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兰: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



以公共信息生产和大众传播为己任的传媒业,从其诞生开始,就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业。除了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门槛外,在中国,还有着准入资格的限制。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媒业是一个具有清晰边界的行业,是由传统媒体垄断的行业。

但是在今天,传媒业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在消失。这也意味着,今天我们说的“媒体”,与过去我们所说的“媒体”,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而未来的“媒体”,甚至可能完全颠覆我们的认识。

传媒业边界的淡化与消失,是由几个方面的动向引起的。


公共信息生产领地边界的模糊


各种机构、组织和企业,也逐渐开办和经营起它们的“自媒体”。以往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都需要通过传统媒体来发布自己的信息,但今天,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和社会化媒体账号,来进行无中介的信息传播,它们不仅可以把握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也可以使这些信息进入公共信息传播渠道。虽然在客观、中立方面,它们显然无法与专业媒体相提并论,但在某些时候,它们发布的信息可以对专业媒体发布的内容产生补充或校正的作用,在某些时候,也可以为专业媒体的内容生产提供资源。

今天,一批从体制中“出走”的前媒体人,正在打出“内容创业”的旗帜,开始运作具有鲜明个性和一定专业水准的“自媒体”。这不仅使过去与业余划等号的自媒体开始有了专业化色彩,也对专业媒体形成了更深层冲击。

生产者从“专业”向“非专业”的扩张,是新媒体过去发展的重要结果,但这并不是结局。

新一轮的扩张,将是从“人”到“机器”或“物”的扩张。

过去的公共信息生产,无论如何离不开人,但是,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的采集者、信息的中介者以及信息的加工者,都可能由计算机或智能物体来承担。

从信息的采集角度看,计算机或物联网中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正在成为新闻的重要资源,在某些数据的采集方面,它们甚至比人更有优势。

物联网技术视野下的智能物体,也可以直接充当信息的中介者的角色,物与物的对话,物与人的对话,将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渠道。今天的地震局可以直接向今日头条客户端推送信息,而未来,也许甚至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客户端,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到达目标用户。

机器写作已经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尽管目前这种由机器进行的程式化写作究竟有多大价值,还存在疑问,但是,未来的机器,必将在新闻写作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除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去增加机器写作的“温度”与“质感”外,未来也许更重要的方向是人机一体的写作。机器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人们去进行选题发现,角度提炼,也可以帮助人们预判特定稿件的传播对象,为新闻的定向、定制化生产提供依据。



媒体渠道边界的侵蚀


除了内容生产权力不再独揽外,媒体正在失去的,还有对传播渠道的控制权。过去媒体内容的发布都是通过自己的渠道,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新闻生产者与其内容发布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分离,媒体之外的分发渠道对内容生产者的影响越来越大。

1.非媒体背景的综合内容平台对媒体分发渠道的延伸

新媒体中的综合内容平台对于传统媒体内容的再分发,其作用非常显著,在中国,商业门户网站是其典型代表。这些网站作为内容的集成商,以编辑的判断为基础进行内容筛选,将媒体的内容二次贩卖给用户。它们虽然可以对媒体内容的传播起到放大作用,但基本不会给媒体网站贡献流量。移动时代的综合性资讯客户端,扮演的作用也是类似的。

2.社会化媒体对大众传播结构的改造

今天,社会化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集散与分发地。

社会化媒体平台不仅仅带来了新的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改造了大众传播的结构。大众传播不再仅仅依赖那些传播机构的点对面的“广播”,还依赖于人们的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公共信息,是在人际传播的接力中,进行着病毒式扩散。

在这些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用户的人际传播网络的规模,更深层地取决于这些内容与用户的共鸣程度,或者对于社交、社群的意义。

3.技术性工具或平台对内容分发机制的重构

在门户的兴盛时期,搜索引擎作为分发工具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谷歌、百度等不仅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在内容提供者与用户之间进行匹配,还利用搜索技术,通过专门的新闻或资讯频道,形成自动化内容分发平台。在这一阶段,RSS(简易信息聚合,也称“聚合内容”)也开始出现,它可以将多种来源的信息整合在一个阅读界面,这也包括专业媒体生产的内容。搜索引擎和RSS虽然并不直接生产信息,但它可以影响内容的渠道分配,影响到新媒体市场的格局。

而一些被称为“推荐引擎”的技术,如国内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以“个性化”为卖点,为内容与用户间的匹配提供了一个新维度的依据,也就是提供了内容分发的另一种机制。

移动时代的内容分发机制,将进一步集社交、搜索、个性化推荐、智能化聚合于一体,在这样的分发机制中,技术的权重也必将日益上升。

4.服务平台的媒介化带来新可能

在新媒体时代,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本以提供交易或服务为目标的服务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媒介化”。它们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公共信息的传播平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地图。过去只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地图,今天已经可以集成各个方面的公共信息。虽然今天地图服务还没有真正涉足新闻领域,但是,在理论上,它们已经具备了新闻发布平台的可能性。基于场景,特别是与位置相关的场景的新闻,理论上可以在地图的相应地点呈现。几年前“谷歌地球”服务,就在某些特定地区整合了相关的公共事件信息。



媒体产品与市场边界的模糊


过去媒体的产品,主要都是内容产品,即使近些年不少媒体开始经营非内容产品,甚至进入到房地产等领域,但是,其内容产品与非内容产品之间,也有清晰的界线。

而新媒体是由四大类产品共同支撑的:接入产品(如接入终端、接入服务等)、内容产品、关系产品(如社交应用和平台等)、服务产品。其中,接入产品无疑是基石。关系产品为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聚集规模化用户,并提供了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黏性。内容产品满足人们对环境认知的需求,同时也成为社交的润滑剂。服务产品则是盈利的主要体现,它同时也可以为内容产品与关系产品积累用户规模与用户数据。对于新媒体经营来说,理想的状态是同时拥有这4种产品,并使这4者形成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关系。即使一家媒体自身能力与资源有限,也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形成更好的产品结构。如果只有内容产品,往往孤掌难鸣,内容产品需要更好地依托和借力其他三类产品,因此,它们之间界限也将淡化。

产品边界的模糊,也意味着市场边界的模糊。传媒业与IT业、电信业、电子商务以及其他传统产业间的交叉越来越多,进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市场。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动向外,新技术力量驱动下传媒业边界的淡化或消失,也意味着整个媒体的运作逻辑、管理模式和媒体文化的改写。将要到来的“媒体”,与今天的“媒体”,会渐行渐远。

曾经的兴盛,未必能证明过去的媒体就是最优模式,它也未必有理由在未来的时代仍然保持它的辉煌。边界的消失,也未必就会带来人们所担心的专业信息生产水准的下降,或大众传播业的衰落。相反,我们也许可以期待,一种重新定义的“媒体”,一种全新的格局,以及更多元的生产力量,可以推动公共信息生产水准的提升,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此文节选自《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志刚:我与法律读库的故事
靠谱的媒出路:做媒体背后的媒体
媒体总监们,你的任督两脉在这里
【4】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_曹晋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传播趋势—何辉
真题丨媒介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