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竺建伟谈区域学校文化建设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竺建伟
编者按: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素质教育调研报告中,把上海市闵行区列为全国素质教育七个先进典型区域之一。近年来,闵行区委、区政府将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推进闵行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大格局”中,从闵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对影响闵行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进行了前瞻性的谋划,提出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实现教育公平,通过统筹规划区域各类教育,合理调整布局,均衡教育资源,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有效地推进了闵行教育科学、均衡发展。在满足区域教育量的扩张与均衡发展的同时,如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如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整体提升闵行的软实力成为闵行教育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闵行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十字路口,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成了闵行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在“大教育观”下,区域教育的发展必须做好两个服务。
记者: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素质教育调研报告中,把上海市闵行区列为全国素质教育7个先进典型区域之一。站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十字路口,您认为闵行区教育的发展应该如何定位?
竺建伟:首先要确立终身教育这个“大教育观”的理念,在“大教育观”下,区域教育的发展必须做好两个服务,一是从人本发展的需求出发,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要从人本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两个层面为区域教育定位。
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委、区政府将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推进闵行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大格局”中,从闵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对影响闵行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进行了前瞻性的谋划,提出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实现教育公平,通过统筹规划区域各类教育,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均衡教育资源,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有效地推进了闵行教育科学、均衡发展。
在量的急速扩张之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品质是最大的课题。
记者:您曾经在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工作,对上海市各区教育发展的情况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您认为闵行区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竺建伟:闵行区是上海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同时又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教育的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闵行区作为一个主要的人口导入区,常住人口达到200万。人口的扩张带来教育总量的扩张,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近300所,教师1万多名,学生17万多名,每年新增学校10余所,每年接纳的学生递增7000多人。在量的急速扩张之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品质是闵行教育要面对的最大的课题。
闵行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是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从教育外部环境来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仍显“二元结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二是从教育内部来看,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法等内涵发展上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兴建学校的速度很快,但是转变人的观念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是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区域内百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必须关注现代学校制度背后的伦理精神、道德取向和文化价值基础。
记者:您提到在量的急速扩张之下,如何保证教育的质量是闵行教育要面对的最大的考验,闵行区为什么选择从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破题?
竺建伟:教育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既注重规模发展,更要关注内涵发展,这需要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用全新的视角予以审视,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方式予以突破。
闵行区是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指向是为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学校内部关系和学校与社会、社区的关系所作出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几年来,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在区域和学校两大层面展开了实验,区域层面在校长队伍建设,教育财政拨款、教育督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等五大方面进行了框架制度设计。学校层面在学校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形象设计、民主管理制度等四方面进行了核心制度建设。这些为区域教育发展初步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了区域学校的内涵发展。目前,如何通过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区教育新一轮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制度背后的伦理精神、道德取向和文化价值基础,从而使现代学校制度通过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得到巩固、发展和提升。
校长的办学眼界有多宽,学校就能走多远。
记者:在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办学有怎样的作用?
竺建伟: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与否并不全在于校舍、设备等硬件是否改善,他们更关注的是直接享受到的、具体的教育服务的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然而,各级政府要真正履行好这一职责,保障教育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最终都需要通过学校来实现。学校是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单位,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主要通过学校这个载体体现出来并作用于学生。因此,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着教育的公共服务责任,都必须按照公共服务的理念来选择各自的行政行为和办学行为,目标都是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的需求。而校长是否具备相应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校长所领导的学校能否把政府提供的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教育产品,是教育公共服务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所在。
学校办学品质上的差异主要在于校长办学视野和方法上的差异,校长的办学眼界有多宽,学校就能走多远。我常说校长办学一只眼要看天,要看到珠穆朗玛峰顶,作为校长必须看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前沿。另一只眼要看地,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学校文化涉及到办学的核心领域,起点必须高,不能就事论事,有高的立意才会有高品质的教育。
在闵行区,有70%的学校是只有不到10年历史的新学校。我们为什么要对校长提“文化”?就是要提升校长的办学境界。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求校长对自己的办学行为进行反思,而反思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校长必须通过学校文化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放大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记者:如何使全区的学校都动起来,确保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效果?
竺建伟:我们采取了这样几种方法:一是项目带动,滚动推进。我们根据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文化四大层面的研究内容,设计了若干个子项目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公开招标,最终选择46所学校作为项目实验学校。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各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前期经验与基础,设计学校优先发展的实验项目,从一些必须研究的项目或相对容易突破的项目入手,逐年递进,在指标设立上、目标的达成度上呈现出渐进的态势。
二是区校联动,片内互动。为了加强区校两大层面的互动,我们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将46所实验校划分成5个片组,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开展专题研讨。
三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总课题组加强重点项目攻关,对涉及面广、处于核心地位的研究项目,组成攻关小组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对各级各类学校分别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实验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网络、简讯等渠道加强研究信息的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广。
当然,课题一两年就会结束,学校文化建设将持续做下去,我们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放大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已有80%的学校加入到区域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中来。
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您觉得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效果如何?
竺建伟:我有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我刚到闵行区做教育局长时,和校长沟通,校长的话题总是围绕着“钱”。随着区域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的扎实推进,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效果初显,现在校长的思维打开了,更加关注课程及教学的载体,关注教师专业服务能力。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上有明显提升,能够很好地分析学校的优点和缺点,一批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有所提升。
在督导评估中,A级学校的比例从两年前不到40%增加到现在的60%,应该说,学校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看,进步很快。目前,全区有80%以上的学校加入到区域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中来,并以此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批学校的核心文化和特色文化初步形成,素质教育得到有效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提升。
学校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一起考量。
记者:推进区域学校文化建设,闵行区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竺建伟:我们认为,学校的文化引领与师生共同愿景的和谐是学校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先进的文化理念与学校发展的特色密切结合起来是学校文化创建的突破点。教师观念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动力。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还形成了这样一些认识,比如说,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是专家引领、校长具备文化领导力、课程融合、以活动为载体、物质文化的基本熏陶;以校本实践为主,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项目抓手,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项目推进来提升办学水平与内涵;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与品质的抓手和切入点,更重要的是校长办学思维方式的改进与转变,要提升其办学水平与理念;学校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一起考量;在一些薄弱学校,办学理念滞后,缺少文化积淀是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等。
“文化篮”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学校文化的具体抓手、方向和特色。
记者: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惑?
竺建伟:学校文化建设的效能评价标准以及学校文化建设中自我诊断能力的缺乏在当前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中较为普遍。由于“文化篮”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学校几乎将所有的工作都作为文化建设来汇报和规划,装在了“文化篮”里,忽视了学校文化的具体抓手、方向和特色,忽视了学校日常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区别和联系。
一线教师感到的是教育教学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往往是在教研文化、班级文化和学校的物质文化层面,很少有深层次的思考。要使教师成为学校文化的参与者、思考者,还需要校长的引领与学校文化氛围的创建。
对校长来讲,主要就是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形成全体师生办学价值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实践行为,这就需要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积淀有理性的思考,首先要传承提炼,其次是发展创新,再其次是通过文化建设过程,形成文化自觉。
当前,如何处理好文化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首先思考的。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和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研究和实践团队,是要重点加以思考和解决的。
因此,通过对区域内现有学校文化的深入调查和了解,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我区学校文化的整体特点和发展态势,可以为个体学校提供借鉴,建设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上)
“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之二 区域推进篇
优质均衡愿景下的学校内生发展之路
邯郸市教育局局长:培育特色学校的区域之道
文化,使每一所学校都美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