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必事事进课堂?

何必事事进课堂?

2010年2月10日   02:要闻  

  李爱铭

    从禁毒知识到消防技能,从爱国电影到志愿者服务,近年来,纳入中小学课表上的新增内容层出不穷,其中有的很有道理,但若事事进课堂,有无必要呢?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当前多数学校忙于应试学科教育,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因此,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课程,并且详细规定从小学到高中社会实践的课时和内容,再与升学考核挂钩。这记重拳,可以保障社会实践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吧?

    道理是没错。社会实践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中确实举足轻重。但问题在于,当下新的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知识层出不穷,很多都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产生深远影响。不过,为体现重视、为求落实,一定要通过“进课堂”的方式吗?按此逻辑,禁毒教育进课堂、廉政教育进课堂、艾滋病教育进课堂……事事进课堂,而且都要考核。不断做加法的结果,是课业内容不断增加。内容增加,如果不暗地加课,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加课,就是违规。学校遭遇“两难”。学校的两难,只是直观影响。更实质的影响最终反映在学生身上。学习内容太多,学生叫苦不迭,学习兴趣丧失;兴趣丧失则应付学习;应付的结果,是这些额外增加的学习内容,最终还是被边缘化。每年寒暑假,都有部分孩子忙于做作业、上补习班,对课程内必修的社会实践应付了事,两个月中一无所为,最后托关系请居委会盖个章,返校走过场交差。这个结果,恐怕不仅出乎当初推动其进课堂者的意料,而且恰恰背离了推动其进课程的初衷吧。

    况且,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内容,本身属于校外活动,进入课堂是否科学,也值得商榷。如农村社会实践,农村的学生本在课余适当帮父母分担农活,自然学会锄草、认知庄稼等技能,还能体验父母之艰辛。现在,“田园劳作”将变成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学生要通过观看农耕文化常识的音像资料和活动指南学习,并规定有明确的课时。家校“错位”,降低了教育效率。再如劳动观念,本该在家中通过适当分担家务等来培养,但现在由学校主抓。学生在校劳动课和值日干得热火朝天,回家后依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校外教育内容,抽离了生活情境后进入课程,很难真正见效。

    其实,反过来想,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的绩效,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加课,而是减课,解放学生的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担任志愿者、进行社会调查等,本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外活动,只是他们苦于课业负担,缺少课余时间去实施。如果课程内容精简了、课后时间多了,相信不用考核激励,单凭兴趣,孩子们对这些社会实践也会趋之若鹜,何苦揿牢学生的头强制推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计划
谈谈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重要性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探析
《小学语文生活化探究》--结题报告
还孩子玩的权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