及“加味理中地黄汤”二方为最善(见“附文”)。其第一方“逐寒荡惊汤”是为不受饮食者冲开胸膈之寒痰而设,此方中胡椒乃为主药,非摊卖或食料铺中的新鲜品不可(药房中的陈品减力),炮姜也必须用干姜代替,由此将方药捣碎煎数沸则药力可出,但防久煎无力而不能冲开寒饮以功废。煎药用水以灶圹红土(灶额中赤土)所煎之汤(澄清后用之)代之,取药汤频频灌之后,再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加味理中地黄汤”系第二方,大都是温热补品,亦须将变炮姜为干姜,或视情况加味西药百布圣(PepsinumSaccharatum)若干,以防因补药滞腻胀满或生痰。如此一来,临证中将二方再有所变通则可随手奏效。

例一:一四岁幼童秋初恣食瓜果而伤脾胃,但消化力减仍不知戒,遂慢慢成慢惊风证。成病后饮食大减,强食少许也不能消化,投以消食开瘀之剂脾胃益弱,直至吐泻交作,间发抽掣,周身肌肤灼热,其脉微细欲无,昏睡露睛,神气虚弱。此证因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消化饮食而吐泻,致食物不能形成精微以生气血而成寒饮,寒饮积于胃中溢于膈上后,排挤心肺之阳外出而周身灼热并脉转微细,这就是上面交代的里有真寒外作假热之象。其昏睡露睛,是因为脾胃虚寒紧缩眼胞的结果(眼胞属脾胃);其肢体抽掣,系气血亏损不能上达于脑以濡润斡旋其脑髓神经,令神经失其所司而肢体有时抽掣,这在前面《脑贫血证治法》中讲过。可知观囟门未合小儿患此证时,其囟门必下陷,此实为脑气血不满之明证,亦即气血不能上达之明征也。此证吐呕不甚剧,故可根据第一方、第二方之方意,投以温暖之剂健补脾胃以消其寒饮即可。按如下处方及服法则诸病可自愈。

赤石脂(研细)一两,生怀山药、熟怀地黄各六钱,焦白术三钱,乌附子、广肉桂(去粗皮,后入)、炙甘草各二钱,干姜、大云苓片、高丽参(捣为粗末)各钱半。药共十味,除高丽参外,其它九味药共煎汤一小杯,分多次徐徐温服,每次皆送服高丽参末少许。重用赤石脂在上能镇呕吐,在下能止泄泻。高丽参能补气并对上下气化起固涩作用,其参末系丸散之渣滓能留恋于肠胃(止泻)。服药待不呕吐,不抽掣,泻愈强半,灼热大减,则可减去干姜,改用白术四钱,继服后其泻止,可将附子减半,另加大甘枸杞五钱,续服至愈。

若类似以上症状,其脉弦、细、虚、濡并至数且迟,吐泻(呕吐不止,完谷不化)过程中虽不抽掣,但偶灼热偶痿废不能行步者,则皆属慢惊风朕兆。此情况下仍宜治以大剂温补脾胃之药,但用药须变方为:生怀山药一两,白术(炒)、熟怀地黄、龙眼肉各四钱,干姜三钱,生鸡内金(黄色,捣)、生杭芍、甘草各二钱,共煎取汤一小杯,分两次温服下。服药至吐泻、灼热皆去,唯行走偶觉腿有不利时,可将原方略加减后继服至痊愈则可。原方加减为:生怀山药一两,熟怀地黄、龙眼肉、胡桃仁各四钱,白术、川续断各三钱,干姜、生鸡内金(黄色,捣)各二钱,生杭芍、甘草各钱半。煎服方法如上。病愈后切忌生冷之物,以防病之反复。方加鸡内金化完谷,加芍药防肝胆生热,加续断利愈痿废。

上述之证若呕吐过甚者,当先用“逐寒荡惊汤”开其寒饮,使其能受他药进饮食。但若滑泻殊甚不止,则可继续投以“加味理中地黄汤”,服后仍不见效,则必须再加服高丽参(红高丽参)末及生怀山药粥,久服则加服百布圣。

若遇未满周岁小儿将成慢惊之象,如食乳即吐,服药不进,额(囟)门下陷,睡时露睛等,则可试着捻一生硫黄细末于患儿口中,令乳汁送下,至不吐则可渐愈。生硫黄暖肠胃也。

例二:一七岁童秋初病疟,月余愈后觉左胁下痞硬,继屡服消瘀之品致脾胃虚寒不能化食,直至吐泻交作并兼发抽掣。得此慢惊证后,日昳潮热,两颧发红,昏睡露睛,手足时作抽掣,剧时督脉(后脊)紧而头向后仰(俗名角弓反张),进饮食或药物半个小时即吐出(有痰涎),时作泄泻,其脉象细数(快)无力。此病发热,不受饮食并兼泄泻,手足抽掣等,其原因在上面都有论及,是中部气化被伤(服消导开破之品),下部气化不固的结果。至于抽掣剧时头向后仰,则仍属血虚不能荣筋养肝,致肝风内动或因寒而督脉紧缩,亦或因督脉病而脑髓神经亦病(督脉与神经相连),以致改其常度而妄行也。由于疟为肝胆所受之邪,木病侮土,以致使久病疟者多伤脾胃,所以左胁痞硬应是脾因受伤作胀也。此证应先用“逐寒荡惊汤”,然后用“加味理中地黄汤”。其变方及病程用药如下。

胡椒、干姜、肉桂、高丽参、甘草各一钱,丁香十粒。先煎人参、甘草七八沸(用灶圹红土三两煮汤澄清后代水),再入捣成粗渣的胡椒、干姜、肉桂、丁香四味药同煎三四沸,取清汤八分杯徐徐灌之。原方加甘草可缓解干姜之苛辣,逗留干姜之力使之绵长;加人参欲补胸中大气以运化诸药之力,即大气一转其气(痰饮)乃散也。待呕吐即止,抽掣亦愈,潮热、泄泻亦似减轻后,则按“加味理中地黄汤”加减用药:熟怀地黄、生怀山药各五钱,焦白术、大甘枸杞各三钱,野党参、炙箭耆、干姜、生杭芍、净萸肉各二钱,肉桂(后入煎)、炙甘草各一钱,红枣三枚(掰开),胡桃一个(用仁捣碎),共煎汤一小杯,分多次徐徐温服下。杂以性凉之芍药不凉脾胃,只凉肝胆(肝胆因服热药而生火),尤善敛阳气之浮越以退潮热、利小便,更防激动肝胆中所寄相火(阳火)致小便不利、大便益泄泻。服药后待潮热与泄泻皆愈,脉象亦较前有力,遂去白术,将干姜改用一钱,续服至痊愈即可。

另有一种小儿抽风病叫受风瘈疭证,这种病是出汗受风,令肝有郁热引起,虽发搐但不露睛,且属遂发瘈疭,所以不属慢惊风,即应是急惊瘈疭而非慢惊瘈疭。患儿剧时闭目昏昏,身躯后挺,两手紧握(因外感激发其肝热上冲脑部排挤脑髓神经所致),轻时也能明了,口舌热肿不能吮乳饮食(肝火上炎),大便日溏泄数次(肾阴不足,气化不固),皮肤发热(外感生热),其脉也有热象。法当清其肝热,散其外感,兼治以镇安神经之药,其病自愈。主处方为:生怀山药一两,滑石八钱,生杭芍六钱,连翘、甘草各三钱,全蜈蚣(大的)两条,朱砂细末二分(1克)。将前六味药煎汤一小杯,分数次将朱砂徐徐温送下。方中山药脾肾双补,与滑石并用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蜈蚣之为物节节有脑,善理神经以愈瘈疭。服药至瘈疭与大便之溏皆愈后,若口舌仍不利索,其头仍向后仰,手仍有拳曲不舒,则可将原方减去滑石之半,加玄参六钱,煎服后待手不拳曲但头仍有后仰之意,遂减去方中滑石,加全蝎三个,继服即可痊愈。蝎之为物,腹有八星,列作两行,实为木之成数,故能直接入肝经以理肝舒筋(肝主筋),项间之筋舒则无拘挛,头自不向后仰矣。举此例以区别慢惊风,以免误诊用错药。

农村小儿于夏秋之交因凉水、瓜果伤脾胃而多得滑泻证,由于小儿少阳之体阴分不足,滑泻不止尤易伤阴分,所以滑泻之证在小儿为最难治。往往患此证者数日则浑身发热,或渐次形成慢惊风。当此之际,滋阴健脾、凉润温补都不对症。若病家因小儿苦于服药而姑息,则会因迁延岁月而成不治。故建议给患儿用生怀山药(每服可七八钱)兑白糖做粥(日两次)喝,可有效遏止其病恶化,并逐渐走向康复。此粥多服久服者,可掺百布圣1~1.5克以防发闷。

写此文是要告诉大家,汤药虽难喝,但却能根治慢惊风,更能起死回生。

附文(源百度):

1、逐寒荡惊汤:

【组成】胡椒3克(打) 炮姜3克 肉桂3克

【用法】上药三味,用灶心土90克煮水,澄极清,煎前药取200毫升,频频灌之,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

2、加味理中地黄汤:

【组成】熟地15克 当归6克 萸肉3克 枸杞6克 白术9克 炮姜3克 党参6克 炙甘草3克 枣仁6克(炒,研) 肉桂3克故纸6克 炙耆6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核桃肉2个

【用法】用灶心土60克,煮水煎药,取浓汁200毫升,另加附子1.5克,煎水掺入。谅儿大小,分数次灌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61)张锡纯等治小儿风证
《证治准绳·幼科》吐泻
《幼科类萃》卷之四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卷四百七十二
《医宗金鉴》全文转录(水肿、腹胀,发热,积滞,癖疾,汗,失血、杂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