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中“天然的心脏起搏器”,“中医伟哥”,还能治疗鼻炎、哮喘、急性腰扭伤、腰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1
从一个案例说起

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查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

解说:《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慎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
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证。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江克明医案》

2
方证、药证

[方药组成]: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以枚破八片,细辛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宰,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证而设即所谓的太少两感证。素体阳虚,本为虚寒阴证,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说明是外受风寒,正气与邪气相争所致但表证脉浮,而今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在里属虚。所以本方是素体(少阴)阳虚,感受外邪所致。

外感表证,治应汗解,但因阳虚不能鼓邪外出,且恐已虚之阳随汗而泄,恐有亡阳之变,必须助阳与解表结合运用,方能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方以麻黄发汗解表散寒附子辛热,温肾经散寒,补助阳气不足麻黄为发汗之峻品,凡阳虚之人用之,则更损气耗阳,附子与之同用则无伤阳之弊,不仅能助阳鼓邪外出,且可“追复散失之元阳”(《苍生司命·药性》)而固护阳气,故无过汗亡阳之虞。正如柯琴所说:“麻黄开腠理……无附子以固元气,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远矣。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内外调,则风寒散而阳归,精得藏而阴不扰”(《伤寒来苏集》。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

本方为助阳解表之剂。使用时以恶寒甚,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3
疾病谱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临床上根据此条条文用本方的情况很少,其实际运用要远远超出《伤寒论》中太少两感的范畴。方中的三味药都是温药,对全身多器官都有较好的兴奋作用。黄煌老师在临床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本方主治阳虚的感冒、咳喘、鼻炎等。“太少两感证”是本方的经典主治。所谓的“太少两感证”可以理解为少阴之体复感太阳。因此,本方对于阳虚之人有广泛的使用场合。对于这些病人来说,感的全身表现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严重恶寒感,二是极度疲倦感,是病程多迁延不愈。临床多见于体质虚寒之人或老年人。病人看上去,一副疲劳样,尤精打采,面色白,甚或鼻塞、流清涕、鼻头发红(经常擤鼻涕所致)、声音低弱、脉沉细微弱。另外,素有咳喘、鼻炎等病人,早期服用大量抗菌素或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感冒患者,也容易出现本方证。对此要给予允分的认识。不可耽误治疗时机。感冒合葛根汤鼻炎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哮喘合小青龙汤

二是本方可以治疗暴聋暴哑、咽痛。也可以看作是“太少两感证”的延伸。素体阳虚之体,感受寒邪,寒邪直中少阴肾经,而肾主耳,肾经又“循咽喉,夹舌本”,故发为暴聋暴哑。本病多有明显的外感史,多猝然起病,多有寒象,且咽痛异常。如《张氏医通》载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滥。脉多弦紧或数疾尤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日本学者藤平健也认为本方对咽痛性感冒疗效尤佳,60%的患者早期服用可控制病情发展为支气管炎。

三是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心脏病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此类疾病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除了心跳过慢,往往还伴有乏力、怕冷、疲倦感、思睡、没有精神等症状。脉搏也很沉弱无力,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率的作用。麻黄可促使心跳加快,在10克左右可使心率每分钟提高5-10次。附子有强心作用。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于80年代开展该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红参、仙灵脾等有效。因此,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天然的心脏起搏器。不过,临床应用,常配合肉桂、黄芪、甘草、干姜、红枣等。

四是治疗性功能低下。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性神经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麻黄可以兴奋盆底肌肉。我曾治疗一位中年阳萎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萎也随之好转,后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这一发现对我治疗性功能低下又拓宽了思路。不过,这些性功能障碍患者大多是壮实的中年男子,如果体格瘦弱的白面书生,就要慎用了。五是用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闭经、嗜睡、遗尿等。其患者的共同特征是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体格壮实,唇舌不红,无血压高、糖尿病,心肺肾等重要脏器无损害者。临床结合具体的疾病,可作以下加减。急性腰扭伤合芍药甘草汤腰椎间盘突出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闭经合阳和汤、温经汤;嗜睡合葛根汤;遗尿合五苓散。
4
汉方论述:

本方适用于老人和虚弱者或外感初期误发汗太过,虽发少阴病,但有表证者。其临床表现为恶寒,微热,脉沉细,全身倦怠,乏力,嗜卧;颜面苍白,贫血貌,不欲枕橡皮枕头,头部恶寒;其它还有身体疼重,手足冷,咳嗽,背部头部恶寒,吐稀薄样痰,尿清长量多,或浮肿小便不利。

基于上述临床表现,本方可用于以下几类疾病:

1. 虚弱者和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脉沉细而无力,微热,恶寒,全身倦怠,无力,嗜卧,头痛,或咳嗽,或关节疼痛等。

2. 头痛、头冷、足冷者。

3. 虚弱者之咳嗽,时觉背恶寒,吐稀薄水样痰,尿清长者。

4. 因支气管喘息而脉沉属寒性者。

5. 上颚窦炎脉沉鼻塞或流清涕者。

6.三叉神经痛脉沉属寒性者。

5
补充

仲景制本方以治太少两感证,历代医家亦多宗之。由于仲景论述简要,准确把握其证治要点,似有难度。陕西王意以老师将本方的主要脉证归纳为六类:

①腰背酸楚,冷痛②畏寒怕冷,四肢不温③恶寒发热,寒多热少④患处局部有冷感⑤舌淡胖嫩,多有齿痕,苍白或水滑⑥脉沉,或沉迟而弱。并认为六条脉症不必悉具,但见其中二、三症即可构成运用本方的基本条件。可供参考。应当另外指出,本方证之发热,多以低热伴见无汗,恶寒倦卧,精神委靡为特点;本方所治之疼痛,每以痛无定处,夜晚尤甚,喜暖喜按,气候变化及遇冷加剧,面色青黄为特点。

前贤注选:

费伯雄:“此症机窍,全在反发热,脉沉五字。盖太阳之邪,初传少阴,故脉症如此:方中用细辛、附子温肾,以捍卫本经,格外来之邪而使深人;用麻黄以散太阳之邪,使之仍从原路而出。只此三味,而治法之妙如此,非仲景其孰能之?”(《医力论》

陆渊雷:此正气虑弱之人,因抵抗外感而见少阴证也。抵抗外感而发热,与太阳伤寒同理。但以正气虚弱,故脉不能浮而沉,不言恶寒者,省文也。太阳上篇云,无汗恶寒者发于阴,是纯少阴证不发热。今兼太阳而发热。故曰“反”。太阳发热当汗,麻黄主之;少阴恶寒,脉沉,当温,附子主之;细辛则兼温散之效。麻黄、细辛相伍,又治喘咳痰饮,故本方又治寒咳头顶痛,及咽痛音哑(《伤寒论今释》。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敏性鼻炎——麻黄附子细辛汤
季节交替,鼻炎反复,中医疗效好!——麻黄附子细辛汤十苍耳子散加减
麻黄类方(六)——太少两感麻黄细辛附子汤
过敏性鼻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外感证(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辨证要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神疲欲寐、脉沉无力/治法:助阳解表/应用:感冒、风湿性关节炎、鼻炎→附方:再造散
【名医讲名方⑮】王庆国: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通阳、升阳第一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