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黄药证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定性为太阳表实药物。

1.古文论述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子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气,消赤黑斑毒。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景岳全书》: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足厥阴之风痛目痛。

2.运用

(1)止咳逆上气,咳喘(主要作用):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

(2)开毛窍而利水消肿,开玄府(主要作用):越婢汤、麻黄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注解:李可老中医喜欢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到真武汤、四逆汤中,广泛用于顽固水肿,难治性水肿,此类水肿发作有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诱因,相同发病过程(伏邪)。  

(3)中风伤头痛,解表(通过出汗而解表):麻黄汤、葛根汤、《千金要方》麻黄汤。《千金要方》麻黄汤:麻黄一两,生姜一两,黄芩一两,甘草半两,石膏半两,芍药半两,杏仁十枚,桂心半两。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

注解:本方在《伤寒论》中麻黄汤基础上加石膏,等于加入了麻杏石甘汤,可发越阳明郁热,再加黄芩清内热,芍药畅通营血调和营卫,用于太阳阳明证。

(4)破癥坚积聚,寒凝瘀血成积,祛寒化瘀肿块消: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

(5)解表开毛窍而退黄,治疗黄疸: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6)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千金方》麻黄淳酒汤,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7)透伏邪留于太阳、少阴(伏邪是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千金要方》小续命汤。后者组成为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川芎、芍药、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愈更合三四剂,取汗。

注解:本方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框架解太阳、少阴伏邪,同时有阳明郁热。加防己、黄芩,治疗太阳表郁、少阴伏邪加阳明郁热引起的中风、口眼歪斜等病。

(8)辛凉发散,透发内闭之郁热(开毛窍让内闭郁热顺孔窍而出)。麻黄配桂枝、细辛、附子则热;麻黄配石膏三黄则凉:麻杏石甘汤(温病之主祖方),三黄石膏汤,防风通圣丸。   

注解:有阳明火毒的症状同时有恶寒的表现,所以用麻黄解伏邪发火郁,用三黄清阳明内热,是温病早期的方子,是温病的雏形。

(9)消赤黑斑毒(寒邪郁闭于面部则生黑斑,葛根汤或五积散)、赤斑(寒邪郁而化热生赤斑):《千金要方》漏芦汤,药用漏芦、麻黄、升麻、赤芍药、黄芩、甘草、白敛、白芨、枳壳、生大黄。上十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两升,分三服。

注解:太阳寒邪不解,郁闭而化热证,单纯的清热不能解除寒邪潜伏,只有用麻黄透发伏邪才能开玄府,打开毛窍而释放内热,治疗难治性痤疮、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妇科疾病等。

(10)痹证多由寒邪而致,治疗应透发太阳、少阴寒邪。胡老说痹证多在少阴,其实痹证在太阳的也不少,或是太阳、少阴合并痹证,尤其是顽固性、长期不愈的痹证,多半在少阴,伏邪深潜,有时合并太阳证: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越婢汤、越婢汤加苓术附汤、《千金》三黄汤。

(11)麻黄治疗风胁痛,治肺气喘急,腹胁疼痛:麻黄散方,药用麻黄(去根节)二两, 赤茯苓一两,桂心一两,桔梗(去芦头)一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四十九枚,甘草(炙微赤,锉)半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

(12)目痛,流泪,红肿,伴有恶寒或恶寒发热: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八味大发散。八味大发散:麻黄、细辛各6g,白芷、羌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各10g。(《眼科奇书》)

注解:“目病多风”“风邪趋上”,风药祛风以发越外邪,疏风治疗目病。太阳有寒实伏邪不解,而眼睛出现红肿痛流泪,千万不要一见红肿就辨为阳明证,大用清热解毒方剂,此处要用解太阳表邪或太阳、少阳表邪的方子,用麻黄、蔓荆子、羌活、独活、防风等风药,以透发宣透太阳寒实郁闭,寒邪外透,眼病红肿热痛就好了。

(13)产后诸疾。

(14)心悸:半夏麻黄丸、麻黄附子细辛汤(心动过缓)。

(15)麻黄或含有麻黄的方子可治疗遗尿,这主要跟麻黄醒脑、兴奋的作用有关系:葛根汤,麻杏石甘甘,麻黄附子细辛汤。

(16)麻黄膏:猪板油(熬化去渣)二斤,麻黄二两,百部二两,风子肉二两,花椒二两,升麻一两,紫草一两,枯矾一两。上药熬枯,去滓,滤清后加铅丹二两收,加杏仁泥、硫黄(研极细末),同收成膏。外涂,用治一切风寒湿毒或传染而起脓窠癞疥,或湿热湿毒,坐板成疮。(《饲鹤亭集方》)

(17)麻黄治疗外科疮疡,七星剑汤:七星剑汤方药组成:麻黄、野菊花、半枝莲、蚤休、地丁草、苍耳子、稀签草七味,治十三种疗疮,初起憎寒作热.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痒痛非常,心烦作蹄,甚至昏馈”,《外科正宗》陈实功。

(18)疗人嗜眠喜睡方 :麻黄、白术各五分,甘草三分。捣末,服一方寸匕,日三服。(《肘后备急方》。 

注解:本方是麻黄兴奋作用的证明。

3.现代运用

(1)药对配伍

麻黄配桂枝:解表发汗,治疗痹证疼痛。

麻黄配石膏:石膏大于麻黄(麻杏石甘汤),不在是发汗解表,麻黄开毛窍,开玄府,透热外出,石膏清热除烦,解内热;石膏大于麻黄,再加生姜、大枣,可以发越水湿,治疗阳明湿热水肿(越婢汤);麻黄大于石膏(大青龙汤),还是发汗解表,同时清里热。

麻黄配黄芩、黄柏、大黄:麻黄开毛窍,开玄府,透热外出,三黄清热解毒,以清阳明里热。

麻黄配甘草(麻黄甘草汤):消肿利水,治疗太阳表实的水肿,。

麻黄配甘草、附子(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少阴里虚寒,伴有水肿、咽喉痛。

麻黄配附子、细辛:治疗少阴表虚寒证,怕冷,疲倦无力,多眠睡等。

麻黄配五味子(白果仁):麻黄宣散止咳平喘,五味子收敛,一散一收,让宣敛结合。

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治了咳喘。

麻黄配射干:止咳平喘。

麻黄配苍术:宣肺燥湿,治表里水湿,苍、麻用量1:1时,大发汗;2:1时,小发汗;3:1时,利尿作用明显;4:1时,可化湿,无明显发汗利尿作用。

麻黄配地龙(地龙、僵蚕治疗风咳):宣肺通络,止咳平喘,利尿。

麻黄配熟地黄、白芥子(阳和汤之义):温通血脉,消散阴凝,消散痰核肿块,治疗疮疡、咳喘。

麻黄配益智仁、黄芪、桑螵蛸:治疗遗尿。

 麻黄配鱼腥草、金荞麦根:治疗痰热咳嗽。

(2)名家验方

刘渡舟经验:麻黄治喘,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治寒喘;与石膏、桑白皮配伍治热喘;与杏仁、薏苡仁相配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也。

董漱六经验:麻黄治哮,重在配伍,合桂枝发汗散寒;合石膏宣肺清热;合桑白皮清肺达邪;合葶苈子宣肺下气;合射干祛邪化痰定喘;合厚朴理气宽胸平喘;合党参宜气调脾,宣肺定喘;合熟地黄滋肾纳气,温肺止咳;合附子温肾阳,宣肺气,化痰治喘。

王玉英经验:外感久咳不管有无表证均用麻黄(伏邪)。

洪广祥经验:虚喘可用麻黄,尤其是下虚或上盛下虚的虚喘,更要固下焦虚寒,培补元阳。阳虚者,麻黄配附子、肉桂、紫石英;阴虚者,配熟地黄、核桃仁、山萸肉;气阴两虚者,配生脉饮、白果。

罗陆一经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虚寒性心动过缓。

4.临证要点

适应证:体质壮实,肌肉结实,不爱出汗(相对而言,麻杏石甘汤、越婢汤有汗照常能用,麻黄与石膏等清热药物同用可以用于出汗,麻黄与桂枝同用不能用于出汗),脉浮紧,舌质无干红,舌苔无脱落(舌质白,苔白有津),外感后身疼痛,咳喘,水肿等。

用量:常规用量3~10g;大剂量为10~60g。

用法:生麻黄到15g及以上就应该先煎5分钟,倒掉水用药渣。发汗解表(体质虚弱除外,可以用麻绒),疼痛性疾病,水肿一定要用生麻黄;平喘一般也用生麻黄,虚弱者可以用蜜制麻黄。

禁忌:出汗多者,亡血,舌质红,舌苔红干,口干伤津者,喘脱者,严重心脏病者,阳热旺盛的高血压者等忌用,表实证的高血压可以用。

 不良反应:麻黄为中枢兴奋剂,能升高血压,使人心动过速,造成兴奋,不易入睡。如果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麻黄的这些不良反应一般不会有。

5.药材质量

麻黄以没有节,颜色淡黄为佳。

  选自《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论坛】论仲景外邪里饮三方证治异同
经方学堂|表证阴证阳证分,发汗温补论治殊
【经方与临床】赵进喜: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心悟
太阳少阴证鼻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大汗用大剂麻黄取效之验谈
小青龙加石膏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