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质数是孤独的一种比喻方式

质数是孤独的一种比喻方式


作者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发表于2011-03-07 02:04

前晚,《质数的孤独》作者保罗·乔尔达诺来到北京意大利文化处参加了小说中文版首发式。

        电影《质数的孤独》原著作者、意大利作家乔尔达诺参加中文版首发

对孤独的感触促使这位80后作家写下了《质数的孤独》,而小说的出版给乔尔达诺带来了爱情,“不再是质数”。

中文版小说书封

电影海报

电影《质数的孤独》剧照

  意大利小说《质数的孤独》还没有在中国出版就被一部分中国读者熟知,是因为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去年曾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很高评价。前晚,《质数的孤独》作者保罗·乔尔达诺来到北京意大利文化处参加了小说中文版首发式。小说的页码标到1800多,因为小说页码根据质数从小到大排列,连作家本人也要赞叹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中文版用质数编页码,这是一个天才想法,只有中文版才是这样的。”

  意大利文学最高奖项的最年轻获得者

  《质数的孤独》书名中包含数学元素,正如外界所猜测的,作者保罗·乔尔达诺确实是理科科班出身,他原是位粒子物理学博士,也是名意大利80后。《质数的孤独》出版后一举拿下“坎皮埃罗文学奖”最佳作品奖和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斯特雷加奖”,获得“斯特雷加奖”时他年仅27岁,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兰佩杜萨、迪诺·布扎蒂等都获过该奖。《质数的孤独》出版以来,仅在意大利就卖掉120万册,全欧销售500万本,书迷们甚至在城市各角落涂鸦书中佳句。

  质数是一个数学概念,是指在大于一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自身,不能被其他任何自然数整除的数字。其中有一类质数,它们位置相邻,中间只被一个偶数隔开,称为“孪生质数”。小说男女主人公就像两个孪生质数,彼此临近却永远无法靠近。年幼的爱丽丝在一次滑雪练习中受了伤,从此终生跛行;而马蒂亚弄丢了他的双胞胎妹妹,罪恶感永远如影随形。懵懂未开的年纪犯下的无心过失,注定了他和她只能与孤独为伴。当少女的她和少年的他相遇,两人在彼此身上感觉到相似的气息,同样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同样与自己难以和好、同样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层自我保护的薄膜,两个寂寞的个体从此有了交集。他们默默地把对方视为此生唯一,却又总是在关键时刻一再做出违背心意的决定,终究未能紧握彼此的手。

  小说给作家带来了爱情

  “孤独”是前晚首发式上的关键词,保罗·乔尔达诺说,“质数的孤独是一种比喻的方式,小说中描述两个主人公从小到大,一直到30岁左右的一段故事,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了一件事情,总共两件事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阻止他们跟周边的同龄人或者跟周边的世界进行顺畅的交流,就像质数一样,没有办法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一切。” 保罗·乔尔达诺最初的身份是粒子物理学家,所以他说,在最初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作为一个粒子物理学家,我本来不想用质数作为主题比喻,而是想用粒子物理里面的一种特定的粒子,这种粒子有一个特性,即使相隔的距离非常远,甚至无限远,它们仍然能够在相近的粒子间产生交流通讯。换句话说,在很远的一个粒子身上发生任何事情,无限远端的另外一个粒子马上可以感受到。我原来小说当中想以这种特定的粒子来表达主人公的这种孪生的情感,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另外一个人也可以感受到。后来为什么没有在小说中把主人公描写成研究粒子物理的呢?因为如果这样写的话,马上周边的人就会说那个人就是我,所以我把这个人写成研究数学的人,即使这样做了,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主人公就是我。”

  在保罗·乔尔达诺看来,小说中的孤独状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孤独已经成为每个人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生最初的时候,我们跟母亲,跟我们的家人,是完整不可分的。但是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逐渐经过痛苦的过程,变成一种质数的状态,或者一种孤独的状态。感受到自己成为孤独质数的状态,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如果不经历这个状态,他的人生不会很完整。”

  在小说中,爱丽丝和马蒂亚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就像两个质数一样,当有读者问作家,两位主人公是否可以在一起时,保罗·乔尔达诺说“那要重新再写一遍小说”。不过年轻的乔尔达诺在首发式上无意间透露,“在小说出版之后,我认识了一个人,而这个人给我带来了爱情,使我产生了新的感受。” 至少,现在的乔尔达诺不是质数了。

  “电影彩色,小说黑白”

  电影版《质数的孤独》同样由意大利年轻导演执导,新生代导演代表人物萨维里奥·康斯坦泽之前的两部作品《私处》和《追忆自我》入围多个电影大奖。2010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前,意大利观众对它寄予厚望,该电影一时成为获奖热门。导演用《质数的孤独》对意大利式的家庭传统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着力讲述了意大利传统家庭中父母的专制对子女的影响。电影里是这么描述“质数”的,“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1除尽,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被称为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11和13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

  虽然剧本由编剧和作家一起创作,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导演对原著小说做了很大改动。对于电影改编,保罗·乔尔达诺为电影《质数的孤独》做了辩护:“电影总体上跟小说保持一致,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首先从叙事结构上,电影中是平行叙事的方法,而且里面有一些倒叙的引入。而小说叙事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一种线性的排列。第二点差别,从美学的感受上,电影显得比较动态、喧闹,充满了色彩。而小说显得比较平淡,如果用色彩去描述的话,更像白色的空间,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充。但是我非常高兴的是,这两者都能够各自以独立的作品表现出来。”

  电影

  《质数的孤独》结尾

  爱丽丝婚姻失败,马蒂亚在德国收到爱丽丝寄来的两人合影,找到爱丽丝的住处。 

  马蒂亚:洗手间在哪里? 

  爱丽丝:走廊的尽头就是。 

  在洗手间,也是爱丽丝的暗房,他看到了照片,记录了爱丽丝这些年的生活。马蒂亚来到客厅。 

  马蒂亚:你结婚了? 

  爱丽丝(紧张地笑,让他看自己的手指):现在不是了。你呢? 

  马蒂亚:没有。 

  爱丽丝:还在玩,很难结? 

  马蒂亚(沉默地笑,紧张地看着爱丽丝):你瘦了。 

  爱丽丝(看了马蒂亚):你也变了,只是正好相反。 

  两人相视而笑。 

  马蒂亚:你真美。 

  爱丽丝:有事情要告诉我?啊,吃了吗? 

  马蒂亚摇头。

  爱丽丝:我去弄点吃的。 

  爱丽丝打开冰箱,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走到客厅,看到马蒂亚蜷曲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深深地看着他,给他盖上毛毯……马蒂亚醒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爱丽丝在对面睡着了,马蒂亚给她盖上毯子,沉默地走出了爱丽丝的家。

  ◎ 采访

  保罗·乔尔达诺谈意大利当代文学

  意大利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脱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实际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是当时社会上文学过度的反映,过度反映的结果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换句话说在这个时代有过多的文学家或者作家承担太多政治上或者社会上的责任。

  最近新出现的一些意大利作家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这种不参与社会以及过度参与社会的两个状态结合在一起,这些作家现在都在40岁上下,由他们创作的作品形成了新的文学运动,这种文学运动主要是将两者作一种平衡。另外一方面他们多多少少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定位,是一种折中。

  但现在很难把整体情况进行非常系统的归纳和描述,因为意大利正处于混乱,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恶心的状态,所以有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并不愿意非常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虽然不赞同这一点,但是现在意大利整体就是这样一种文学状况。我在创作这本《质数的孤独》的时候,当时只有23岁,所探讨的主题跟政治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关系的话,也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假如我早出生40年写作,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政治色彩。在我23岁的时候,虽然也会有政治上的信息传达过来,但是这些往往是飘然而过,对我没有任何的影响。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非常诚实,忠实于自己成长历程。如果仅仅是受于某种压迫,或者被强迫去就某个主题来进行描述的话,这个作品显然是无法做到生动,没有办法有任何影响力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大利作家、物理学家保罗·乔尔达诺的小说《质数的孤独》的名言名句摘抄(8条)
孤独的,不仅仅是质数
内心丰富的人从不畏惧孤独
【文学园地】历经战争阴影的青春躯壳——读《人体》
书单 | 六本和“孤独”有关的小说
当我们为那些书名可见的孤独买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