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课程建设开拓与优化上有新招
用“拓展深化”强化校本课程特色  用“规范高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品质发展  激情课堂呈现灵动的“教育生命”(附照片)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课程建设开拓与优化上有新招
    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母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优质办学的“主干”。同济二附中将课程建设放在核心的地位上,结合学校实际,尊重学生差异,依托同济大学优势,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设计符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的课程体系,体现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很有特点。
   
科学规范奠基:“三类课程”开足开齐
    学校严格执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八大学习领域的科目,注重文理并重,科技人文交融。减负增效,为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厚实基础。同时对“三类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科学规范。
    基础型课程强调“功能”环节  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教师探索思维教学和合作教学方法,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外和学科内外的教学内容。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工具类科目强调应用环节,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类科目强调实验环节,政史地等社会类科目强调专题教育环节,音体美等技艺类科目强调过程感悟环节。关注学生参与性、差异性、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学校在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教研成果日渐显现,公开教学量质齐升。
    拓展型课程拓宽“空间”天地  学校坚持“引进、整合、开发、完善”的指导思想,采取“立足校本、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策略,结合生源实际,依托同济支持,借鉴海外课程,整合师资特长,提升学校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努力建设知识应用性、实践综合性、选择多元性的拓展型课程。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思维教学、外国文化、水墨创意、信息技术等课程。研发开设《美丽的大自然》、《生活中的化学》、《未来领导力》、《运动护理学》、《防震减灾》、《CAXA设计》《经典品读》、《跟着古诗去旅行》、《动漫画制作》、《舞蹈艺术》、《川流五洲》、《社交礼仪》等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注重“研究”过程  学校努力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研究性学习资料包》、《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和《研究性学习评价手册》。邀请同济大学专家、院士,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问题意识,启发选择研究方向,了解研究方法。通过教师合作式的指导研究,学生自选自定研究课题,学会查找、收集、处理文献资料,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动手实践,实地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研究过程,体会研究价值。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型课程有:《苏州河水质研究》、《智能机器人》、《废电池污染研究》、《中国茶文化》、《校园平面图的绘制》、《GPS接受机的组装》等。
    评说:课程方案执行的忠诚度,是检验办学理念的准绳。
   
攻坚探索发力:“课堂教改”产能增效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学校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努力。
    聚焦课堂攻坚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完善“专家引领、校本研修、课题研究、教学示范”的校本教研机制为动力,以观念转变、行为跟进、有效教学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载体,以七轮主题式的课堂攻坚为抓手,以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为项目,以“骨干教师试点——教研组内辐射——全校教师攻坚”为脉络,以“学科分层递进、学段纵横交错、多维立体整合”为特点,促进教师发展,指导学法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在深入课堂相互听课、评课1000多节的基础上,学校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六个缺少”、制订评价课堂教学的“七个指标”、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归纳总结出好课的“九大特征”,运用集体智慧,为课堂教学的高质发展奠定基础。
    探索有效教学  在开展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学校确立“重群体参与、重过程改进、重评价激励”的思路,实施“支撑在学校、组织在组内、落实在教师、成效在学生”的策略。完善“点、线、面”结合的推进方式,点:骨干教师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论指导下率先进行探索性的实践;线:总结“点”上经验,有效教学的探索活动在教研组内延伸;面:以一年一度的“同济杯”教学大奖赛为契机,群体参与,整体推进有效教学的面上铺开。把握螺旋上升的现状调查、理论学习、目标制定、策略设计、探索实践、反思评价、论坛交流等“八个环节”。理解学生认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层递进的六个学习层次,遵循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五大平台”,整合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评说:课堂教改,需要长期性谋略与即时性改进的“共振”。
   
确保质量底线:“好课标准”引路增值
    把每一堂课上好,使其增值,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形成了关于“好课”特征的基本共识。一是有适切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二是有明确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及其展开过程要科学严谨。三是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包括课型确定、任务指向、流程设计、教法选择、时间安排、课堂反馈、归纳总结、作业布置。四是有多种有效的方法:围绕教学目标,采用丰富有效的情境化教学策略和有效方法。五是有准备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秩序,恰当运用教具、技术和媒体设备,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六是有促进学习的氛围:使用激发强化学习动机的策略和方法,营造有效、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七是有意义的交往活动:师生在对话交流中,使学生明确、理解学习任务和责任,获得有价值的反馈,调节教学过程。八是有效果的能力训练:进行有目的、分层次的能力训练,归纳面上问题,给予个别指导。九是有保障的有效学习时间:一般应占课堂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十是有成效的个体促进:给学生以有层次的目标任务、有差异的教学策略、有个性化的促进计划,使大家都处于有效学习状态中,耐心帮助有不良倾向的学生。
    评说:高质量的好课,教师教得有成就感,学生也学得有振奋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现教育,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2016年武大外校小升初入学通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
初中中学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下载大全
治校方略 | 以选课走班成就卓越高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选课走班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